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教材文化常識匯總選擇題(共77題)

2021-02-08 三好網

高中語文教材文化常識匯總選擇題(共77題

 

1.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盡的編年體史書,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稱《春秋左氏傳》,別稱《左氏春秋》,和《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B.春秋時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勞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為公爵,比如晉文公、秦穆公、齊桓公等。2.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B.大夫:官職等級名。夏商周時,官分卿、大夫、士三級,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後來成為對有官位者的通稱。C.《戰國策》是中國古代的一部歷史學名著。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又稱《國策》。由西漢劉向所整理編寫,共33篇,分為十二策。《國語》是第一部國別體史書。D.《戰國策》是中國古代的一部歷史學名著。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又稱《國策》。由西漢劉向所整理編寫,共33篇,分為十二策。《國語》是第一部國別體史書。3.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B.豎子:對人的蔑稱。除此之外還有「童僕」和「小孩」的意思。D.古代音樂分宮、商、角、徵、羽、變宮、變徵七音。變徵是徵的變調,音調歡暢;羽,聲調平和。  選D.古代音樂分宮、商、角、徵、羽、變宮、變徵七音。變徵是徵的變調,音調悲涼;羽,聲調激憤。4.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C.箕踞:坐在地上,兩腿張開,形象像箕,是一種輕慢傲視對方的姿態。D.《史記》是我國第一部國別體通史,上起傳說中的黃帝,下到漢武帝。分本紀、世家、列傳、書、表五類,共130篇,50餘萬字。  選D.《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上起傳說中的黃帝,下到漢武帝。分本紀、世家、列傳、書、表五類,共130篇,50餘萬字。5.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紀記帝王,世家述諸侯,列傳敘人臣,書記禮、樂、音律、曆法、天文、封禪、水利等,表記各個時期的簡單大事記。魯迅評價該書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D.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間長幼排序為伯、仲、叔、季。6.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C.參乘:亦作「驂乘」,古代乘車,站在車右擔任駕車的人。   選C.參乘:亦作「驂乘」,古代乘車,站在車右擔任警衛的人。7.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楷書也叫「行書」「隸書」,漢魏之際形成,南北朝時期逐漸成為主要字體,一直使用到現在。「楷」有「規則」之意,字形方正嚴整,筆畫平易圓轉,更便於書寫。B.漢字是方塊字,有獨體和合體之分。獨體主要是以圖形為基礎發展變化而來的「象形字」「指事字」;C.合體字是以獨體字為基礎而構成的,包括「會意字」「形聲字」。D.關於漢字的形成,前人有所謂「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現代學者認為:六書前四種是構字法,後兩種是用字法。    選A.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漢魏之際形成,南北朝時期逐漸成為主要字體,一直使用到現在。「楷」有「規則」之意,字形方正嚴整,筆畫平易圓轉,更便於書寫。8.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漢字的形體經歷了由金文、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行書、楷書的演變過程。分為古代漢字階段(商代—秦代,甲骨文—小篆)和隸書楷書階段(漢代—現代,隸書—楷書)。B.隸書是兩漢時通行的主要字體,筆畫平直,略有波浪起伏,書寫簡便。C.草書形成於漢代,是輔助隸書的簡便字體,主要用於起草文書和通信,使用連筆,書寫快捷,但難於辨認。D.行書出現在東漢晚期,楷書產生後,逐漸演變成介於草書和楷書之間的字體,易書寫,比草書易辨認。   選A.漢字的形體經歷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行書、楷書的演變過程。分為古代漢字階段(商代—秦代,甲骨文—小篆)和隸書楷書階段(漢代—現代,隸書—楷書)。9.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對聯也叫「楹聯」「楹帖」「對子」,由駢文和律詩演變而來。形成於唐宋,盛行於明清。B.對聯由上聯、下聯組成。字數多少無規定, 要求對仗工整,平仄協調。D.平仄協調,要求平仄相異。平聲舒緩,仄聲短促,上聯最後一字必為仄聲,下聯最後一字必為平聲。E. 對聯為豎行書寫,中間不加標點。張貼時,上聯在左邊,下聯在右邊。選E.對聯為豎行書寫,中間不加標點。張貼時,上聯在右邊,下聯在左邊。10.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又稱「詩三百」,共收詩305篇。內容分為「風」「雅」「頌」,主要手法是「賦」「比」「興」。開創了我國現實主義創作手法的先河。B.《詩經》「六義」指的是風、雅、頌、賦、比、興,前三者指的是詩的不同體制;後三者指的是詩的不同表現手法。C.朱熹在《詩集傳》中解釋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D.古代女孩把頭髮紮成丫髻,叫總角,後來用總角指代少女時代。    選D.古代少年男女把頭髮紮成丫髻,叫總角,後來用總角指代少年時代。11.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三徑:古代隱士住處的代稱。隱居之地的代稱常見的還有:牆東、五柳、滄浪等。C. 三江:泛指長江中下遊。五湖:泛指太湖區域的湖泊。一說,指太湖、鄱陽湖、洞庭湖、青草湖、丹陽湖,南昌在五湖之間。D.下榻:在某地住宿。榻,狹長而低矮的坐臥用具。典故:豫章太守陳蕃素來不接待賓客,專為徐稚設一榻,平時掛起,只有徐稚來訪才放下。因此後世有「下榻」之說。12.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鐘鳴鼎食:指大家世族。古代貴族吃飯時要鳴鐘列鼎,鼎中盛食物。D. 請纓:請求皇帝賜給長纓(長繩),去縛住敵人。後用此指投軍報國。13.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弱冠:指20歲,古代以20歲為弱年,行冠禮,為成年人。