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媽,我又獎個桶翻嚟啦!」每年學期散學典禮結束後,橫瀝鎮的成績優異的學生都拿著一個桶興高採烈地跑回家裡,這些看似普通的紅色膠桶在橫瀝鎮卻有著特別的意義。
散學典禮上,橫瀝鎮的小學都會給成績優異的學生頒獎,學生們一字排開,從老師的手中接過一份獎品——水桶,這些桶是普通的塑料桶,上面印著「學習成績優秀獎」。
獎桶,這是橫瀝鎮的小學特有的傳統。江靈路小學的林志明老師介紹,紅桶是學校為期末考成績優異的學生設置的獎品,這個傳統是從上世紀90年代初便開始流行,延續至今。
記者了解到,這個紅桶的背後還有頗為年代感的誕生緣由。當年,農村家庭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生活物資不充裕,學校便想到為成績好的學生獎勵一份既有榮譽又實用的獎品帶回家,讓全家人一起分享獲獎的喜悅,最後便想到獎勵一個能盛水能置物的桶。
從前的學生步行上學,學生便將獎狀裝進桶裡,街坊鄰裡看到就會稱讚:「有桶獎,叻女(仔)喔!」。義沙小學是最先開始獎桶的,後來這種獎勵方式在鎮內得以流行,漸漸地也就成了鎮內小學的獨特傳統,90年代後在橫瀝上過小學的人大都知道這個獎桶的傳統。
「現在每當學生拿著桶走出校門,鎮裡的人還都會知道這個學生考到了好成績。」一位曾在橫瀝讀過小學的市民小張回憶道,當年她也獲得過一個桶,當她拎著桶回家時,家人都開心地將桶擺在了家裡最顯眼的地方,不捨得用,「放了好幾天吧,後來還是拿來用了。」
也有小學生家長稱,看到自己的孩子拿著桶回家,笑的合不攏嘴,還想著為孩子集桶:「我們打算把桶收集起來,看看孩子小學畢業前能拿到多少個桶。
上圖的桶,是一個從20世紀九十年代保存至今的桶,雖然桶上的文字已被磨掉了不少,但歷經了近三十年的時間旅行,它的外形保存得仍算完整,果不其然,這份獎品的堅實是遵循了頒獎者的初衷。如今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富足,這個特別的榮譽卻一直沒有消失,獎桶的方式如今還被廣泛使用,這是橫瀝的小學傳統,也是屬於這個鎮裡小學生們獨有的榮譽。
據介紹,橫瀝鎮的人們對這個桶還有一種說法:由於「傳桶」與「傳統」諧音一樣,「獎桶」也便成了獎學的傳統。
來源:南沙橫瀝微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