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北方人習慣稱醫生為「大夫」,而南方人習慣稱醫生為「郎中」。而老一輩的又習慣稱醫生為「先生」。現在又統稱為「醫生」。所以說,醫生的稱呼還真是不少啊,那麼你平日裡去醫院看病,又是怎樣稱呼醫生的呢?
無論是在歷史書中還是電視劇中,我們都知道,「大夫」 和「郎中」原本是一種官職。那麼,為何這兩個官職名稱到今日又演變成了醫生的意思呢?
要想了解醫生的別稱,首當其要的是得知道醫生這個稱呼的古今淵源。都知道現在的很多詞彙在古代的意義和在現代是大有不同的,「醫生」也不例外。
「醫生」這個詞在古代是指醫科的學生,而現在指的卻是醫者。最早出現在《唐六典》:「醫生四十人。 」等到唐朝時,學堂開始開醫科,招收學生。這便到了醫學的發展期。再到宋朝時期,隨著醫療制度和醫學教育高度發展,掌管醫療事務的官員也不斷隨之增加,醫學發展達到繁盛時期,當時的朝廷將翰林醫官院的醫官定為七級二十二種,如和安大夫、成和大夫、鹹全大夫、保安大夫等。也正是如此,人們從這個時候開始稱醫生為「大夫」。
五代之後,官職開始逐漸泛濫;這時的人們為了表示對醫生職業的尊敬,便也將官職的一些稱呼賦予醫生,例如「大夫」「郎中」也是從五代開始沿用至今的。雖然說醫生的稱呼來的有點奇怪,不過,我們可以看出的是,醫生職業在古代地位是很高的。即使未考取功名還能混上一個稱呼。
其實,在古代,有很多官員都會醫術的,更有甚者,例如張仲景,不僅官做得好,醫術也好,他還被尊為醫聖,他的書《傷寒雜病論》更被尊為「眾方之宗,群方之祖」。
還有,醫生為了方便患者的下次就診,也為了保護自己,都會在看病的時候,對病人的病情以及用藥情況做一個記錄,有電子版的也有紙質版的,這個記錄就是病歷。千萬不要小看這幾頁紙哦,如果病人在用藥過程中產生了任何的不適,想要判定責任在不在醫生時,靠的就是病歷。
其實在中國古代就有病歷,只是那時候叫作「診籍」。公元前3世紀的淳于意,為了做到對症下藥,提高醫治的質量,開始記錄每一位病人的姓名、病情、用藥、治療情況等。他的這種做法後來流傳開來,這種記錄就是中國最早的「病歷」。
最後來看看圖中的這些醫生,你想讓哪位醫生成為你的愛情主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