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科技與藝術融合的結晶

2020-12-15 科學網

 

《當代科技藝術》,張燕翔著,科學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

 

受訪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傳播與科技 政策系副教授 張燕翔

 

採訪者:本報記者 麻曉東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傳播與科技政策系副教授張燕翔被譽為新媒體藝術家,2005年,他的著作《新媒體藝術》出版後不久,即被臺灣美術館的數個藝術創作與知識流通平臺評價為「最佳入門書」。2007年,他又出版了一部80萬字的《當代科技藝術》,該書從全球範圍10萬多個新媒體藝術作品中精選出1000多個經典之作,從藝術類型學以及科技人文的視角深入探討當代科技的美學特徵、新科技對藝術語言的多元演化與藝術表現形態空間的拓展。不久前,張燕翔受臺灣四所大學邀請,就當代科技藝術的概況、發展與前景等內容作了巡迴演講,受到廣泛好評和歡迎。日前,本報記者就新媒體藝術與創意文化、科普作品的關係等問題,採訪了張燕翔。

 

《中國科學報》:你是學化學出身的,是什麼促使你對新媒體藝術的研究產生興趣?

 

張燕翔:我中學時候對藝術有比較濃厚的興趣,我在中國科技大學應用化學系讀本科期間,多媒體計算機剛剛開始普及,我發現了計算機這一全新的媒體技術,能夠為藝術創作帶來前所未有的表現空間,並開始對新媒體藝術產生濃厚的興趣。

 

《中國科學報》:新媒體藝術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陌生的領域,能否概括介紹一下它的內容和意義?

 

張燕翔:新媒體藝術最初是來自藝術界的概念,指的是採用新媒體技術創作、以新媒體為介質的藝術形式,而新媒體本身其實是當代科技創造的產物,所以可以認為新媒體藝術實際上是當代科技與藝術深度融合的結晶,它是當代科技對藝術表現形式的創新,也是藝術化地對當代科技進行創造性應用的結果。科學和藝術都是人類文明重要的組成部分,而科技和藝術的融合更是將會為人類文明譜寫全新的篇章。

 

《中國科學報》:你曾經提到,作為新媒體藝術最前沿的當代科技藝術,對於創意產業、科學普及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具體表現形式是什麼?

 

張燕翔:這種使用當代科技手段創作的藝術作品與傳統的藝術形式相比較的一個很大的特點在於,它深入地應用當代科技各個學科,如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科技、人工智慧等手段,因此其表現形式也是豐富多彩,並且跟所使用的科技手段以及創作上的創意思路和創作方法密切相關,有著鮮明的科技色彩。

 

這樣的藝術作品本身是對當代科技的創新性的應用,許多當代科技藝術作品除了藝術審美方面的價值之外,還有著良好的市場前景,能夠為人們帶來全新的文化藝術和娛樂體驗,因此對於創意產業而言有著重要的作用。

 

而對於科學普及來說,這種應用當代科技創作的藝術作品能夠更加形象生動而有趣地表達科技知識,並且它是藝術的創意與科技創新的完美融合,能夠讓人們從較深的層次感受到科技的魅力,像藝術品一樣去欣賞科技,在體驗科技的同時獲得藝術薰陶,這樣的作品能夠激發讀者學習科技的熱情以及進行科技創新的靈感。

 

《當代科技藝術》一書出版後,我先後應邀到國內知名科普企業合肥安達電子及安徽省科普工程中心,對科普創意人員舉辦相關講座。在2009年建成的中國科技館新館中,有30多件科普展品可以在這本書中找到相同或相似的案例,可見這種應用當代科技手段創作的藝術作品,確實具有非常好的科普功能。

 

《中國科學報》:你在《當代科技藝術》「後記」中介紹,在寫作該書期間,你曾先後訪問了數萬個藝術家的網頁,其中的收穫和樂趣是什麼?

