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一位上海88歲的獨居老人將價值300萬元的房產贈送給水果攤主的事情,經媒體報導出來以後,立馬引起網友熱議。水果攤主小遊說,他已經贍養了老人10年,獲得老人贈予的房子也是心安理得。以後自己也會繼續履行贍養義務,也不會拒絕老人親屬前來探望。無論房產歸屬結果最終如何,巨大的養老命題卻是我們無法躲避的。
觀點一
不要被300萬房產 遮住眼睛
皇甫世俊
拋開300萬元房產、水果店攤主這些標籤,上海獨居老人將房產贈與熱心小夥的事兒,其實就是空巢老人身前事和身後事的問題。要知道,在中國有大量的空巢老人、獨居老人、失獨老人,在大多數中國人都會有房產這個最基本的壓身財產的情況下,在絕大多數人選擇居家養老的情況下,這些老人的養老和財產處理就是一個特別玄學的事情。
誰沒個七大姑八大姨啊,一個長期無人照顧的老人,總能找到一個天各一方、長期不聯繫的親戚,而且還擁有理論上的財產順位繼承權。但無論是政府,還是熱心鄰裡,他們付出的照顧和成本,又有哪個親戚來填平呢?
這絕對不是一個單純的道德問題,而是基層治理精細化的問題。讓社會共治解決養老問題,讓法律超越簡單的血緣關係,這可能是我們接下來一段時間,必須要面對的社會命題,無論它符不符合我們心底最傳統的習慣和邏輯。
觀點二
拿什麼拯救失獨老人無處安放的晚年?
劉沛昊
老人將300萬元房產贈與水果攤主到底孰是孰非暫且不談,拋開公眾的認知常識和社會的親情倫理,這一事件還折射出了一個無法迴避的社會現實:失獨老人養老難。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越來越高,各地的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失獨老人也越來越多,沒有兒女親人看護,又缺乏社會關注,這一群體的現實處境不容忽視。
中國當前主要養老方式仍是居家養老,但這對於失去生活能力的失獨老人來說很難實現,即使老人可以承受養老機構費用,但沒有贍養人籤字,他們也幾乎無法入住養老院。因此,隨著年齡越來越大,不少失獨老人都將面臨老無所依的尷尬與不安,這一特殊群體需要整個社會去關注和了解,他們需要一個被關愛的社會環境。
想要拯救他們無處安放的晚年,只有社區、市場、志願者等社會各方齊心協力,以失獨家庭需求為導向提供多樣化的服務,方能從多個層面解決失獨老人養老難題,儘管實踐過程有些漫長,但嘗試和探索的腳步不能停止。
觀點三
這不只是家事兒那麼簡單
劉薇
談及意定監護之時,有律師說:立法保護公民的自主權利,包括對自己財產特別是身後財產的自由處分權利。
的確,我國《繼承法》一直以尊重被繼承人意願為原則。正常情況下,遺產會依據法定繼承順位在家庭內部流轉,或按照遺贈扶養協議優於遺囑、遺囑繼承優於法定繼承的順序處置;甚至以適當分得遺產的方式,鼓勵公眾對有需求的老人多加照顧,這不是法定義務,也不算約定義務,前提是自覺自愿。
但是,未來社會中,老人獨居現象會越來越多,其身後財產處置也或將成為新的「時代痛點」。2019年,中華遺囑庫發布的白皮書數據顯示,六年間,該庫遺囑處理財產均以不動產為主,佔比高達99.75%;有65.29%的人因身體健康問題無法立遺囑。
沒有遺囑、沒有繼承人,無主財產必定隨之增多。能否從法律適用方面尋求更多的實踐突破與完善呢?不妨嘗試收歸國有並應用於社會公益服務。畢竟,為照料獨居老人付出心力成本的,除了政府,還有很多熱心人士與志願者。而一個精良的社會治理體系,應該能夠照拂到各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