B. 投筆:投筆從軍。後人把班超投筆於地、參軍作戰的故事叫做「投筆從戎」,比喻棄文從武,有志報國。C. 晦:陰曆每月的第一日;朔:陰曆每月最後一日。    選C. 晦:陰曆每月最後一日;朔:陰曆每月的第一日14.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B.「楚辭體」是楚地的詩歌形式,方言聲韻,描寫楚地的風土人情,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以《離騷》為典型代表,故又稱「騷體」。D.《詩經》和《楚辭》分別是先秦時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輝煌結晶。F. 中國文學史上往往將「風」、「騷」並稱,「風」指《國風》,代表《詩經》;「騷」,指《離騷》,代表《楚辭》。G. 《詩經》與《楚辭》分別是中國文學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傳統的兩大源頭。選G.《詩經》與《楚辭》分別是中國文學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傳統的兩大源頭。15.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漢民族最長的敘事詩。它北朝的《木蘭詩》(別稱《木蘭辭》)並稱「樂府雙璧」。B.樂府三絕:《孔雀東南飛》、《木蘭詩》與唐代韋莊的《秦婦吟》。C.結髮:古代成婚之夕,女子要束髮。後稱原配為結髮夫妻。D.秦羅敷:「秦」是古詩中美女常用的姓,「羅敷」古代美女的通稱。    選C.結髮:古代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髮。後稱原配為結髮夫妻。16.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伏惟:下級對上級或晚輩對長輩說話表示恭敬的習慣用語。17.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下九:古代農曆每月十九為下九,是婦女回娘家的日子。二十九為上九,初九為中九。B.六合:古人結婚要選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幹支(幹,天幹,指甲、乙、丙、丁……;支,地支,指子、醜、寅、卯……;年月日的幹支合起來共六個字,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相適合,叫六合。又指東、西、南、北、天、地。C.青廬:用青布搭成的篷帳,是舉行婚禮的地方。盛行於東漢到唐。D.箜篌:古代的一種弦樂器,23弦或25弦,分臥式、豎式兩種。    選A.下九:古代農曆每月十九為下九,是婦女歡聚的日子。二十九為上九,初九為中九。18.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C.適:出嫁。(始適還家門:剛出嫁不久就被休回娘家)D.黃昏:十二時辰之一,是戌時(相當於現在的19時至21時)。19.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人定:是亥時(相當於現在的21時至23時),這裡指夜深人靜的時候。B. 十二時辰制,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雞鳴、夜半、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D. 建安:漢獻帝年號。中國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還有廟號、諡號、尊號和年號。這些稱號多見於史書。   選B.十二時辰制,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20.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廟號:廟號始於西漢,止於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B. 一般開國的皇帝稱祖,後繼者稱宗,如宋朝趙匡胤稱太祖,其後的趙光義稱太宗。C. 也有個別朝代前幾個皇帝皆稱祖,如明朝朱元璋稱太祖,其子朱棣稱成祖。D. 清朝努爾哈赤稱太祖,福臨(順治)稱世祖,玄燁(康熙)稱聖祖。E. 但是在隋以前,並不是每一個皇帝都有廟號,因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廟奉祀。21.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諡號:諡號是後人根據皇上生前事跡評定其生平的一種稱號,有褒貶之意。所謂「諡者,行之跡」,「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B. 諡號有帝王之諡,由禮官議上;有臣屬之諡,由朝廷賜與。C. 還有稱諡,是門徒弟子或是鄉裡、親朋為其師友上的諡號。D. 帝王將相之諡在西周時即已出現。秦時曾一度廢除,漢代恢復,直至清末。E. 私諡可能始於東漢,或謂春秋時期已有。民國以後,稱諡在一段時間內仍存在。F. 諡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愛民曰文,克定禍亂曰武,主義行德曰元等,這是美諡;G. 殺戮無辜曰厲,去禮遠眾曰煬,好祭鬼怪曰靈等,這是惡諡;還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懷等。H. 一般人的諡號多用兩字,如嶽飛諡曰武穆,海瑞諡曰忠介。選A.諡號:諡號是後人根據死者生前事跡評定的一種稱號,有褒貶之意。所謂「諡者,行之跡」,「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22.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年號:年號是中國皇帝紀年的名號,由秦朝秦始皇首創,他的第一個年號為「建元」。B.「建元」以後每個朝代的每一個新君即位,必須改變年號,叫做改元。C. 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軍國大事或重大祥瑞災異,常常改元。如漢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後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徵和、後元十一個年號。D. 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後用了永徽、顯慶、龍朔、麟德、乾封、總章。鹹亨、上元、儀鳳、調露、永隆、開耀、永淳、弘道十四個年號。E. 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開始,包括明、清兩代,每一個皇帝不論在位時間長短,只用一個年號,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選A. 年號:年號是中國皇帝紀年的名號,由西漢武帝首創,他的第一個年號為「建元」。23.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杜康:相傳是最早造酒的人,後世將杜康尊為酒神,製酒業則奉杜康為祖師爺,有「酒聖」之稱。