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速車王》:賽場之外(轉自豆瓣店長)

2021-01-07 檸檬的影評屋

從默片時代的滑稽追逐到《速度與激情》,need for speed一直是最能體現電影「運動影像」特質的主題之一。

聚焦1966年勒芒耐力賽的《極速車王》是此類型下的最新選手,如片名所示,它充斥著對速度的極致還原和對造車過程的精細刻畫。

底特律的工廠流水線和摩德納的作坊,勒芒夜霧瀰漫的賽道和鄉間小路,扳手與方向盤,加速,過彎,撞擊與燃燒,《極速車王》用穩健的敘事和炫目的剪輯,將觀眾帶入擋風玻璃後的第一視角,鑽入汽車底盤聆聽發動機的轟鳴。

但你不需要是賽車愛好者,甚至不需要懂車,也能在《極速車王》中收穫當今好萊塢難得一見的影院體驗。

《極速車王》這個有借《極速風流》東風之嫌的中文譯名,或許不完全準確,這部影片不是專為速度崇尚者準備的視覺奇觀,不只是腎上腺素為第一主角的競技電影,它還是人物為先的傳記片,細節豐富的年代電影,充滿幽默和轉折的劇情片。

英文片名Ford V. Ferrari,福特對戰法拉利,雖然沒有高明到哪裡去,但可能對於理解本片更適宜:《極速車王》是一部關於對抗與妥協的電影。

這種對抗,不只是勒芒賽道上兩位車手雙車並行火花四濺的對峙,更多的是賽場之外,兩位汽車巨頭的理念之爭,商業世界與理想主義的博弈,純粹與不純粹、尊嚴與妥協之間的對立。

Ford v. Ferrari:是車王還是廣告狂人

影片故事設定在二戰後60年代嬰兒潮的大背景下,追求新奇標榜個性的美國年輕一代不再中意流水線生產的國產福特,來自異國更具「匠人精神」的跑車品牌顯得更酷,而連續在勒芒耐力賽中獲勝的法拉利更是成為速度和冒險精神的代名詞。

面對下降的銷售額,福特公司的營銷鬼才Lee大膽提議福特開發跑車產品線,收購正處於財務危機中的法拉利,而Lee這個拍腦袋之舉在也成為整場福特法拉利大戰的源頭。

經歷了語言不通坐立不安的尷尬談判後,Lee為老闆帶回他們被法拉利戲耍了的消息,和一句致命的諷刺:「你不是亨利·福特,你只是亨利·福特二世。」

「尊嚴」,是《極速車王》不斷出現的重要議題,而將尊嚴受損作為大戰的直接導火索是非常聰明的戲劇處理。

聽到競爭對手嘲笑自己肥胖,嘲笑福特工廠醜,福特二世都帶著戲謔的表情不屑一顧,但最後這句挑戰尊嚴的諷刺卻讓他神色大變,直接宣布在當年的勒芒向法拉利開戰,要用一輛福特製造的跑車擊敗法拉利。

準確來講,他這裡的用詞不是擊敗,而是埋葬。亨利·福特二世,這個繼承了創始人祖父亨利·福特之名的二世祖,和他對身份的不自信以及所背負的重壓,也就此豐滿地樹立起來,讓觀眾心中福特V法拉利的天平悄悄傾斜。

《極速車王》極有意思的一個點,就是在整個故事的行進過程中,片名中這兩個公司,福特和法拉利的形象一直在不斷變化和搖擺。

法拉利一方在開篇中被塑造成了狡詐的惡人,似乎他們作坊裡精雕細琢的養眼紅色跑車只是一種毫無意義的裝腔作勢。

待到勒芒開賽時,法拉利方的車手像個沉默著奸笑的反派,而看臺上法拉利老頭每一次的氣急敗壞,和主角Carroll每一次的作梗都能讓觀眾感覺舒爽。

而影片前中段的福特二世正相反,觀眾會支持他尊嚴受損後的復仇意願,而在此之外他顯得極有大局意識和商業頭腦,對主角團隊也比較尊重。

一場狂飆後的哭泣是本片最好笑的一個段落,也讓這個車業巨頭顯得有點可愛。然而,這個意料之外的喜劇段落正鋪墊了亨利·福特與速度和駕駛之間的疏離,鋪墊了福特根本不懂賽車的事實。