 

張燕翔:這些藝術家當中,其實有很多同時又是科技方面的專家,他們的作品有的是對科技手段進行極有創意的應用。

 

如日本的兒玉幸子使用磁流體對隨聲音變化的磁場進行可視化展現,非常巧妙地表現出原本看不見摸不著的磁場的優美形態;也有一些作品應用了前沿的高端科技,如MIT的一個研究生Jeff在2006年的時候,應用磁懸浮以及無線電力傳輸技術,製作出一個令人驚奇的作品「漂浮燈泡」;還有的對科學知識進行了極為優美的表現,如採用男女人體排列成DNA的結構,等等。

 

每每看到類似的作品,我都會不由得倍感驚嘆,它們極大地拓寬了我思維的維度,也啟發了諸多從技術層面到藝術層面的靈感,使我了解到科技的無限可能和神奇魅力,更讓我看到了科技與藝術交融的這個寬闊天地的概貌,這本書的寫作過程就如同海邊拾貝一般,不時會因為獲得一顆顆精彩紛呈的奇珍異寶而欣喜若狂。

 

《中國科學報》:你自己也創作過很多藝術品,你更喜歡科技還是藝術?

 

張燕翔:我自己也不斷嘗試使用各種技術手段進行藝術的創作,如數碼影像、數學方法、虛擬實境、互動技術等,我的創作有時候是從藝術的創意出發,採用技術手段來實現,也有時候是某種科技手段激發了我的靈感,而開始一個創作,因此我覺得在這種創作中,科技和藝術都很重要,而更重要的是努力實現二者之間的巧妙結合。

 

《中國科學報》:當前國內新媒體藝術的研究現狀如何,與發達國家相比有哪些差距?

 

張燕翔:國內新媒體藝術跟國外相比,起步略晚一些,並且最早是在藝術院校興起的,而在國外有相當多的創作者本身從事的是科技工作或者有很好的科技背景,因此他們的作品在科技與藝術的結合方面程度往往很深,當然國內的新媒體藝術現在也正在努力往這個方向發展。

 

《中國科學報》 (2012-02-10 B3 文化周刊)