後世常以「杜康」借指酒。B. 子:對對方的尊稱。衿:古式的衣領。青衿:是周代讀書人的服裝,這裡指代有學識的人。C. 阡陌:阡,東西向的小路;陌,南北向田間小路。D. 建安風骨是以曹氏父子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團所表現出的共同的文學傾向,他們高揚政治理想,展示強烈個性,具有濃鬱的悲劇色彩,展現了東漢末年動蕩的時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剛健有力的詩歌風格,所以稱為「建安風骨」。  選C.  阡陌:阡,南北向的小路;陌,東西向田間小路。24.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建安風骨」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指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B. 曹魏建立後,曹操被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史稱魏武帝。C. 《古詩十九首》是東漢末文人五言詩的選輯,最早見於南朝梁蕭統《文選》,代表了漢代文人五言抒情詩的最高成就,劉勰稱之為「五言之冠冕」,鍾嶸譽之為「天衣無縫,一字千金」。D. 歲在癸丑:古人常用地支十個字和天幹十二個字循環相配來表示年月日的次序。指永和九年。 選D. 歲在癸丑:古人常用天幹十個字和地支十二個字循環相配來表示年月日的次序。指永和九年。25.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暮春:春季的末一個月。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順序,孟表示每季的第一個月,仲表示第二個月,季表示最後一個月即第三個月,如孟春指春季的第一個月。B. 禊,一種祭禮。古時一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修禊日;三國魏以後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禊事,古代的一種風俗,三月三日人們到水邊洗濯,嬉戲,以祈福消災。C. 契:用木或竹刻成,分成兩半,合在一起可為憑驗。D. 望:農曆小月十五。     既望:望日後一天,農曆小月十六。選D.  望:農曆小月十五,大月十六。     既望:望日後一天,農曆小月十六,大月十七。26.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晦:農曆每月第一天。 朔:農曆每月最後一天。B. 美人:古人常用來作為聖主賢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徵。選A.  晦:農曆每月最後一天。 朔:農曆每月第一天。27.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賦主要有三個特點:(1)句式上以四、六字句為主,並追求駢偶;(2)語音上要求聲律諧協;(3)文辭上講究藻飾和用典。B. 賦多採用問答形式和鋪陳手法。賦,除了它的源頭楚辭階段外,經歷了漢賦、駢賦、律賦、文賦幾個階段。C. 浮圖:也作「浮屠」「佛圖」,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和尚、佛塔。D. 陰陽:山北水南為陽,山南水北為陰。我國許多地名與此有關,如「江陰」、「淮陰」、「漢陽」、「漢陰」、「華陰」「河陽」等。《愚公移山》:「指通豫南,達於漢陰。」「漢陰」指漢水南面。  選D. 陰陽: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我國許多地名與此有關,如「江陰」、「淮陰」、「漢陽」、「漢陰」、「華陰」「河陽」等。《愚公移山》:「指通豫南,達於漢陰。」「漢陰」指漢水南面。28.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登泰山記》:「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遊褒禪山記》:「所謂華陽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B. 王安石與「韓愈、柳宗元、白居易、蘇洵、蘇軾、蘇轍、曾鞏」,並稱「唐宋八大家」。C. 上古時期,姓氏有別。姓的偏旁為「女」,反映初民時期母系氏族社會的特點,只知有母,不知有父,只有通過不同的姓來區分不同的部落。D. 夏商周三代,姓氏一分為二,貴族男子稱氏,賤者有名無氏。稱姓是為了區別婚姻,避免同姓通婚。選B. 王安石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並稱「唐宋八大家」。29.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夏商周三代,常以封地名、國名、官職名、居住地、職業技藝及祖先的字為氏。B. 秦漢時代,姓氏合二為一,而一般的老百姓只有名,不配有氏。C. 白帝城:古城名,在今重慶奉節東白帝山上。東漢初年公孫述所築,公孫述自號白帝,故名城為「白帝城」。D. 青冢,指楊貴妃的墓。傳說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  選D. 青冢,指王昭君的墓。傳說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30.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子規:即杜鵑,又名杜宇。相傳為蜀國古望帝魂魄所化,啼聲哀怨動人。常作傷春、悼亡的象徵。B. 琵琶行:行,古詩的一種體裁。常見的古體詩的體裁還有歌、吟、引、曲等。D. 左遷:貶官,降職。白居易任諫官時,因為屢次上書批評朝政,觸怒了皇帝,被貶為江州司馬。31.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選A.  司馬:州刺史的副職,當時實際上是有職無權了。32.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管弦:指音樂。管,簫笛之類的管樂。弦,琴瑟或琵琶之類的弦樂。C. 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貴人家的子弟。五陵漢代五個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D. .青衫,黑色單衣,唐代官職低的服色為青黑色。後人常用「司馬青衫」形容悲傷悽切的情感。  選B.  教坊:唐代官辦管領音樂雜技、教練歌舞的機關。.33.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望帝:周朝末年蜀國君主的稱號,傳說他死後,魂魄化為鳥,名杜鵑,啼聲哀悽,暮春而鳴:傷感春去。也哀痛亡國。春心是傷春之心,比喻對美好事物的懷念。B. 雞人報曉籌:漢代制度,宮中不養雞,而用傳唱報曉。雞人,宮中掌握時間的衛士。籌,更籌,敲擊報時用的竹籤,這裡指代時間。C. 「六軍」:周制,天子有六軍,一萬二千五百人為一軍。後泛指軍隊。所指因時代不同而不同:(1)指天子所統領的軍隊。後來把「六軍」作為國家軍隊的統稱。而晉代稱領軍、護軍、左右二衛、驍騎、遊擊為「六軍」。(3)指唐之禁軍六軍。D. 當時七夕笑牽牛:指唐太宗和楊貴妃在發生「馬嵬事變」五年前的七月七日的海誓山盟。 