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商學院成立於2004年,起源於1950年。我入職本校37年,今日以文賀校慶70周年,如有紕漏,敬請指正。
70年發展分為兩大段:
第一段:前33年。即1950年2月至1983年8月。這一時期,學校主要承擔華東地區財稅貿易(含進出口、海關、餐旅、服務以及商辦工企業等)管理幹部的短期培訓。校名以及歸屬歷經多次變故,相關資料留存甚少。
第二段:後37年。即1983年9月至今,有三個關鍵點:
(1)1983年9月1日召開「上海市財貿管理幹部學院成立大會」,標誌著我校實現了從「短期培訓」向「成人高校」的轉型。圖1是會議場景,會議從上午9點開始到中午11點半結束,我就坐在這個會場的某個角落。當時的我,完全茫然,不知道未來是什麼,但也毫無憂慮,只知道領導說啥就幹啥。上海市財貿辦副主任、學院黨委書記、校長肖林主持會議,上海市財貿黨委書記潘琪昌、上海市人民政府顧問裴先白到會並講話。
圖1 上海市財貿管理幹部學院成立大會(1983.9.1)
(2)1998年3月,國家教委發文同意將四校(上海市財貿管理幹部學院、上海市第一商業局職工大學、上海市糧食局職工大學、上海市供銷職工大學)合併改制,同時將上海商業學校的教育資源併入,建立「上海商業職業技術學院」。上述四所成人高校的建制從此撤銷。首任校長由上海市財貿黨委書記崔善江先生擔任。他曾帶我去過一趟臺灣,如圖2所示。這是一位非常平易近人、風趣幽默的領導,他對我說:「13有什麼不好,不就是B拆開嗎?」。
圖2 作者與崔善江臺灣之行(左一:作者,前排右二:崔善江)
(3)2004 年 9 月,經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上海商學院。當時曾有人對此校名的歸屬提出過異議,因為「上海財經大學」前身是「國立上海商學院」。搜狗百科是這樣描述的——國立上海商學院是中國第一所商學院,也是第一所獨立的國立商科大學。學校源於1917年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創辦的商科。1921年,隨著以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為基礎建設國立東南大學計劃的實施,商科擴充改組並遷址上海,成立國立東南大學分設上海商科大學,這是中國教育史上最早的商科大學。1932年獨立建校,定名為國立上海商學院,時為國內唯一的國立商科類本科高校。1950年,學校更名為上海財政經濟學院。1985年,學校更名為上海財經大學。
其實,上海商學院與上海財經大學沒有任何關係,倒是與杭州商學院(即如今的浙江工商大學)有關。其背景是:到1979年之前,全國有四所商業部直屬的商學院(即黑商、北商、天商、蘭商)都在北方,南方商業繁榮卻沒有一所商學院。商業部首先想到在上海設立一所商學院,但那時候的上海特別牛,最終沒談攏,於是商業部把投資方向轉到了杭州,1979年下半年設立了「杭州商學院」。我是杭州商學院首屆本科商業企業管理專業學生。如果這次合作談成了,如今位於閘北公園對面的「上海商業學校」就是「上海商學院」。這裡特別要強調一下「黑商」(即黑龍江商學院)對上海商業的影響:上海有不少商業幹部都源於「黑商」,原上海市商委主任、浦發銀行董事長張廣生就畢業於「黑商」,他們有一批人,都有「黑商情節」。
1983年我從杭州商學院大學畢業統一分配到本校任教,8月29日正式報到,當時叫「上海市財貿黨校」,沒想到僅僅過了兩天,又多了一塊牌子,兩塊牌子一套班子運作了20多年。
一所大學的三根釘子
中國民航飛行學院佔地約17500畝,是清華大學的3.5倍,大概是中國目前面積最大的大學。金華職業技術學院佔地超過2200畝,在高職院校中佔地面積也名列前茅。
上海商學院只有300多畝地,我一直以為這是上海乃至全國最小的大學。沒想到的是我國居然還有比上海商學院更小的大學,如只有一棟樓的香港公開大學、校內沒宿舍的上海音樂學院、宿舍與辦公室門對門的北京舞蹈學院、一不小心就走出校園的中央音樂學院和中國音樂學院。
