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研究院|探究B端產品的體驗設計方法——角色全景圖

2020-12-13 騰訊網

01

研究背景

ToB產品的發展正在帶動體驗設計訴求

近年來湧現了不少優秀的B端產品,讓人們開始意識到好的設計對產品的增益。對於CRM、ERP、工單平臺這類複雜工具類系統,人們不再只是追求功能基本跑通、界面是否好看,也開始關注產品是否清晰好用、能否快速上手、能否降低人工勞動、能否提升工作效率...對於前者,不少團隊通過「設計系統(Design System)」來解決一致性、美觀度、可用性、開發效率等問題。而對於後者,如何讓B端產品更貼合使用者的工作場景和體驗訴求,也成了設計師日益關注的重心。

個人賽與團體賽的差異

在C端產品中,設計師與用戶離得近,更容易與用戶共情。我們可以用各類定性方法挖掘用戶場景,用業務數據來分析轉化漏鬥。

而在B端產品中,設計師需要面對複雜多樣的利益相關者、盤根錯節的業務流程。而且不同階段的B端產品,它的數據完備性也有所差異,例如一些從0到1、僅供內部運營人員使用的後臺系統就沒有豐富數據或者完整的行為埋點。

賽制差異

就像個人田徑賽和團體接力賽,個人賽制僅需要關心單個運動員如何突破他自己的成績極限,而團體賽制就需要關心不同成員的實力水平、接棒順位和接棒配合等問題。因此原本C端很好用的研究方法就有些水土不服,需要設計師作出適當的調整和革新。

02

設計方法的借鑑與演變

我們對常用的體驗度量模型、用戶分析框架進行分析與研究,並在「職級評審系統」中進行應用實踐。

HEART-GSM框架:以5個維度去衡量用戶體驗的模型框架,並根據維度拆解對應的業務指標。在剖析了模型的運用原理後發現,維度未必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可以根據業務方向去定義和調整。業務指標也是由定位好的方向目標進行拆解。那麼,在「職級系統」中就可以獲得如下解析:

職級系統的GSM分析(局部)

TECH模型:由螞蟻金服團隊提出的企業級產品度量模型。在它四個指標中我們找到了一個比較關鍵的核心:角色的任務成功率,通過體驗地圖描繪系統角色的核心任務流,從中測評系統對角色的效率、體驗影響。

CES客戶費力度:用來描述客戶需要花費多少力氣來達成他的任務目標。比起滿意度而言,費力度更能直觀反應工具類產品的使用體驗,避免出現「我很滿意,產品不好用」的尷尬。

綜合分析後,我們漸漸發現了苗頭——或許可以織一張三維畫布,在業務方向的基礎上建立流程、角色、費力度之間的聯繫。於是,我們打算從這三個角度,復刻每個角色任務歷程(線下、線上、系統載體、信息傳遞),度量其任務費力點,洞察他們與系統效率之間的關係。

職級系統的體驗分析框架

03

建立「角色全景圖」

經過前期的研究和分析,我們明確了業務目標、評估訴求、流程場景、核心任務角色等幾類要素,接著需要對系統每個角色的任務和對應的費力度評估進行梳理。

角色任務梳理

根據業務流程,我們劃分了從募集評委到申訴環節等8個業務階段。在此基礎上我們採用頭腦風暴、定性訪談的方式,逐步完成了五類角色任務流程的採集與布點。

角色任務節點梳理

為了更高效地梳理任務泳道,我們定義了任務流程的兩個關鍵基準:

1.任務節點:推動流程往下進行的節點才做記錄。而任務之內的個人操作、細分任務都不做節點拆分,為的是抓住關鍵流程,呈現成功路線。

2.交棒時刻:複述用戶在完成任務後向他人、向系統傳遞信息的動作內容。我們發現在線下遞交材料、或系統任務提交過程中有時間交錯的情景,因此單獨剝離交棒時刻,為的是復刻用戶的信息傳遞過程。

