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山西太原西山玉泉山,經過近百年開礦破壞和多年垃圾傾倒,留下百餘個廢礦、7個大型垃圾場,颳風揚黑灰、下雨流汙水,是省會城市一大汙染源。
2009年開始,復轉軍人張俊平和戰友們紮根玉泉山上,以愚公精神,用10年時間將滿目瘡痍的廢棄礦山改造成環境優美的城郊公園,完成了許多人看起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十年造綠萬餘畝,廢棄礦山變公園
「過去洗過的衣服不敢晾在院裡,因為還不等曬乾就落了灰。」玉泉山下棗尖梁村一位李姓村民說。
2009年,太原市針對生態破壞嚴重的西山地區出臺政策,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治理,張俊平成為第一批報名者,承包了玉泉山一帶環境治理工作。
這一幹就是10年。10年裡,張俊平將企業積累的10億元資金全數投入,栽樹480多萬棵,完成治理面積1.2萬多畝,使玉泉山的植被覆蓋率由最初不足30%提高到70%。
附近村民說,自從玉泉山上栽了樹,不光環境變乾淨了,來的人也多了,村民們還能做點生意掙錢,日子越過越好。
如今,曾經滿目瘡痍的玉泉山已經成了環境優美的城郊森林公園。一座座荒山裸嶺重新披上綠裝,櫻花、梅花、蘭花等各色景觀樹種和花草點綴其間,吸引遊人紛至沓來。據粗略統計,目前這裡年接待人數已超過300萬人次。
懸崖上種樹:不會就學,錯了再來
在張俊平常用的筆記本扉頁上,寫著這樣一句話:「經常在失敗,永遠不放棄。」張俊平說,10年造林遇到重重困難,也經常失敗,但他和戰友們從沒畏懼過:「做什麼工作都有困難,我們的工作就是解決困難,不會就學、就試,錯了就汲取教訓,再來。」
玉泉山上1/3的破壞面都是近90度的立面,幾乎是「在懸崖上種樹」。幾經討論後,張俊平調來挖機,把坡面削成小於60度的斜面,再打上木棧道,以便人能站得穩。接著是打坑。石頭上打坑不容易,即便用電錘,打一個樹坑也至少需要3個小時,有時一個工人一天就能打斷5根鋼製錘芯。有了樹坑,工人再把土、肥料和樹苗一袋一袋、一棵一棵背上山。
開始幾年,辛苦種下的樹常常活不了,因為缺水。於是張俊平決定引水上山,建設噴灌系統。第一次,鋼管全埋入地下,到春天急需澆水時仍有個別部位不能解凍,不行;第二次改裝塑料管,但不能承壓,經常爆管,又不行;第三次,把無縫鋼管裝在地面上,但管徑太細,流量太小,還是不行;直到第四次,把設計流量加大了十幾倍,才最終成功。有了水的滋潤,玉泉山上的造林成活率超過95%。
工程部一組負責人李彥鋒還記得,有一次山上引進的竹子死了一大批。大伙兒看著竹子一車車往外拉,心疼極了,都勸張俊平別再種了,但張俊平卻說,100棵竹子裡哪怕只能活一棵,就要在這一棵裡找經驗,看它為啥能活。
靠著這樣的堅韌和執著,張俊平帶著戰友們讓這座廢棄礦山重生。「我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只要有人幹成過的事兒我們就能幹成,只要我們幹不成的事兒,任何人幹不成。」張俊平說。
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
張俊平的身上,有著軍人烙印。哪怕一年工作近360天,一天工作16個小時,每天一睜眼就忙得像陀螺,他也從不喊累;身體「三高」,長年失眠,還常常在山上工作時受傷,他也從不叫苦;他的脾氣急,看到有人活兒沒幹好,劈頭就要說兩句,從不顧忌人情世故。
有一回,張俊平在山上勘察工地時不慎崴了腳,左腳粉碎性骨折,不得不在醫院躺了一個月。住院期間,他一有空就拿起地圖琢磨,還讓各工地負責人每晚都到醫院開會。出院後,心急火燎的他不顧醫囑,拄著拐就上了山。因為沒好好休養,他的左腳至今沒好利索,走多了就要腫起來。
張俊平的企業約有1000個職工,其中700多個是復轉軍人,都是戰友互相介紹來的。張俊平說,當過兵的人都有戰友情結,總想互相幫一把,而且復轉軍人作風硬、戰鬥力強。
企業多數職工都是工作了10年以上的「老人」,他們長年住在山上,一兩個月才回一次家,平時宿營房,吃集體灶,以班為單位開展工作。36歲的武波10多年前退伍後就一直在這裡工作,中間也有過更好的工作機會,但他卻選擇留在山上,因為覺得「做的事情有勁兒,又有成就感」。
原太原市西山辦副主任陳克力說,在十餘家參與西山生態治理的企業裡,張俊平的企業是治理速度最快、持續時間最長、治理效果也最好的。「這是一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執行力特別強的隊伍,沒有他們,就沒有如今的玉泉山。」(記者 馬曉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