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日」公種號
第 138 篇文章
歡迎點讚分享,謝絕擅自轉載
授權私聊,注意節操
之前發在「分答頭條」的一篇音頻(音頻可以點擊「閱讀原文」跳轉收聽),分享到微博之後,感覺很多留言的人都困在小學生的對錯思維裡。好幾周過去了,仍然有人表示「我就是不想在飯桌上討好同事,有什麼錯」。
心塞,可能微博確實碎片化閱讀容易浮躁。
轉成文字更新過來,希望在公眾號上,你願意靜下來想想:
工作到底是在哄誰開心?
不喜歡跟同事一起吃午飯,難道有錯嗎?
最近有一個小朋友給我發私信,問這麼一個問題:
在職場上不喜歡跟同事一起吃午飯,難道有錯嗎?我就喜歡一個人,不行嗎?
我問他,為什麼這個事這麼困惑?他說他看了一篇文章,據說是一個老領導寫給一個95後的。這個小朋友也是95後,他覺得這個話他特別不愛聽,內容大概是這樣的:
「孩子呀,中午同事們一起吃飯,經常看到你一個人去吃,無論是因為你太忙,還是因為你不喜歡吃他們吃的東西,總之,我想說的是白天在公司,生活和工作分不開,你要多和大家一起吃飯。
「因為在工作中只有吃午飯才是最能夠放鬆消遣,交流感情的時候,這是同事之間增進感情,促進合作默契程度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彼此的了解和認可很大程度上都建立在吃飯這件事情上,所以從今天以後多和同事們一起吃飯吧。」
看了之後,這個小朋友特別不開心,他覺得:
我為什麼一定要跟別人吃飯?不就是個吃飯的事嗎,怎麼還上綱上線?
我覺得這個問題真的值得去探討一下,特別是對新入職場的人。
首先在心態上,要保持開放。
這個心態不是說吃飯,而是說怎麼去看待一個所謂的老上級、老領導跟你去聊吃飯的事情。不要帶著對立的情緒,不管對方說的對也好,不對也好,首先在心態上要保持開放。
他不管說什麼,那是他的看法,我怎麼做呢?是我的自由。既然反正是我的自由,反正是咱自己說了算,那你幹嗎要生氣呢?你先聽聽他說什麼,萬一他說的話對呢?你就聽那部分對的,萬一他說的不對呢,你也知道他錯在哪兒,這不也是有進步嗎。
所以,第一步是心態,只有心態開放了,願意去聽別人說的話,願意「兼聽則明」的時候,我們才有可能進入到心態之後的邏輯分析這個模塊。
從邏輯上,聚餐的本質是交流信息。
那午飯到底該不該跟同事一起吃呢?特別簡單,先看最大的好處到底是什麼。在我看來,這個老領導說的並不對,他說什麼增進感情、提高默契,其實是一個結果,它不是真正本質的原因。
本質的原因是什麼?你想兩個人面對面吃飯,眼神不交流,互相不說話,肢體不接觸,它就是吃一百年也不可能變成有默契的同事和朋友。
為什麼中國人喜歡在飯桌上邊喝酒邊談生意呢?是因為飯桌是一個讓人放低戒備的場景,而喝點酒呢,又讓人放鬆警惕,可能該說的,不該說的都說了。而且情緒也比較好,這個時候方便幹什麼?方便交流信息。
你跟同事不是在談判,也不是在勾心鬥角,你是在交流信息。只不過是在吃飯的這個場景裡面,跟工作場合裡的人去交流信息,大家會在放鬆狀態下額外交流一些場外的信息,比如說誰誰誰最近又評先進了,誰誰誰升職加薪了,誰誰誰跳槽去了什麼公司,哪個哪個領導家裡最近出了什麼事,所以他顧不上加班。
這些場外信息有的有用,有的沒用,但不管怎麼說,真正有用的是這些信息以及這個信息帶來你們雙方感情上的變化。有句話說的好,跟領導做一百件好事,也不如跟領導做一件壞事。你跟領導吃飯或者跟同事吃飯是一樣的道理,大家分享一些在正式的職場裡不方便分享的信息,其實真的能夠增進感情。所以增進感情不是因為吃飯,而是因為在吃飯的時候分享到場外信息。
這個「場外信息」有什麼用處?