福特公司的高層Leo在主角們到達勒芒終點線之前替老闆當了惡人,用會議室裡那一套官僚主義一次次為主角們製造障礙。但當終點到來時,觀眾們會逐漸看清,玷汙速度純粹性的的反派永遠不會只有那麼一個,所有體育精神,競技道德,所有對速度的浪漫主義幻想,在商業世界中都不過是終將轉換成銷售額的宣傳品和營銷話術。

所以當我們的車手成為品牌形象下的犧牲品,亨利·福特變成了拋下團隊坐著直升機去用餐的資本家,反而是一直板著臉嚷著義大利語的法拉利老頭,向Ken低頭致敬。

Carroll Shelby & Ken Miles:速度的終極意義

在福特與法拉利的大標題下,本片毋庸置疑的兩位真正主角,是由馬特·達蒙飾演的賽車設計師Carroll Shelby,和克裡斯蒂安·貝爾飾演的車手Ken Miles。

不同於許多其他體育類型片著重刻畫選手與對手之間的競爭關係,《極速車王》將重點放在了這一對惺惺相惜互相成就的同隊友人身上,這一處理也顯示出《極速車王》對於競技與輸贏,對抗與妥協的不同解讀。

影片以Carroll在勒芒參賽時的回憶片段開場,勒芒賽道迷離的夜霧陡然變成洛杉磯的悠閒陽光,而Carroll這位首個贏下勒芒的美國賽車手,不得不因心臟問題放開方向盤退居幕後。

但Carroll明顯是不甘心的,他對速度絲毫未減的迷戀從他開篇引用的詩句就能看出:「當發動機轉速達到7000時,一切都將逝去。」

前賽車手的身份,和對賽車事業的忠誠,成為驅動Carroll在整部影片中行動的引擎,這個總是嚼著口香糖不屑一顧的德州漢子,將不厭其煩地在商場與賽場間周轉斡旋,險棋走遍,也要確保他精心打造的GT40裡坐著一位真正的車手。

Carroll心中最純粹的車手,是傳說中很不好相處的Ken Miles。

這個總是癟著嘴一臉刻薄的英國男人,在方向盤後就變成了另一個人,他說的最多的一個詞是push,以報廢的風險在一圈圈的競速中突破著車輛的極限,也一次次將他自身肉體和精神的極限向前推進。

達蒙和貝爾,在本片中的表演是現象級的。就如兩個角色的關係一樣,兩位影帝級別的演員絲毫沒有搶佔銀幕時間,或是「飆戲」的傾向,有的只是沒有表演痕跡的鬆弛自然。

達蒙完全將自己化成了那個賽道邊掐表的領隊人,情緒內斂細膩;而貝爾,橡皮人一般的體重控制能力只能說是對他敬業精神的讚揚中最低級的一層,《極速車王》中出神入化的伯明罕口音,對人物不同狀態轉化的處理,都證明貝爾早已是當代最好的男演員之一。沒有人會不愛貝爾塑造的Ken,即使這個人物根本沒有討任何人喜歡的意圖。

大多數觀眾,大概都對66年勒芒賽的最終輸贏不太了解,而《極速車王》的類型模式和故事走向,也似乎是以這場賽事的最終結局作為終極懸念。

但在最終三輛福特越過終點線時,我們或許會發現自己受騙了:《極速車王》不關乎勝利,它的最終主題,是妥協。

Carroll對身體狀況妥協,退出賽場後開始心不在焉地服著藥;而當他獲得福特提供的機會可以帶領團隊重返賽道後,即使他耗盡心力花樣百出地抗爭著,到最後也不得不在資本和權力面前放下尊嚴。

Ken似乎是純粹和自由的化身,但他在進入GT40的車艙前還是有經濟壓力和家庭責任纏身。

在成為福特車手後,他的第一次重大妥協,發生在福特高層禁止他出席前一年的勒芒比賽時。脾氣火爆的Ken,出人意料地沒有一走了之,他在空蕩蕩的車庫裡鑽進車下,從收音機裡聽著隊友們在勒芒的最新消息,一面認真地做著點評。

真正控制著那些炫酷賽車的不是把著方向盤的車手,看臺上眾人簇擁的贊助商們,才真正踩著油門和剎車,掌控著這些他們砸下重金的玩具。Ken輸不起這個機會,只能躺在跑車投下的陰影裡,繼續玩這個他並沒有話語權的角力遊戲。

而Ken更為重大的一次妥協,出現在勒芒賽道的終點線前。這一次的妥協,是真正表意上的妥協,放慢,減速,交出對速度的控制權。

當然,對於Ken最後的這個決定肯定有很多非常不同的解讀,而我傾向於將它落腳於之前Ken與兒子的一場談話中。Ken的幾次妥協,都可能是為了保住自己作為賽車手的機會做出的選擇。

