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這就是「2分鐘定律」

2020-10-13 有書共讀

有書君說:
有人的思維、情感活動的地方就有心理學。
相較於對身體的重視,我們對心理真的忽視了太多。
了解心理學,擁有智慧人生。
我們的新欄目《有書心理》,和書友們又見面啦!


「三分鐘心理學,帶你看穿人心。」
今後每周三有書君都會與大家分享一個心理學常識來對抗生活中的難題~
話不多說,快來看有書君今天的分享吧。


世界名畫《蒙娜麗莎》你一定知道,它的創作者是誰,你十有八九也知道——大名鼎鼎的達文西。

但,達文西畫這幅《蒙娜麗莎》用了多久,你知道嗎?

答案出乎意料:4年。

什麼導致的?拖延。

達文西是典型的拖延症患者,他因為習慣性拖延,最終傳世畫作不超過20幅,其中五六幅直到他去世,都沒能完成交給客戶。

達文西沮喪地說:「告訴我,有哪些事情到底是完成了的?」

你看,原來大咖犯起拖延症來,跟我們普通人沒有差別。




那無處不在的拖延

說起拖延,絕大部分人會中槍。

原計劃今天要做完匯報方案,想著時間還很多,刷刷網頁,看看新聞,一直拖到了臨下班,PPT還停留在第1頁;

計劃要堅持健身,但是,健身卡都辦了半年多,健身房只去了兩次;

一直都想考個MBA,但是感覺手頭一直有其他事兒忙,這個想法想了兩年,卻遲遲沒有開始行動……

被媒體打造了「自律」人設的彭于晏,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自律是對他最大的誤解」。

他說,真實的他拖延懶散,如果不是每一次接的劇本角色要求,他根本不可能做到大眾眼中的「自律」。

拖延,到底是個什麼鬼?

拖延有很多類型,美國著名的心理治療專家威廉·克瑙斯在他的著作《終結拖延症》中,將拖延分為多種類型,下面我來介紹最主要的三種:

期限拖延、認知障礙拖延和分心拖延。

  • 期限拖延,顧名思義就是一件事件有明確的截止時間


比如,報告周三要匯報、作業周一要交等等。

正因為截止時間明確,反而會給你一種盲目的錯覺:時間還有很多,可以先幹點別的事兒。

於是,拖延就產生了。

  • 認知障礙拖延,它是指由完美主義、畏難情緒等認知方面的障礙,所導致的拖延

美國歷史上有一位著名的將領,名叫喬治·布林頓·麥克萊倫,他曾是西點軍校優等生,是北方軍總司令。

可是在上任之後,完美主義傾向嚴重的他,固執地堅持「不打無準備之仗」。

1862年的一場關鍵戰役中,他始終拖延、猶豫不決,最終在兩倍於敵軍的情況下,錯失全殲南方軍隊的機遇,戰爭因此又延續了三年才結束。

一個理性的人,往往會有意無意地通過「自設障礙」來拖延,為了避免讓他人失望,避免被否定,他們會選擇一拖再拖,為的是維護形象,逃避緊張狀態。

  • 還有一種拖延類型,對現代人而言更為常見,那就是分心拖延


流量經濟的時代,能抓住人的注意力,是媒體和商家的終極目標,所以他們無所不用其極地吸引你的注意力。


電梯廣告、車載廣播、彈窗新聞等,無時無刻不在吸引著我們。

在這種情況下,拖延極易發生。



你需了解的「2分鐘定律」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2分鐘定律」


它是指如果你想做一件事,一定在2分鐘之內去做,否則,這件事你可能就會拖延好久,甚至不去做。


2分鐘是個泛指,強調的無非是「立刻去做」的重要性。

為什麼「立刻去做」那麼重要?

