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壇有三大「李」姓巨匠,一位是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一位是帝王詞人李煜,還有一位就是「小李杜」中的李商隱。李商隱的詩,一個字,就是「美」!他作詩其它的先不考慮,一定要詩美句美,哪怕過於隱晦,讀者不懂都與他無關。
說起李商隱最出名的詩,有人覺得是「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也有人認為是「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還有人覺得是「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但你若是問問廣場舞大叔大媽,就知道最有名的仍是這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李商隱的這句詩,人人皆知,卻很少有人讀過全詩,今天小編就和大家分享一下這首《樂原遊》。
《樂原遊》
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詩的大意是:傍晚時,我覺得心情不暢,索性駕著馬車獨自登上古原。此時的夕陽正無限美好,可惜它已到了黃昏。作這首詩時,李商隱32歲,正是官場失意之時,而晚唐又到了國運將盡之時。詩人為自己的前途擔憂,也為國家的命運著急。樂原遊是唐朝的一個地名,京城文人經常去遊玩,也是李商隱的解憂之所。作者傍晚時分,驅車前往,看見輝煌燦爛的夕陽,作下此千古名作。
李商隱作詩,經常用典,和詞也十分隱晦,如那首經典的《錦瑟》就連用了至少4個明顯的典故,千年來一直令人不解真意。而這首《樂原遊》與之相比,明顯少了這些華麗,語言明如白話、毫無雕飾。但就算是這樣的短短20字詩,後世仍然不懂,這就尷尬了。
後世不懂之處在於詩的最後一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有人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在感傷歲月無情,夕陽雖然很美好,卻已到暮年,這樣的美好又有什麼樣用呢?這是目前較普遍的看法。
也有人以積極的觀點看待此句,認為這句話的真實意思是夕陽之所以會這樣美好,是因為它生於黃昏,沒了白日的喧譁,反而多了一份沉澱的壯美。支持第二種看法的人覺得,李商隱寫這首詩的時候才32歲,13年後他才病故在鄭州,壯年時就發出已到暮年的傷懷不太合理。
兩種截然不同的理解,得到兩個完全相反的哲理。一個勸世人要珍惜少年時光,莫到了壯士暮年才來傷感;一個是勸世人,美好是需要沉澱的,人生最美好的時光往往是在經歷風雨後。這句詩到底是什麼意思,只有李商隱自己知道,後世只需知此句絕妙,或許就夠了。對於這首詩,大家怎麼看?歡迎在評論區與小編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