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成長的痛,都該推給原生家庭?

2021-01-12 中國教育新聞網

合上手中這本《被忘掉的十三年》,努力地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緒和情感,開始思考:我們該如何理解書中的主人公朱莉,又該如何走進孩子的心靈世界,體會他們成長中的心理衝突和慘痛經歷,進而理解他們看待自己、看待世界的角度。

作為一名心理教育工作者,我接待過很多來訪者諮詢心理問題,而問題的起因幾乎都與自我發展的衝突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相關。今天讀到這本書,跟著朱莉多重的人格轉換,我看到的似乎不是書中那個經歷過被家人忽視、逃離,又被外界殘酷打擊的女孩,眼前浮現的是一個個鮮活的孩子。

該書作者以人物人格衝突的表現為線索,讀來似乎讓人時而清晰時而混亂,而這恰恰是對這樣的人格特點理解透徹的表達。這是一部引人入勝、扣人心弦的小說,主人公朱莉的經歷不是簡單的被母親遺忘的十三年,也不是被誘拐後八年的悲慘遭遇,而是人的大腦自我保護的一種機制。人在經歷了巨大的痛苦之後,會出現短暫的創傷性應激反應,有些人會有選擇性地暫時去遺忘一些痛苦的記憶,以這樣的方式讓自己的心理的痛苦得到緩解。但是,這樣的遺忘對大部分人來講是暫時性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個體有能力面對經歷過的巨大創傷時,她會慢慢接受自己經歷過的痛苦現實,慢慢消化並達到可以帶著痛苦走向未來的程度。這樣的過程會是一個好的、經過心理諮詢師帶領的創傷性應激反應的過程。然而,本書的主人公朱莉並沒有如此幸運,在很小的年齡便經歷了巨大的人生變故,被誘拐、強姦、監禁,幼小的她沒有辦法消化這些突如其來的巨大痛苦和創傷,她只有發展出一系列人格來保護自己,保護自己心中那個依舊完美的、可愛的、單純的小孩。

後來的日子中,經歷著巨大痛苦的朱莉依靠自己產生出的多重人格,得以苟延殘喘地生活——她是擁有美麗歌喉的黑夜玫瑰,她是暗夜中閃耀光芒的紫羅蘭,她是魅惑動人的脫衣舞娘斯塔爾,她是寄人籬下的凱倫,她是東躲西藏的夏洛特,她也是任人擺弄的埃絲特,但最終,她仍舊記得自己是朱莉,是那個有溫暖家庭、有父親母親和妹妹的朱莉。在經歷了千辛萬苦之後,她最終還記得回家的路。經歷過非人虐待的幼小的她,只能依靠各種人格的保護才得以生存下去,唯有堅強,唯有忘記痛苦,她才能夠苟活於人世。要有多堅強,才可以擁有如此巨大的能力,小小年紀獨自消化痛苦,在巨大的殘忍面前,逃出生天,雖然苟延殘喘,但是所有的人格都知道,只要活下去,終究有一天,「大家」會幫助朱莉找到回家的路,事實上,最終朱莉回到了溫暖的家,雖然一切已經過去很久,但痛苦經歷造成的傷害依在延續。

痛苦的不僅僅是事件的親歷者,同時受到牽連的還有整個家庭。自從朱莉被誘拐再也沒有回到家開始,這個之前看似平靜溫暖的家就開始搖搖欲墜、分崩離析,每個家人分別採取各自的方式療傷,但他們拒絕交流,拒絕對彼此敞開心扉,他們在內心深處痛苦地自責,痛苦地彼此怨恨。母親的刻意酗酒,父親因為心力交瘁造成的出軌,都為未來發生的一切埋下伏筆,看似努力尋找失蹤孩子的家庭,其實早已經土崩瓦解。唯一支撐他們的似乎只有發生奇蹟,這個失去的孩子會回來。這樣一對已經自顧不暇的父母,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和更小的那個孩子簡相處。最重要的是,簡眼睜睜看著自己的親姐姐被綁架,父母潛意識裡對於這個孩子的怨恨可想而知。某種程度上,簡也是受害者,因為姐姐的被綁架,簡也幾乎失去了父母的愛。

不幸中的萬幸是,朱莉終於回家了,於是一切的記憶捲土重來,所有事情的真相似乎要浮出水面,讓多重人格者正視自己的主人格。最重要的是,讓她意識到之前自己經歷過的痛苦事件,讓她能清醒地面對過去的自己曾經經歷過巨大痛苦的這個事實。當真相被還原,這個家庭的療愈正在逐漸開始,認識到真相,想要去改變,才是改變的開始。年幼的朱莉沒有辦法判斷真偽,沒有辦法反抗。但是,21歲的朱莉內心逐漸強大到可以接受現實,可以和自己的痛苦抗爭。她也漸漸明白,唯有愛會打破心靈的堡壘,才是自己正確看待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如果自己的感受不被別人感受,想法不被體察,就會產生憤怒和痛苦。而家是孩子溫暖的安全基地,父母的愛是孩子成長的最大動力。「我想你們了」,孩子對愛的呼喚再次響起,便是他們重返溫暖的時候。(作者系北京化工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