選D. 當時七夕笑牽牛:指唐玄宗和楊貴妃在發生「馬嵬事變」五年前的七月七日的海誓山盟。34.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七夕,農曆的七月七日夜,民間傳說天上的牛郎織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會,婦女們便在這個夜晚於自家庭院中間向織女進行乞巧活動,故也稱乞巧節。B. 四紀:古代以木星繞日一周(12年)為一紀,四紀為四十八年。D. 河內兇:河內遇到外敵入侵。河內,今河南境內黃河以北的地方。兇,外敵入侵。  選D. 河內兇:河內遇到饑荒。 河內,今河南境內黃河以北的地方。 兇,穀物收成不好,荒年。35.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河東:黃河以東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黃河流經山西省境,自北向南,故稱山西境內黃河以東的地區為河東。D. 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車萬乘,諸侯出兵車千乘,後世以「萬乘」稱天子。  選C. 庠序:古代學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36.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B. 蜉蝣:一種小飛蟲,夏秋之交生在水邊,生存期很短,古人說它朝生暮死。C. 蘇軾、蘇洵、蘇轍,均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在書法方面成就極大,蘇軾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D. 賦始於戰國,盛行於漢。介於律詩和絕句之間,是一種形式比較自由的文體。選D. 賦始於戰國,盛行於漢。介於詩歌和散文之間,是一種形式比較自由的文體。37. 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D. 崤函,崤山和嘉峪關。崤山,在函谷關的東邊。嘉峪關,在今河南靈寶。 選D. 崤函,崤山和函谷關。崤山,在函谷關的東邊。函谷關,在今河南靈寶。38.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B. 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九個月)、小功服(五個月)的親族。C. 孝廉:漢代以來推舉人才的一種科目,舉孝順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漢武帝開始令郡國每年推舉孝廉各一名,晉時仍保留此制,但辦法和名額不盡相同。D. 秀才:漢代以來選拔人才的一種察舉科目。與後代科舉的「秀才」含義不同。39.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郎中:尚書省的屬官。郎中屬員外級,就是分掌各司事務,其職位僅次於尚書、侍郎、丞相的高級官員。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從官的通稱。其職責原為護衛、陪從,隨時建議,備顧問及差遣。戰國始有,秦漢治置。後世遂以侍郎、郎中、員外郎為各部要職。D. 連衡,秦國採用的一種離間六國,使他們各自同秦聯合,從而各個擊破的策略。也作「連橫」。40.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合從(從,通「縱」):秦國聯合其他盟國一起來共同對付六國的策略。B. 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孟嘗君,齊國貴族,姓田名文;平原君,趙國貴族,姓趙名勝;春申君,楚國貴族,姓黃名歇;信陵君,魏國貴族,姓魏名無忌。他們是戰國時期有名的「四公子」,皆以招攬賓客著稱。C. 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皇帝的寶座控制天下。履至尊,登帝位。六合,天地四方。D. 執敲扑而鞭笞天下:用嚴酷的刑罰來奴役天下的百姓。敲扑,刑具,短的叫「敲」,長的叫「撲」。 選A. 合從(從,通「縱」):六國聯合起來共同對付秦國的策略。41.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俯首系頸:意思是願意服從、投降。系頸,頸上繫繩,表示投降。42.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B. 七廟隳:指毀滅了很多寺廟,就是百姓遭受禍害的意思。C. 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閩、粵等地,每個部落都有名稱,統稱百越,也叫百粵。D. 陶朱:春秋時越國範蠡,他幫越王勾踐滅吳後,離開越國回到陶,自稱陶朱公。因善於經營生意而致富,後人以此作為富人的代稱。 選B. 七廟隳:宗廟毀滅,就是國家滅亡的意思。七廟,天子的宗廟。43.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B. 九州:兗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荊州、揚州、梁州、雍州,代指中國。 選C. 巫醫:古代巫和醫不分。巫的職業以祝壽、佔卜等為主,也用藥物等為人治病。44.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六藝經傳:六經的經文和傳文。六藝,指《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種經書。《樂》久已失傳,這是沿用古代的說法。又稱作「六經」。另也指禮、樂、射、御、書、數六種技能。C. 句讀:古人指文辭休止和停頓之處。文辭語意已盡處為句,未盡而需停頓處為讀。D. 監生,國子監生員的簡稱,指明清兩代在國子監(我國封建時代的中央最高學府)讀書的人。清代乾隆以後,國子監只存空名,地主豪紳可以憑祖先「功業」或捐錢取得監生資格。45.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理學,又稱「道學」,是宋代周敦頤、程顥、程頤、朱熹等人闡釋儒家學說而形成的思想體系。它認為「理」是宇宙的本體,把「三綱五常」等封建倫理道德說成是「天理」,提出「存天理,滅人慾」的主張。B. 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敕,本來是通用於下屬對長官、晚輩對長輩的用語,南北朝以後作為皇帝發布詔令的專稱。C. 縹緗:代指書籍。縹,青白色的絲織品;緗,淡黃色的絲織品。古人習慣用這兩種絲織品包書或做書袋,故以此作為書籍的代稱。D. 春榜:唐宋考進士都在春季,後世稱進士考試為春榜。 選B. 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敕,本來是通用於長官對下屬、長輩對晚輩的用語,南北朝以後作為皇帝發布詔令的專稱。46.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宮調:古代音樂有宮、商、角、徵、變徵、羽、變宮七音,以其中任何一聲為主,均可構成一種調式。凡以宮聲為主的調式稱「宮」,以其他各聲為主的稱「調」,合稱「宮調」。47.