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愚公」:十年搬走荒山裸嶺

2021-01-08 新華網客戶端

  昔日的山西太原西山玉泉山,經過近百年開礦破壞和多年垃圾傾倒,留下百餘個廢礦、7個大型垃圾場,颳風揚黑灰、下雨流汙水,是省會城市一大汙染源。

  2009年開始,復轉軍人張俊平和戰友們紮根玉泉山上,以愚公精神,用10年時間將滿目瘡痍的廢棄礦山改造成環境優美的城郊公園,完成了許多人看起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十年造綠萬餘畝,廢棄礦山變公園

  「過去洗過的衣服不敢晾在院裡,因為還不等曬乾就落了灰。」玉泉山下棗尖梁村一位李姓村民說。

  2009年,太原市針對生態破壞嚴重的西山地區出臺政策,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治理,張俊平成為第一批報名者,承包了玉泉山一帶環境治理工作。

  這一幹就是10年。10年裡,張俊平將企業積累的10億元資金全數投入,栽樹480多萬棵,完成治理面積1.2萬多畝,使玉泉山的植被覆蓋率由最初不足30%提高到70%。

  附近村民說,自從玉泉山上栽了樹,不光環境變乾淨了,來的人也多了,村民們還能做點生意掙錢,日子越過越好。

  如今,曾經滿目瘡痍的玉泉山已經成了環境優美的城郊森林公園。一座座荒山裸嶺重新披上綠裝,櫻花、梅花、蘭花等各色景觀樹種和花草點綴其間,吸引遊人紛至沓來。據粗略統計,目前這裡年接待人數已超過300萬人次。

  懸崖上種樹:不會就學,錯了再來

  在張俊平常用的筆記本扉頁上,寫著這樣一句話:「經常在失敗,永遠不放棄。」張俊平說,10年造林遇到重重困難,也經常失敗,但他和戰友們從沒畏懼過:「做什麼工作都有困難,我們的工作就是解決困難,不會就學、就試,錯了就汲取教訓,再來。」

  玉泉山上1/3的破壞面都是近90度的立面,幾乎是「在懸崖上種樹」。幾經討論後,張俊平調來挖機,把坡面削成小於60度的斜面,再打上木棧道,以便人能站得穩。接著是打坑。石頭上打坑不容易,即便用電錘,打一個樹坑也至少需要3個小時,有時一個工人一天就能打斷5根鋼製錘芯。有了樹坑,工人再把土、肥料和樹苗一袋一袋、一棵一棵背上山。

  開始幾年,辛苦種下的樹常常活不了,因為缺水。於是張俊平決定引水上山,建設噴灌系統。第一次,鋼管全埋入地下,到春天急需澆水時仍有個別部位不能解凍,不行;第二次改裝塑料管,但不能承壓,經常爆管,又不行;第三次,把無縫鋼管裝在地面上,但管徑太細,流量太小,還是不行;直到第四次,把設計流量加大了十幾倍,才最終成功。有了水的滋潤,玉泉山上的造林成活率超過95%。

  工程部一組負責人李彥鋒還記得,有一次山上引進的竹子死了一大批。大伙兒看著竹子一車車往外拉,心疼極了,都勸張俊平別再種了,但張俊平卻說,100棵竹子裡哪怕只能活一棵,就要在這一棵裡找經驗,看它為啥能活。

  靠著這樣的堅韌和執著,張俊平帶著戰友們讓這座廢棄礦山重生。「我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只要有人幹成過的事兒我們就能幹成,只要我們幹不成的事兒,任何人幹不成。」張俊平說。

  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

  張俊平的身上,有著軍人烙印。哪怕一年工作近360天,一天工作16個小時,每天一睜眼就忙得像陀螺,他也從不喊累;身體「三高」,長年失眠,還常常在山上工作時受傷,他也從不叫苦;他的脾氣急,看到有人活兒沒幹好,劈頭就要說兩句,從不顧忌人情世故。

  有一回,張俊平在山上勘察工地時不慎崴了腳,左腳粉碎性骨折,不得不在醫院躺了一個月。住院期間,他一有空就拿起地圖琢磨,還讓各工地負責人每晚都到醫院開會。出院後,心急火燎的他不顧醫囑,拄著拐就上了山。因為沒好好休養,他的左腳至今沒好利索,走多了就要腫起來。

