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 | 未來學校實驗室——教育大變革時代的「蝴蝶翅膀」

2021-03-04 俊傑在線

未來學校實驗室

——教育大變革時代的「蝴蝶翅膀」

王素,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國際比較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訪問學者導師。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基於實證的國際教育政策比較研究,基礎教育中的科學與技術教育研究,青少年科學與技術普及活動研究,科學素養監測研究等。近期發表的著作及論文包括《中國教育競爭力2010》(2011,合著)、《1970-2010年國際比較教育研究之演進——基於科學知識圖譜方法的實證分析》(王素,鄒俊偉,2011,外國教育研究)、《近十年來教育研究的熱點領域和前沿主題》(潘黎,王素,2011,教育研究)等。

21世紀是一個變革迅猛的時代,教育面臨諸多挑戰。鳳凰城大學研究中心未來學會提出了未來世界的6大變革驅動力和未來勞動力必備的10項技能,學校教育的目標是培養適應現代社會的人。

21世紀的教育要培養的人的核心素養是7Cs

Critical thinking & problem solving

(批判性思考與問題解決)

Communications,information, & media literacy

  (交流,信息與媒體素養)

Collaboration,teamwork, & leadership

  (合作,團隊與領導力)

Creativity & innovation

   (創造與創新)

Computing & ICT literacy

   (計算機與信息技術素養)

Career & learning self-reliance

   (職業與自我學習)

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

  (跨文化理解)

技術對學校教育也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學習方式將更加多樣化和個性化。

我們需要思考實體學校扮演的功能與過去是否相同?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學校與外部社會的關係、學校內的學習空間的功能、學校的課程和學習方式、學校的組織形態等。

中國未來學校實驗室具有以下五大功能:

(1)研究。未來學校實驗室將整合國內外的資源協同開展有關未來學校的相關研究,基於數據分析服務國家教育行政部門科學決策,支持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實踐。

(2)平臺。未來學校實驗室將成為國際資源整合平臺,學校之間交流平臺,企業與學校的合作平臺。

(3)研發。未來學校實驗室將開展有關未來學校教育的相關標準、資源、課程和產品的研發。

(4)服務。未來學校實驗室為政府和地方教育局提供決策諮詢服務,為學校實踐提供指導服務,為企業提供諮詢與產品評估服務。

(5)評估。未來學校實驗室將研發系列評估工具,對未來學校、教師發展、學生21世紀技能、新技術對學習影響效果等方面開展評估。

未來學校實驗室物理空間功能區劃分

 

未來學校實驗室的物理空間分為三個區域:主動式學習區域,創造、探究學習區域,個性化和非正式學習區域。

未來學校實驗室物理空間主要是展示我們對未來學校學習空間設計的認識,探索未來學校中學習空間、學習方式、教學法和技術之間的交互關係,促進有效地培養學生的7Cs核心技能。


創造與探究學習區域

主要是探討如何創立一個滿足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項目式學習和開展創造性學習活動的學習空間。研究這樣的學習空間中哪些新的技術和軟體能夠促進學生批判性思考的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在中國現有課程中如何使新技術與軟體能夠得到有效的運用和有機的結合,從而激發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的有效性。培訓教師不僅能夠靈活的運用相應的技術轉變學習方式,還要教會教師能夠自己生成相應的教學資源,從而達到可持續的發展目標。


培養的核心素養與能力

●批判性思維能力

●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跨學科的學習能力

●有效運用多種手段創造性表達和有效溝通的能力

●與人合作的能力

●領導力

探索的主要學習方式

●探究式學習

●基於項目的學習

●基於遊戲的學習

●基於設計的學習

學習空間設計:體現出開放、組合、靈活、豐富資源支持

●邊櫃

●電腦工作檯

●加工臺

●組合式桌椅  

●移動式工具櫃

●可移動互動白板

●學生作品展示空間

主動式學習區

主動式學習區主要是探索如何通過空間、教學法和技術的融合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研究與探索與主動學習空間和交互式學習技術相適應的學習方式,探索交互式學習技術與現有教材之間的關係和有效的運用,以及與之相應的校本和教師個性化教育資源的生成。同時在學習區域還會探索遠程學習和交流的方式以及在線學習資源的生成。

培養的核心素養與能力

●團隊合作能力

●想像力

●批判性思考能力
●領導力

●參與性和創造力

●創造性地表達能力

探索的主要學習方式

●混和式學習

●基於網絡的學習

●可視化教學

●交互式學習

●移動學習

學習空間的設計

該區域的學習空間主要突出學習的靈活組合與及時變化。空間大小的靈活隔斷。

●可移動的教學桌椅

●可移動白板

●教室隔斷


非正式和個性化學習區

非正式學習空間,主要是滿足學生社會交往、個性化學習、非正式學習的需要。非正式學習空間中的學習更加的靈活多樣有趣。遊戲、多媒體、網絡、書籍、移動終端、APP教育資源都將是重要的學習內容與方式。非正式學習和個性化學習空間主要是探索學校中非正式學習空間的設計、新技術對非正式學校的支持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學習方式和學習資源的開發。本區域還探索個性化學習方式,以及對不同程度學生的分層指導方式。

