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尿道炎:不愛喝水的女性夏天更易
烈日炎炎,酷暑難耐,尤其是廣州的夏天,不僅溫度高而且比較悶熱。這種情況下,人體的汗腺分泌特別旺盛,汗流浹背是常見的事情,即使坐在寫字樓的空調房裡,也明顯地感覺上洗手間的次數和頻率都減少了。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婦科醫生諶小衛提醒廣大女性網友:如果不愛喝水,如果愛穿緊身褲子,如果不保持私密處的乾爽,這類的女性朋友在夏天容易患上尿道炎。
1、局部溫度高,易惹細菌
在夏天裡,女性的裝束無疑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無袖衣、迷你裙、露臍裝、露背裝等,無一不讓穿者涼快,觀者悅目。但是女性私密部位,並不因此而得以「清涼」,如果內衣質量較差,不是純棉類的話,透氣性能差,容易造成局部溫度高,加上汗腺分泌,極其容易滋生細菌。另外,女性的尿道有著短、直、寬的特點,並且臨近陰道、肛門這些容易被汙染的部位,因此很容易受到感染的。
2、2000cc的水,5—6次排尿
在門診中發現,夏季尿道炎的女性患者大部分都有著共同點:長時間戶外活動,日均進水量很少。為此,諶小衛醫生提醒:夏天裡室內外溫差很大,戶外的地表溫度非常地高,長時間在戶外活動的人,其汗液蒸發非常地快,人體在不知不覺中就處於失水的狀態。這種情況下的女性朋友,其得尿道炎的機率會大大增加。
如果發現自己的小便次數較頻,但每次尿液量少且顏色偏黃,伴有刺痛的感覺,甚至有尿不盡之感,女性朋友應該警惕自己是否已經感染了尿道炎。
諶小衛醫生建議:夏天的女性朋友每天至少喝2000cc的水,也就是最少要喝4大杯;保證自己每天的正常排尿次數為5—6次,這樣能有效地對尿道進行一種衝洗的作用,避免感染炎症。而長時間在戶外活動的女性朋友,在喝水的量上需要適量增多,保證體內水分充足。
治尿道炎:沒有症狀不等於康復
「感覺發熱,尿急,尿頻,尿痛,排尿時尿道有燒灼感,伴有下腹部疼痛,尿液比較混濁」尿道炎患者常這樣自述症狀。然而,也有的患者症狀比較輕,可能只有上述所言症狀的其中一種,通常若經過藥物治療就會得到緩解,甚至自覺完全康復。事實上是這樣嗎?是不是自覺症狀消失了,感覺好轉了,尿道炎就康復了呢?
諶小衛醫生肯定地說:「這是目前治療尿道炎的一個常見誤區。」
經過藥物治療後,尿道炎的症狀是會逐漸減緩,如果是輕度的尿道炎,可能用藥1至2次即可緩解。但是,如果一旦感覺症狀緩解就停止用藥,沒有按照藥物的療程堅持繼續服用,則容易為尿道炎帶來「復燃」之機。三五天後再度用藥,反覆治療,一來容易使人體產生耐藥性;二來耽誤治療尿道炎,容易演變為頑固性的尿道炎。
很多女性朋友在發現自己感染了尿道炎後,喜歡自行購買相關的消炎藥進行治療,針對現行藥方OTC藥品的豐富多樣,這樣的自行購藥是否存在錯誤呢?諶小衛醫生表示:如果對症下藥的話,這並非錯誤之舉。
但是,並不提倡自行購藥治療,因為結合前來就診的女性朋友的經驗來看,自行購也存在令人擔憂的地方:目前藥店人員導購的指導仍缺乏專業性:1、大部分藥店出售的治療尿道炎的藥物屬於沙星類抗菌藥,而購買過程中並無相應的服用禁忌指引;2、相關治療藥品雖然都有服用說明,但是不乏有部分女性朋友忌諱於「是藥三分毒」,一旦症狀緩解即停止服用,不按療程進行治療。自行購藥時缺乏專業人員相應的提醒,導致治療的隨意性很大。
如何治療尿道炎,諶小衛醫生給廣大女性朋友提出忠告:「在療程內沒有症狀,只是把細菌暫時抑制了,沒有完全殺死細菌,停藥一兩天後症狀又會恢復。所以,不管是上醫院看醫生還是自行購藥治療,患者都需要按照療程來服用藥物。」
溫馨提示:有的患者在停藥後的第三天又開始出現尿道炎的症狀,這是復發還是沒治癒呢?諶小衛醫生解釋:很多患者都搞不清楚什麼叫做『復發』,其實『復發』指的是指正常停藥後2周內再度出現症狀。如果不是『正常停藥』,而是中途不按療程服藥,擅自停用後再度出現症狀,這類不算『復發』。
妊娠期尿道炎一定要治療
懷孕本身會造成泌尿道的壓迫,使得尿道不如之前那麼通暢,如何不慎患上尿道炎,準媽媽們應該怎麼辦?不少準媽媽非常的關心胎兒的健康,生怕因為自己的不慎而導致胎兒的畸形,因此,只要與服藥沾上邊的,都變得小心翼翼,異常謹慎,甚至拒絕治療。對此,諶小衛醫生說:「如果妊娠期感染了尿道炎,我們是要求一定得進行治療的,而不是放任自由不予以處理。」
「沒有說不能治療的,只是說不能使用某些藥物進行治療而已」諶小衛醫生說:「四環素影響骨骼發育,呋喃坦啶可致溶血性貧血,氨基甙類可致先天性耳聾。這些藥物在妊娠期都是不能使用的。」
「雖然,在妊娠期用藥需要特別的注意,但是這並不是說在遇到尿道炎時可以不用藥。如果沒有採用藥物進行尿道炎的治療,病菌會上行進入腎臟,造成『腎盂腎炎』,引起全身發燒,引起敗血症等,從而嚴重影響母體的健康。因此,產婦在有泌尿道感染的症狀時,醫生都會給其做驗尿檢查,如果發現白細胞呈陽性的話,都會先對其進行治療才準備待產的。」針對妊娠期的尿道炎,諶小衛醫生說:「目前,主要採用頭孢類的藥物可以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