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上手中這本《被忘掉的十三年》,努力地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緒和情感,開始思考:我們該如何理解書中的主人公朱莉,又該如何走進孩子的心靈世界,體會他們成長中的心理衝突和慘痛經歷,進而理解他們看待自己、看待世界的角度。
作為一名心理教育工作者,我接待過很多來訪者諮詢心理問題,而問題的起因幾乎都與自我發展的衝突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相關。今天讀到這本書,跟著朱莉多重的人格轉換,我看到的似乎不是書中那個經歷過被家人忽視、逃離,又被外界殘酷打擊的女孩,眼前浮現的是一個個鮮活的孩子。
該書作者以人物人格衝突的表現為線索,讀來似乎讓人時而清晰時而混亂,而這恰恰是對這樣的人格特點理解透徹的表達。這是一部引人入勝、扣人心弦的小說,主人公朱莉的經歷不是簡單的被母親遺忘的十三年,也不是被誘拐後八年的悲慘遭遇,而是人的大腦自我保護的一種機制。人在經歷了巨大的痛苦之後,會出現短暫的創傷性應激反應,有些人會有選擇性地暫時去遺忘一些痛苦的記憶,以這樣的方式讓自己的心理的痛苦得到緩解。但是,這樣的遺忘對大部分人來講是暫時性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個體有能力面對經歷過的巨大創傷時,她會慢慢接受自己經歷過的痛苦現實,慢慢消化並達到可以帶著痛苦走向未來的程度。這樣的過程會是一個好的、經過心理諮詢師帶領的創傷性應激反應的過程。然而,本書的主人公朱莉並沒有如此幸運,在很小的年齡便經歷了巨大的人生變故,被誘拐、強姦、監禁,幼小的她沒有辦法消化這些突如其來的巨大痛苦和創傷,她只有發展出一系列人格來保護自己,保護自己心中那個依舊完美的、可愛的、單純的小孩。
後來的日子中,經歷著巨大痛苦的朱莉依靠自己產生出的多重人格,得以苟延殘喘地生活——她是擁有美麗歌喉的黑夜玫瑰,她是暗夜中閃耀光芒的紫羅蘭,她是魅惑動人的脫衣舞娘斯塔爾,她是寄人籬下的凱倫,她是東躲西藏的夏洛特,她也是任人擺弄的埃絲特,但最終,她仍舊記得自己是朱莉,是那個有溫暖家庭、有父親母親和妹妹的朱莉。在經歷了千辛萬苦之後,她最終還記得回家的路。經歷過非人虐待的幼小的她,只能依靠各種人格的保護才得以生存下去,唯有堅強,唯有忘記痛苦,她才能夠苟活於人世。要有多堅強,才可以擁有如此巨大的能力,小小年紀獨自消化痛苦,在巨大的殘忍面前,逃出生天,雖然苟延殘喘,但是所有的人格都知道,只要活下去,終究有一天,「大家」會幫助朱莉找到回家的路,事實上,最終朱莉回到了溫暖的家,雖然一切已經過去很久,但痛苦經歷造成的傷害依在延續。
痛苦的不僅僅是事件的親歷者,同時受到牽連的還有整個家庭。自從朱莉被誘拐再也沒有回到家開始,這個之前看似平靜溫暖的家就開始搖搖欲墜、分崩離析,每個家人分別採取各自的方式療傷,但他們拒絕交流,拒絕對彼此敞開心扉,他們在內心深處痛苦地自責,痛苦地彼此怨恨。母親的刻意酗酒,父親因為心力交瘁造成的出軌,都為未來發生的一切埋下伏筆,看似努力尋找失蹤孩子的家庭,其實早已經土崩瓦解。唯一支撐他們的似乎只有發生奇蹟,這個失去的孩子會回來。這樣一對已經自顧不暇的父母,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和更小的那個孩子簡相處。最重要的是,簡眼睜睜看著自己的親姐姐被綁架,父母潛意識裡對於這個孩子的怨恨可想而知。某種程度上,簡也是受害者,因為姐姐的被綁架,簡也幾乎失去了父母的愛。
不幸中的萬幸是,朱莉終於回家了,於是一切的記憶捲土重來,所有事情的真相似乎要浮出水面,讓多重人格者正視自己的主人格。最重要的是,讓她意識到之前自己經歷過的痛苦事件,讓她能清醒地面對過去的自己曾經經歷過巨大痛苦的這個事實。當真相被還原,這個家庭的療愈正在逐漸開始,認識到真相,想要去改變,才是改變的開始。年幼的朱莉沒有辦法判斷真偽,沒有辦法反抗。但是,21歲的朱莉內心逐漸強大到可以接受現實,可以和自己的痛苦抗爭。她也漸漸明白,唯有愛會打破心靈的堡壘,才是自己正確看待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如果自己的感受不被別人感受,想法不被體察,就會產生憤怒和痛苦。而家是孩子溫暖的安全基地,父母的愛是孩子成長的最大動力。「我想你們了」,孩子對愛的呼喚再次響起,便是他們重返溫暖的時候。(作者系北京化工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