這種妥協,是理想主義下忍辱負重的無奈,但或許對於Ken來說,更是明白速度的意義之後的通透與釋然。

在一次次打破個人記錄,一次次將手中這臺車逼到物理極限後,Ken已經拓寬了自己速度的邊界。

對於Ken來說,賽道不是直線型指向終點的,他真正的賽場,是一圈又一圈,永不停止的進程。所以Ken不需要贏,他只需要握住方向盤的那個機會,因為那之後他便不會停。

這或許是《極速車王》與其他類型片最不同的地方。「不在乎結果,只在乎過程」,雖然看上去只是安慰失敗者的雞湯,但對於真正純粹的競技者而言,這是絕對正確的行動指南。或許競技者這個說法,在這裡都不夠準確,因為在Ken最後的那場駕駛沒有其他對手,只有他一個人,在曠野中駛向一團火光。

作為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在現實的框架下,《極速車王》做到了最大限度的改編。

從現實與電影的不同中,或許就能看出創作者們的表達重點:現實中,恩佐·法拉利不但沒有在比賽最後對Ken致意,他甚至根本沒有出席66年的勒芒賽;而福特公司,其實也沒有為Ken設下重重阻礙,在65年的勒芒就有派Ken出戰。

對這兩個公司脫離現實的塑造,一方面豐滿了《極速車王》的情節,一方面或許也是創作者們自己站了隊,站在所謂「純粹者」的角度去批判行業壟斷者的不純粹。這樣的處理是否有失偏頗,可能得福特、法拉利及其消費者們自己去裁定了。

而作為真實人物的傳記片,《極速車王》也免不了誇大這兩個主角的領導力和重要性,將車隊中其他的車手和工程師們模糊化或徹底抹去。

真實歷史中,Carroll和Ken並不是福特GT40的最大功臣,但為了方便敘事和建立人物,《極速車王》直接將這款傳奇車型記在了兩人名下。

但這並不是在批判《極速車王》,虛構作品與真實世界之間,本身就有巨大差距,而創作者們也是拿著有限的信息和老舊的電視畫面,用自己的態度和填補故事中的空白。

除了人物塑造的趣味和對類型敘事略帶顛覆性的解讀,《極速車王》作為體育電影和傳記片的另一個亮點,在於對Ken家庭的展現。

在這位賽車手追求極致的過程中,他的親人不再是電視機旁憂心忡忡的阻礙,相反,Ken的家人都是站在刻板印象對立面,脫離功能性的角色。

妻子Mollie是與Ken絕對相稱的靈魂伴侶,會把車開得比他還快,會在看到兩個大男孩打架時拎一把花園椅打開一本雜誌坐在一邊,而Ken的兒子Peter,是Ken最大的崇拜者,但會在Ken做出妥協時露出不解和失望,又最終真正讀懂父親。

雖然這篇文章著重於站在賽車門外漢的角度,討論《極速車王》賽場之外的表意與敘事,但這不代表《極速車王》的賽場不好看。

從Willow Springs,到Daytona,最終到勒芒,《極速車王》中的三場賽事,和賽事之間的無數測試,都依靠臨場感十足的攝影、聲效和剪輯,生生製造出一種生理上能感受到的速度感。甚至不需要3D,那種遊樂園裡沉浸式的高速體驗,《極速車王》做到了。

《極速車王》設定在60年代,但除開年代設定,整部電影從題材選擇到敘事手法,都透露出一種不屬於當今時代的,紮實而穩健的復古感。

在Disney+流媒體平臺上線的這個周末,當多數媒體人對《極速車王》票房持悲觀態度時,這部在流媒體和「達斯米奇」時代顯得不合時宜的影片,在開畫首周意外票房大爆,將作為系列電影重啟作的《霹靂嬌娃》「埋葬」。