有一期的TED演講,討論過拖延症的話題,演講者是畢業於哈佛大學的高材生Tim Urban。

他既是一個職場博主,還是兩家科技教育公司的CEO,作為一個長期的拖延症患者,他分享了他的經驗。

他用很簡單又很形象的比喻解釋了,人為什麼會拖延。

我們的大腦中,有一個「理性決策的小人」,還有一隻「及時享樂的猴子」。

當我們要去做實際工作時,那隻及時享樂的猴子就會不高興,它就會干擾那個理性決策的小人做決策。

如果小人打贏了,那麼恭喜你,你很自律;如果猴子打贏了,那麼很不幸,拖延產生了。

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說,這就是弗洛伊德所說的本我和超我。

本我是人的本能,奉行的是「快樂原則」,就像這隻小猴,它的唯一追求就是快樂。

而超我是人的理想化目標,遵循的是「道德原則」,它是人對自己更高層次的要求,是由社會規範、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內化而來。

試想,現在,你頭腦中的小人說:「你現在需要寫作了,你要做一個自律的人。」

可這時猴子說:「再玩會遊戲吧,反正晚上還有時間。」

那你會怎麼辦?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讓小人在這場戰爭中始終打贏猴子?

有,辦法就是不給他們打架的機會,始終採納小人的建議。

也就是說,你一聽到小人說:「現在需要寫作了」,立馬開始寫作就好了。無視猴子的聲音,不要讓他倆爭論和對抗。

因為你一旦給他們機會抗爭,小人就有失敗的可能,不要高估自身的意志力,也不要低估人的惰性。

所以,為什麼要在2分鐘內就行動?

因為如果你不馬上行動,你內心那個理智的小人就可能會被打敗,你以後可能也不會行動了。

為了避免「理性決策的小人」被打敗,馬上行動,是最佳策略。



終結拖延症的心理錦囊

拖延症,成長路上的攔路虎,前進路上的絆腳石,我們究竟該如何來終結它?

送你幾個心理錦囊:


「三分鐘心理學」充電時間


  • 不要給自己貼上「我是拖延症患者」的標籤

你可能會有拖延的情況,但不要給自己貼上「我是拖延症患者」的標籤。

為什麼?

因為這是一種心理暗示,這種暗示中,含有「自我原諒」的潛臺詞。

仿佛「我是拖延症患者」,我的那些拖延行為,就更具有合理性。

心理暗示有巨大的魔力,因為人總是有某種惰性,很容易被多次重複的想法所左右。

重複的次數多了,心理就會形成一種自我感覺和自我意識,認為自己真的是這樣。

這種意念又會促使自己採取行動,向這種自我感覺靠近。

所以,當你給自己貼了這種標籤,你反而更不容易克服拖延的情況。

  • 克服對失敗的恐懼,奉行立刻行動的哲學

就像我們上面論述中所說的,一件事情,如果你現在不做,那你很可能永遠都不會做。

很多人拖延最根本的心理動機是完美主義。

這種完美主義並不是要求每件事情做到完美,而是過於在乎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一件事情做了沒有做好,就會有損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

所以將事情拖到最後一刻再去做,那麼結果不好,還可以自我安慰:「是因為我沒有留出充足的時間準備」。

潛臺詞是:結果不好,絕非自己能力不行。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焦點效應」,它是指人們往往會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高估別人對我們的注意程度。

而真相是,這個世界上沒有那麼多人在乎你。

所以,不要害怕失敗,更不要因此而拖延,想到什麼立刻去做,才是最好選擇。

  • 培養單點式專注力,一次只做一件事

樊登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位藝術家找一位作家訴苦:

「我實在是什麼都幹不了,因為要幹的事兒,實在太多了。


答應了別人的藝術品還沒有製作;想去高校進一步進修,準備工作也沒開始;