相關焦點

  • 科學網—建築:科學與藝術的結晶
    從人類建築的起源看,建築創造著奇蹟,如中國的萬裡長城、故宮、趙州橋,埃及的金字塔、太陽神廟,瑪雅人的巨石建築,法國的艾菲爾鐵塔,倫敦的白金漢宮,乃至古羅馬、古希臘的教堂宮殿等這些令人自豪的建築,都是藝術與科技的結晶,都帶來人類科技史、藝術史的一個個飛躍。
  • 藝術與科技如何跨界融合,「出山·四川音樂學院實驗藝術學院2020...
    第一步,用一年的時間,基本形成學科專業架構,在全國藝術與科技融合領域走在前列;第二步用三年的時間,學科專業架構進一步成熟,形成一批國家認可的新學科、新專業,在藝術與科技融合方面取得一批有質量的研究成果,培養一批高水平的領軍人才;第三步用五年的時間,成為新藝術領域具有國內水平一流、國際知名的研究型、創新型、跨界型學院。
  • 「沉浸式體驗」——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新業態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沉浸式體驗的特點,那就是「集成創新,跨域融合」。沉浸式體驗,是通過集成大量技術、智慧和創意所創造出來的一種高價值經歷。它一方面集成大量前沿科技成果,3D全息投影、多通道投影、虛擬實境、增強現實、混合現實等技術,共同搭建沉浸式體驗的結構和形態;另一方面以主題性的空間造境為關鍵,通過交互式空間和敘事性空間的營造,讓人們沉浸在特定情境、氛圍與主題中。
  • 2019騰雲峰會求解科技與文化藝術融合之路
    2019騰雲峰會求解科技與文化藝術融合之路 2019年11月09日 21:02作者:網絡編輯:王動 在上午的論壇對話二單元,她與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藝術探索的三位實踐者徐冰、費俊、王泊喬就科學與藝術的融合進行了討論。
  • 探索菱形藝術,vivo S5攜手中央美術學院展現科技藝術的融合
    近年來,科技與藝術逐漸融合,也出現了許多帶有濃厚美學韻味的科技產品。作為科技界的美學先鋒,vivo S系列率先打造科技藝術浪潮,推出了極具藝術氣息的vivo S5,採用經典菱形作為後置攝像頭的設計風格,彰顯了別樣的藝術美感。
  • 學科融合:打通交叉「縱貫線」—新聞—科學網
    大一上學期,先是跟著藝術設計學教師學立體構成,緊接著再跟建築學教師了解建築空間與人的關係,大一下學期在園林設計教師的指導下分別做了三個模型——桂林喀斯特地貌模型、城市與山水模型以及江南園林模型進行園林空間認知。   原本這些課程分散在三個學期,均由藝術設計學教師講授,如今卻在大一一年中集中進行且由三個學科教師指導。
  • 2020國際數字創意設計論壇在廣州舉行—新聞—科學網
    會上,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校長、廣東省產教融合促進會執行會長盧坤建與教育部職業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產品設計專門委員會主任委員桂元龍,共同為廣東省產教融合促進會數字創意設計專業委員會揭牌。此外,廣東省產教融合促進會數字創意設計專業委員會還舉行了頒發聘書儀式。
  • 蘭蔻新品發布-融合科技與優雅詮釋藝術與奢華
    眾多媒體朋友、網絡達人和Lancome蘭蔻VIP貴賓傾情出席,見證科技與優雅的詮釋,現代藝術與法式奢華的完美融合。同時,著名法國牆繪藝術組合Alex & Marine傾情出席,現場與大家分享創作靈感與法式藝術精髓。
  • 「創意+科技+藝術」融合下的新媒體裝置案例
    新媒體藝術,常指側重利用現代科技和新媒體形式進行創作,它包括了許多分支,如:數字媒體藝術、混合現實、沉浸式體驗、賽博格藝術、互動設計、3D列印藝術、創意機器人、人工智慧藝術、生物藝術作品等。團隊善於研究新媒體影像技術,並在視覺藝術領域尋求不斷突破,近年來在業界聲勢看俏。Future Deluxe 先後與包括 Adidas、Nike 與 Disney 等品牌合作,團隊更跨足互動裝置、圖形設計、電影與動畫等領域。
  • 河北科技師範學院推進校企合作—新聞—科學網
    河北科技師範學院把推進校企合作做為服務地方經濟、向特色鮮明的應用型大學邁進的一項重要舉措。河北科技師範學院校長郭鴻湧表示,學院面向區域產業發展戰略重點,創新校企合作模式,深化校企合作機制,推動多方共同參與,加強校企合作,集中優勢力量建設品牌專業。 據悉,河北科技師範學院的葡萄酒專業,成立於2002年5月,是河北省品牌特色專業。
  • 陶瓷——火與土的藝術結晶