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B. 蹠:傳說是春秋末年奴隸起義的首領,過去被誣稱為「盜蹠」。顏淵,孔子弟子,被推崇為「賢人」。盜蹠,顏淵,這裡泛指壞人、好人。C. 元雜劇的角色有旦、末、淨、雜四類。元雜劇每本戲只有一個主角。D. 旦是主角,正旦是男主角,配角有小旦(少年女角色)、貼旦(丫環)、搽旦(不正派的女人)。 選D. 旦是女角,正旦是女主角,配角有小旦(少年女角色)、貼旦(丫環)、搽旦(不正派的女人)。48.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末是女角,正末是女主角,配角有小末(少年男角色)、外末(老年男子)等。衝末(男配角)。B. 淨,俗稱大花臉,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異之處的人物(一般扮演性情惡劣、舉動粗野的人物),如李逵、張飛。淨的次要角色稱副淨。C. 醜,俗稱小花臉,大都扮演男次要人物。(註:元雜劇原本無「醜」的行當,明刊版本中的醜是明人增改的)(元雜劇中無「生」之稱,「末」即「生」也)D. 雜,雜角。如:孛老(老頭兒)、卜兒(老婦人)、孤(官員)、潔(和尚)、駕(皇帝)、邦老(強盜)、徠兒(小廝、小男孩)等。 選A. 末是男角,正末是男主角,配角有小末(少年男角色)、外末(老年男子)等。衝末(男配角)。48.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末是女角,正末是女主角,配角有小末(少年男角色)、外末(老年男子)等。衝末(男配角)。B. 淨,俗稱大花臉,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異之處的人物(一般扮演性情惡劣、舉動粗野的人物),如李逵、張飛。淨的次要角色稱副淨。C. 醜,俗稱小花臉,大都扮演男次要人物。(註:元雜劇原本無「醜」的行當,明刊版本中的醜是明人增改的)(元雜劇中無「生」之稱,「末」即「生」也)D. 雜,雜角。如:孛老(老頭兒)、卜兒(老婦人)、孤(官員)、潔(和尚)、駕(皇帝)、邦老(強盜)、徠兒(小廝、小男孩)等。 選A. 末是男角,正末是男主角,配角有小末(少年男角色)、外末(老年男子)等。衝末(男配角)。49.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把吳鉤看了:吳鉤是春秋時期流行的一種彎刀,它以青銅鑄成,是冷兵器裡的典範,充滿傳奇色彩,後又被歷代文人寫入詩篇,成為馳騁疆場,勵志報國的精神象徵。在眾多文學作品中,吳國的利器已經超越刀劍本身,上升成為一種驍勇善戰、剛毅頑強的精神符號。B. 一片神鴉社鼓:社日是古代農民祭祀天神的節日。漢以前只有春社,漢以後開始有秋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為社日。唐代詩人王駕有《社日》一詩,主要是描繪社日的歡樂場面。C. 封狼居胥:封狼居胥指西漢大將霍去病登狼居胥山築壇祭天以告成功之事,後用以指建立顯赫武功,成為中華民族武將的最高榮譽之一。D. 冠冕:(1)指仕宦的代稱。  (2)指第一;首位。  選B. 一片神鴉社鼓:社日是古代農民祭祀土地神的節日。漢以前只有春社,漢以後開始有秋社。50.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B. 列觀:一般的宮殿。觀,宮廷中高大華麗的樓臺。C. 有司:官吏的通稱。古代設官分職,各有所司,故稱。(司空、司徒、司寇、司馬)4.九賓: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禮節,由儐者九人依次傳呼接引賓客上殿。 選A. 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禮前,潔身清心,以示虔誠。51.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D. 《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載西漢的歷史,作者班固。 選C. 負荊:背著荊條,表示願受責罰。這是向對方請罪的一種方式。52.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B. 節:又稱「旄節」,以竹為竿,上綴以犛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憑證)。53.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閼氏:匈奴單于的皇位的稱號,如同君主、帝王。B. 蠻夷:古代用以指邊遠民族。四夷:為對中國邊區文化較低各族之泛稱也。即東夷、南蠻、北狄和西戎的合稱。54.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C. 上林、上林苑:皇帝遊獵的場所,在長安西,周圍三百裡。D. .相坐:相連坐(治罪)。一個人犯了罪,有關的人連同治罪,叫「連坐」或「相坐」。55.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株連:指一人有罪而牽連他人。株,本指露出地面的樹根,根與根之間牽連甚多。B. 《後漢書》,紀傳體斷代史,記載東漢的歷史,作者範曄。C. 三輔:漢朝以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三個地區為三輔,在今陝西西安附近。56.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小相:諸侯祭祀或會盟、朝見天子,替國君主持贊禮盒司儀的官。相分卿、大夫、士三個等級,小相指最低的士這一級。B. 五經:《詩》、《書》、《禮》、《史記》、《漢書》五部經書。C. 六藝:說法有兩種。一種是,中國古代儒家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包括禮、樂、射、御、書、數。禮即禮節,樂即音樂,射即射騎技術,御即駕馭馬車的技術,書為書法,數為算數。還有一種說法將六藝解釋為六經,即《易經》、《尚書》、《詩經》、《禮記》、《樂經》、《春秋》。D. 孝廉:漢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舉薦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職,被推舉的人稱為「孝廉」。孝廉是「孝順親長、廉能正直」的意思。後來「孝廉」這個稱呼,也變成明朝、清朝對舉人的雅稱。 選B. 五經:《詩》《書》《禮》《易》《春秋》五部經書。57.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B. 兩都:西漢的都城長安和東漢的都城洛陽,也稱「二京」。C. 傅會:文章的組織、布局、命意、修辭,也作「附會」。 選D. 公車:漢代官署名,臣民上書和徵召,都由公車接待。58.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B. 豪右:豪族大戶。秦漢時,豪族住在城市的右邊,故稱「豪右」。高中語文必修選修教材文化常識匯總選擇題(共77題)(59-69題)59.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請求辭職,意為請求賜還自己的身體,回家鄉去。B. 致仕:交還官職,即退休。如:永寧元年,稱病上書致仕。