原本計劃的家庭旅行,也遲遲沒有行動……」


作家告訴他:有一個辦法,極為簡單,但極為有效,你回去試試。

一個星期後,這位藝術家回來了,驚喜地反饋:「這個辦法真的非常有效,我現在效率提高了很多!」

那作家告訴他的到底是什麼辦法呢?非常簡單,那就是一次只做一件事。

拖延的人,事情是會不斷累積的,未做的事情會帶來更多未做的事情,事情擠壓到一定程度,人就會愈發焦慮。

這個時候,你就從眼下最緊急的事開始做就好了。

比如,你眼下要做的事是疊被子,那麼你的房間就算亂成狗窩,你都不要管,你只疊被子就好。


在這個過程中,天塌下來你也只是一心一意地疊被子。

疊完被子之後,你可能需要做飯了。


那就專心致志地做飯,不要去思考「我一會還要做什麼」「我剛剛那件事做得怎麼樣」。

這個時候你什麼都不要想,專心致志做飯就OK了。

這就叫單點式注意,注意力只集中在一個點,只關注一件事。

為什麼單點式注意可以有效解決拖延的問題?

因為單點式注意會讓這些孤立的事情更好地完成,孤立的事件一件一件被完成,是會提高一個人的自尊水平的。

從心理學上看,自尊水平提高,會促進一個人自律水平的提高,而這又會反過來提升一個人的自尊水平。

由此就進入了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 把創造性工作轉化為機械性任務

羅振宇曾經講過他高中複習的例子。

當時他成績不好,有大量內容需要背誦記憶,但是他卻總也擺脫不了拖延,那該怎麼辦呢?

最後他想了個辦法,他把這些需要背誦的內容,完整地抄了5遍,後來發現這些內容他很好地掌握了,最終高考他考了不錯的成績。

在《邏輯思維》中,羅胖分享自己的戰拖經歷時總結道:我們可以將創造性工作轉化為機械性任務。

這樣會給大腦一個清晰的信號:這個事情並不難,只需要按照這個步驟做就可以了。

導致拖延的畏難情緒一旦消散,那麼你離戰拖成功,也就不遠了。




卡耐基曾說過:

「人性之中最可悲的一件事,就是我們所有人都拖延著不去生活,都夢想著天邊有一座奇妙的玫瑰園,而不能欣賞今天就盛開在我們窗外的玫瑰花。」


拖延和等待,是最容易壓垮鬥志的東西,它將不斷滋養恐懼,唯有行動是治癒恐懼的良藥。

所以,今天就開始,揮劍斬拖延吧,現在就行動,立刻,馬上!