在此之上,融入了業務目標,明確標記角色任務所運用的載體、方式、工具,以便梳理系統線上化率。

角色任務下鑽評估

在獲取每類角色的任務泳道之後,我們可以針對性地進行體驗下鑽——評估任務節點的費力度與任務內容等問題。因為在梳理環節掩蓋了節點之內的角色使用體驗。下鑽評估是為了更好地補足角色任務細節,了解到單個角色的任務影響因子,從而建立更全局的體驗認知。

角色體驗下鑽評估

實操過程中,系統的任務節點可能會有幾十上百個。此時未必追求面面俱到,可以通過角色的代表性人物,定位關鍵任務節點,然後再用定性+定量的方式下鑽研究,獲取該節點處所反應的費力度、問題分布、任務強度特徵。接著可以用可視化的方式表達任務節點的費力度等級、角色體驗評估內容,然後匯總成角色全景圖。

角色全景圖合集

04

進行「全景圖」觀察

在完成了全景圖的梳理和繪製之後,我們便可以俯瞰全局,獲取系統性的設計洞察。

任務點觀察

前期設置的任務節點、交棒時刻、動作載體,均是為了觀察者能夠進行閱讀、統計和觀察。通過節點信息可以了解到整個系統流程的任務內容和信息傳遞方式。匯聚提煉後,我們梳理出全部的角色觸達場景池,挖掘了21處信息互動節點,比原計劃落地的功能多了18處,彌補了單向研發過程中的盲點,為後續的迭代指明了優化方向。

任務點觀察

任務面

根據角色泳道的下鑽評估,我們可以看到用戶的費力等級分布,關注任務點相連的上下遊鏈路和系統流程,從立體的角度找到改進空間。

例如,職級系統需要實現上百場評審活動的場次分配,關聯著組織者、評委、參評人和主管等多位角色的時間地點安排。系統在完成了自動化的場次分配之後,還需要組織者口頭確認評委們的時間安排,以保障評審正常進行。在這任務下鑽過程中,發現組織者需要在這環節需要承擔很多人力成本,任務量大、耗時多、溝通過程反覆低效,系統在這流程階段中還存在需要改進的空間。因此我們可以改進組織者的場次分配方式,建立評委的信息回複流程,從而實現效率的提升。

還有很多類似的觀察幫助我們找到了系統改進方向,在此不一一枚舉。而且全景圖不僅幫助了設計師,還同樣幫助了上下遊的合作夥伴,讓項目成員對整個系統的流程體驗有了統一的共識。

05

寫在最後

回歸出發點,我們希望通過角色全景圖,讓設計師能夠在B端複雜系統中建立全局業務感知,從而更好地發揮主觀能動性。而這方法還只是初始版本,具體的適用範圍、操作方式等還需要更多的實踐來檢驗,我們也開始在其他項目中運用此項方法,後續可以期待更新的研究結果。

總的來說,角色全景圖本質上還是源自常規體驗地圖、服務藍圖的演變。無論是何種可視化圖表,都是以某種方式表示價值創造。如今To B領域愈發蓬勃發展,更需要我們以一種建設性的全新視角去重新認識已知的方法體系。

