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飛彈發射時的反作用力,是非常大的。以彈道飛彈為例,發動機、燃氣發生器在一瞬間迸發出巨大力量,將幾十噸甚至上百噸的飛彈推射出去,反作用力又怎麼小得了呢?
但飛彈的反作用力,跟炮彈的後坐力不一樣。炮彈在封閉炮膛內受力,產生後坐力。而飛彈發射要麼是出筒點火,要麼是敞開點火,發射原理和火箭、火箭彈相似,只產生反作用力。
飛彈發射方式有熱發射、冷發射兩種。
1、熱發射時,飛彈發動機、助推器點火,高溫高壓燃氣流向後噴射,將飛彈推射出去。
發射筒後蓋並非封閉,而是採用吹破式設計,高速氣流沿預製破碎線將後蓋吹破,將高溫燃氣流排導到筒外。前蓋會提前打開,為飛彈讓路,或採用穿破是直接頂破。
飛彈發射筒由鋁合金、玻璃纖維、碳纖維等材料製成,從材料上也能看出它不像炮管那樣承壓。筒內壓力不大,只存在高溫尾焰衝刷、燒蝕問題。
熱發射時,飛彈尾焰向地面噴射,後方有折流板,將高溫燃氣流向安全方向折射,避免燒灼發射車。
2、另一種冷發射,筒內燃氣發生器產生高壓燃氣,將飛彈推射出去。
飛彈飛出筒外20~40米才點火,尾焰遠離發射車、筒,不存在燒蝕問題。但一枚彈道飛彈幾十噸到上百噸,以每秒15~20米速度出筒,由此產生的反作用力很大。
一些中小型戰術飛彈整體重量小,發射筒可以直接坐在地上,由地面吸收反作用力。大型彈道飛彈重量大,發射筒尾有多個液壓穩定調平支柱,既支撐飛彈,也提供配平。
一些先進的洲際彈道飛彈,如白楊M、亞爾斯、東風41等,還具備任意點發射能力,能在野外場地發射,隱蔽性強。
野外環境惡劣,遠不如固定發射場坪。在鬆軟、不平整的地面上發射時,飛彈姿態不穩,誤差增大,甚至飛彈車傾覆。為解決問題,人們發明了可延伸底座。
可延伸底座有一個橡膠製成的延伸筒,套在發射筒末端,在燃氣作用膨脹形成保護囊,能隨地面下陷自適應延伸,對地面的壓強減小到0.3~0.5兆帕,對場地強度要求大幅降低。找個平整的普通地面就能發射。
不管熱發射、冷發射,飛彈發射車都只承擔一小部分作用力,損耗不大。
飛彈發射車製造難度很高,動力在各軸間逐級傳動,還要保證轉彎、直行的同步性,合理分配功率。像8×8、10×10軸這樣的發射車,一臺就要上千萬,全球也只有中國、俄羅斯、白俄羅斯等少數國家能製造。
如此精密昂貴的頂級裝備,自然不可能一次性使用。其實連飛彈發射筒都不是一次性的,按國家標準,要具備6~8次重複裝填能力。
通常戰術飛彈發射車重複發射20次以上;中近程彈道飛彈發射車10次以上;洲際彈道飛彈發射車每次發射後要檢修,然後再裝填發射。和風漫談原創,禁止抄襲。
綜上所述,飛彈發射時反作用力很大,尾焰溫度很高,發射車防燒蝕工作要做好。發射車價值不菲,能多次裝填,並非一次性,放心的用吧。
和風漫談原創文字,歡迎關注。圖片來自網絡,個人觀點,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