培養的核心素養與能力

●自主學習能力

●信息素養(收集信息能力、辨別信息的能力、電子安全能力)

●合作能力

●交流溝通能力

●創造性表達的能力

探索的主要學習方式

●非正式學習

●遊戲化學習

●慕課

●微課

●移動學習

學習空間設計

●非正式家具(休閒的座椅、沙包、階梯等)

●學習角(書架、閱讀地毯、沙包、階梯)

●個體學習的桌椅

●書架

●電腦

本文轉自:必達更好的學校建設

如需更多資源,敬請關注  俊傑在線(微信號:junjie-online),或許您會有意外收穫。

相關焦點

  • 王素:建設未來學校 培養時代新人
    在11月10日舉辦的第五屆中國未來學校大會上,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王素所長作為受邀嘉賓,進行了主旨發言。
  • 王素:未來學校的3大特徵與8大趨勢
    本屆論壇將繼續秉持往屆論壇務實的精神,邀請政界、商界和學界的精英共聚一堂,竭力打造一場思想盛會。 第三屆西太湖論壇,我們有幸邀請到了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未來學校實驗室主任王素女士參會。
  • 王素:未來學校的3大特徵與8大趨勢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王素所長作為受邀嘉賓,進行了主旨發言。王素在發言中指出,在未來一是要重新定義學校,二是強調要重新認識學習。王素強調,未來學校一定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新時代未來學校特徵特別喜歡一諾的那句話,教育本身就應該是美好生活,我們希望教育能夠變得更加的美好。
  • 未來學校研究共同體成立 探索智能時代教育生態
    原標題:未來學校研究共同體成立 探索智能時代教育生態   未來學校研究共同體成立大會暨第四次教育革命與未來學校研討會20日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舉行。   教育部科學技術司處長任昌山通過在線會議對未來學校研究共同體的成立表示祝賀。他指出,信息技術不僅在改變現在教育,也是在塑造未來的教育。第四次教育革命時代的到來將深刻改變未來教育的版圖。工業革命以來所建立的以制度化的學校教育體系為主要特徵的教育形態正在面臨挑戰,社會轉型面對未來學校變革提出了新要求。探索麵向未來的教育形態,這是關係教育發展全面的、重大的時代性課題。
  • 王素:理念、技術、解決方案推動未來學校的發展
    2017年2月23日,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在北京舉辦了「2017年全國教育科研工作會議暨中國教育科學論壇」。在此次論壇的分論壇「『網際網路+』時代的未來學校」上,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所長王素研究員做了題為《未來學校理念與實施路徑》報告。王素所長從時代發展的變化、我國未來學校理念的發展、區域和學校的實踐探索、未來學校的實施路徑等方面進行了報告。
  • 王素:推行STEAM教育必須提升教師能力,未來的學習空間必須更加靈活多樣
    在此背景下,我們不得不思考STEAM教育在國內學校的落地存在哪些難點?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給老師以及學習空間帶來什麼樣的挑戰?近日,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所長、未來學校實驗室主任王素接受搜狐教育《智見》專訪,王素認為STEAM教育的落地需要課程與資源、課時、教師、環境創建等多方面共同發力,但相比於教學設備的升級,更應該提升STEAM教師的能力。
  • 未來學校什麼樣?未來學校研究共同體正式成立
    ,圍繞未來學校所關涉的課程變革、學習空間、STEM教育、數據融合、創客教育、個性化學習、個性化教學、人工智慧教育等熱點專題,從實踐和學理層面進行了系統深入的探討,有效傳播了未來學校理念。第四次教育革命時代的到來將深刻改變未來教育的版圖,工業革命以來所建立的以制度化的學校教育體系為主要特徵的教育形態正在面臨嚴重的挑戰,社會轉型面對未來學校變革提出新的要求。探索麵向未來的教育形態,這是關係教育發展全面的、重大的時代性課題,未來學校的成立是時代的號角。他希望,未來學校研究共同體可以面向未來、開拓創新,積極探索教育改革發展新路徑,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共同開創教育更加美好的未來。
  •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未來學校研究共同體」在京成立
    2020年7月20日,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未來學校研究共同體」在北京正式成立,作為新型研究和學習生態的共同體,由17家單位組成,包括政府機構、科研院所、共建企業等。來自教育部、中國教科院、山東省教科院等共建企業的代表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參加成立大會。
  • 全國480餘名教育工作者齊聚湖南新化 共話未來學校建設
    通訊員供圖)華聲在線11月17日訊(通訊員 江波 記者 龍騰)近日,以「基於未來學校理念下的課程與課堂變革」為主題、以「洞察·聚勢 賦能·超越」為主旨的2020·「未來學校」高峰論壇在新化縣舉行,吸引了20多個省市自治區的480名教育工作者參會,共同就未來學校建設話題,展開深度分享與探討。
  • 王素:融合的力量——智能時代的STEM教育