相關焦點

  • 天鵝閱讀:該不該把你成長的痛,都推給原生家庭
    合上手中這本《被忘掉的十三年》,努力地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緒和情感,用理性開始思考:我們該如何理解書中的主人公朱莉,又該如何走進孩子的心靈世界,體會他們成長中的心理衝突和慘痛經歷,進而理解他們看待自己、看待世界的角度。
  • 案例分享——原生家庭的痛和療愈
    案例一,「 我覺得自己有精神病 」客戶小張今年28歲,男未婚,他的主訴是覺得他自己有精神病,具體狀況表現為對一切都失去了興趣,每天感覺周圍人都議論他,對衣食住行都沒有興趣,對什麼都沒有好奇心,口口聲聲說自己有精神病,只要回到家,每天都把自己關在臥室裡,窗簾拉嚴實,看書看不進去。「 我很焦慮,我很痛苦,我該怎麼辦?」問:現在的工作是什麼?
  • 不要讓你的孩子憎恨自己的原生家庭
    你想不想聽聽我是怎麼成長的?這些年我的內心是什麼樣的,我的夢想、我所有的掙扎?然而還是遭到了拒絕。」從隻言片語裡,我們不知道高曉松到底經歷了怎樣的童年。,自己討厭別人幹預自己、愛較勁,都和原生家庭有關。」
  • 《狗13》為何觸動了我們:原生家庭或是孩子一生的痛
    原生家庭,普遍是指一個人成長和生活的家庭。一般來講,普通的家庭中的成員主要有父母和孩子,而對孩子而言在他漫長而又快速的成長階段中父母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在很久以前,或多或少都有人提出自己的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但是那只是無數個小家庭的縮影而已。一部名叫《狗13》的電影講述了一個女孩子從童年到成年的故事,深深的觸動了眾多網友的內心,其背後折射出的是原生家庭對孩子有多麼重要的影響。
  • 盧熠翎:你人生中最大的問題,都跟原生家庭有關
    但是,童年受過傷的我們,就該淪為原生家庭的犧牲品嗎?不,絕對不該是這樣。日本東野圭吾曾說: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你完全可以選擇,憑藉自己的努力,突出重圍,把原生家庭欠自己的,都贏回來!
  • 心理學:穿越原生家庭之痛與父母和解,與自己和解,與世界和解
    原生家庭是一個社會學概念。原生家庭是指自己出生和成長的家庭。這家庭的氣氛,傳統習慣,子女在家庭角色上的學效對象,家人互動的關係等,都影響子女的性格。在現在這個年代,子女都說自己的性格缺陷、生活不幸都是拜原來家庭所賜,甚至都四、五十歲的人了,依然涕淚交織的訴說對父母親的愛恨情仇。難道父母真的都是禍害嗎?
  • 原生家庭的正確打開方式
    家庭是我們每個人出生最早進入的單位,也是我們在還沒有任何生存能力時需要依附仰賴的巢穴,因此家庭對我們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而面對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早些年許多文章會刻意討伐,後來又有很多觀點說不要把責任都推給原生家庭,那我們該怎樣面對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呢?
  • 原生家庭的影響有多大?
    維吉尼亞薩提亞曾經說過:「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一生」。最近《隱秘的角落》很火,劇情講得特別真實,原生家庭給人一生帶來的影響,絕不是任何人可以輕易批判的。許多人會說,別把什麼都推給爸媽,但未成年人的確是一張白紙,被身邊的成年人種下無數的種子,許有人幸運得到救贖,但也有人一生無法倖免。對於大多數人來講,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骨子裡會自卑。在親密關係中總是擔心自己被拋棄,同時更害怕表現出來,感覺自己在這段關係中沒自信。迴避問題。
  • 電視劇《都挺好》大結局:原生家庭之痛,你真的能原諒嗎?
    近來熱播的電視劇《都挺好》通過戲劇化的表演老蘇家的家庭生活,觸及到了許多人的痛點。許多人不禁開始反思,原生家庭真的決定了一切嗎?對於這個話題,導演簡川訸也談及了自己的想法:「原生家庭的影響,可能是一生都很難改變的。要正確面對過去的積怨,不能迴避,更不能躲避。
  • 自卑、敏感、膽小……原生家庭造成的性格缺陷該如何修補?
    在知乎上搜索原生家庭相關的話題關注量上萬,瀏覽量更是超百萬,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的影響力之大已經不言而喻了,可是如何改變那些不好的影響?又如何去修補原生家庭造成的性格缺陷?最近在讀的《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推薦給大家。
  • 心理學:不必治癒原生家庭的傷,也能達到自我成長
    將這些事件的負面影響,都歸罪家庭環境的影響。然後含糊道個歉,接著又開始責怪你的腿為什麼會長瘸,為什麼會跟別人不一樣,你得快點把腿治好才行。於是你只能沉默的轉過身繼續瘸著腿前行。」是否很多人都在等父母的解釋和道歉?這是一種自我防禦。認為父母要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將自己定義為無辜的「受害者」,父母(原生家庭)是因,我是果。
  • 《流金歲月》朱鎖鎖:原生家庭的痛一輩子難治癒,只是她偽裝的好