相關焦點

  • 探究B端產品的體驗設計方法——角色全景圖
    編輯導讀:隨著B端產品需求量與日俱增,B端市場的春天也逐漸到來,在這過程中B端體驗設計變得越來越受到重視。面對挑戰,設計師的設計思路該是怎樣的?本文作者對 B 端產品體驗設計方法——角色全景圖展開了分析說明,供大家一起參考和學習。01 研究背景1.
  • 全面深度解析B端產品 | 教你如何從0到1設計B端產品的通用方法(下篇)
    編輯導語:上一篇文章《全面深度解析B端產品 | 教你如何從0到1設計B端產品的通用方法(上篇)》,分別從用戶、需求、業務、運營、產品、設計、思維和數據八大維度,較為全面地分析了B端和C端產品的差異,全面深度地解析了B端產品及其發展機會點;本篇文章將結合個人實際案例,繼續講解如何從0到1設計B端產品的通用設計方法
  • B端產品設計:用戶角色權限系統設置
    在做過了一些B端產品後,就會發現所以B端端產品有很多共同的部分,比如系統設置裡的用戶角色權限以及基礎信息的維護,雖然B端產品可能業務不一樣,產品服務的人群、產品價值不一樣,但是用戶體系卻是每個系統必不可少的。1.
  • B端產品設計中,用戶體驗可能不是重點
    產品背景分析的技巧無論是設計C端產品還是B端產品,首先我們都要對「使用者」進行深入的分析:C端產品直接看用戶特徵,為用戶做畫像做分群;B端產品則需要剖析B端行業的經營過程,再去看不同使用者的需要。每個產品都有特定的用戶群體,B端產品也不例外。背景分析的第一步,首先我們要搞清楚,產品到底是賣給誰?
  • 全面深度解析B端產品 | 教你如何從0到1設計B端產品的通用方法(上篇)
    同時,結合本人在B端和C端產品領域裡的設計經驗,從八大維度聚焦對比分析兩者之間的差異,全面系統地幫助B端產品設計師,深刻理解和認識B端產品全貌,並掌握一套可習得可復用的B端產品從0到1的通用設計方法。從事B端產品設計的設計師,通常有哪些問題呢?筆者分別選擇全球和國內使用率最高的搜尋引擎Google和百度,輸入相同的關鍵詞「B端產品」,分別得到如下圖所示的檢索結果。
  • B端產品心法(1):如何設計B端產品,且讓用戶願意用?
    本文將從B端產品的用戶角色定位以及用戶體驗入手,分享了如何讓用戶樂意用我們的產品。這個原則下,才會找到B端產品設計的正確合理的思路。而讓B端產品設計變得更簡單,也更容易快速切中價值入口,針對這個要求,及對學生及部員的要求,我整理了幾個B端產品的一些關鍵問題:B端產品怎麼設計?用戶憑什麼會用你的產品?B端產品的形態:ERP,CRM,後臺,中臺,及C端業務產品APP?小程序?B端產品的真正價值是什麼?大數據?
  • B端產品中,Web端表單如何設計
    編輯導語:B端產品往往由於業務體量龐大,導致信息複雜,同時對業務的精確性的要求很高;服務於B端的業務,不能夠出信息錯誤,填錯一個信息,就會引發巨大的問題。本文結合筆者自己的工作經驗,總結了大型B端業務中表單的設計方法,供小夥伴參考。
  • 「產品分析」B端和C端產品設計有哪些差異?
    當然,想從C端設計快速切換到B端設計,或是從B端設計快速切換到C端設計並非易事。因為C端和B端產品設計存在較大的反差。其商業屬性、產品定位、目標用戶、設計表達、業務流程等都會有很大的不同。那麼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一起來聊聊B端和C端產品設計的差異性。
  • B端產品的指標設計思路
    編輯導語:很多時候我們都是靠指標進行判斷,在B端產品中也是如此,指標可以幫助我們進行分析和推理,特別是對平臺和業務進行分析時可以用到;本文作者分享了關於B端產品的指標設計思路,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關於指標,我們都知道其作用在於將定性的事物轉換為可測量的數量,將解題的思路從語文變為數學。
  • 深入B端SaaS產品設計核心理念
    由此繼續探索:C端側重生活、講究感性體驗、重視人性與趣味,B端側重工作、講究理性利益平衡、重視邏輯與效率;C端解決個體生活的單點需求,B端解決群體多角色協同的鏈條需求;C端產品互動設計重視個體操作效率,B端除了個體操作效率,更重視整體業務流程效率;C端產品經理重視把自己變成用戶,B端產品經理以為自己能變成用戶就完蛋了!
