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北清智庫吳樹江:中國新一代商學院的締造者
北清智庫的突然躍出證明了兩件事情:內容質量在教育培訓業同樣重要;競爭激烈的商學院也能執行平臺模式。
北清智庫商學院成立於2016年,是由一批具有創新思維,敢於挑戰的北大人和清華人共同發起成立。
源於北大清華EMBA辦學的經驗與資源積累,10餘年來,平臺集合了300多名在國際享有盛譽的權威專家、教授和博士導師,為中國企業培育了3萬多名企業家和高層管理人員,平臺長年活躍的學員高達萬餘人,每年新入學學員超過5 000人,其中65%的企業學員是通過口碑相傳慕名而來學習深造,更有美國、歐洲、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的企業家,每個月定期跨洋飛到北京學習。
一個成立僅3年的民營商學院就取得如此大的成績已經讓教育行業為之側目,而對素來有「教育行業弄潮者」之稱的吳樹江來說,這是他從事北京大學繼續教育事業10餘年浸潤下的又一次創新之作,也是他對北清智庫賦予「十年磨一劍」的最好體現。
「我們的成功源自對教育培訓產業深度研究基礎上的創新改革」吳樹江如是說。
從品牌到內容
北清智庫創始團隊由畢業於北大、清華的本、碩、博並且在相關專業領域取得突出成績的教授、企業家、專業領域專家等構成。
或是因為他們曾經的求學過往,讓北清智庫少了一些中國教育培訓業慣有的浮躁與商業氣息。
北清智庫現有100多名員工,90%以上具有碩士及以上學歷,60%以上畢業於985、211院校,30%以上是海歸。北清智庫的校訓沒有標榜成功與財富,相反,它的校訓寫的是「對己:知行厚德;對人:互溶共進;對事:拼搏極致」充滿了教育工作者平實而樸素的氣質。
在北清智庫出現前,幾乎無人相信民營商學院能夠取得成功。
這取決於歷史經驗:中國頂尖EMBA商學院或依賴於行政支持下的歷史品牌積累,如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名校為代表的高校派;或由政府批准,獲國際組織與知名企業投資成立,如中歐、長江、湖畔。
北清智庫的前身,正是源自北京大學的EMBA教育體系。2006年,吳樹江在北京大學開創EMBA創新課程,基於名校的背景,招生場場爆滿。
當時教育培訓業大多比較粗放,幾乎沒有完備的課程體系;基於資源及人脈需求,用戶並不關心內容質量。
然而,北清智庫的創始團隊卻率先打磨起內容,深入用戶調研及行業課程需求調查,經過幾年的研發,設計出覆蓋企業發展需求的6大系統性課程,包括金融研究中心、管理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中心、網際網路研究中心、國學研究中心、家族研究中心。每個中心都下設自成邏輯體系的課程系統,形成了後來北清智庫的教育生態體系。
6大中心一直延續到今天的北清智庫。如今看來,認真「辦教育」的結果,是讓北清智庫的教育團隊積累了良好的口碑,2006-2018年10餘年間共培訓5萬多名企業家。
北清智庫核心創始人吳樹江,擁有自己獨到的培訓業見解。他認為,任何商學院解決的都是學員的信息、信任需求。信息就是內容,學習有深度、研究有深度,滿足學員的認知盲區;信任就是資源,連接有深度,滿足學員的關係盲區。而信任是建立在信息基礎上的,商學院要用知識成功武裝企業家,才能讓企業家更有能力撬動身邊的優質資源並與其建立深厚的合作關係,從而創造豐厚的商業價值。
企業家教育新時代的開創者
2003年,還在北京大學讀書的吳樹江在校發起成立了北京大學聚焦協會,開啟了他進入企業家教育事業的大門。聚焦協會的成立讓他有機會與國內外優秀的企業家同臺對話,從而也引導他進入了北京大學EMBA教育體系。在吳樹江的帶動下,北京大學的繼續教育領域步入一個新臺階,社會影響力越來越大,帶動大批企業家投入到學習浪潮中,間接改變著中國企業家的思維與格局。
在北大教育體系裡收穫的成功並不能讓吳樹江滿足,他無數次想起舒婷的《致橡樹》:作為北大學子以及10餘年青春承載的北大教育事業,內心百感交集,他對北大有一種很深的情懷,但更愛他堅持的夢想目標和足下的這片土地。他不想再受傳統體制的約束,更不想讓自己的事業成為依附於北大的凌霄花,他迫切希望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品牌,從木棉開始,以樹的形象和北大站在一起,並肩向前。
於是一個念頭在北大人吳樹江的心裡蠢蠢欲動:為什麼我自己不能做個商學院出來?在中國經濟轉型的關鍵十年,打造一個對中國民營企業與企業家有深度研究與深度交互的新一代商學院呢?
