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科技藝術》,張燕翔著,科學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
受訪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傳播與科技 政策系副教授 張燕翔
採訪者:本報記者 麻曉東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傳播與科技政策系副教授張燕翔被譽為新媒體藝術家,2005年,他的著作《新媒體藝術》出版後不久,即被臺灣美術館的數個藝術創作與知識流通平臺評價為「最佳入門書」。2007年,他又出版了一部80萬字的《當代科技藝術》,該書從全球範圍10萬多個新媒體藝術作品中精選出1000多個經典之作,從藝術類型學以及科技人文的視角深入探討當代科技的美學特徵、新科技對藝術語言的多元演化與藝術表現形態空間的拓展。不久前,張燕翔受臺灣四所大學邀請,就當代科技藝術的概況、發展與前景等內容作了巡迴演講,受到廣泛好評和歡迎。日前,本報記者就新媒體藝術與創意文化、科普作品的關係等問題,採訪了張燕翔。
《中國科學報》:你是學化學出身的,是什麼促使你對新媒體藝術的研究產生興趣?
張燕翔:我中學時候對藝術有比較濃厚的興趣,我在中國科技大學應用化學系讀本科期間,多媒體計算機剛剛開始普及,我發現了計算機這一全新的媒體技術,能夠為藝術創作帶來前所未有的表現空間,並開始對新媒體藝術產生濃厚的興趣。
《中國科學報》:新媒體藝術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陌生的領域,能否概括介紹一下它的內容和意義?
張燕翔:新媒體藝術最初是來自藝術界的概念,指的是採用新媒體技術創作、以新媒體為介質的藝術形式,而新媒體本身其實是當代科技創造的產物,所以可以認為新媒體藝術實際上是當代科技與藝術深度融合的結晶,它是當代科技對藝術表現形式的創新,也是藝術化地對當代科技進行創造性應用的結果。科學和藝術都是人類文明重要的組成部分,而科技和藝術的融合更是將會為人類文明譜寫全新的篇章。
《中國科學報》:你曾經提到,作為新媒體藝術最前沿的當代科技藝術,對於創意產業、科學普及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具體表現形式是什麼?
張燕翔:這種使用當代科技手段創作的藝術作品與傳統的藝術形式相比較的一個很大的特點在於,它深入地應用當代科技各個學科,如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科技、人工智慧等手段,因此其表現形式也是豐富多彩,並且跟所使用的科技手段以及創作上的創意思路和創作方法密切相關,有著鮮明的科技色彩。
這樣的藝術作品本身是對當代科技的創新性的應用,許多當代科技藝術作品除了藝術審美方面的價值之外,還有著良好的市場前景,能夠為人們帶來全新的文化藝術和娛樂體驗,因此對於創意產業而言有著重要的作用。
而對於科學普及來說,這種應用當代科技創作的藝術作品能夠更加形象生動而有趣地表達科技知識,並且它是藝術的創意與科技創新的完美融合,能夠讓人們從較深的層次感受到科技的魅力,像藝術品一樣去欣賞科技,在體驗科技的同時獲得藝術薰陶,這樣的作品能夠激發讀者學習科技的熱情以及進行科技創新的靈感。
《當代科技藝術》一書出版後,我先後應邀到國內知名科普企業合肥安達電子及安徽省科普工程中心,對科普創意人員舉辦相關講座。在2009年建成的中國科技館新館中,有30多件科普展品可以在這本書中找到相同或相似的案例,可見這種應用當代科技手段創作的藝術作品,確實具有非常好的科普功能。
《中國科學報》:你在《當代科技藝術》「後記」中介紹,在寫作該書期間,你曾先後訪問了數萬個藝術家的網頁,其中的收穫和樂趣是什麼?
張燕翔:這些藝術家當中,其實有很多同時又是科技方面的專家,他們的作品有的是對科技手段進行極有創意的應用。
如日本的兒玉幸子使用磁流體對隨聲音變化的磁場進行可視化展現,非常巧妙地表現出原本看不見摸不著的磁場的優美形態;也有一些作品應用了前沿的高端科技,如MIT的一個研究生Jeff在2006年的時候,應用磁懸浮以及無線電力傳輸技術,製作出一個令人驚奇的作品「漂浮燈泡」;還有的對科學知識進行了極為優美的表現,如採用男女人體排列成DNA的結構,等等。
每每看到類似的作品,我都會不由得倍感驚嘆,它們極大地拓寬了我思維的維度,也啟發了諸多從技術層面到藝術層面的靈感,使我了解到科技的無限可能和神奇魅力,更讓我看到了科技與藝術交融的這個寬闊天地的概貌,這本書的寫作過程就如同海邊拾貝一般,不時會因為獲得一顆顆精彩紛呈的奇珍異寶而欣喜若狂。
《中國科學報》:你自己也創作過很多藝術品,你更喜歡科技還是藝術?
張燕翔:我自己也不斷嘗試使用各種技術手段進行藝術的創作,如數碼影像、數學方法、虛擬實境、互動技術等,我的創作有時候是從藝術的創意出發,採用技術手段來實現,也有時候是某種科技手段激發了我的靈感,而開始一個創作,因此我覺得在這種創作中,科技和藝術都很重要,而更重要的是努力實現二者之間的巧妙結合。
《中國科學報》:當前國內新媒體藝術的研究現狀如何,與發達國家相比有哪些差距?
張燕翔:國內新媒體藝術跟國外相比,起步略晚一些,並且最早是在藝術院校興起的,而在國外有相當多的創作者本身從事的是科技工作或者有很好的科技背景,因此他們的作品在科技與藝術的結合方面程度往往很深,當然國內的新媒體藝術現在也正在努力往這個方向發展。
《中國科學報》 (2012-02-10 B3 文化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