    在第三屆中國STEM教育發展大會上,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王素老師以「融合的力量——智能時代的STEM教育」為主題,探討了智能時代的STEM教育怎麼看、如何做。近幾年中國的發展十分迅速,從圖1中可以看到,2018年我國的經濟總量超過了90萬億。
  • 王素:面向未來 需重新定義學校
    (中國教科院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所長) 我們處在一個人機共存的時代,一個智能化的時代,又是一個全球命運共同體的時代。全球的人類社會現在面臨著三大挑戰:第一個是環境,第二個是經濟,第三個就是社會的挑戰,而所有的這些挑戰其實和教育都是息息相關的。面向未來,我們一是要重新定義學校,二是要重新認識學習。我認為,未來學校至少有三個特徵。一是要有中國特色維度。
  • 王素所長為師大實小未來發展把脈
    12月10日下午,在結束了第六期培訓報告後,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所長、未來學校實驗室主任王素與陝西師範大學實驗小學領導班子及各學科教研組長進行了親切座談,診斷學校課程改革,為實小未來發展把脈。
  • 未來學校研究共同體成立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黃蔚)7月20日,未來學校研究共同體成立大會暨第四次教育革命與未來學校研討會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舉行。來自教育部、中國教科院、四川省教科院等政府機構、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以及共建單位的代表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參加了會議。
  • 好未來入選中國教科院「未來學校共同體成員單位」
    億歐7月21日消息,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舉辦的「未來學校研究共同體成立大會暨第四次教育革命與未來學校研討會」上,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未來學校實驗室主任王素正式宣布成立未來學校研究共同體,並授牌給17家政府機構、科研院所、共建企業。
  • 3所學校成教科院未來學校試點
    四川在線消息(四川日報記者 江芸涵)今年10月,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正式成立未來學校實驗室,以研究為基礎,為政府教育決策提供支持,為未來學校發展提供理論引導、整體解決方案、評估與實踐指導。記者從11月8-9日在成都召開的第二屆未來學校研討會上獲悉,中國教科院未來學校實驗室已經在全國選點布局,在11所示範學校中,四川就佔到了3所,分別為電子科技大學實驗中學、棕北小學和成都七中初中學校。研討會上,來自法國、芬蘭、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的著名教育家、設計師和藝術家,以及全國各地的教育局長、校長、教研機構負責人等共計800餘人,圍繞「空間、課程和技術的融合」這一主題研討交流。
  • 新化縣 480餘名教育工作者共話未來學校建設
    2020「未來學校」高峰論壇近日在新化縣舉行,來自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的480名教育工作者就未來學校建設話題展開深度分享與探討。本次活動以基於未來學校理念下的課程與課堂變革為主題,分線上和線下兩個會場進行。
  • 打造一所與學生「對話」的未來學校
    12月18日,參加此次會議的有中國教科院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所長、中國教科院未來學校實驗室主任王素、北京建築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王小工、濰坊市教科院副院長王尤敏、濰坊學院學術委員會秘書長、教授曲振國、濰坊學院教育學院教研室主任、教育學博士董守生、濰坊市教育局高新分局副局長路吉民、濰坊學院教育技術學副教授張玉孔、濰坊學院教育學博士、副教授孫來勤、濰坊學院心理學博士陳曉麗。
  • 濰坊未來實驗學校召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開題論證會
    蒞臨濰坊未來實驗學校參會的有中國教科院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所長、中國教科院未來學校實驗室主任王素,北京建築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王小工,濰坊市教科院副院長王尤敏,濰坊學院學術委員會秘書長、教授曲振國,濰坊學院教育學院教研室主任、教育學博士董守生,濰坊市教育局高新分局副局長路吉民,濰坊學院教育技術學副教授張玉孔,濰坊學院教育學博士、副教授孫來勤,濰坊學院心理學博士陳曉麗。
  • 未來教室什麼樣?開放性尤為凸顯
    近年來,「未來學校」開始成為教育界的熱詞,如美國的Alt school、歐洲學校聯盟的未來教室實驗室(FCL)項目、俄羅斯的「未來項目」、日本的「超級高中」建設計劃、新加坡聯合發起的「智慧國2015」項目等,都不約而同地揚起「未來學校」的旗幟。
  • 教育要變革,未來學校會怎麼樣?
    進入資訊時代,必須有時代的變革,才能深入時代的變革。這個時候如果再用傳統的教室,毫無疑問就OUT了。這種變革到底怎麼去變?01世界在劇變,為什麼教育沒有變?第一個問題,世界在變化,為什麼教育沒有變?很多人期待教育變化,很多人說中國教育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