(《後漢書》)古代官員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還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稱,蓋指官員辭職歸家。源於周代,漢以後形成制度。E. 太子指封建時代君主兒子中被確定繼承君位的人。建儲指確定儲君,也即確定皇位的繼承人,我國古代通常採用嫡長子繼承制。 選C. 東宮: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太子指封建時代君主兒子中被確定繼承君位的人。建儲指確定儲君,也即確定皇位的繼承人,我國古代通常採用嫡長子繼承制。60.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B. 皇天后土:皇天:古代指天,天帝。后土:古代指地,土神。天地或天地神靈的總稱。指天地。舊時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萬物。亦作「后土皇天」。C. 列土:封爵賜邑。古代天子分封諸侯時,用白茅裹著社壇上的泥土授予被封者,象徵土地和權力,稱為「列土分茅」。D. 梨園:中國唐代訓練樂工的機構。我國人民在習慣上稱戲班、劇團為「梨園」,稱戲曲演員為「梨園子弟」,把幾代人從事戲曲藝術的家庭稱為「梨園世家」,戲劇界稱為「梨園界」等等。61.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龍馭:指天子車駕。除此之外,該詞還有「皇帝」「君臨天下」及委婉稱呼「帝王去世」。B. 行路難:樂府《雜曲歌辭》調名,古樂府道路六曲之一,亦有變行路難,內容多寫世路艱難及離別悲傷之意,多以「君不見」為首,後鮑照擬作為多。C. 妃嬪媵嬙:「妃」,皇帝的妾,或太子、王侯的妻;「嬪(pín)」「嬙(qiáng)」:都是古代宮廷中一種女官,實即皇帝的妾,地位比「妃」要低;「媵(yìng)」,古代統治階級嫁女時隨嫁的人(陪嫁的侍女),也可能成為嬪、嬙。D. 錙銖:古代長度單位,一錙等於六尺,一銖約等於後來一尺的二十四分之一。錙、銖連用,極言其細微。 選D. 錙銖:古代重量單位,一錙等於六銖,一銖約等於後來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錙、銖連用,極言其細微。62.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B. 故事:先例。除此之外,在古文中一般也有「舊日的制度,例行的事」以及「掌故,典故」等意思。C. 從事:官名,源於漢武帝時期,有刺史屬吏之稱,分為別駕從事史、治中從事史等,主要職責是主管文書、察舉非法,到宋代時被廢除。D. 太牢:即古代老百姓祭祀天神時,牛、馬、雞、豕(shǐ,豬)四牲全備為「太牢」。  選D. 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時,牛、羊、豕(shǐ,豬)三牲全備為「太牢」。63.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古代祭祀所用犧牲(古代祭典用的豬、牛、羊等),行祭前需先飼養於牢,故「牢」本為養牲畜的圈,在這裡指祭祀用的牲畜;B. 又根據犧牲搭配的種類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沒有牛。C. 由於祭祀者和祭祀對象不同,所用犧牲的規格也有所區別:天子祭祀社稷用少牢,諸侯祭祀用太牢。D. 古代祭祀用牛、羊、豬各一頭叫太牢,用羊、豬各一頭叫少牢。古人又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 選C. 由於祭祀者和祭祀對象不同,所用犧牲的規格也有所區別: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諸侯祭祀用少牢。64.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告廟:天子或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廟B. 忽微:微小的事。忽,一寸的十萬分之一;微,一寸的百萬分十一。D. 雜戲:古代娛樂形式之一,包括百戲、雜樂、歌舞戲、傀儡戲等。 選C. 俳優:以樂舞諧戲為業的人即古代演滑稽戲雜耍的藝人。65.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十二郎:唐代習慣以行第、郡望、官職稱呼別人,這裡以行第稱呼韓老成。「郎」,唐代口語,對年輕男子的稱呼,又稱郎子。B. 季父:伯父。古代兄弟排行以季、伯、仲、叔為序。C. 古代常用伯(孟)、仲、叔、季來表示長幼之序,如伯夷、叔齊,再如孔子字仲尼,是因他排行第二,故字中有「仲」。D. 孟者,《說文》:「孟,長也。」即孟在排行中指最年長的。 選B. 季父:伯父。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為序。66.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仲,《說文》:「仲,中也。」仲,在排行中指居中的。」B. 季,《說文》:「季者,少稱也。」如季叔,後引申為最後、末尾,如季軍。67.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所怙:指所依靠的父親(其實也包括母親)。語出《詩經》:「無父何怙?無母何恃」 失怙,指死了母親; 失恃,指失去父親。B. 鰥:年老無妻或喪妻的男子。  寡:年老無夫或喪夫的女子。C. 孤:此處,專指年幼喪父的孩子。      獨:年老無子女的人。D. 鰥寡孤獨:泛指沒有勞動力而又沒有親屬供養、無依無靠的人。 選A. 所怙:指所依靠的父親(其實也包括母親)。語出《詩經》:「無父何怙?無母何恃」 失怙,指死了父親; 失恃,指失去母親。68.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薨:古代稱候王死叫薨,唐代及以後二品以上官員去世都稱薨。B. 古代對人死的稱呼反映了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裡嚴格的等級制度,《禮記·曲禮》:「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69.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刑部:又稱秋官、憲部。六部(吏、戶、禮、兵、刑、工)之一,掌管全國刑法、獄訟之事,是清代最高司法機關。B. 吏部為管理文職官員的機關,掌品秩銓選之制,考課黜陟之方,封授策賞之典,定籍終制之法。類似現在的組織部、紀委等部門。吏部尚書還被稱為天官。C. 戶部掌全國疆土、田地、戶籍、賦稅、俸餉及一切財政事宜。類似現在的民政部、財政部、國土局等部門。E. 尚饗:亦作「尚享」。希望死者的靈魂來享用祭品。這是祭文結束時的常用語。尚,表示希望。饗,鬼神享用祭品。70.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禮部掌典禮事務與學校事。考吉、嘉、軍、賓、兇五禮之用;管理全國學校事務及藩屬和外國之往來事。類似現在的外交部等部門。B. 兵部:掌管選用武官及兵籍、軍械、軍令等事宜。其長官為兵部尚書。兵部又稱夏官、武部,兵部尚書又稱夏卿。類似今天的解放軍總政治部或相當於今日的國防部。C. 刑部:刑部為主管全國刑罰政令及審核刑名的機構,與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後審理和覆核,共為「三法司制」。