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鍊
美國 BPI 國際照明設計顧問公司 前總裁
美國 PARSONS 設計學院 教授
北美照明工程學會(IES) 會員
國際照明設計師協會(IALD) 會員
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 顧問
編輯手記:
城市夜景的發展越來越得到重視,如何在夜間正確使用燈光、將燈光的作用發揮到極致,一直是值得探討的問題。微課堂曾發布過夜景照明的相關文章,今天,方法論就帶大家跟隨一位大師——周鍊的腳步,回顧周鍊老師對「開明的未來城市夜間光環境設計」的解讀。實用的知識是經久不衰的,重新閱讀過去的文章,也許會為你帶來新的靈感、不一樣的感受。
周老師從臺北的北門談起,帶大家思考。
臺北府城的北門叫做「承恩門」,落成於1884年,面朝北極星,有承接皇恩的寓意。過去39年裡,這座古蹟的北面一直被高架橋擋住。經過當地市民的爭取,發生了令人欣慰的改變。
這些日子來,大家都有機會看到了北門邊上的高架公路給拆除了,是一件令我們鼓舞的事,也看到了臺北車站的照明,心裡有了不少的問題想找答案。我認為目前我們能夠就這個真實的背景來談夜間室外光環境規劃設計及開明的未來城市夜間光環境設計,是一個大好的機會。
▲目前的情形,高架拆了才有機會看到北門,但是路燈系統也是一定要改的。
我希望大家能夠找機會多讀一些有關北門及臺北西區的資料。了解到底大臺北發生了什麼事。我們的都市的環境及我們視覺文化改變了嗎?希望我們都有自己的了解,想法及願望。
▲感謝臺北市都市發展局提供的設計概念圖。讓我們了解到未來文明都市及區域改善的層次及深度,北門、西區及核心的建築都被考慮了,文明的全盤思維。大家加油。
這個主題是我2016年6月裡應十聿照明設計總監 UNO 賴雨農之邀,出席 IALD 的「與光同行」活動。賴雨農是我多年前在美國紐約 Parsons School of Design照明研究所的學生,他一直都特別喜歡把「照明及光」的重要性傳遞給大的社會層面,他尤其注重職業道德及專業常識的重要性。
IALD 這次活動主題是 「城市夜景與文化」,而我的講題是 「開明的未來城市」,希望能夠加深城市夜景與文化與人的關係,拉近人與人及人與自然的距離。
我個人對「城市夜景與文化」這個題目有一些看法,我認為「城市夜景」的思維角度及範圍太窄,「夜景」好像只是為了視覺效應。這正是我們面臨的問題點。把夜間景觀、景色的重要程度在夜間生活細節裡不成比例地提高了。更重要的是可能讓業界對夜間光環境的重點誤為是「城市夜景」。甚至讓一些有地位的照明規劃師也誤以為一切都只是為了視覺。
世界上的城市各有各的文化背景,城市的實體範圍及人口差異也大,城市可以有三千萬人,也可以是三萬人,這些差異改變了我們的思維方式及態度。
我們知道都市的人們對城市的環境要求日益提高,提高的標準以物質的可量性為衡量基礎。物質的要求有賴於科學與技術的發展,因而照明技術也在全球物質生活條件平臺上蓬勃發展,我們中國人又以那種「人定勝天」的家訓的鼓勵下,走偏了路,不但與自然環境作對,並與文化背道而馳。
面對這場科技與環境的拉扯,正如我們的預料,科技贏了。
我們這些把光環境及城市照明規劃與設計的好壞,當成是自己的職責的一圈人來說,的確是一個痛心的時代。我們認為城市夜間光環境能夠把我們的心安下來,而後得到平安。讓夜間光環境與文化關係拉近,更讓我們的心與自然距離縮小。讓我們回歸到自然的領域。
▲感謝臺北市都市發展局提供的設計概念圖。讓我們了解到未來文明都市及區域改善的可能性。共勉。
光在夜間為我們提供了在室外活動的可能性,光成了我們夜間生活的一部分,也就成了我們生活文化的元素之一。
光當然不單是為了看得見東西,其實跟白天的情形一樣,光能夠讓我們體驗周遭環境,也讓我們感受到光以外的層次。
夜間的光環境能以人為本,能夠以文化為背景把人與自然的距離拉近,也就是城市夜間的光環境與自然環境的距離關係密切了、近了。
白天的室外環境到了晚上,就是需要有光的「夜間的光環境」,光經過照明設計的種種思考,光讓我們在夜間能活動,這些活動的空間體系包括廣場、公園、人行道、車行道、球場、夜市場、街頭表演空間等。有時同一個地方因為時間段不一樣,空間的功能也有變化,因而有不同的照明要求產生了。再加上年節等的節慶光環境不同與平日,一切便得複雜。基礎的照明應該簡單,必要的視覺用重點照明才好。
城市夜間也有很多非活動空間的照明需求,建築外觀只是其中一部分。建築外觀的照明成了城市的形象。描述了城市尺度。
▲這是太陽要下山的時候,我們看不到北門,晚上這個「美麗人生」廣告牌一定比北門「夠看」。所以有不少不是照明的問題。
▲北門改造效果圖。所有的路燈已經移到了兩邊,路中間的安全島是沒有路燈的。我們有機會看到北門了。
Marion Zee:看起來像香榭麗舍,如果能除去廣告牌,我給三聲歡呼 !
