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6 08:04圖文來源:揚子晚報/紫牛新聞
這裡的石頭真的會「唱歌」
長三角地區著名詩人走進南京江寧湯山,感受詩意綠水青山
詩歌與美景,與溫泉,與湯山厚重的歷史相融合,進行詩意的輕觸、碰撞,會激發出什麼樣的火花?11月14日-15日,「小康中國 美好江蘇」全國詩歌徵集活動長三角詩人江寧詩會走進了南京江寧湯山。來自長三角地區的多位著名詩人,來到湯山阜莊石地水鄉、龍尚村和礦坑公園進行詩歌採風,親身感受詩意般的「大美湯山」和江寧近年來的新變化、新成就。
湯山,不僅僅只有溫泉
巨變是「決勝小康」的縮影
2020年,是「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在中國作協和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的指導下,詩刊社、江蘇省作協、江蘇省發改委、江蘇省文化發展基金會、江蘇省扶貧辦、揚子晚報、揚子江詩刊在全國範圍內聯合發起以「小康中國 美好江蘇」為主題的全國詩歌徵集活動。本次活動由中共江寧區委宣傳部(文聯)、江寧區湯山街道辦事處、南京湯山溫泉旅遊度假區管理委員會承辦。
南京市江寧區湯山街道黨工委副書記陳善超在啟動儀式歡迎辭中說,近年來,湯山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依託豐富的山水生態優勢、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及優越的交通區位,構建了文旅融合的高質量發展格局。希望各位詩人能夠用專業的視角和生動的文筆,讓更多人看見詩意般的「大美湯山」,深刻感受湯山近年來的新變化、新成就。
隨後,江蘇省委宣傳部文化中心主任、省文化發展基金會秘書長王道劬介紹了「小康中國 美好江蘇」全國詩歌徵集活動。王道劬說,江寧區的美麗鄉村建設一直是全省的標杆,湯山街道組織基層幹部群眾以精準扶貧為契機,多措並舉打贏脫貧攻堅戰,開展特色農家遊,在鄉村振興、美麗江蘇的建設上寫出了自己的特色篇章。
江蘇省作家協會副主席祁智分享了他眼中的「小康」和詩歌創作的感悟。「作為詩人,我們在今天能夠聚集在湯山,用我們的筆,用我們的心血來描寫美好的生活、美好的世界、美好的天地,既是我們工作的一部分,也是不可推卸的使命。」
新華日報社黨委委員、揚子晚報總編輯王文堅說,江寧湯山如詩如畫,聞名天下的湯山溫泉更是一首帶著溫度的流淌的詩,它以柔軟撫慰著人們的身體和心靈,更以其遠行的姿態帶動著人們向著美好的生活奔去。揚子晚報將以報紙為基礎,充分利用全媒體平臺,進行全方位大力宣傳,見證決勝高質量全面小康的生動實踐,為奔小康工作樹碑立傳。
「看到江寧,看到湯山巨大的變化,我無限感慨,十分震撼!」中共江蘇省委原副書記、南京市委原書記、江蘇省文聯名譽主席顧浩說,湯山的變化正是奔小康進程中一個具體的縮影,一個生動的寫照,這樣的變化是人民群眾奮鬥出來的。
江蘇省政府扶貧辦綜合處處長徐丙奇,揚子晚報原副總編輯、江蘇省作協原副主席周桐淦,著名詩人黃東成、李雲、孫思、梁曉明、育邦、麥閣等參加了啟動儀式。
「湯山第一水鄉」
一組「會唱歌的石頭」引起詩人好奇
11月14日上午,參加「小康中國 美好江蘇」全國詩歌徵集活動長三角詩人江寧詩會的詩人們,來到了位於南京市江寧區湯山街道阜莊社區石地村,精緻的江南庭院和小橋流水,讓詩人們流連忘返。
