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0 05: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近日在2020年廣東省「全國科技活動周、防災減災日」暨「全省科技進步活動月」主場活動中,廣東「最美科技工作者」、廣東省健康科普聯盟主任委員、廣州市預防醫學會王鳴教授以「淺談人類在進化過程中與疾病的鬥爭與共存」為題,從個人的專業經歷談了人類與疾病鬥爭的一些認知及感受。他表示,人類對疾病的認識永不停止,與疾病的鬥爭也永不停止;人類通過努力,可以控制疾病的發生與流行。
王鳴教授分享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經驗
病原微生物在高科技面前無所遁形
王鳴表示,在人類發展史上,曾經歷了嚴酷的考驗,如氣候變化,環境,天災,瘟疫等,其中也包括傳染病。但人類也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選擇和進化中不斷地適應與發展,從遠古的飲血茹毛走向現代文明。在此過程中人類與疾病鬥爭中不但生存下來了,還發現和發明了醫學,如傳統中醫學為中華民族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王鳴說,人類對疾病的認識經歷了從無知到有知,從宏觀到微觀的過程。「以前古人對傳染病只局限於『瘟疫』的認識,現代科學發明了顯微鏡,使人們認識了細菌、寄生蟲;電子顯微鏡出現後,又可以觀察到了比細菌、寄生蟲更微細的病毒。」他認為,隨著科學的進步,目前人類對微生物的認識已經深入到分子的層次。在高科技面前,許許多多的病原微生物都無所遁形。「可以說每一次的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既是挑戰,更是科技發展的機遇,這個問題在這次應對新冠病毒疫情中得到明顯的表現。離首例病例發病不到一個月,我們就通過電鏡確定了是一種新型冠狀病毒。通過舉全國之力投入抗疫工作,在不到2個月的時間內就基本控制了國內疫情。」
疫苗研發集中現代最高最新的科技手段
「據公開資料顯示,全球已有120多種疫苗處於臨床前或臨床研究階段,其中,80多個項目確認已啟動,另外37個項目處於積極的研發狀態,尤以中美兩國的進展處於領先地位。樂觀估計,新冠疫苗有可能在年底就有產品上市。」王鳴說,在抗擊新冠疫情中,全球科學家以前所未有過的努力,投入到新冠疫苗的研發。幾乎所有研發疫苗的新技術都在這場關係到全人類健康的抗疫戰中得到了展示。
他表示,新冠病毒疫苗的研發成為這場新冠病毒防疫戰的熱點,在短時間內匯聚了全球醫學界的頂尖力量,從傳統的全病毒(減毒/滅活)疫苗,到代表疫苗技術最前沿的核酸疫苗和基因工程重組疫苗,都不缺席於這場新冠病毒疫苗的研發競爭,呈現出疫苗發展史上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盛景。「在平時,一個疫苗從研發到上市,一般都需要十多年的時間。而這次新冠疫苗研發中,衝在第一波的,都是集中了現代最高最新的科技手段。」王鳴介紹,這種方法與傳統的方法不同的是,它不需要培養病毒,只要獲得了病毒關鍵部位蛋白的基因序列信息,就可以通過在電腦上設計出對冠狀病毒感染起保護作用的疫苗,短時間內研發出疫苗,進入臨床研究。「這種技術的優點是不必在工廠內大量培養病毒,除了降低了培養病毒所需要的成本,縮短了時間,最大的優勢是大大減小了因病毒汙染而導致生物安全的風險。」
人類總是在與疾病鬥爭中進化
王鳴說,與疾病鬥爭,是人類發展過程中永恆的主題。「一些傳染病被控制了,新的傳染病又出現了,這與工業化,交通方便、人口遷移,野生動物等很多因素相關,伴隨著人類的生活方式的改變而消長。」他表示,疾病譜還呈現出另一個特點,就是傳染病減少了,但與生活習慣相關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增加了。
他也總結了與疾病鬥爭的一些經驗:科學昌明是解決所謂「不明原因」疾病的銳利武器,在科學面前,自然界的種種神秘早晚必將「原形畢露」;在關乎國家發展、民族存亡的關頭,我們的醫療衛生工作者,視抗擊「疫情」為己任,義不容辭地挺立在防疫戰爭的最前沿;在與疾病鬥爭中要樹立防控疾病的全球觀念,在預防疾病、特別是傳染病方面,一個國家或局部地區不能獨善其身。「保持這種理念,我們就能保持應對新冠疫情的意識與能力,時刻準備著,應對任何的新發傳染病。」
來源:廣東科技報
原標題:《廣東「最美科技工作者」王鳴:科學昌明是解決「不明原因」疾病的利器》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