《極速車王》遠不可能是部傑作,但它能成為給古典主義電影人們的一劑強心劑,又再一次證明,「need for speed」在影院中,永遠不會過時。

相關焦點

  • 極速車王:傑森伯恩和布魯斯韋恩的一場奧斯卡級的存在主義賽車戲
    「開車有一個臨界點,當發動機轉速達到每分鐘7000轉,周圍一切事物的存在感都會逐漸消散,車子也將失重,能被感受到的,只有身體,穿梭在時空當中。7000轉,是你成功的標誌,你能感覺到它的到來,它悄悄靠近你,貼近你的耳朵,唯一重要的問題只剩下——你是誰?」
  • 《極速車王》2019年最好的運動電影
    推薦電影微米是認真的《極速車王》又名: 極速之王 / 極速傳奇:褔特決戰法拉利(港) / 賽道狂人(臺) / 福特大戰法拉利 / 地獄駕駛>影片執行可圈可點,敘事問題重重,絕大多數時候,《極速車王》呈現給觀眾的,是懷舊與創新、技術與敘事之間的衝突。
  • 傳記電影極速車王,福特與法拉格的恩怨情仇,賽車史上的傳奇戰役
    說一部前兩天我看過的非常優秀的一部賽車類電影,同時也是一部傳記電影,名字叫做《極速車王》下面首先主要從傳奇車王,福特和法拉利的恩怨情仇,電影帶給我們的啟示,這三個方面來說一下這部電影一:傳奇車王福特要求法拉利交出賽車管理權,這對賽車迷恩佐法拉利來說是最不能接受的,加上當時福特公司的官僚作風嚴重,要求賽車手服從命令的理念這和法拉利也是相違背的最終導致了談判的失敗,據說法拉利還羞辱了福特二世,於是福特二世不計成本找了最優秀的設計團隊一定要報仇雪恨,接著就有我們後來在電影中看到的福特參加勒芒比賽,大戰法拉利,最終在勒芒賽道上取得了三甲並駕齊驅的好成績三:電影《極速車王
  • 《極速車王》:在追夢的路上,付出了百分之百的努力,結局卻悲慘
    電影《極速車王》是由美國二十世紀福斯公司出品的傳記電影,榮獲了奧斯卡金像獎的提名以及還有其他的最佳獎項等,是由著名導演詹姆斯·曼高德執導,於前年11月份在美國各大影院上映。該影片主要講述了幾個夥伴一起經營福特公司,最終成為了第一支勒芒耐力賽冠軍車隊的故事,電影中呈現了滿滿的熱血和運動中速度刺激感。
  • 誰是車王S10全面啟航,賽場現小橘子真人版的何思穎
    而在現今電競賽季日益完善的今天,QQ飛車也是緊隨大眾的潮流,提出屬於自己的專屬電競賽事「誰是車王」。在時間的不斷推動之下,「誰是車王」也已成功舉辦了九屆賽事,憑藉其專業的賽制賽程設置,以及豪華無比的明星選手參賽陣容,讓每一屆的「誰是車王」都變成一場極速視聽盛宴。
  • 最低豆瓣8.6,十部適合男人看的熱血體育影片,抓緊收藏!
    影片描述的是上個世紀60年代的美國籃球場,影片基調還是圍繞種族歧視展開,影片場景,人物造型都很復古,也很有質感,喜歡籃球的朋友不要錯過,這部影片會讓你感受到不一樣的籃球賽場!
  • 可曾聽聞國服車神,奧斯卡熱門,極速車王影評
    作弊代碼似乎是「你怎麼把它轉對」《極速車王》的中文翻譯顯然是幾年前備受好評的賽車電影《極速風流》的高潮。雖然這種翻譯乍一看相當低,但我認為細看一下也不無用處。「汽車之王」有兩層含義:贏得比賽的福特GT40是「汽車之王」,由貝爾扮演的肯·邁爾斯(Ken Myers)是「司機之王」。然而,在我看來,真正符合克裡斯蒂安·貝爾氣質的「汽車之王」永遠是巴特莫比爾。
  • 中國車王與速馬力燃油催化器的不解之緣
    Smart Life(速馬力)燃油催化器是廣州市速馬力汽車配件有限公司的主打產品,自誕生之日起便受到汽車行業的高度關注。這不僅是因為公司推出的燃油催化器產品具有劃時代的創新意義,還因為企業的研創團隊及營銷團隊中聚集了中國汽車運動領域的諸多知名人士。
  • 《極速車王》:無情現實,傳奇車手的結局竟是悲哀
    海報:邁爾斯(左)、謝爾比(右)這眾多獎項背後,既是電影《極速車王》在場景調度、劇情架構、鏡頭語言、真實性、藝術化設計等諸多方面的高水準,又是其所代表的正確文化價值與社會寓意。02.在暴風雨中起舞,邁爾斯和謝爾比挑戰不可能該影片改編自真實故事,經過了藝術化處理,敘事結構呈因果關係順序式的線性模式,因而有開頭、發展、高潮、結局。年輕的謝爾比是一名出色的車手,但是由於長期賽車誘發心臟病,無法回歸賽道,做起了賽車的生產設計工作。