從前傳說,教育部對大學的合格評估,面積與生師比是兩個硬指標,如今看來,「硬指標」扛不過「有特色」。
馬雲創辦的「湖畔大學」很牛,學員入學的前三個條件是:創業3年以上的企業決策者;年度營收超過3000萬(RMB);企業納稅滿3年,規模超過30人。我校沒有培養出黨和國家領導人,卻培養了一大批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時時關注的企業以及企業領導人。我在這個學校做了兩屆班主任(84級與87級),這些學員在校期間經常會有一些應急的事情需要去處理。有一年期中考試,有一位糧食局的學員要陪同朱鎔基市長去江西調運大米。考試重要還是保糧食安全重要?毋庸置疑,後者更重要。
我校1983年起招收大專學歷班的條件是科級黨員幹部,學員中隨便選一個出來就是帶兵幾百上千、年銷售額幾千萬甚至幾個億的企業老總。就以1983年9月招收的第一期大專學歷班為例,該班招收了科級以上黨員幹部39名,學制兩年脫產學習,黨政專業。
班長陳振鴻,當年33歲,入學前是上海市第一商業局團委書記,後來擔任上海市靜安區委書記、上海愛建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中共十六大代表。還有光明邨總經理竺涵成,上海市統計局局長、上海市國資委主任陳步林等等。再如學員潘志純後來成為中共上海市經濟黨校校長,學員王亞琦曾任盧灣區副區長。局長、處長、董事長、總經理等等就更多了。
我校在商貿、餐旅、財會三個方面最具特色。在商貿領域,全上海從市級到區級,從百貨到副食品,從大商店到特色專業店,無論批發還是零售,內貿還是外貿,商品還是服務,幾乎每一個單位都有我校學員。
連商委以及後來的經信委與商務委的許多領導幹部都是我校學員。我校商業經濟系是全校的孵化基地,曾擔任兩屆商經濟系主任的楊誼青教授日前對我說:現在上海商學院各二級學院除了會計、語數外以外均是當年商經系的「子孫」。
在餐旅領域,凡是你叫得出響亮名字的上海的飯店酒樓賓館,都能找得到我校學員,如東湖賓館、馬勒別墅、國際飯店、衡山賓館、西郊賓館、丁香花園、和平飯店、興國賓館、王寶和,等等。
當時的商經系有一個餐旅教研室,吉啟明、丁昌德、魯常寶、胡逸汀等老師,不僅是這個教研室的骨幹,更是餐旅行業的牛人。如吉啟明後來去日本發展,丁昌德創辦了公司,魯常寶開了咖啡廠與咖啡店,胡逸汀是胡歌的親叔叔。
財會領域就更牛,我校曾經派去兩人先後擔任立信會計學院的校長,一位是本校教務長戴子賢,另一位是本校財會系主任李海波。李海波是從外地調入本校的,戴子賢則是我校的老祖宗。
1983年我進校的時候,戴先生是我的帶教老師。那時候沒有系部與教研室設置,只分為基礎、哲學、馬列理論、經濟等小組。我被分在經濟組,共有4人,設組長1人,由戴子賢擔任。
據當時介紹,他既有實踐經驗又有很好的理論修養,是典型的「硬筆桿子」。他曾在上海百貨站的經理辦公室、計劃業務科、財務會計科擔任過重要職務。
現代人一般都不知道「百貨站」是個什麼鬼。它曾經是全國最牛的一級批發企業,他們經銷的商品分配供應到全國各地。按商品分為7大專業科:百貨科、膠鞋科、搪瓷科(含熱水瓶)、家用化妝品科、日用五金科、塑料製品科、鍾縫科。鍾縫科就是分配經銷鐘錶縫紉機的科室。那時候鐘錶縫紉機都是憑票供應,上海牌手錶絕對是奢侈品。
我校商經系教師孫時平曾調任立信會計出版社社長。該出版社出版的《會計學基礎》年發行量幾十萬冊,最高時接近百萬冊。我校財會系蔣英等老師是主要作者,而且由我校企業經濟研究所調任到該出版社擔任編輯室主任的洪梅春老師擔任責任編輯,她還為立信會計出版社責編過一本「無差錯」圖書。
我校與立信太有淵源。據楊誼青說:我們許多普通教師去了「立信」當上了中層幹部,孫時平:校刊總編(後來是立信出版社社長),韓建平:成教院長,張時瑛:中專校長,陳漢:後勤處長。
另外還有我校辦公室美工周崇文曾調任立信辦公室主任。那時候,立信有點像財貿幹院的二級學院。