Chou Lien:謝謝市政府,大部分的廣告牌已經拆除,將來會更好。
開明
思想開通、不頑固、不保守也是通達,明智,清醒,明白。政治及社會要清明。如是,文明就不再黑暗,不再野蠻。
開明,原義是從野蠻進化到文明,後來指通達事理,思想不守舊。
開明及文明有不少共同點及不同點,我們很少用「開明」來講述城市夜間照明的思維中心。但是「開明」是很重要的心態之一。
我弟弟很開明,指的是態度。
我弟弟很文明,指的是文化,可能是說他接受了不少知識。
某某國很文明,但是不開明。
某某國很開明,但是不文明。
文明要有文化,他們的關係是非單向性的。 文化是文明的基礎,文明是文化的升華。
城市的建立是文明之必要條件,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 它的主要作用有二:
我們已經把文明分為物質文明及精神文明,也就是有形的跟無形的。這兩個都包含了不少的範圍,也因地理環境,政治因素等等,文明的評估點及追求方法都不同。 光環境要慢慢成為評估及追求的元素之一。
未來
有過去才有未來,過去及未來之間是現在,我們永遠是生活的「現在」。我們的城市也是「現在」。
城市
城, 城是安居
市,市是商業,是生活
城市,是生活與環境
有城無市 ,是沒有經過人文思考的新城市規劃
有市無城,是一個進步的過程中有的現象
有城有市,是好事,可是時間長了,也會煩躁無味
▲我看到了將來的照明設計方案,可能一樣會有這種大眩光的情形,我們不要再讓這樣的情形發生。
現在的城市夜景有多種的呈現方法。嚴禁規劃的是新加坡及統一設計的是中國。記得多年前新加坡請了某公司提供了一個十分沒有人性,而且不合理的夜間城市照明規劃及管理方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中國處在一個極大的衝擊及變化的時代裡,表面上看起來是安祥的,大家可以自己過著安靜及祥泰的日子,但這只是假象。其實大家是處在一個多層面的世界裡,社會結構很複雜,宗教的對抗,政治的鬥爭,窮富的差異。而我們能夠在此專心的探討「人造光環境的趨勢「,真正是不容易。
中國的經濟起飛已經多年,一味向前衝的動力已漸漸減弱。而現在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已是長進,以改善來提高生活質量。改善及提升是特別難。
提高生活質量的過程裡,外來因素引起的突變,對中國故有的思維方式起了直接的挑戰及打擊。漸漸發現國家、民族、個人的思維及信念分叉了。公婆各說各的,也各做各的。理論行為不一致,造成的負面城市夜間規劃及發展是易見的。
就國家的尺度上來看,發展仍然以計劃性為主。城市景觀規劃仍然是以純理想來推進,因而造成不合理的大尺度的城市照明項目,這些項目往往追求的只是視覺效應,更有些項目直接影響到生活的品味。好像中國人民只會欣賞在建築上畫上幾條LED線條、來回跳動,就滿意了,其實這是降低生活質量。天天過節的設計概念是錯誤的。錯誤不是國家政策導致的,問題出在這是設計師自身,因為設計師起心動念時偏差了。
▲小編配圖,旨在呼應周老觀點……
開明的未來城市需要跟目前不一樣,通達事理,思想不守舊的規劃,我們要的是開明的城市規劃及設計。開明的未來城市一定要回顧歷史,由歷史看將來 ,來創造未來, 不忽略人文, 不形象未來。
開明的未來城市該有的規劃設計心態:
● 尋求更人性的設計
● 如何能夠天人共存
● 創造整體環保概念
● 心與身的心靈環保
● 景與境的自然環保
我認為:
表現極度的文明可能會變得不開明,我們要的是超過我們預期的未來城市。我們需要打破目前開發模式,要為未來城市質量費神。
臺北市西區門戶計劃就是一個好的例子,一個可以讓我們一起創造好的的未城市。我們要擴大視線及觀點。
城市夜間的環境不限於人行道,車行道,廣場,公園,建築外觀。
城市夜間活動空間照明的照明有功能性的及非功能性的照明。城市夜間非活動空間照明,場所精神、域天際線及歷史紋理及傳承,這些都是非活動空間照明。
▲交通號制、路燈……都重要,但是北門更重要。
昨天 我們跟隨光的指引 前行
今天 光跟隨我們的指引 前行
未來 我們 與光 同行
共勉
聲明
本文作者:周鍊
文章來源:周鍊老師 Facebook
本文為雲知光獲授權發表,謝絕任何形式未經許可的轉載,如需轉載,請後臺留下需要授權的公眾號名字及微信號。
本文謹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雲知光照明微課堂立場,如有問題,請聯繫平臺進行處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