兩大好處:
一大好處首先是信息。這個信息正式渠道是拿不到的,你拿到的場外信息越多,越有可能在不知道什麼地方幫助到你,相當於是買個保險。
另外一個好處,人跟人之間的情感有了默契之後,再合作時溝通摩擦就會少很多。
當然也會有壞處,比如說可能有的同事可能就喜歡吃那些大魚大肉,不健康。我是小清新,我很健康,我想吃一些蔬菜沙拉,我不想午飯吃得太油膩,怎麼辦呢?
我以前公司就有這樣的同事,他們自己建了一個微信群,在全公司所有部門裡邊徵召,找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人,每天一起去吃蔬菜沙拉,我覺得這個挺了不起。
怎麼講,這是另闢蹊徑。你想,你跟同事吃飯只不過是同部門,最多是兄弟部門,合作部門,而這些人呢,我的這些同事們,他們因為吃蔬菜沙拉在全公司幾乎所有部門都認識一兩個人,這種「弱社交關係」是基於興趣的建立。
很多職業規劃師或者在職場上混得比較好的人,都會告訴你這一點事實:職場上的重大飛躍,往往是由於弱社交關係帶來的機遇。
為什麼?其實很簡單。與你最熟的那一圈身邊人,和你所處的場景高度類似,他們知道的你也知道,你不知道的他們也不知道,有點像是一個「回音壁」,提供不了新的機會。而恰好是那些略有聯繫卻又不夠緊密的人,能夠出其不意地幫助到你。
所以你不一定非要跟本部門的同事一起吃飯,但你最好能夠跟職場上的人一起吃飯,在吃飯的時候分享一些場外信息。
如果只是為了省錢,得不償失。
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覺得錢是賺出來的,也是省出來的。所以他們可能會覺得,我晚上在家做好飯,第二天帶著,又健康又省錢。
這個思路對不對呢?我的看法是這樣的:
如果你特別喜歡做飯,你做飯樂在其中,甚至是你在幫家人準備便當,你覺得很開心,那你繼續堅持。
如果你只是為了省錢的話,我覺得是得不償失。
因為你想一下,你自己準備這個東西,表面上看成本很低,但實際上你搭進去了時間和精力。
有人做飯快一些,半小時,慢一些的,一小時。可能這半小時、一小時對你來說不起眼,但關鍵是它不光是時間,它是機會成本。
假如做飯這件事情並不能讓你放鬆,你做完飯還很累,那你反而是消耗了更多的精力。
而這個精力如果節約出來,在你的業餘時間裡,本來是可以用來做自我提升的。不都說那麼一句話嗎:人在職場裡真正的成長,就取決於下班之後的那幾個小時。
算時間假如有點虛,那我們算一下錢:
如果你只是為了省點錢,一頓飯你自己做可能成本 5~10 塊,你在外邊吃 20~30 塊,一頓飯差 20 塊錢左右,一個月 22 個工作日總共也就是不到 500 塊錢而已。因此你相當於用下班後的 10~20 個小時,賺到了(節約了) 500 塊生活費,折合 25~50 元/小時,值得麼?
假如你的月工資高於 10000 元,那麼你顯然是虧了。而且要是把下班後做飯看成是一種加班的話,那你虧大了呀,因為你應該獲得雙倍工資才對。
假如你的月工資低於 10000 元,那麼你在一個午飯工作餐都需要 30 元的地區,每個月光夥食費都得將近 3000 吧,再算上房租可能也要 3000~5000,還要考慮偶爾改善生活、添置換季衣帽鞋襪,這幾乎就是月光的節奏了。
如果把這個精力和閒暇的時間用來自我成長,有沒有可能進步更大呢?我們就是討論這麼一個利弊權衡,有沒有可能?如果沒可能那你就做飯,如果有可能,那要不要做一點能夠提升自我的事情。你說呢?
補充一個「逆向思維」
最後這一點,原文中是沒有的,因為我沒有想到。是在微博評論中,有小夥伴提到的,我覺得特別特別好,分享給你:
逆向思考一下,假如上班的時候,公司那麼多同事,都沒有一個是你願意一起吃個午飯的,那你每月超過 2/3 的天數、每天將近 1/2 的時間都和一堆你討厭的、很可能也討厭你的人待在一起,有意思麼?工資是有多高啊值得你這樣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