相關焦點

  • 驚人的9個定律,原來這就是人性!
    3、「100-1=0」定律這在數學上當然是錯誤的,但在人性中卻是如此。你的真誠可能就是別人的背叛,你的寬容可能就是別人的反目。所以不要對一個人太好。我們應該保持善良,但也要適度拒絕。兩分鐘定律如果你想做什麼,一定要在2分鐘內完成。否則,你可能會拖延很長時間甚至不去做。「兩分鐘」是一個總稱,它強調「馬上就做」的重要性。拖延和等待是很容易打垮鬥志的事情。它會不斷地滋養恐懼。
  • 驚人的九大定律,原來這就是人性!
    這些定律,勝過一切技巧。聰明忌巧。聰明的人一心選擇走捷徑,那靠運氣、偶然、投機「對賭」獲得的成功只是一瞬而已。才華忌傲。越有才華,越需要深入群眾,越不能傲慢,否則一定會窮困潦倒。平庸忌懶。世間的普通人,敗就敗在一個懶字上。越成功的人越需要慎言慎行,如履薄冰;越弱小的人越可以膽大妄為,野蠻生長。
  • 原來,這就是「餡餅定律」
    原來,這就是「餡餅定律」相信每個人都曾幻想過「天上掉餡餅」的好事兒。但現實是:「天上是不會掉餡餅的,即使真的有餡餅掉下來,小心地上也有個陷阱在等著你。」這便是社會學中著名的「餡餅定律」。生活中,我們會碰到一些巨大的利益誘惑,他們就像從天而降的「餡餅」,讓人垂涎三尺、難以抗拒。然而,這些看似美味的「餡餅」背後,往往隱藏著意想不到的陷阱。
  • 原來這就是:科斯定律(非常經典)!
    Ronald說,如果你知道科斯定律,那麼就知道,不管這個女孩現在跟誰談對象,她最後都會跟最匹配她的人在一起的。我說:!Ronald說,「你激動什麼,你不是知道科斯定律嗎?科斯定律就是誰最匹配這個資源的,最終總會歸誰所有。」
  • 原來,這就是「烏鴉定律」
    這就是烏鴉定律。如果不改變自己身上的一些缺點,而是一味地選擇逃避,那麼問題並不會得到解決,同時還會被更多地問題所困擾。一個人的成熟的標誌,就是能時常反省自己,坦然面對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並努力去改變。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每個人都有可能會犯錯,沒有人是完美的。
  • 原來,這就是「烏鴉定律」!
    這就是烏鴉定律。如果不改變自己身上的一些缺點,而是一味地選擇逃避,那麼問題並不會得到解決,同時還會被更多地問題所困擾。一個人的成熟的標誌,就是能時常反省自己,坦然面對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並努力去改變。這才有了之後的拜將封侯,破齊滅項,走上人生巔峰。伏爾泰也曾經說過:「使人疲憊的不是遠方的高山,而是鞋子裡的一粒沙子。」 不糾纏不是懦弱,而是放下。我們都無法改變爛人的存在,也無法改變爛事的發展。
  • 【心理指導】「2分鐘定律」:有效醫治拖延症
    你看,原來大咖犯起拖延症來,跟我們普通人沒有差別。你需了解的「2分鐘定律」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2分鐘定律」。它是指如果你想做一件事,一定在2分鐘之內去做,否則,這件事你可能就會拖延好久,甚至不去做。有,辦法就是不給他們打架的機會,始終採納小人的建議。也就是說,你一聽到小人說:「現在需要寫作了」,立馬開始寫作就好了。無視猴子的聲音,不要讓他倆爭論和對抗。因為你一旦給他們機會抗爭,小人就有失敗的可能,不要高估自身的意志力,也不要低估人的惰性。所以,為什麼要在2分鐘內就行動?
  • 原來這就是指責定律,後悔知道的太晚了
    原來,髒的不是別人的衣服,是自家的玻璃。魯迅說過,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這世上多的是我們不知道的事,保持沉默,不輕易指責,就是最好的態度。原來,男生的媽媽很早就去世了,這隻耳環是媽媽留給他的唯一念想。很多事情,我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既然如此,我們又有什麼資格去指責他人呢?學會對不清楚的事情閉嘴,少點惡意指責,是做人最基本的修養。
  • 原來這就是強者的3大定律,說得太對了
    在這個紛雜的社會,與人打交道在所難免,這其間的尺度要把握好。也就是所謂的知世故,而不世故。正如宋丹丹曾言:「人到一定年紀,必須懂得人性。」大凡在生活中遊刃有餘者,皆能悟透些許處事之道,於人事繁雜中傲然一身。
  • 《墨菲定律》:和成功距離的真相就是幾個定律