從歷史淵源來看,上海商學院的前身,在貿易、餐旅、財會三個領域猶如三根釘子,牢牢地扎入行業,彰顯了辦學特色。
上海自開埠以來就是一座門戶開放的城市,上海商業不僅具有地域特徵,更具有外來特徵。所以,用「海商」簡稱上海商學院更為合適,這不僅是一個地域概念,更凸顯開放、前衛與包容。
在商言商40年
我從1979年考入杭州商學院至今,學商業、教商業、幹商業、說商業,已經40多年。在財貿黨校、財貿管理幹部學院、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我連續工作了15年,在銅仁路195號住了10年集體宿舍。圖3是我住過的寢室。
圖3 那個孤獨的角落是我自由的天地(1985)
1996年10月,本校第五期高級商務管理緊缺人才崗位培訓班結業。我校劉紅老師是《商貿英語》任課教師,我是《現代商務管理》任課教師。這個班級中有一位名叫楊德新的學員,他是上海市農工商超市總公司總經理。他18歲從復旦中學走出校門,就奔向「廣闊天地」當了知識青年,在上海農場局(即如今的上海「光明集團」)旗下的星火農場三十八連做過排長。
星火農場還出了另外兩個有名人物:光明乳業前董事長王佳芬和農工商出租汽車有限公司(即如今的海博計程車)前董事長陳忠信。原三十八連指導員兼連長吳國耀是我校87級商業企業管理專業學員,這個班我曾擔任三年班主任。
據吳國耀介紹,楊德新在農場就是一員幹將,不僅肯幹而且能幹。在農場幹了4年後,他開始為農場開辦的羊毛衫廠跑推銷。1991年聯華超市火爆開張,刺激他萌生了開辦超市的念頭。
1993年他設法從工商銀行南市支行貸款50萬元開辦了兩家小超市,1994年正式成立公司創辦了農工商超市。這是國有企業白手起家創業拓展的一個典型故事。
1996年在我校結業以後,楊德新曾專門叫我到他位於五裡橋路的公司總部去過一趟,如圖4所示。第一句話就問我:你現在的工資是多少?我當即回答:我不會來的。
圖4 我曾經工作過的地方
但到1998年,當他再次邀請我加入農工商超市的時候,我居然答應去了。他給我打了一個「七」字的手勢,說工資就這點。我不知道是7千一個月,還是7萬一年。
那一年上半年我在學校的各類收入合計為23485.80元,扣除642元公積金,552.3元養老金,11.7元個調稅,淨收入22279.80元,平均每月實際現金收入為3713.3元。這個工資在當時是挺高的,但工作也是滿負荷的。我找到一張1997年下半年的校歷,如圖5所示,每周幾乎都是滿的,連周末常常也沒閒著。
圖5 1997年下半年校歷
月收入具體項目包括基本工資548元,職務工資569元,教育津貼30元,校內津貼773元,書報費60元,獎金45元,節編獎91元,交通補貼150元,夥食費補貼100元,房租補貼2.5元,獨保費2.5元。此外還有超工作量課時費,根據上課多少發放。那時候的扣除項只有三項,金額很少:公積金107元,養老金95.2元,個調稅5.85元(固定繳納,有些月份還不需要交)。
這一年1月份發了3000元的年度獎金,分為「其他獎金」「年度獎金」,各1500元。這是根據當年財務列印的工資單計算的。中國的工資制度從計劃經濟演變而來,實際收入由名目繁多永遠看不明白的項目組成,如今還是基本如此。
他告訴我說:公司出事了!他所指的「出事」就是指他一手培養起來的副總陶金成帶著骨幹離開公司創辦了「家得利超市」(後來超市被收購,陶曾回到體系內擔任徐匯國投公司總經理)。
當時,楊德新確實很生氣,但後來也平靜下來了,並且每年都有或多或少的接觸。2013年農工商超市20周年慶,陶金成作為公司第一代領導班子成員應邀參加,老中青三代班子成員合影如圖6所示。
圖6 右7楊德新,左7陶金成,左6王永剛,左5周勇,左2王雪松(現任董事長,本校超市班三期學員),左3時瑋康(現任總裁,本校超市班一期學員)
學員遇到問題,需要老師去幫忙,我義不容辭。當然,他也沒有虧待我,人還沒有去公司,就給了我一套靜安區延平路三和花園的房子。楊德新說,我給你一套房子,你給我幹8年,籤一份合同。
我其實根本沒去看那份合同,就籤字畫押了。他便說:周勇是我老師,我就喜歡他這種性格。但我說:老闆是我師傅!
