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朱越 常笑健康
▼本文作者▼
在現實生活中,四肢骨折很常見,但是大家對於它的認識也只是停止在手腳的骨頭斷了,而它具體的分類、症狀以及骨折以後的治療措施大多數還是知之甚少。
01
肱骨幹骨折
肱骨幹骨折是發生在肱骨外科頸下1~2cm至肱骨髁上2cm段內的骨折。
發生這種骨折的原因一般有三種:
由外側直接擊打肱骨幹中部,造成骨折。
手部或者手肘部著地,外力向上引導造成肱骨中下1/3骨折 。
因為投擲運動或「掰腕」引起的骨折。
肱骨幹骨折時,肘部會表現明顯腫脹變形,甚至會出現皮下淤血和皮膚水皰。當伸展型骨折時,骨折近側端向前移,外形上似肘關節脫位,卻仍保持肘後三角的關係,容易形成「爪形手」。
02
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幹與肱骨髁交界處發生的骨折。
這種骨折一般多發於10歲以下兒童,佔小兒肘部骨折的30%~40%。因為肱骨幹肘線與肱骨髁肘線之間由30°~50°的前傾角,是最容易引發肱骨髁上骨折的解剖因素。
肱骨髁上骨折按暴力來源和移位情況,大致可以分為伸直型和屈曲型兩種:
伸直型是跌倒時手掌著地,肘關節處於半屈曲或伸直位,造成肱骨幹與肱骨髁交界處骨折;
屈曲型是跌倒時肘後方著地,肘關節處於屈曲位,暴力傳導至肱骨下端骨折。
03
前臂雙骨折
尺橈骨幹骨折以青少年最多見,因為骨折後常導致複雜的移位,復位十分困難,易發生骨筋膜室症候群。
重物直接打擊、擠壓或刀砍傷都會引起前臂骨折,而且一般都會伴有不同程度的軟組織損傷,包括肌肉、肌腱斷裂、神經血管損傷等等。
其次是當人跌倒時手掌著地,由於橈骨負重較多。很容易最先導致橈骨骨折,然後是不同程度的尺骨斜形骨折。
尺骨上1/3骨幹骨折合併成橈骨小頭脫位,被稱為孟氏骨折;橈骨幹下1/3骨折合併尺骨小頭脫位,稱為蓋氏骨折。
04
橈骨遠端骨折
橈骨遠端骨折是指據橈骨遠端關節面3cm以內的骨折,常見於有骨質疏鬆的老年女性。
根據受傷機制不同,橈骨遠端骨折可分為伸直型和屈曲型骨折兩種。其中伸直型(Colles骨折)佔到全身骨折的4.6%,多因跌倒後手掌著地,骨折遠端向背側和橈側移位。伸直型骨折從側面看腕關節呈「銀叉」畸形,從正面看呈「槍刺樣」畸形。
(Colles骨折)
屈曲型(Smith骨折)找到全身骨折的0.4%,骨折遠端像掌側和橈側移位,因此也被稱為反Colles骨折。屈曲型骨折者腕部則會出現下垂畸形。
(Smith骨折)
05
股骨頸骨折
股骨頸骨折的發生常與骨質疏鬆導致骨質量下降有關,因此中老年人是最高發人群,而且以女性最為多見,佔到了成人骨折的3.6%。
中老年人髖周肌肉群退變、反應遲鈍,因此走路時容易滑倒,身體發生扭轉倒地,導致股骨頸發生骨折。
中老年人有過跌倒史以後,會感覺髖部疼痛,下肢活動受限,不能站立或行走。雖然部分病人在跌倒後依舊可以行走,但數日後髖部疼痛會逐漸加重,活動後更疼,甚至完全不能行走,由穩定骨折發展成了不穩定骨折。
06
股骨幹骨折
股骨是人體最粗、最長、承受應力最大的管狀骨,需要承受強大暴力才能導致股骨幹骨折。這種骨折是指股骨轉子以下、股骨髁以上部位的骨折,約佔全身各類骨折的4.6%。
股骨幹血運豐富,一旦發生骨折很容易造成大量失血,甚至有可能會引發失血性休克,骨折也會損傷股部肌肉和筋膜,使肌肉功能發生障礙,導致膝關節屈伸活動受限。
因此,骨折後的現場急救、全面檢查和抗休克治療都十分重要。
07
脛腓骨骨折
脛腓骨骨折是長骨骨折中最常見的一種,是指脛骨平臺以下至踝以上部分發生的骨折,一般多見於青少年和兒童。
脛腓骨位置表淺,又是負重的主要骨骼,很容易遭受重物撞擊、車輪碾壓、高樓墜落後足著地等直接暴力損傷,導致骨折。
出現骨折的時候,骨折的地方也會有明顯的腫脹和淤青,甚至無法活動的情況。
一般是很容易進行判斷的,所以一旦發現骨折,就需要立即前往醫院就醫了。
作者介紹
朱越
上海第六人民醫院 骨科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