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百萬元的擔保合同上有他的籤名,他卻堅稱系他人偽造;綁架撕票,勒索信上故意偽裝的筆跡能夠指向真兇嗎;老父親去世前留下了兩份遺囑,遺產到底給哪個子女……
三個案例,來自不同社會領域,但是打開它們的「鑰匙」都是筆跡鑑定。
在技術鑑定中,有一個重要領域叫「文件檢驗」,包括筆跡、印章印文、筆墨等的檢驗,有講究,有故事。 筆跡鑑定專家,他們不拿解剖刀,從隻言片語裡「讀」清案情。錢江晚報記者請他們專門把案例「讀」給你看。
文檢不是簡單的眼力,也要依靠高科技的儀器,綜合檢驗,更多奧秘,詳見下期「形形色色的假借條」。
案例一:數百萬元的擔保合同上,籤名是真是假
文件檢驗是浙江漢博司法鑑定中心的強項。中心原主任、現首席專家顧問胡祖平是「公安部重點實驗室文件形成時間研究中心南方基地」主任,「中國刑事科學技術協會文檢專業委員會」委員。他是浙江省法院系統文檢專業的創建人之一,從事文檢工作已25年。
在他眼裡,每一張送檢的紙片背後都是一個等待破解的秘密。而這個秘密一旦揭開,有時候涉及上百萬元的資金,有時候是一個人的罪與罰。
這兩年金融危機,到「漢博」來做鑑定的借條以及擔保書越來越多。這是兩年前的一個案例,金融借款合同糾紛,送檢單位是某地市法院。
該地銀行有一筆貸款到期無法收回,遂要求當時貸款的擔保人承擔擔保責任。也就是說,這筆高達數百萬元的別人的借款,現在要由擔保人來償還。但是擔保人急得要用性命擔保,說當年《保證函》上的籤名不是他籤的。(見上圖)此鑑定過程就是確定左邊的檢材跟右邊的樣本是否為同一人所書,也就是說,擔保人籤名到底是不是他自己籤的。
針對這份檢樣,專家胡祖平教我們這麼看:
籤名,是個瞬間完成的過程,具有一種整體趨勢,包括了筆畫、字間的意連和呼應關係,這種關係在其所有的籤名中是穩定的,也就是此人的書寫習慣。
一,從單字、偏旁、筆畫等特徵上看書寫習慣:粗看,「檢材」和「樣本」從字體、字形和大體搭配關係上看,非常接近。到底是真跡,還是「摹仿」。通常,摹仿筆跡具有「慢、抖、停、描、平」等特徵,「大同小異」,現在水平比較高的摹仿,「抖」「描」已經不大出現了,讓我們看細節等深層次特徵。
如,「華」字,第一筆撇筆,檢材是自下而上,而樣本是自上而下。這種運筆上的差異是本質的。另外,筆畫的弧度、幅度、單個筆畫起收筆特徵都有差異。
二,筆力:是書寫中用筆力度的輕重表現。尤其體現在籤名上,筆跡應有明顯的輕重緩急,流暢而有節奏,如樣本中所體現的那樣。而檢材中的字,所有筆力都沒有輕重緩急,用儀器查看,文書背面亦沒有壓痕深淺。
所以,鑑定意見是:這個籤名為摹仿。(註:摹仿筆跡也要區別其他如老年人筆跡、醉酒筆跡、書寫條件變化筆跡等,那些雖然筆跡與正常書寫也有差別,但不是摹仿,而屬於其他「非正常筆跡」)。
案例二:字跡故意偽裝的綁架勒索信,能指向真兇嗎
數年前,浙江某平靜的小山村發生首起綁架案。村民林某報警:我的孩子被綁架了。警方趕到現場,好心的村民都聚集在林家,現場完全被毀,唯有林某拿出一封勒索信,皺巴巴的信紙,歪歪扭扭的字跡,大意是:5萬元放到指定地點,拿到贖金,就放人。
林某想不通,自己不是富翁,平時也沒跟人結過梁子,怎麼綁架就落到兒子身上了呢!