那一年7月,經方名山校長的協調,我被商調到農工商超市任總經濟師,直接進入五人班子,以後又擔任連鎖學院院長、營運總監、信息總監、副總裁等職務。
我進入公司的時候只有幾十家店鋪,每天只能做幾百萬元銷售額,後來發展到三千多家店鋪,年銷售額超過三百億元,員工4萬多人,但機構非常精簡,兩個副總裁,一個王副總,管商品,另個周副總就是我,管其他。公司上下全叫我「周教授」。有一年在杭州西湖遊船上楊總說:王副總「管做」,周教授「管說」。我說:我是「做老闆所說」,「說老闆所做」。
1999年1月17日,位於真北路金沙江路口的農工商118店大賣場開張非常成功,當晚在公司食堂便餐慶賀,楊總對我說:「中國人自己的大賣場」這句廣告語,設計得非常好,就憑這句廣告語,你可以吃一輩子。但我真心不是這麼認為的。一個人的認知、智慧與能量,都有很大局限性,個人如果離開了平臺,可能啥都不是。
在老闆手下做跟班前後十年,我感悟到做下屬有三重境界:入門級境界——能聽話;中高級境界——會辦事;終極境界——把說錯的做對。
1998年年底,學校財務與我聯繫,好像就是胡偉英,說學校今年每人發1600元年終獎,我在學校工作了半年,發給我800元半年終獎。這樣的單位,我當時沒有見過,後來再也沒見過。
2007年上半年,應方名山校長、張振豐副校長以及成教學院楊誼青院長的邀請,我返回學校工作。這時候公司發展處於鼎盛期,並已改制為集團,從孫子公司升級為子公司,上海市財貿管理幹部學院轉型為「上海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後,也已升格為「上海商學院」。
來到上海商學院以後,我們成立了「流通經濟學院」,開展了「商品流通學」重點學科建設,在《上海商學院學報》開闢了「商品流通學專欄」,申辦了市場營銷本科專業,創辦了校企合作委託班教學模式,開發了商業特色課程,出版了《市場營銷學》《商業營運管理》《商業營銷策劃》《商業創新案例》《商業創新主張》《零售有道》等一系列教材與專著。
最近幾年來,除課堂教學外,做得最多的兩件事情:一是開闢學生的實踐與就業渠道,並指導學生開展實踐活動;二是通過兼任聯商高級顧問團主任,參與企業活動,以文會友,在商言商,每年發表80多篇面向行業的文章。
一路走來五十餘年,在商言商四十餘年,總是那麼巧合:小學畢業,小學開辦了初中部;初中畢業,初中部又擴建了高中部;考入大學,中專變本科;到上海工作,幹校立馬變管院;進入企業,孫子變兒子;重返校園,專科變本科。
其實,這不是個人能力所致,而是我們趕上了一個好時代,正在加速發展的好時代,只要跟著潮流跳動,人人都會活得有模有樣。如果我們誤以為自己「好運」,或者自以為「能幹」,那最終便會發現:原來自己不僅做錯了,而且也想錯了。
拓展連結:商業經濟是一條鮭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