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教育報刊發了一篇題為《孩子不是父母的面子》的文章,文中寫道,中國很多家庭教育誤區,都源於家長覺得孩子是自己的面子,是自己的成績單。
但筆者以為,從家庭教育的角度出發,認為孩子是父母的「面子」和「成績單」,也能說得過去。因為一個孩子能成長為什麼樣的人,除了受學校教育、社會環境以及自己的努力程度影響外,還與家庭教育密切相關。也就是說,一個孩子成長的軌跡,可以反映出家庭教育的功與過、是與非。從這個意義上講,把孩子視為家庭教育或父母的成績單,沒有什麼不妥。
不能說「問題孩子」背後一定有「問題父母」,但可以說,有問題的父母很難養育出沒有問題的孩子。作為一名基層教師,我對此深有體會。一些忙於生計的家庭,一些父母不和的家庭,無心於孩子的教育;一些不懂教育規律和孩子成長規律的父母,對孩子實施不當的教育……把這些孩子作為父母或家庭教育的成績單,便能夠清晰地看到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
事實上,有些父母正因為沒有把孩子當作自己的面子、成績單,才使家庭教育出現了問題,即使出現了問題,也沒有引起重視。比如,有的父母把孩子送到學校後,便以為孩子的教育就是學校的事情、老師的事情,與家庭和家長無關……如果這些父母能夠把孩子當作自己的面子、成績單,那麼,他們就會重視家庭教育,就會積極配合學校教育,共同完成教育孩子的使命,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不可否認,很多家庭教育確實有不少誤區,但這些誤區往往是教育理念落後、教育方式不當等因素所致,而不是因為父母把孩子當作自己的面子和成績單所致。換句話說,不是父母不能把孩子當作自己的面子和成績單,而是如何理解「孩子不是父母的面子和成績單」。如果有更多的父母能夠經常對照這張「成績單」,反思家庭教育,更新教育觀念,改進教育方式,相信「問題孩子」會少許多。如果父母把孩子當作自己的附庸,當作為自己增光添彩的工具,而不是需要尊重和關愛的個體,那就走進了誤區。(作者羅義安,蒲公英評論特約評論員,文章第46次入選「銳評」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