  • 為了看懂這些汽車哏 我把《好萊塢往事》和《極速車王》二刷了
    其二,則更加熱血一些,從片名就能看出一二:《Ford v Ferrari》,直譯過來是《福特對飈法拉利》,但中文名《極速車王》對觀眾更具殺傷力。影片情節改編自真實的故事,講訴的是英國傳奇車手肯·邁爾斯與美國車手兼汽車設計師卡羅爾·謝爾比,一同研發出福特GT40,並在1966年勒芒24小時耐力賽中成功打敗法拉利的故事。
  • 2020豆瓣年度電影榜出爐,今年好看的電影都在這了!
    最近,豆瓣公布了2020年度電影榜單,依據豆瓣用戶的評分、人數和時間對好口碑的電影進行了綜合排名。  接下來,首先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最受關注的 「2020年評分最高華語電影」和「2020年評分最高外語電影」這兩大榜單。  2020評分最高華語電影
  • 在2019年豆瓣電影排行榜上,不是《寄生蟲》是他
    輸入此列表有三個條件:首映(限時);豆瓣評分8.0以上(口碑);6000多人豆瓣評分(影響力)。經過雪夜的嚴格放映,只有30部符合上述三個條件的影片可以說是上映的最佳影片。通過這個最新的名單,我們還可以測試影迷對電影的熱愛。
  • 豆瓣年度電影劇集榜單:《陽光普照》《1917》《想見你》評分最高
    2020年獲得豆瓣網友評分最高的前十部華語電影依次為《陽光普照》《一秒鐘》《氣球》《八佰》《熱帶雨》《金都》《叔·叔》《半個喜劇》《我和我的家鄉》《奪冠》。十部影片中有六部都是文藝片,《八佰》等四部商業片也憑藉過硬口碑躋身前十名榜單。
  • 來自極速巔峰的遺憾
    談到賽車,就不得不談車手,這些極速巔峰王者,都是我心中的英雄。今天凌晨的一場 F1 薩基站的比賽,讓我看到了又一個極速巔峰王者的湧現。01 誰可以成為極速巔峰的王者?總有很多事情表面上很簡單,但是如果你自以為車技不錯就可以當個賽車手,那終究會發現這根本不可能,這就是來自極速巔峰的遺憾。這些在極端情況下以極速對決的巔峰王者,每一位都值得我們尊敬,他們為此付出的代價是我們難以想像的。
  • 2020豆瓣年度電影榜出爐!
    最近,豆瓣公布了2020年度電影榜單,依據豆瓣用戶的評分、人數和時間對好口碑的電影進行了綜合排名。 接下來,首先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最受關注的 「2020年評分最高華語電影」和「2020年評分最高外語電影」這兩大榜單。 2020評分最高華語電影
  • 在真正的賽道風馳電掣 九號卡丁車PRO車王爭霸賽收官
    三支超級戰隊,在金港新卡丁車賽道集結出戰自6月1日九號機器人聯合SCC超跑俱樂部啟動「九號卡丁車PRO車王爭霸賽」隊員招募後,比賽吸引了全國數千名賽車愛好者報名參加,經過層層選拔,由9名優秀的賽車愛好者組成了3支戰隊,分別是:九號超級戰隊,由九號工程師關禮庭帶隊,隊員是九號產品經理林冀、設計師李睿琦
  • F1賽場斯柯達引爆HEROS活力嘉年華
    CRC冠軍車王極速挑戰斯柯達全系F1賽道傾情試駕本次HEROS活力嘉年華,上海大眾斯柯達品牌全力支持,傾情演出,不僅包攬全部賽事用車,同時在活動現場也展示了斯柯達的全系產品,更為現場的車迷及粉絲帶了了曾經叱吒CRC(中國汽車拉力錦標賽)的六冠王-上海斯柯達紅牛車隊戰車,並現場讓觀眾感受了這輛戰車的極速魅力。
  • 最前線|豆瓣發布2020年度電影榜單,《陽光普照》登頂評分最高華語...
    豆瓣12月18日發布的2020年度電影榜單顯示,疫情期間國內影視公司註銷3200家,全年上映的電影數量同比下降40%,國產院線片僅299部,全年觀影人次同比下降70%。一系列悲觀的數據背後,電影行業也出現了一些新的趨勢。1月,歡喜傳媒的喜劇電影《囧媽》選擇與字節跳動合作,將電影改為在線免費首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