國內各大知名商學院的優勢是無法撼動的,但是他們的劣勢也很明顯,由於體制的約束,註定了他們關注點的僵化和應對需求變化的反應速度比較遲緩,而作為一家民營的市場化的商學院,在這方面更有優勢。
心動不如行動,2016年1月,吳樹江將他的大膽想法,告訴了北大的一些師兄弟,他們有的是北大的知名教授和校領導,有的是北大本碩博畢業後在國家相關部委工作多年的師兄,也有北大畢業後創立企業的知名企業家,大家聽了他的想法後大多表示支持,一時間在北大校友圈內掀起了轟動。
在諸多校友的支持下北清智庫商學院應聲而起。「北清智庫商學院就是要給活躍在社會各界優秀的北大人一個施展個人才華的平臺,給渴望成長的民營企業家一個靜心思考的淨地。」吳樹江自豪的說!
作為一名虔誠的北大人,吳樹江根據10年教育從業經驗快速重塑北清智庫商業模式,以提高企業家的品牌認知度為第一要務。
於是,他用親民的學費、實用的商業案例和名師的精彩授課迅速吸引了全國企業家紛紛前來報名諮詢。
「雖然市場環境在改變,但是企業家的需求和圈子還在,北清智庫商學院依託諸多北大人和清華人的資源優勢,給企業家學員們最低的成本、最好的服務、最乾貨的分享和最牛的培訓。很多企業家一開始是抱著嘗試的心態來學習,結果一下子就被北清智庫俘獲,幾個月的時間數千名企業家爭相報名入學。這是我始料未及的。」吳樹江表示。
北清智庫商學院的迅速崛起,讓教育界為之一振,但是吳樹江對此不以為然,他對商學院教學質量的苛責和知識體系的傳遞整合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在嚴密的教學團隊培訓中他經常告誡大家:我們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做所有的教學工作時,要始終提醒自己一定要對得起學員,不僅要對得起他交的學費,更要對得起他配置給我們的時間,對於企業家來說時間是最寶貴的,時間就是機會。教學設計上不管是從老師授課的內容上,還是學員之間的互動上,以及後續的服務上,要真正讓學員無論從外在還是內在要實現整體的提升,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比同行走的更快更遠。
新一代商學院
在做北清智庫之前,吳樹江認真思考過,他是做一家賺錢的公司,還是值錢的平臺。賺錢,培訓業大部分企業實現盈利是沒有問題的;而所謂值錢,則是匯聚高質量的專家資源和企業資源,開發中後端業務,做一個以平臺網絡為基礎,實現平臺中各個參與者之間的合作共贏從而獲利。
吳樹江選擇了後者。
與傳統商學院不同,北清智庫的培訓業務是不賺錢的,至多是微利,永遠強調「高性價比」。構建以企業家為核心的平臺網絡,如此,培訓業務被定義為平臺網絡的入口,既然是平臺,就需要海量的規模,從這點也解釋了為什麼北清智庫追求「高性價比」。
執行入口模式,北清智庫的團隊表現出了堅決的戰略執行力。在內部,吳樹江是戰略的制定者,高瞻遠矚,具有超強的產品經營能力,模式創新層出不窮;聯合創始人羅波是堅韌的執行者,果敢沉穩,從業務到資源把控面面俱到;新加入的合伙人劉鈺,則屬於頂尖人才,作為北京大學量子通訊博士,從培訓到資本都能做到觸類旁通的延伸。這樣的合伙人架構,保證了從模式設計到落地的效率。
北清智庫第一年站穩腳跟後,市場上開始大量出現跟風者,普遍祭出渠道價格戰。但二者仍有本質區別:絕大多數跟風者仍然立足於培訓賺錢,在價格降低的同時,課程、服務質量並未保持較高水準,而競爭者的出現,卻不斷刺激北清智庫更加堅定走高品質服務的路線,加快團隊優化,提高整體運營效率,發展速度反而越來越快。
在經歷短暫的市場波動後,2017年,北清智庫學員數量突破5 000人,初具平臺規模。從這個時候起,許多學員提出資源連接需求,甚至給北清智庫送來大量諮詢、內訓、FA業務,利用平臺資源實現盈利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關鍵時刻,不忘追求品質的初心。
從2017年年中到2018年年中,吳樹江把北清智庫的全部工作重心,都落實於培訓業務的產品標準化上,從客服服務,到教學服務,再到課程設計,進行逐條梳理優化。
所有這一切,皆源自當時學員的反饋:當從北清智庫的A項目升學至B項目,會發現明顯的區別,「感覺教學管理和服務有很大的差別,有種不是在北清智庫學習的錯覺了。」
吳樹江有著清醒的認識,作為平臺網絡入口的培訓業務,必須要有一貫的體驗,用戶需求與體驗是一切中後端業務的基礎。