石地村以石為基,以水為韻,文化為魂,具有丘陵水鄉特色,素有「湯山第一水鄉」之稱。「村前村後溪水響,屋裡屋外飯菜香」,這是石地村秀美淳樸的真實寫照。目前石地村全面貫通了2.8公裡環村水系,建有14座拱形橋,形成了小橋入戶的生活景觀。這裡,一組「會唱歌的石頭」引起了詩人們的好奇,輕輕撞擊石頭,立即發出美妙音符,似乎在唱著動聽的歌,讓堅硬的石頭一下子也變得靈動了。
江蘇省作協副主席祁智告訴記者,每一次來,湯山的變化都給他帶來全新的感覺。「過去對湯山的了解,是擁有天然的溫泉,現在湯山人民在尊重天然的基礎上,對溫泉和水資源進行了非常好的打造,這種『天、地、人、水合一』的感覺非常好。」
「小川藏線」下的龍尚村
「家在青山綠水間,人行詩情畫意中」
每當周末或是小長假,就有不少南京以及周邊的遊客慕名來打卡位於湯山龍尚水庫附近的網紅「小川藏線」。而「藏」在青龍山下的江寧湯山龍尚村也名噪一時。11月14日下午,詩人一行來到龍尚村。天高雲淡、陽光明媚,龍尚水庫波光粼粼,民宿、農家樂「鑲嵌」其中,呈現出一幅「家在青山綠水間,人行詩情畫意中」的美麗鄉村圖景。
然而就是4年前,龍尚村還曾因「窮」而為人知曉,被列為「市級經濟欠發達村」。通過當地介紹,詩人們了解到,龍尚村堅持黨建引領,「精準」定位發揮產能優勢,打造集農業種植、農趣體驗、農家休閒為一體的現代農業型二級社區和龍尚漫谷特色鄉村田園綜合體。
在龍尚村,浙江省作協《江南詩》副主編、著名詩人梁曉明有感而發,即興創作了一首詩歌。「從一個地方的脫貧攻堅,我聯想到整個國家的巨變。從村民的臉上,從他們的訴說中,我感受到打贏脫貧攻堅戰給人民帶來的滿意和滿足。」梁曉明說,這樣的成功不僅僅發生在龍尚村,不僅僅發生在我們長三角地區,這是屬於國家的奇蹟。《太湖》雜誌副主編、著名詩人麥閣深情地說,湯山有歷史,有積澱,這裡的人們智慧、勤勞質樸,「我相信,湯山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更加燦爛,輝煌。」
湯山礦坑公園
昔日廢棄礦坑,成了網紅打卡地
11月14日下午,參觀江寧湯山礦坑公園「天人合一」的匠心之作,帶給詩人們極大的震撼。
湯山礦坑公園的前身是湯山最大的廢棄礦坑,在2017年之前,這裡還只是原江寧縣龍泉採石場留下來的幾個採石宕口。2004年,區內關閉了101採石場後,廢棄礦坑在青翠山體上剜出的「傷痕」依舊。通過「城市雙修」,即生態修復和城市修補,江寧區有計劃有步驟地修復被破壞的山體、河流、溼地、植被,改善人居環境、轉變城市發展方式。經過長達2年,耗資36億的修復工程後,這座昔日的垃圾場「搖身一變」,成為了南京市最受歡迎的「網紅」景點,而一切都源於湯山發展思路的轉變——從「吃資源飯」到「吃生態飯」。詩人們紛紛感嘆,「昨日的傷疤」華麗轉身為「今日的風景」。特別是公園裡大片粉黛亂子草,粉色的花穗曼妙輕盈、如煙似霧,如夢如幻。
安徽省作協秘書長、《詩歌月刊》主編、著名詩人李雲告訴記者,他的家鄉銅陵也是一個資源型城市,如今在經濟轉型過程中,同樣面臨資源過度開發後留下的一系列問題。「面對新時代,如何把工業廢墟變成城市遊園,南京的做法為我們這樣的城市轉型提供了新的思路。」李雲說,礦坑公園裡的瀑布、綠植、親子樂園等,建設和規劃都非常符合當下的美學理念。
「礦坑公園前後對比讓我很震撼。」《上海詩人》副主編、著名詩人孫思說,我們應當思考的是為這些平凡而偉大的人民做些什麼,寫些什麼,這是作為詩人的責任和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