你知道怎樣給孩子買東西嗎?
最常見的一個矛盾是:
買國產奶粉,怕因質量問題給孩子造成傷害,買進口奶粉,怕代購水深,買不到正品。
即使面臨著各種問題,但寶媽似乎一直沒有停下買買買的步伐,現在年輕一代的寶媽們,對於母嬰產品的需求受價格的影響很小,而對於「品質安全、科學育兒和潮流風尚」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前我們追求的是性價比,而現在,更多的寶媽追求的是品質比。
我要給他最好的,於是,就開始各種刷,淘寶、小紅書、微博等,看著樣子不錯就剁手。
但是,寶媽們買的這些東西孩子真的用的上嗎?
本文,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幾件,只要買回來就必然會後悔的母嬰產品。
1.嬰兒提籃
【想像情況】:
看到明星們生完孩子後出院手裡提著個嬰兒提籃是不是感覺很拉風?
你會想出門帶孩子,用上這個提籃,肯定很方便了。
但是它真的實用嗎?
【真實情況】:
首先,這個提籃很重,沒幾個剛生完孩子的寶媽能提的動;
其次,寶寶躺在這裡面也不舒服,而且提籃的大小是無法更改的,剛出生的寶寶順風長,這個籃子頂多3個月,就不夠用了。
所以,這種嬰兒提籃真的是除了拉風和炫富,毫無實用~
買回來可能用了幾次就積灰或者送人了。
2.家用充氣遊泳池
【想像情況】:
事實上,不一定是土豪家才會想買這個。
這幾天都在吹,給嬰兒洗澡遊泳對嬰兒健康有利,特別是外邊那些嬰兒遊泳館收費貴還不一定安全。
很多人心裡就想,不就一個充氣的大水盆嗎?
【真實情況】:
想像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說的就是這個遊泳池了。
充一次水花掉半小時,放一次水花掉半小時,清洗一次花掉半世紀,實用性上呢?
前6個月的寶寶遊十幾分鐘就需要要起水,後6個月的寶寶根本遊不開。
只能說,這是讓人買回來感到很無奈的東西,花了錢還再費力。
3.學步車
【想像情況】:
商家是這樣宣傳的:一款非常實用的學步車,讓媽媽不再彎腰受勞累,也讓寶寶走路不再跌跌撞撞,輕輕鬆鬆訓練寶寶走路。
【真實情況】:
聽起來很美好是不是?但事實是:長期用學步帶等牽著孩子走路對下肢關節發育不利。
這個結論早在2001年由美國兒科協會AAP發布的,指出了學步車對嬰兒造成的傷害和死亡事故,建議禁止學步車的生產和銷售。
如果長期使用學步帶和學步車不利於寶寶下肢發育,研究表明使用學步車的孩子走路更晚,容易養成足內翻或足外翻的習慣。
而且坐學步車的孩子,平衡掌握得不好,只要他離開學步車以後,容易站不穩,會降低寶寶的平衡感。
4.防側睡枕頭
【想像情況】:
此類睡姿定位器的賣點本是保持孩子平臥,防止側翻後俯臥而窒息及猝死。
廣告上宣傳的是這種睡枕能夠讓嬰兒保持特定睡姿,從而避免諸多問題,比如胃食道返流、扁頭症候群(頭骨一部分受壓導致的頭部變形)、以及降低嬰兒猝死綜合症。
這個宣傳聽起來讓人心有餘悸,好像寶寶不睡這種枕頭就會得病一樣,但是這都是商家的宣傳手段而已,使用這種枕頭,可能才是禍端呢。
事實是:這種枕頭在過去的15年內導致了至少13名嬰兒死亡。
美國CPSC和FDA警告:不要使用這種保持嬰兒特定睡姿(防扁頭等)的「防側睡枕」。
FDA兒科專家蘇珊·卡明斯醫生在聲明也表示:不要使用為保持嬰兒特定睡姿而設計的專門器械。
5.蒙著外衣的「兒童食品」
【想像情況】:
現在去超市,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標著「兒童專用「的商品,說是為兒童量身定製,無毒無害,純天然,更健康,更適用於寶寶。
當然,價格也更貴。
有時我好幾次發現同一件東西,只要上面多了「兒童」兩字,價格就會上浮30%甚至一倍,份量卻相同甚至更少。
【真實情況】:
這些產品,讓寶媽們交足了智商稅。
從外觀上看,兒童產品要比普通包裝的食品更精美,營養成分也沒有多出多少,但價格卻要比成人的同類商品高出許多,例如兒童專用的麵條,一包320g,需要6.5元,但普通包裝的500g麵條,則只需2.5元。
這裡面的價格差,我們買到的是什麼?
家長們都會說,只要負擔的起,都會給到孩子們最好的,可是什麼是最好的?商家廣告上說好就是好嗎?
實際上,中國消費者協會明確指出:在我國,對於3周歲以上的低齡兒童,尚無專門的兒童食品安全標準,更沒有明確的「兒童食品」定義。
因為沒有明確的規定,兒童商品的生產廠家其實就是用「兒童」為噱頭,吸引顧客購買。
例如,有些兒童食品標註了含有更多的微量元素和有益成分,但這些有益成分含量都不高,沒有廣告宣傳中的強大效果。
「再窮不能窮孩子」、「給孩子最好的」,每一個父母和家庭都竭盡所能,希望為孩子提供最佳的生活條件。
正是看準了這一點,市場上各種「兒童專用產品」應運而生。
幾乎任何產品前面只要冠以「寶寶專用」都立即身價倍增,但這些兒童產品真的像宣傳的那樣讓人放心嗎?
瘋狂買買買之前一定要擦亮眼睛,別掉進了商家的陷阱。
本文來源:曲一刀 責任編輯: 蘇偉麟_NX3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