    本來兩個背景差距較大的女孩,是很難成為閨蜜的,但因為他們的三觀一致,卻成為了彼此成長路上最好的朋友。如果從她們的家庭做對比,無疑蔣南孫要比朱鎖鎖幸運很多。蔣南孫雖然出生在重男輕女的家庭,但最終,她與奶奶和解,一路上遇到的每一道坎,都有人出手相助。比起蔣南孫的幸運,朱鎖鎖成長的過程中真的很不幸,她是《流金歲月》這部電視劇中,最讓我心疼的一個角色。
  • 心理學:這3種原生家庭中長大的孩子,自卑、軟弱,還沒有能力
    生而為人,毫無疑問我們都有自己的父母,並且絕大多數的我們都會在一個叫做家的地方長大,那個地方就叫原生家庭。但是並非每一個父母都是基本合格的,並非所有的原生家庭都是充滿了美好的回憶的。我的一個來訪者張強(化名)是一名剛畢業的大學生,目前在一家網際網路公司做活動執行,但是他老是很膽怯,在比自己能力強的同事跟前就會很緊張,在領導跟前都不敢目光直視領導,公司的同事老是把自己手頭的工作推給他,他也不會拒絕。
  • 接納自己,放下原生家庭的痛
    原生家庭的影響,你內心深處對自己經常說的那句話是什麼?俄國大文豪列夫·託爾斯泰曾經說過一句金句被廣為流傳:「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幸福的家庭裡,通常都是夫妻感情和睦、親子關係美滿、全家其樂融融。孩子沐浴在父母的愛和教育中長大,人格發展更健全,心態更積極、更陽光。
  • 《少年的你》:從校園暴力,探究原生家庭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及啟示
    這類子女,仍處在身體和心理成熟的發育期,需要得到父母的關愛和照顧,健全自己的人格,獲得有序健康成長。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原生家庭是幸福的,他們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問題。影片中魏萊是校園凌霸者,但她也是因為母親不明事理的袒護,和父親長期的冷暴力,讓她形成了雙重人格和心理扭曲。
  • 《超越原生家庭》讀書會招募中│看清原生家庭的真相,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人們常說,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原生家庭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原生家庭。這句話你可能深以為然,但我想告訴你,原生家庭是我們一定要去治癒,而且越早走出原生家庭的陰影越好。因為它不僅會影響你的工作、生活、婚戀,更為可怕的是,還會傳遞給你的孩子。正如心理學家弗蘭克·卡德勒說:「生命中最不幸的一個事實是,我們所遭遇的第一個重大磨難多來自家庭,並且,這種磨難是可以遺傳的。」
  •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從廢料場原生家庭到哈佛博士,女人成長史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可以說是今年讀到的一本最震撼的書,不僅僅在於其中所描述的那個匪夷所思的原生家庭,以及勵志的劍橋和哈佛的就讀經歷,更在於這本書,你從不同的角度去看,總能有不同的收穫。你可以說它是一本教育改變命運的書,也可以說它是一本逃離原生家庭的書,更可以說它是一本關於女性成長的書。
  •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原生家庭的痛,沒經歷的人不了解
    什麼是原生家庭?其實人這一生會有屬於自己的兩個家庭,一個是和自己父母在一個的家,這就是所謂的原生家庭;而另一個則是成年後走入婚姻後組成的新家,也是以後我們孩子的原生家庭。對於原生家庭也是這幾年頻繁出現在大眾視線中的字眼,它的出現讓更多人知道了這個世界上並沒有百分百的愛,但是卻會有百分百的傷害。
  • 依戀類型測試:原生家庭如何影響我們的親密關係?該如何治癒原生家庭傷害?丨原生家庭測試
    我們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的在原生家庭裡受傷、都會有遺憾和痛苦,但不要把原生家庭的問題,當作是自己不肯成長、不肯改變的藉口。因為,每個人自己的幸福、快樂掌握在自己手中。而如果你已為人父母,那麼:你現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你再重新創造一個文化和傳承。你沒有療愈的創傷和問題,都會複製和傳承到孩子身上。過去不好的事情,不要持續下去;過去好的經驗,要把它傳承下去。
  • 原生家庭的影響,該如何緩解?不要讓新生家庭成為第二個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的影響而妹妹的性格似乎隨母親,再加上上面有父親的高壓政策,下面有我的聽話要求,基本都是我們說什麼,她都默默地去做,最大的反抗方式就是默不作聲。這樣的成長環境,造就了我霸道倔強,不服輸的性格,在學習方面,確實是一直名列前茅,也一直是老師的得力幹將;但出身社會,有能力的比比皆是,而能很快融入社會的,多是性格比較隨和,能屈能伸者。我的性格讓我在工作中吃了不少悶虧,為什麼說是悶虧?因為社會上的較量,基本都是兵不血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