    詩情畫意的江南,伍氏靖窯在白雲深處,完美演繹著靖安人家關於火與土藝術的傳奇。無數歷史象一堆雜亂無章的稻草,漫不經心地招搖趟過,無關如此美麗的一片風月煙雲。只有火與土的藝術結晶一一陶瓷,靜靜佇立於紅塵內外,讓無數探索的目光,關注成一條彎曲的小路。讓這條小路,燃燒起久違的清純目光。這是一條現代人溫馨的回家之路。透過歷史的方窗,一件件真實的泥土琳琅滿目,帶著先民的氣息呼嘯而來。這把原始的篝火,用歲月燒制出多少藝術的舍利!
  • 美的空調×中央美術學院:科技與藝術深度跨界融合,美美與共
    如果科技與藝術能藉助風這一媒介找到彼此,那麼每個參與其中的人,都可以成為風語者,每個人都能讓風「說話」,這便是風藝術的魅力所在。6月10日,雙方聯合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畢業季上,呈現了實驗室首個「風藝術」成果,包含僅此一次的沉浸式互動劇場《美的風》,及面向公眾開放的《風語者·精準風控藝術實驗室成果展》。這標誌著美的空調與中央美術學院在深度跨界合作上,找到了適合的新方式,不只停留在表面,而是深深地滲透到科技與藝術的內在,讓其互相滋養、完美融合,達成理念一致的輸出。
  • 汰漬25周年新媒體藝術展呈現科技與藝術完美融合
    汰漬25周年新媒體藝術展,通過科技與藝術相結合、現代與未來相互碰撞的方式,為大家帶來耳目一新的非凡體驗。汰漬25周年新媒體藝術展慶典合影汰漬25周年新媒體藝術展實現科技、藝術與生活的完美融合 為何汰漬會以新媒體藝術展的形式慶祝25周年?
  • 科技與藝術時尚完美融合的 LifeWear ,優衣庫2018春夏系列
    科技與藝術時尚完美融合的 LifeWear  優衣庫2018春夏系列  LifeWear服適人生  衣如其人,衣著表達人們的信仰與個性。  優衣庫不斷革新,在潮流瞬息萬變的時代,以科技與設計創新滿足不同人的穿衣需求。
  • 科技與藝術融合創新 廈門理工學院400多名畢業生作品展出
    廈門網訊(記者 韓超 通訊員 陳木清)自製動畫、自製MV、VR體感遊戲、「21歲博物館」……一場藝術與科技場景的真實再現。
  • 藝術與科技怎麼跨界融合?川音這場展覽給你答案
    2020成果匯報展」在成都拉開帷幕,為市民奉上了一場令人耳目一新的音樂、繪畫、裝置藝術與科技結合的創新展覽。  展棚外立面建築投影  將樂器、裝置、架上繪畫、新媒體等多種形式時行綜合展覽  據了解,四川音樂學院於2019年成立了實驗藝術學院。旨在探索藝術內容、表現形式、工具材料的創新,推動藝術與科技的跨界融合,促進新知識的發現與形成以及科技進步新的可能性。這次展覽便是學院成立後交出的第一份答卷。
  • 特贊,人文藝術與科技碰撞出的結晶
    上月,受前阿里巴巴系統架構師、現任特贊CTO黃勇的邀請去上海參加一個活動——Tezign在外灘SOHO 3Q舉辦了平臺的上線發布會舉辦,並開展了「Deisgn Matters 3.0: Tech Matters, Venture Matters」活動,有幸聆聽了Tezign CEO範凌等11位業內資深人士關於設計、科技和資本的分享和探討。
  • 「AI與藝術創造力的未來」 探討A與藝術創作的融合
    人工智慧(AI)與藝術創作的融合,已經通過各種渠道進入人們的視野,並對人類的藝術發展產生了影響,更令人與機器之間的界限變得更加模糊。AI在藝術上的創造力究竟有多大?它的「作品」能否稱為藝術品?AI+藝術的背後是怎樣的數據體系?藝術創作的靈感,AI也會擁有嗎?
  • 子藤教育品牌發布:一場藝術與科技相融合的創造力之旅
    2020年8月9日,在上海1862時尚藝術中心舉行的「從心出發——面向未來的教育」子藤教育品牌發布會上,圍繞目前教育界公認的未來方向——「創造力」展開討論。這不僅是一場傳統的發布會,更是一場感官藝術的盛宴,子藤教育致力於啟發大家去尋找關於「面向未來的教育」更深層次的答案。子藤教育集團成立於2019年,是愛家集團「從心」戰略布局中的教育板塊。
  • 栽培技術和造型藝術的結晶,和繪畫、造園、雕塑等藝術一樣,好看
    盆景是栽培技術和造型藝術的結晶,也是自然美和藝術美的有機結合。它源於自然卻高於自然,順乎自然之理而巧奪自然之工。盆景創作是盆景藝術家形成盆景藝術形象的活動過程,創作的結果是藝術形象變為具體的作品。盆景藝術的創作和繪畫、造園、雕塑等藝術一樣,是一種最少固定、最多例外,最少常見、最多變化的精神勞動。盆景藝術作品包含著盆景藝術家的想像、主觀激情、形象思維力、創造力和概括力。構圖是盆景創作者進入了將「內視形象」或者說是「情感意象」(國畫中則稱「胸有成竹」)轉化形成可使用的預備草圖階段(即構圖階段)。這一步工作通常是用素描稿來完成的,但也可用剪影布局或進行模型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