類似現在的司法部和公檢法部門。D. 工部:管理全國工程事務的機關。職掌土木興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寢供億之典。凡全國之土木、水利工程,機器製造工程(包括軍器、軍火、軍用器物等),礦冶、紡織等官辦工業無不綜理,並主管一部分金融貨幣和統一度量衡。類似現在的工信部、水利部、城鄉建設部。選A. 禮部掌典禮事務與學校、科舉之事。考吉、嘉、軍、賓、兇五禮之用;管理全國學校事務及科舉考試及藩屬和外國之往來事。類似現在的教育部、文化部、外交部等部門。71.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B. 五城御史司坊:即五城御史衙門的監獄。清時京城設巡查御史,分管東、西、南、北、中五個地區,所以叫五城御史。C. 九門提督:是中國清朝時期的駐京武官,正式官銜為「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設立於康熙十三年。主要負責北京內城九座城門(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安定門、德勝門、東直門、西直門、朝陽門、阜成門)內外的守衛和門禁,還負責巡夜、救火、編查保甲、禁令、緝捕、斷獄等,實際為清朝皇室禁軍的統領。D. 十四司正副郎:清初刑部設十四司,每司長官,正職為郎中,副職為員外郎,總稱為郎官。  選A. 京兆:漢朝京畿都城地域的名稱,是周朝王畿、秦代京畿之後對都城轄域的謂稱。文中指清朝包括國都在內的順天府。72.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大闢:斬首。古五刑之一,初謂五刑中的死刑,俗稱砍頭,隋後泛指一切死刑。B. 中國古代的五刑是五種刑罰的統稱,可分為奴隸制五刑和封建制五刑。C. 奴隸制五刑是指墨、劓(音易)、刖(音月)、宮、大闢。D. 墨刑又叫做黥(qíng)刑,先割掉人的頭,然後塗墨,。 選D. 墨刑又叫做,先割破人的面部,然後塗墨,傷好後留下深色的傷疤。73.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奴隸制五刑中除了大闢即死刑外,其他四種又叫做肉刑。B. 封建制五刑指笞、杖、徒、流、死。奴隸制五刑在漢文帝之前通行,封建制五刑在隋唐之後通行。C. 漢文帝廢除肉刑後,經過魏晉隋唐,都沒有此刑,但五代和宋又恢復,遼金元明清都有刺面刑,但有的輕罪則刺胳膊。到清末光緒末期,徹底廢除。D. 大闢,指割鼻子,漢文帝廢除肉刑後,用笞三百代替,後來,又減少了笞數。此後,該刑不再出現。 選D. 劓即割鼻子,漢文帝廢除肉刑後,用笞三百代替,後來,又減少了笞數。此後,該刑不再出現。74.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刖刑,夏朝稱臏,周時稱刖。是指斬掉左腳、右腳或者斬雙腳。有的說稱臏是去掉膝蓋骨。秦朝稱為斬趾。B. 宮又叫淫刑、腐刑、蠶室刑。宮刑是五刑中僅次於死刑的一種重刑。東漢時曾經用這種刑罰來作為死罪減等刑。隋朝法律正式廢除。C. 大闢,即死刑。秦漢以前的死刑種類很多,如戮、烹、車裂(五馬分屍)、梟首(砍頭後懸掛示眾)、棄市(鬧市斬首後暴屍於眾)、絞、陵遲(也寫作凌遲)等。D. 大決:封建時代,對判死刑的人,在每年冬季行刑,叫大決,又叫冬決。 選D. 大決:封建時代,對判死刑的人,在每年秋季行刑,叫大決,又叫秋決。75.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勾決:皇帝在犯人的名字上畫鉤,批准立刻行刑。清制,每年秋季,由刑部會同九卿各官,詳審全國判死罪者的名冊,一一詳議,分別歸入「情實」「緩決」「可矜」 「可疑」四類,情實者奏請勾決。C. 移關:指移文、關文。舊制,對不相統屬的官署用「移」,百官互相質詢用「關」。 清時「關」已不局限於質詢。移關諸部,發給平行各部的文書。76.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鹿鳴宴:唐代殿試後,州縣長官宴請考中狀元的宴會。B. 漏盡鐘鳴:古代用滴漏來計時刻,又在天明時打鐘報曉。C. 根:佛家的說法,是能生之義。人的眼、耳、鼻、舌、身、意,都能生出意識,稱為「六根」。D. 舍利:梵語「身骨」的譯音。佛教徒死後火葬,身體內一些燒不化的東西,結成顆粒,稱為「舍利子」。選A. 鹿鳴宴:唐代鄉試後,州縣長官宴請考中舉子的宴會。因宴會時歌《詩經·小雅·鹿鳴》之章,故名。明清時,於鄉試放榜次日,宴請主考以下各官及考中的舉人,叫鹿鳴宴。77.有關文言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劫火:佛家以為壞劫中有水、風、火三劫災。劫,梵語「劫簸」的略稱。劫簸是一大段時間的意思。B. 千乘之國:有一千輛兵車的諸侯國。在春秋後期,是中等國家。乘,車輛。春秋時,一輛兵車,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稱一乘。D. 會同:諸侯會盟,朝見天子。會,諸侯相見。同,諸侯共同朝見天子。E. 端章甫:穿著禮服,戴著禮帽。這是做小相時的穿戴。端,古代用整副布做的禮服。章甫,古代禮帽,用布制。




聲明:本文素材來源於網絡,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三好網尊重原創,如存在文章/圖片/音視頻使用不當情況,請隨時聯繫刪除。


【好文推薦】


#點擊圖片,閱讀熱文#


看完點個「在看」吧

相關焦點

  • 教育部改革:100道經典國學常識題匯總,列印背熟,6年語文100!
    教育部改革:100道經典國學常識題匯總,列印背熟,6年語文100!語文這門學科在中學階段是非常重要的,而且隨著教育部的不斷改革,語文這門學科的考試範圍也是逐漸增大,對於同學們課外知識的積累能力也是要求越來越高。
  • 語文老師總結:國學常識100題,涵蓋13種題型,小學到高中都需要
    語文老師總結:國學常識100題,涵蓋13種題型,小學到高中都需要大家好,歡迎關注【內容匠人說教育】,記得右上角關注哦!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資深高考閱卷語文老師為我們整理的資料:小學到高中都需要的國學常識匯總,這份資料是100道關於國學常識的題,涵蓋13種題型,非常全面和實用,建議各位家長幫孩子留存下來,在家庭教育中陪孩子多鞏固這些國學知識點,好處多多。
  • 高中語文古代文化常識匯總(3),科舉常識,考試必備,打卡~
    131天,今天於老師分享高中語文古代文化常識匯總(3),科舉常識,考試必備。語文貴在積累與應用,非一日之功,望大家能沉心學習,堅持不懈。文體有固定格式,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每個部分都有一定的字數限制,人們只是按照題目的字義敷衍成文。文章內容空洞,形式死板。
  • 尷尬了,身為語文教師,俺差點倒在這道文化常識題上!
    近日看到一道文化常識的選擇題,身為語文教師,俺差點倒在這道文化常識題上
  • 高中語文文學常識匯總!語文試卷常考,一篇用三年,記住穩拿分
    親愛的同學們~高考語文有這麼一道題,關於語文文學常識的題,分值不算高,但是沒有多少同學能答對,這就拉開了你與學霸之間的距離!高考差0.5分你都有可能調檔,所以,一道6分題,不能輕易丟掉!今天學姐給大家整理一份《高中語文文學常識匯總資料》,大家不必刻意去背,但是一定要用零散時間去整理、記憶~記住,這6分穩拿到手!
  • 高中語文:文學常識匯總,很有學習的必要,好好掌握吧!