    》就是這樣一本可以指引人重塑思維方式的書,書中承載著人類社會千百年思想和智慧的結晶,讓人看了之後豁然開朗,原來在紛繁複雜的表象之下,本質和事實真相是這樣的。人在出門時,沒有目的地,就會走的很慢,如果有清晰的目的地,速度就會增快,這和個人成長不謀而合。人如果有一個奮鬥成長目標,活起來會比較充實和有奔頭,反之,會無所事事,以致於碌碌無為。
  • 原來這叫:「圈子定律」
    「三分鐘心理學,帶你看穿人心。」,被稱為「圈子定律」:人類只能和150人建立實質關係,數量越多,成員之間的關係越淡化。「三分鐘心,闡述了「斷行、舍行、離行」三個概念,這不只是生活訣竅,用在人際關係上也非常適用。
  • 原來這就是「原生家庭定律」:你的格局,預見孩子的終局!
    《歡樂頌》裡,樊勝美講過一句很經典的話:一個人的原生家庭,就是他的宿命。樊登老師也說:孩子是父母的複印件。複印件出了問題,首先是原件出問題了。其實,這就是著名的「原生家庭定律」——你的格局,決定孩子的結局。
  • 原來這就叫「曼狄諾定律」!(銷售必讀)
    原來這就叫「曼狄諾定律」!「曼狄諾定律」是由美國心理學家F·H·曼狄諾提出的:微笑不僅可以和諧人際關係,還可以帶來實實在在的利潤。
  • 【面試備考】物理牛頓定律試講稿(1.2)
    教師講述:其實,上面所有的事例都涉及到一個古老而基本的問題,那就是力和運動之間的關係這一問題,這個問題直到牛頓第一定律的出現才得以解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四章牛頓運動定律的第一節牛頓第一定律。4.1.1牛頓第一定律(板書)【點評】通過播放視頻、展示圖片,調動學生的興趣,引入「力和運動之間的關係」這一話題,導入新課。
  • 什麼是「金蟬定律」,我想這就是最好的答案
    看到過一個關於成功的定律,名為金蟬。優質的蟬,要在暗無天日的泥土下生活三年(有一種美國蟬,甚至要在地下生活十七年)才能完成蛻變。它們忍受著寂寞和孤獨,靠汲取樹根的汁液存活。待到時機成熟,在夏天的某一個晚上,它們悄悄爬上樹枝,一夜之間就能蛻變成知了。
  • 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原來是這個定律搞的鬼
    六、下班開車的時候堵在路上,發現旁邊車道走得快一點,好不容易插到旁邊車道,然後發現原來的車道又不堵了。其實這些現象可以用一個定律來解釋,那就是——墨菲定律。墨菲定律的原句是:如果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種選擇方式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有人會做出這種選擇。根本內容是: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墨菲定律是一種心理學效應,由愛德華·墨菲(Edward A.
  • 結局定律、危難定律,尋找定律等人生25個趣定律
    一、結局定律:有一個可怕的結局,也比沒有任何結局要好。上帝規定萬物必有結局,所以一定要讓結局完美。二、痛苦定律:死無疑是痛苦的,然而還有比死更痛苦的東西,那就是等死。人生就是一場遊戲,遊戲者有輸有贏,輸贏都在一個時間段內。很多遊戲你輸了,就永遠無法再來。
  • 原來這就叫「金蟬定律」!不愧為三大成功定律之一,受用一輩子
    這條定律是「三大成功定律」之一,領悟了,或許能改變你的命運,它就是與荷花定律、竹子定律齊名的「金蟬定律」,一旦領悟,受用一輩子。「金蟬定律」源於蟬的蛻變過程:炎熱的夏季,雄蟬常常伏於梧桐樹幹上,不斷地、拼命地振動著它的鼓膜,發出極其嘹亮的鳴叫聲,目的就是吸引雌蟬來與它交尾,它的嗚叫聲有著急切,應該也有著對自由的歡呼。因為,它的自由的確來之不易,要以在地底下潛伏很長時間,短則一年,長則達到驚人的十七年之久為代價,才能鑽出泥土,從蟬蛻裡掙脫出來。
  • 高中物理選修3-1:1.2庫侖定律
    1.2庫侖定律一.庫侖定律
  • 氣體定律演示器(JY 46-87)
    氣體定律演示器(試行)( JY46-87 ) 代替JY46-79 本標準適用於J2257型氣體定律演示器 1 基本性能 1.1 本產品供普通中學及大、中專院校物理教學演示實驗用,可驗證玻意耳—馬略特定律、查理定律、蓋·呂薩克定律和理想氣體狀態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