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孩子漸漸長大,青春期悄然而至,很多父母抱怨,孩子跟自己的交流越來越少了。
偶爾聊天,也都是了無趣味的對答:「今天在學校怎麼樣?」「還行,挺好的。」然後就沒了下文。
一位學生家長說,她很善於主動溝通,也總在嘗試好好和孩子溝通,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孩子有什麼事都不願意跟她說,她和孩子之間仿佛有一堵牆。
她懷疑,莫非是青春期的孩子都這麼難溝通嗎?不是,是我們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在你和他們之間構築了一條鴻溝:
我們一起來看看下面的漫畫告訴就會告訴你這到底是怎麼了↓↓↓
心不在焉的敷衍,別以為孩子不知道。是的,你口口聲聲說,你在聽了你在聽了。可是你的眼睛離開了電視屏幕嗎?離開了手機嗎?孩子最想要的是面對面的交流,你做到了嗎?如果換成你是孩子,你喜歡你的父母這樣和你說話嗎?難怪孩子會說「還是算了吧!」。
如果換成是這樣的交流呢?看吧,效果大大的不同,孩子更願意哪種交談方式呢?其實,孩子有時只是想我們能和他產生情感共鳴而已。
當孩子有事情想和你述說時,不論你有多忙,請放下手中的事情,認真的聽孩子講完,用實際行動告訴他,你是真的在聽他說話。只有這樣,孩子才願意把他心裡的事情和你分享,遇到困難也會向你尋求幫助。
孩子在和你講每一件事情時,如果家長是以提問,責備,或命令的口氣說話,很容易打亂孩子的思路,產生消極的情緒,從而導致到孩子很難有清晰的思路和態度積極的去陳述事情及解決事情了。
或許咱們應該先聽孩子把話說完,就算簡單的回答她「哦,嗯,這樣啊」也沒關係。孩子能感受到我們在聽她傾訴,儘管是多麼氣憤的事情也能愉快的表達出來。在管孩子的同時,以不打斷孩子,讓孩子在敘述是有清晰的思路,和自己正確的感受,來找到適合自己的解決方法。
很多時候,我們只是想安慰孩子而已的,孩子不開心,我們說不要不開心,孩子難過,我們說不要難過了,孩子害怕,我們說不要害怕…….你感覺沒有什麼不對嗎?儘管我們態度是十分和藹,沒有半絲不耐煩,輕聲細語,為什麼孩子還是那樣,甚至更加變本加厲了呢?
是吧?兩幅圖的對比,知道大人們錯在哪裡了吧。我們否定了孩子的感受,他們內心的想法,只是一味的安慰,而且還是用錯了方法。
孩子肯和我們分享她內心的感受時,我們應當接納她的感受,她內心真正的想法,孩子知道自己能夠被理解,被接納,心裡會感到十分的欣慰。也更容易和你敞開心扉述說心裡事。
很多家長都會說自己的孩子,家裡有東西吃(玩)他就不要,明明沒有的東西就一定要父母滿足他,有時解釋沒有了,咱們下次再買過都不行,甚至還在地上打滾耍無賴。真是讓人很惱火。
不必解釋了,不如用童話裡魔術師的方式來實現他的願望吧,孩子更容易接受現實,因為他們只是想表達他對某樣東西的渴望之心而已。並非真的就非它不可。
用任何語言技巧和技巧都不如認真的聽講和真誠的態度來得更為有用些。孩子需要的是我們理解他們的感受,與他們有共鳴之情,才能把親子關係建立得更好。如果沒有這兩項,無論家長說什麼,在孩子眼裡,一切都是「廢話」「空談」,孩子體會得到你們的心不在焉,隨便敷衍,不了了事的態度,久而久之,孩子與我們的距離就越來越遠了。
以上的漫畫也許能夠帶給你更好的溝通技巧,從中細細體會,不斷在現實生活中演練,相信不久,與孩子所謂的無話可說就會變成敞開心扉,無話不談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