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推薦的寫作角度有以下幾點:
1.在機器人高度擬人化的時代,人並非理性的工具,而是情感、道德與文化的載體。
在機器還沒有高度擬人化的時代,人類充當著理性的工具,我們制定規則、制定流程,我們口耳相傳亦或閱讀教材,教條亦或科學規律成為我們行動的指南,在工具理性普遍盛行的現代,我們如同大機器上的小零件,人日益失去了主觀能動性,淪為「社畜」。相反,機器卻往擬人化的方向發展,學寫詩、學作曲。我們是否應該重新審視一下人的價值?人應該成為抒情的主體,在地球上詩意地棲居,從前如此,未來更應如此。人應該用自己的生活踐行道德,傳承與創造文化,讓工具成為工具,讓人成為人。
2.存在還是毀滅,關鍵在人類自身。
機器是人創造出來的,我們有義務也有能力為機器設定邊界,創作性活動、安保性活動不能由機器來承擔。許多機器人毀滅人類的科幻電影,都始於機器人有了武裝力量。有人妄圖讓機器代替人類去作戰,去執行一些危險的任務,那麼我們就要考慮後果的嚴重性,我們能否承擔?我們能否保證機器始終不失控?正如同複製人是違背倫理的,機器人的智能化也有不能涉足的領域。為了避免眼前的危險而承受更大的風險,顯然是不理智的。
3.比機器越來越像人更可怕的是,人越來越像機器。
我們普遍認為,機器是冰冷的,人體是有溫度的,機器的判斷依賴程序,人的判斷各有不同。我們曾經假設,機器人擁有感情,而人失去靈魂。我們不得不承認,有些人工智慧的服務比服務員更人性化,有些人的創造力可能還不如一個會寫詩的程序。當站在人類智力金字塔的那群人不斷創造出「機」智過人的機器人,普通人應該怎麼做?當我們不斷重複著機械的勞作,當我們越來越依賴大數據為我們篩選做判斷,我們一邊偷著懶,一邊擔憂著自己明天的工作會被機器人搶走。這是矛盾的。單純的焦慮是沒有意義的,我們必須不斷學習,不斷為自身賦能,不斷提升自己的創造力,做到真正像人一樣地思考,像人一樣地創造。
●高分句子
(1)天才棋手柯潔在對戰人工智慧時因不能接受自己的狼狽落敗而當場落淚。時隔一年後,他正視敗績道:「人類的新智慧以某種形式戰勝了古老智慧,這其實是人類的又一次自我超越。」突破了人類生物極限的種種高科技,又何嘗不是人類智慧的產物。與其對人類的落敗斤斤計較,不如保有柯潔的豁達心態和學習態度。
(2)時代在飛速發展,我們應該「不慕古,不留今」,既不因循守舊,也不滿足於當下,而要做到「與時變,與俗化」,緊跟時代的步伐,順時勢而為。從「和諧號」動車到國產大飛機,從神舟天宮對接到「蛟龍號」探海,從超級計算機到人工智慧,我國今天所取得的成就哪一項不是因為無數兢兢業業的人堅持開拓創新呢?
(3)一如艾倫·格林斯潘所說:「他們喜歡進步,但是卻害怕變化。人類本質上是矛盾的。」因為對改變帶來的不確定性的恐懼,人們總會潛意識地避開改變,總認為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努力好過於從頭開始,但這不過是一種原地踏步的自我安慰。
(4)人工智慧如今已滲透到人類生活的各方面,為人類帶來極大的便利。但隨著「阿法狗戰勝人類」、「新型智慧機器人說出毀滅人類」等新聞的出現,人工智慧也開始引起人們的爭論。誠然,在人工智慧時代到來的前夜,我們要樂觀以待,也要秉燭憂思。
●最新熱點時事素材
換臉AI技術一經推行即風靡市場,雖如「曇花一現」未能長久,但也可從中窺見人類強烈的需求。但倘若人們一任技術、欲望的放縱,終將反受其害。
對科學家來說,不可逾越的原則,是為人類的文明而工作。而作為服務於人的AI技術,產生於人類需求,亦不可繞過道德和法律約束。若想使社會文明獲得長足的發展,便要給技術發展劃下明確的底線,並予以嚴格的監督、制約,避免其誤入歧途,危及人類自身。
●滿分範文示例
(1)屬於科技的時代,一切都被精簡為模型、規範為程序、量化為數據,似乎一切阻礙效率的操作,都要被迅速除去。整個世界,儼然變成了一個被精密操控的巨型機器。但生活在這個世界中的人,並不是機器中沒有靈魂的螺絲釘,在我們駕馭著科技之船乘風破浪的同時,依然需要傳統文化和精神的滋養。
各類手工製品返璞歸真,成為新時尚的寵兒;漢服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形成一種時代潮流;冥想開始變成都市人的新生活方式,醞釀著下一個風口……當社會對速度追求愈來愈趨向於極致,這些與效率公式背離的、以「慢」為本的傳統,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逐漸成為人們自我解放、自我治療的選擇。
正如曲道奎所言:「我們一手拿著科技的利劍開闢未來,一手拿著傳統的藥箱給前進的人類療傷。」科技與傳統,並不衝突,在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過程中,它們相互結合、相互補充,共同描繪了美好未來的底色。
(2)科技的發展,需要築起一道名為「底線」的堤壩。科技就像一條洶湧奔流的長河,它以迅猛的勢頭朝前奔去,浩浩湯湯,排山倒海。為了不讓科技之流恣意泛濫,淹沒生民,我們亟需築起一道堤壩,讓科技的水流沿著合理的軌道奔湧。我國的科技發展日益迅猛,為了守住人類的倫理底線和價值尺度,規範科技的發展,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九次會議於2019年7月通過了《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組建方案》,表明國家進行科技倫理建設的堅定決心,為洶湧的科技之河築成了一道有力、堅固的堤壩。有了堤壩,科技的長河才能持續地、健康地向前奔湧,滋潤兩岸的沃土,澆灌出美麗的花朵。有了底線,科技的發展才不會反噬人類,毀滅世界。
(3)創新,社會賴之以進步,國家賴之以盛,民族賴之以強。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十八大以來,創新已經成為時代精神最亮麗的底色。創新型國家戰略目標的樹立,科技創新核心位置的確認,「萬眾創新」「人人創新」的理念,為科技的發展注入了強大的能量和動力。正是在創新理念和創新政策的有力支持下,祖國的科技成就進展飛速、令人矚目。嫦娥四號奔月探索,蛟龍號深潛海底,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為社會保駕護航,青蒿素創造生命的奇蹟……倘無創新精神和政策,何來今日科技之輝煌,何來今日國家之強盛?
即使爬到最高的山上,一次也只能腳踏實地邁一步,小編和你們一起加油,陪你們一起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