    文學常識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有著重要的地位,雖在中考、高考試卷中佔分值不大,但中學生文學素養的發展與文學常識的教學是不可分割的。每年高考試題中看似生僻的古代文化常識,往往都暗含諸多「熟悉」的因素,這就需要考生的正確理解和推斷了。
  • 初中語文國學常識題匯總(200道),考試中經常出現,可以多列印
    初中語文國學常識題匯總(200道),考試中經常出現,可以多列印新版初中語文教材中對於國學內容的增加是非常明顯的,畢竟多接觸和學習國學知識,對於三觀還未正確樹立的初中生而言,是非常有必要的。基於此,小編老師特地整理了一份初中語文國學常識題匯總(200道),七到九年級的學生可以專門列印出來,多練多背!因為這些國學常識題在初中語文考試中經常出現。
  • 高中語文重點文學常識最全匯總 常考的文學常識題大全
    高中語文重點文學常識最全匯總 常考的文學常識題大全很多人想知道高中語文有哪些文學常識知識,重點的文學常識有哪些呢?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高中語文必背文學常識大全1、魯迅先生的作品主要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以及《且介亭雜文》(或《墳》或《華蓋集》等)等雜文集。2、我國第一部編年史著作是《春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史著作是《左傳》(相傳是春秋末期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最早的一部國別史是《國語》。
  • 初中語文:必考文學常識歸納匯總!逢考必有,背熟必定大有所獲
    初中語文:必考文學常識歸納匯總!逢考必有,背熟必定大有所獲我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文化歷史,前前後後許多文人墨客的文學作品、詩詞歌賦也是流傳了下來,進入中學課堂當中,可是同學們在背誦記憶的時候一定不能一蹴而就,要長期不斷的積累與運用,這樣才能掌握好文學常識的考點內容。否則積累不到位的話,到了考試這部分分數就會丟掉,語文成績也必然會落後其他同學一大截的。
  • 高中語文古代文化常識匯總(1),厚積薄發,考試必備,打卡~
    139天,今天於老師分享高中語文古代文化常識匯總(1),厚積薄發,考試必備。語文貴在積累與應用,非一日之功,望大家能沉心學習,堅持不懈。(蘇軾《次韻子由》)「五經」:《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五帝」:據《史記》載,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  資料獲取關鍵字指引 公眾號內回復【知識點】【月考】【作文】【古詩】【文言文】【閱讀】【常識】【晨讀
  • 高考語文140+的學霸:學好語文秘訣!(附必修1-5文化常識匯總)
    廢話不多說,今天學姐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北大學霸在高中是如何學習語文的,希望大家能從中獲取幾點合適自己的方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有學習方法一定要適合自己!)誤區誤區1:語文主要是靠平常的積累,沒什麼取巧的方法?語文和積累有點關係,不過文化素養和考試是兩碼事。考試是一張卷,所以一定有技巧可以讓你呈現得更好。
  • 小學語文課外必備:1000條文學常識及文學常考題匯總,值得收藏!
    小學語文課外必備:1000條文學常識及文學常考題匯總,值得收藏!語文學科,是對孩子多角度的培養和考驗。要想學好語文,不僅僅是要學課堂上那些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課下積累。而眾所周知,語文的學習就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語文的課程是同學們從小就開始學習的科目,在整個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就是為了幫助同學們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為今後初中高中的語文學習提供最大幫助。所以小學語文是同學們的學習的關鍵時期。
  • 教師資格證高中語文考前背20點
    題幹給出語文教材中的某一段內容(課下注釋、課後練習題、課文插圖等),請考生選擇這一內容屬於教材的哪一個系統。這種考查方式比較簡單,屬於理解應用類,只需考生理解並區分語文教材的四個組成系統(範文系統、知識系統、練習系統、助讀系統)即可。7、高中階段語文課程總體目標從近幾年的考試情況來看,這一知識點通常是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
  • 北大學霸熬夜整理,高中語文史上最全「文化常識」,掌握=得分
    ❤《考試大綱》明確規定:了解並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語文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特別是到高中之後,我們要形成一個系統的知識框架。面對高考,基礎知識要打牢固,平時要隨時積累一些易錯的字詞、修辭、文言常識等,這也是高考的一大考點,基礎考點。
  • 2020山東專升本考試:大學語文-應用文寫作技巧匯總
    山東專升本考試:大學語文-應用文寫作技巧匯總,供各位考生參考。考試內容與要求本科目考試內容包括語言基礎知識、文學文化常識、作品閱讀分析和寫作等四個方面,主要考查考生識記、理解、分析綜合、鑑賞評價、表達應用和探究等能力。
  • 「高考複習抓基礎」高中語文:必修1~2教材濃縮!與知識點邂逅
    「高中語文基礎知識」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凡語音、字詞、句法、修辭、標點符號、文化文學常識、寫作常識、詩文背誦等,都包括在內。可以分成兩類:記憶型、應用型。從高考考綱看,記憶型的知識,有文化常識填空,名言佳句,文言文實詞等。應用型的基礎知識,如成語選擇、病句診斷、古今詩文賞析,幾乎覆蓋所有考題。下面就和學長一起看看高中語文知識點歸納總結吧!
  • 一套"好"的語文教材:《新編中華文化基礎教材》在滬亮相
    原標題:新編12個年級語文教材長啥樣?《新編中華文化基礎教材》在滬亮相由上海復旦附中語文特級教師黃玉峰主編、中華書局出版的《新編中華文化基礎教材》昨天在復旦大學亮相,即日起將向全國中小學推廣。黃玉峰將這套教材解釋為「可看、可讀、可教、可查、可藏」。這又是為什麼呢?  中華書局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當前中小學迫切需要一部適合教學使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材。
  • 高中語文重點文學常識大全 文學常識題及答案整理
    高中語文重點文學常識大全 文學常識題及答案整理為了幫助大家在高考語文文學常識方面更少丟分,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高中語文重點文學常識,供參考!高中語文文學常識集錦大全1、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著名的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另有散文集《背影》《歐遊雜記》《你我》等。
  • 小學語文:文學常識常考100題匯總!列印出來,看看能掌握多少?
    小學語文:文學常識常考100題匯總!列印出來,看看能掌握多少?小學語文的學習不同於數學和英語,因為這門學科需要積累掌握的知識點實在是太多了,像古詩詞文言文、基礎的字詞句、閱讀理解等,都是需要同學們不斷的積累才能學好掌握的。而近些年教育部也是增加了小學語文的考試難度,新增了文學常識等題型,這對於語文基礎本身較薄弱的孩子無疑是晴天霹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