  張俊平的企業約有1000個職工,其中700多個是復轉軍人,都是戰友互相介紹來的。張俊平說,當過兵的人都有戰友情結,總想互相幫一把,而且復轉軍人作風硬、戰鬥力強。

  企業多數職工都是工作了10年以上的「老人」,他們長年住在山上,一兩個月才回一次家,平時宿營房,吃集體灶,以班為單位開展工作。36歲的武波10多年前退伍後就一直在這裡工作,中間也有過更好的工作機會,但他卻選擇留在山上,因為覺得「做的事情有勁兒,又有成就感」。

  原太原市西山辦副主任陳克力說,在十餘家參與西山生態治理的企業裡,張俊平的企業是治理速度最快、持續時間最長、治理效果也最好的。「這是一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執行力特別強的隊伍,沒有他們,就沒有如今的玉泉山。」(記者 馬曉媛)

相關焦點

  • 柴過安:大尾溝裡新愚公
    (原標題:柴過安:大尾溝裡新愚公)
  • 臺灣老人堅守十年 粵北荒山變身櫻花峪
    臺灣老人堅守十年 粵北荒山變身櫻花峪   中新社韶關3月10日電 題:臺灣老人堅守十年 粵北荒山變身櫻花峪  作者 李凌 黃小廣  「到日本賞櫻花原本是粵港澳遊人嚮往的經典之旅,但路途遠、費用高。
  • 陳水燕:勇戰荒漠「女愚公」脫貧路上綻芳華
    雲南彌勒市西二鎮曾是典型的老、少、邊、窮地區,這裡山高坡陡,生態退化,卻出了一個新時代的「新愚公」——陳水燕。  她用28年時間,將一片「天空無飛鳥,地上無荒草」的700多畝石漠化荒山披上綠裝,變成「花果山」,並帶動10多戶貧困戶脫貧增收,先後榮獲「全國農村科技致富女能手」「雲南省雙學雙比女能手」「紅河州勞動模範」、雲南省脫貧攻堅「社會扶貧模範」等榮譽。
  • 蚍蜉與愚公
    我的所有網名幾乎都叫「愚公」,就不該對愚公有任何的不恭之詞。不過我起網名為愚公,與移山沒有任何瓜葛,也沒有炫耀自己具備什麼堅持不懈、矢志不移的可貴品質的意思。只不過說咱算不上很聰明的人,愚笨且愚鈍,凡事沒有速度,也不會拐彎,有時甚至還有點迂腐。迂腐跟愚雖不是同一個字,但都是孿生,很相近。而自己是個男性,自然稱之為「公」了。這樣網絡「愚公」就誕生了。
  • 青島:百果山上有個"新愚公" 最美村鎮如花園
    群眾親切地稱畢仕俊為百果山的新「愚公」。畢仕俊紮根荒山30年,帶領黨員群眾綠化荒山千畝,栽植各種苗木30餘萬株,整修道路20餘公裡。如今行走在社區,觸目所見,世園大道、天水路,一條條寬闊、平坦的道路拉近了山村與城市的距離,住進漂亮的小區樓房的居民們,也告別了過去的農耕生活,跟隨社區發展起了旅遊業,完善的就業環境與優厚的福利待遇,讓一大批年輕人紛紛重歸故裡。
  • 成都「鮮花夫妻」:十年行一諾,荒山變1200畝鮮花山谷
    成都「鮮花夫妻」:十年行一諾,荒山變1200畝鮮花山谷 澎湃新聞綜合報導 2017-02-21 20:30 來源:澎湃新聞
  • 走進金建始,奇山秀水,美食佳餚,還有現代「愚公」
    古有愚公移山,今有愚公修路。在建始店子坪有這樣一位現代「愚公」—— 最美村官王光國,他二十多年如一日,堅守山村,帶領700多名父老鄉親奮力開山鑿路,搬走了擋在村民面前的「封閉之山」。千仞絕壁上,一條「天路」奇蹟般地橫空出世,將絕壁割裂成上下兩面。
  • 皇甫山造林「愚公」 譜寫綠色之歌
    60多年來,在安徽省滁州市皇甫山,一代代造林「愚公」們,用辛勤和汗水將一片片荒山覆綠,6萬畝人工林海華東罕見。如今,在這片美麗畫卷裡,他們又在探索轉型發展,繼續譜寫走向未來美好生活的綠色之歌。 艱苦創業,六萬畝林海矗立華東 皇甫山林場成立於1953年,與塞罕壩林場同期成立,先後隸屬於林業部、南京軍區生產建設兵團、安徽省林業廳、滁州市。
  • 藍田縣一位農民53歲開始當「愚公」移荒山 如今68歲了還在移
    這裡,就是一個淳樸的農民企業家用十五年「愚公之力」所建設的「流峪飛峽」景區。說起這個景區,我不想過多的去介紹,因為去過的朋友一定玩的非常的嗨~~~~流連忘返!那我就說說大家不知道的事吧?十五年的「愚公」老野如今已68歲,在他這十五年的景區建設中沒有問政府要一分錢。當我問他有很多行業可以選擇,為什麼非要開發景區呢?
  • 涉縣:荒山荒坡變成「花果山」
    □河北日報記者 趙紅梅    近日,涉縣臺北村村西荒山上一派繁忙景象:山腳下,3臺掘土機正在清石、掘土,為平整梯田做著準備;山頂上,十幾名村民正在緊張地修建蓄水池;半山腰,村民在鋪設輸水防滲管道……    記者還發現,正在治理的荒山對面