在採訪中,吳樹江反覆強調產品、內容與服務。北清智庫至今仍保持一個紀錄:所有課程每年均能升級更新1~2次,團隊中教研人員佔比超過60%,遠超一般民間商學院配比。曾經有一位導師,不理解北清智庫的班主任甚至有博士或博士後,為何班主任也要如此高學歷,「這在其他商學院是大專生幹的事情」。吳樹江卻解釋說:我們的教務管理人員是「企業家教育的設計者」,一個班100人,就是100個企業,背後影響的或許是10 000名員工,10 000個家庭;這麼重要的事,我還擔心一些班主任能力經驗不夠,不能理解學員企業的問題與困惑,不能更好地服務好他們,不能讓學員實現收穫最大化,當然需要學習力極強的高學歷人才。
正是基於良好的用戶體驗達成,2018年,北清智庫研究院、校友會、北清資本3大項目的運作相繼進入實質階段,「平臺網絡」的經營開始了。
平臺崛起
吳樹江深諳平臺經營之道,他總結為2個字:信任。這份信任來自師生情誼、同學情誼。
以校友會為例,北清智庫不強調控制,而是由學員自發組織,自發經營、自發管理,走「群眾路線」。北清智庫在其中做好連接和服務。
以培訓為起點,北清智庫延伸出研究、諮詢、資本等平臺服務。而在組織架構上,以商學院為起點,向上延伸出北清智庫研究院、校友會和北清資本,數據與資源相互貫穿。
北清智庫研究院,整合的對象是北清平臺知名導師。對培訓業務,研究院能夠提供加持;向上則發展出諮詢能力,為學員提供智力支持,輔導及孵化學員項目。
北清智庫校友會,核心模式在於一面整合學員需求,一面整合學員資源,做需求與資源的連接。
比如,有一位新能源汽車的創立者,加入北清智庫學習後,與北清智庫達成一致,學院的資本後E平臺,迅速幫助其開展融資與渠道拓展業務,同時結合全國分院的城市資源優勢,幫助其進入各個城市開展網約車業務。一位浙江地區的食品企業學員,也通過北清智庫連結到山東、河南地區校友資源,幫助其開展資源渠道對接,原本3年才能完成的山東、河南市場布局計劃被精簡為1年。
北清資本,連接一線資本,致力解決學員的投融資需求。
北清資本與培訓業務、研究院、校友會相互結合,就產生了北清智庫最高端的培訓業務:資本後E·190領袖工程。
「190課程」只選取北清智庫190位優秀企業學員。北清智庫與優勢資本合資成立投資公司,190學員直接進入資本後E平臺,享有投資公司20%的股份,從而實現跟隨一線資本投資明星項目的目標。
同時,北清智庫為190學員匹配了大量研究院平臺資源,以各領域著名學者、實戰專家的戰略性頂層思維、體系化知識結構、到多角度實戰應用,對學員企業進行全面梳理剖析和指導,實現學員自身企業的做大做強。
北清智庫追求與倡導的價值觀:對己知行厚德,對人互溶共進,對事拼搏極致。這樣的高度,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北清校友資源平臺的純粹性,使資源的溝通更加順暢、自然。
比如,北清智庫各個班級的數據資源,在學院體系內完全開放,跨課程、跨班級的資源連接也隨時發生。北清智庫在其中不設卡、不設限制,反而通過校友總會促成連接。
解決企業家學員的信息與信任需求,讓企業持續運營變得簡單(學到知識),讓企業家不再孤獨(找到夥伴)。現如今的北清智庫能夠做到80%以上的復購升學率,2018年培訓人數已超5 000人。
當北清智庫能夠「黏」住用戶,一家值錢的商學院平臺已初現端倪。
百城百院
「每一個人口500萬的地級市,都應該有一家商學院」。
實現產品服務標準化後,2019年北清智庫正式啟動城市分院計劃,在霍爾果斯、保定、鶴壁、安陽、綿陽、貴陽等城市紛紛落地。
事實上,當北清智庫發展地方學院的消息剛一傳出,學院內就有100多名企業家學員提出加盟需求。吳樹江與其中每一位學員都進行了交流,只選出十多人進行深度交流,最後又選出6~7人作為2019年的合作夥伴。
吳樹江特別看中合作者的2個素質:一是對所在城市有特別情懷;二是不想在企業家教育上實現盈利,而是希望通過資源整合在產業中實現利潤。
顯然,平臺網絡入口模式亦被貫徹於北清智庫地方分院的建設過程中,而吳樹江遴選的恰是價值觀與其一致的合作夥伴。
不在培訓上賺錢,也不通過加盟賺錢,體現於北清智庫的地方分院的合作細節中:分院必須嚴格貫徹北京總部的教育產品模型和管理服務標準,不會因為在地級城市而降低教學服務的質量和標準,確保全國服務一致,口碑一致。
在採訪中,吳樹江提到了「百城百院」的宏偉計劃,那將徹底改變中國商學院的行業格局。
隨著分院建設的實施,未來2年北清智庫也將走進融資路徑,未來不排除,培訓業務在微利的情況下再進一步,向學員直接進行「補貼」。這將是中國企業家教育培訓行業,從傳統培訓收費盈利模式向滴滴、京東虧損補貼模式發展的起點。
當商學院的收費不再昂貴,我們或能有幸看到整個中國企業教育培訓業的返璞歸真。
本文為企業宣傳商業資訊,僅供用戶參考,如用戶將之作為消費行為參考,鳳凰網敬告用戶需審慎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