  • 如何合理的設計B端產品經理的考核目標?
    如何給B端產品經理設置合理的考核目標,從而激發大家的工作鬥志,為企業或團隊創造價值和收益,並可以科學評估大家的工作產出? 估計這個問題,對很多B端產品管理人員來講,都是一件比較頭疼的事情。
  • C端&B端產品的差異及設計思考
    雖然to B的產品越來越多,但市場上仍然是to C產品更普遍、更大行其道。畢竟C端產品面向的人群更廣泛,受眾面更大。而當下的設計師也多是從C端流動轉向去做B端產品的,所以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B端產品和C端產品的差異,以及在做這兩類產品時的一些設計思考。
  • B端體驗設計中關於篩選的一點思考
    最近一段時間 ,一直在接觸B端類項目的體驗設計。經過幾個不同的項目,發現設師幾乎都是直接用組件,很少有個性定製的模塊。因為有些模塊就屬於換湯不換藥。是否可以考慮換一種設計方式,考慮有沒有其他的形式會更適合?仔細分析之後,其實沒有必要。
  • B端設計指南-表格設計的常見問題
    當你覺得展示欄位有欠考慮時,可以多去和產品同學溝通,了解這條數據展示的背後邏輯,有利於自我快成長 捍衛體驗:堅持與用戶站在一起,畢竟我們是整個流程中,為用戶考慮的最後一道防線,不要因為欄位設計上缺失進而由用戶來買單,這樣更能幫助你對業務上有更深刻的理解 將需求分析清楚後,我們便可著手去做。
  • B端產品設計3大流程圖:業務流程圖、功能流程圖、頁面流程圖
    本文介紹了B端產品設計的三個流程圖:業務流程圖、功能流程圖、頁面流程圖,與大家分享!如何用產品支撐B端業務落地是一項非常有挑戰性的工作,要求產品經理既要有對宏觀的把控能力,又要有對細節的專注力。B端產品設計分為業務問題診斷、產品整體方案設計、產品細節方案設計幾個階段,在不同階段,我們需要藉助不同類型的流程圖來幫助我們理清思路。一、業務問題診斷:業務流程圖1.
  • B端產品設計3大流程業務流程圖、功能流程圖、頁面流程圖
    本文介紹了B端產品設計的三個流程圖:業務流程圖、功能流程圖、頁面流程圖,與大家分享!B端產品往往涉及複雜的業務關係和場景,線下業務一般會涉及到採購、銷售、物流、財務、人力、倉管等多個不同的部門和角色。如何用產品支撐B端業務落地是一項非常有挑戰性的工作,要求產品經理既要有對宏觀的把控能力,又要有對細節的專注力。B端產品設計分為業務問題診斷、產品整體方案設計、產品細節方案設計幾個階段,在不同階段,我們需要藉助不同類型的流程圖來幫助我們釐清思路。一、業務問題診斷:業務流程圖1.
  • B端設計指南04——彈窗 究竟應該如何設計
    用戶經過十多年的網際網路產品的「培養」,使廣告彈窗變得五花八門,人們應對彈窗,也有了自己的一套方法,相信每一個人都有被彈窗噁心的時候。而彈窗作為人人唾棄的設計形式,卻在B端產品中擁有獨特的一面,看完文章希望你能理解B端產品的彈窗。
  • To B產品體驗設計中,UI視覺真的不重要了嗎?
    那麼我相信所有從事to b行業的朋友可能多少也有這種感受,我在上一篇文章裡有提到過,to c產品是現實生活的映射,to b產品更多是一個線上工作檯的,一個是生活,一個是工作;為了便於理解,我姑且把UI視覺設計的價值狹義的限制在感性訴求層面吧。
  • B端產品與C端產品建設流程的區別
    來源/ goYangKun 楊堃編輯/ jennyB端產品和C端產品建設流程對比從圖中可以看出,B端和C端產品的建設流程很大不同,具體體現在如下方面。設計起點不同進行產品設計之前都需要進行調研,這是設計的起點。因為B端和C端產品的定位、目標完全不同,所以兩者的設計起點不同:B端產品是為了解決業務問題而設計的,設計的起點是進行業務調研,研究業務問題。
  • 談談B端業務系統的首頁設計|數據信息|b端產品|業務系統
    編輯導語:作為B端業務系統的產品經理,經常收到各類聚焦於具體功能點的業務需求,卻鮮有針對首頁的優化需求;但是當我們滿足了各類業務需求後,用戶仍會吐槽系統難用,老闆也認為對業務提效沒作用;本文是作者關於B端系統的設計分析,我們一起來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