警方叫林某按綁匪所言準備好贖金放到指定地點,警方則在旁布控,但是第二天綁匪沒有出現。
兩天後,第二封信從門縫裡塞進來了,仍然是那種彆扭的字跡:知道你報警了,決定撕票。此時,警方除了在村子周圍布控、嚴加排查外,又請了多位文檢專家對勒索信進行分析鑑定。
此時林某察覺到同村的外甥這兩天言行舉止有點異常。外甥被帶到派出所詢問,他承認了綁架事實,除了口供,如果能夠確認勒索信為外甥所寫,證據才算過硬。
故意偽裝的字跡,這種鑑定難度很大。有文檢專家認為這兩封勒索信不是嫌疑人所寫,在一審時「外甥」又當庭翻供,說不是他做的。警方遂求助於在文檢領域頗有知名度的胡祖平。
胡祖平說,勒索信通常是「偽裝筆跡」,這個和前面所說的「摹仿」剛好相反,「摹仿」是以假亂真,特徵是「大同小異」;而偽裝筆跡則是「大異小同」。因為當年的勒索信在鑑定完畢之後封存於法院案卷,我們用一份「偽裝筆跡」的借條來教你看真相。(見右圖)
一、 看筆跡變化:本案檢材中的籤名,存在結構鬆散,字體變形,字形故意變大等現象。
二、 看細節特徵:將檢材字跡與樣本字跡進行比對檢驗,主要分析運筆形態、連筆方式、筆順等特徵。
胡祖平說,外人常常以為筆跡鑑定對照一下筆跡就行了,其實任何一個筆跡鑑定都要360°全方位的立體思維模式,比如筆跡背後的事情原貌,有沒有這種可能性。像這個案例,胡祖平一邊審視筆跡,一邊詢問案情。
他了解到,該年輕人沒有工作,長期嗜賭,欠下不少賭債。而相比之下,其舅舅家還算條件不錯,而舅舅又經常嘮叨他。在綁架了自己的表弟後,舅舅報警,他就在近旁,所以才沒敢去拿贖金。而當時他將表弟綁至柴房,用布頭塞住小男孩的嘴巴,第二天他發現由於布頭塞得過深,7歲的男孩已經窒息而亡,是以才有了第二封勒索信。胡祖平憑藉他多年的鑑定經驗,結合案情,經過大量的比對檢驗,鑑定出這是一種偽裝筆跡。最後,在物證面前,那個外甥終究難逃法網。
案例三:一場遺產官司,兒女各執一份老父親的遺囑
老父親去世沒多久,兒女為老人留下的那套200多萬元的房產打起了官司。官司很棘手,因為長子和小女兒手中各有一份老人的遺囑。
長子所持遺囑為老人去世7年前所立,說房產兒女各半。女兒所持遺囑是老人去世前一周所寫,說房產歸女兒。如果妹妹所持遺囑是真實的話,這一份遺囑將推翻之前的遺囑。長子大罵妹妹:「你為了繼承家產,居然找人來摹仿爸爸的筆跡。」
解決這起糾紛的關鍵就在於這兩份遺囑的真實性。法院委託「漢博」對這兩份遺囑鑑定,長子還拿來一份父親年輕時的信件作為參照。從表面上看,女兒所持遺囑的字跡比較疏鬆,筆劃無力,和長子所持遺囑以及父親年輕時的筆跡差別較大。
為保護當事人隱私,錢江晚報記者請專家為你另取了一份比較典型的老年人筆跡分析給你聽。(見右圖)
專家指點:老年人筆跡也會出現「慢、抖、停、描」的現象。不過與摹仿筆跡不同的是,老年人筆跡「總體性運筆抖動彎曲貫穿字跡筆畫的始終,而且這種抖動彎曲均稱協調、細膩自然。字間距相比年輕時明顯增大,整體看起來筆跡疏鬆而無力」。
結合女兒所持的這份遺囑,是其父親在去世前一周所書寫,醫生證實老人當時身體非常虛弱,所以這種老年人筆跡的特徵就更加明顯。
經過反覆比對謹慎鑑定,「漢博」最後的鑑定意見是女兒所持遺囑是真實的。據了解,女兒在老人住院的幾年裡盡心照顧,而兒子一次都沒有到醫院來探望過,老人最後決定重立遺囑,更改房產歸屬。
這三個案例都屬於「非正常筆跡」的判斷,文檢領域的謎面還有很多,比如文字形成先後,現實案例有先在空白紙頁上簽字後被人填寫了借款內容;整套合同,關鍵頁是否有替換,涉及到是否同一批紙張,同一次列印;還有,同樣的字體字號,如果來自於不同的印表機,也會有細微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