  • 三位「愚公」老師,好榜樣!
    ,「愚公精神不會過時」「新時代需要愚公精神」「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愚公精神」的呼聲在社會上掀起熱浪。3日下午,長江日報組織《稻田中學裡的「愚公接力」》報導座談會,來自武漢高校的專家學者、教育界人士、中小學老師,發表了對報導本身的看法,更暢言愚公精神之於鄉村教育、之於新時代的意義。
  • 徐州賈汪區荒山造林工程掃描:石上種茂林 荒山披「綠衣」
    賈汪全境原有283座裸露荒山,植被生存環境極差,大洞山是裸露荒山最集中、最嚴重的地區之一。賈汪積極向荒山進軍,硬是在石頭縫裡繡出綠色森林,建成大洞山省級森林公園、國家4A級景區,成為全國石灰質山體綠化造林的樣板工程。
  • 當學智叟之智言,莫效愚公之愚行
    世人在中小學老師的引導下,皆瞻仰愚公而嘲智叟,從中提煉出的愚公精神也被推崇備至。  我卻不以為然。  所謂的愚公精神,弊極大而利近無,遺害匪淺。  愚公移山之念,起於「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此「出入」當指趕集之類的行為,不是指串門或到田裡耕作,那麼此「出入」的頻率有多大?
  • 【弘揚愛國奮鬥精神 建功立業新時代】李保國: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弘揚愛國奮鬥精神 建功立業新時代】李保國: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8年08月13日 19:48 A-A+ 如今,在太行山區依然活躍著以李保國的名字命名的科技服務隊,他們紮根山村、義務幫扶百姓,延續著太行山上新愚公的精神。
  • 繆斯、愚公與指南針:一部眾人書寫的「當代寓言」
    繆斯、愚公與指南針:一部眾人書寫的「當代寓言」 2020-06-29 12: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爆料追訪:荒山上有人架設捕鳥網 森林公安迅速出擊拆除
    森林公安民警艱難地爬上由建築垃圾堆成的荒山。由於是建築垃圾堆成的荒山,砂石山體坡度很陡,沒有上山的道路,民警只能順著雨水衝刷的溝壑爬上近50米高的山頂。在山頂黑松林中間的捕鳥網高約4米,長約40米。經民警現場辨認,死去的是一隻紅脅藍尾鴝,是一種食蟲益鳥, 2012年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 荒山「變形記」,南京昔日荒山變公園,又一座山體公園來啦!
    在我市「開門見綠」綠化景觀提升中,一些荒山紛紛上演「變形記」,變身袖珍山體公園,成為城市新景觀!▲圖源:南京精細化建設管理昔日無名荒山,變身家門口的美麗公園,讓我們趁著大好春光,一起去休閒觀景,娛樂健身吧!
  • 周永芳講述恩施當代愚公的故事
    古有愚公移太行王屋二山,而今我們身邊也有這樣一位當代愚公——建始縣龍坪鄉店子坪村黨支部書記,黨的十九大代,被譽為「愚公支書」的王光國。引進外地客商,成立德鑫農莊公司,「愚公果蔬專業合作社」,註冊了「原汁」、「愚公」商標,建起了淘實惠村級電商平臺,拓寬了發展綠色生態產業的路子。
  • 太行山上的新愚公——追記「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河北...
    2012年4月13日,李保國教授在臨城縣為農民講解薄皮核桃高接換優技術要領。他去世後,習近平總書記對他的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批示,稱讚他是「新時期共產黨人的楷模,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號召廣大黨員幹部和教育、科技工作者學習他的高尚精神,自覺為人民服務、為人民造福。 改革先鋒、時代楷模、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優秀教師、全國脫貧攻堅模範等,李保國的名字銘刻在國家豐碑上,更留在億萬群眾的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