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昌實驗小學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名校,它始創於1905年,前身是兩湖總師範學堂附屬兩等小學,校園是清代張之洞先生創辦的「兩湖書院」和原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舊址。
如果你走進學校大門,迎面就能看到一棵老槐樹,這是學校的「校樹」,一年級學生的少先隊入隊儀式就在這棵樹下舉行,孩子們戴上紅領巾的時候,也會給「樹爺爺」戴上紅領巾。
戴上紅領巾的同時,「三道槓」、「兩道槓」、「一道槓」也就進入了孩子們的生活,大隊長、中隊長、隊委、小隊長……一些人從此成為孩子裡的「佼佼者」、「優等生」、「小幹部」,他們手臂上的「幾道槓」代表著榮譽、責任,也讓他們感受到了權力的滋味。
然而,武昌實驗小學在一個月之前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少先隊幹部在平時不佩戴「三道槓」、「二道槓」、「一道槓」,更換為統一的志願者標誌,該標誌上印有「湖北省武昌實驗小學少先隊志願者」字樣,還包括由太陽、向日葵、校名英文字母等元素構成的校旗LOGO。
之所以產生這樣的舉措,其目的是為了淡化小學生的官本位思想。
此舉一出,很快成為社會話題,一時好評如潮。
不過,這一大膽革新在啟動一段時間後,不得不轉入「低調」運行。
直接的問題是,取消「幾道槓」與少先隊的組織要求存在衝突,同時,一些家長也對此持反對意見。而在更寬泛的層面上,看似一項簡單的革新,卻要面臨現有的一元化教育評價體系和社會官本位大環境的擠壓。
武昌實驗小學如同一條嚮往純真的小船,漂蕩在現實浩瀚的海面上,不過,在理想與現實的進退之間,他們有了同路人,南京市同仁小學開始試點同樣的改革。困難重重,但希望仍在。
「低調運行」的改革
官本位影響蔓延到小學,這是一個老話題,但武昌實驗小學卻是第一個嘗試取消「幾道槓」、轉而推行志願者的學校。
早在四年之前,上海市人大代表柏萬青便對中小學生在校外佩戴「幹部標誌」提出了質疑,認為少先隊幹部在學校佩戴幹部標誌是便於參與學校的管理,而放學後,特別是在一些公共場所,還佩戴幹部標誌,表示自己與一般同學不同的身份,是不太妥當的,「因為少先隊員年紀小,思想教育方面需要人引導,這樣做對他們幼小的心靈影響很不好」。
而武昌實驗小學的舉措更加徹底,除了少先隊活動之外,少先隊幹部在平時都不再佩戴「幾道槓」,以減少其客觀上造成的官本位影響,樹立小學生的平等觀念和服務意識。
這一改革讓不少人眼前一亮,伴隨大膽改革而來的,是外界的廣泛關注和不同意見。
在改革之初,校方便擔心此舉會被過分解讀,然而,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改革遇到了不小的阻力,校方不得不婉拒了陸續趕來的媒體,而一向對基礎教育改革有追求、敢說話的校長張基廣,也不再談論這個話題。
校方原本以為這項改革很簡單,學校政教處主任徐仲書此前表示:「我們並沒有覺得自己有多大的創新,只是想通過這種方式傳遞淡化『官本位』思想、樹立人人平等的理念。」
可是,半個月之後,徐仲書只能對記者說:「我們追求的是靜心做教育,望理解。」
至於為何不願再談論這項贏得廣泛讚譽的改革舉措,徐仲書似乎很難找到合適的措辭,只好簡單地說:「一些家長提出了不同意見。」
被異化的「權力」
在武漢從事教育工作多年的教育專家張一鳴(化名)向記者解釋了張基廣校長的為難之處:「張校長的初衷很好很明確,就是要抵制小學裡的官本位思想,但是,取消日常少先隊幹部標誌佩戴,同少先隊目前的組織紀律有衝突的地方,在媒體大量報導之後,造成了實驗小學要取消少先隊幹部的印象,於是便受到了壓力。」
「我本人很支持張校長的這項改革。」張一鳴說,「在我們上小學的年代,我也是少先隊幹部,那時候全社會都講無私奉獻,少先隊幹部就是為大家服務的,三道槓比兩道槓多的是責任,要付出更多。現在,社會大環境不一樣了,官本位的觀念很普遍,大家都想做官、做大官,奉獻精神少了,多了權力意識,大家都在批評特權,可誰又都想擁有哪怕一點特權,認為那樣才算成功、才能受到尊敬。大人的觀念都是如此,小孩子又怎麼能不受影響?設立少先隊的初衷又怎麼能不被異化?少先隊幹部自然也被當成了『官』,有了權力感,同樣的一群學生,也因此出現了等級。」
武昌實驗小學的改革自然無法取消少先隊幹部,只是盡力在客觀上減少「官本位」的投射——儘量讓學生在日常不佩戴代表「幹部身份」的「幾道槓」,轉而用「志願者」標誌來推動平等、奉獻的觀念。
張一鳴認為:「雖然拿下了少先隊幹部標誌,其實是回到設立少先隊幹部的初衷,只是用志願者標誌去消除『官本位』色彩,應該說是一種積極的努力。至於說同少先隊的組織要求有衝突,我覺得,既然是有益的嘗試,就大膽去試,任何改革在最初都會同現實產生衝突,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有些東西需要隨著時代發展進行調整。」
「微微的」失落
即使外界送上眾多支持聲音,但是,在校園裡非少先隊活動期間取消「幾道槓」也顯得十分大膽,有的家長第一反應是:「難道少先隊幹部取消了?」了解具體情況之後,才表示理解:「這樣挺好,小孩子不適合這麼早就養成『官民』、『管與被管』的等級概念。」
不過,並非所有家長都支持這種做法,有些家長覺得,「幾道槓」對孩子是一種激勵、一種肯定。陳女士的孩子上六年級,是一名「兩道槓」,她認為:「戴著『兩道槓』對孩子也是一種鞭策,學習、做事都有動力,對自信心和責任感的培養也有好處,改成志願者標誌,感覺激勵作用沒有那麼大了。」
六年級的王思(化名)拿下了三道槓,戴上了志願者標誌,雖然她還是班幹部,但感覺明顯不同了,在《齊魯晚報》的報導中,她說,低年級的學生不再向她投來「崇拜、敬畏的目光」,讓她感到有些「微微的失落」。
更加失落的可能是家長,陳女士說:「孩子戴著兩道槓、三道槓,你帶著她走在街上都是自豪的,更不用說在親朋好友面前了。平時同事之間也常拿孩子來攀比,你家孩子兩道槓,我家孩子三道槓,只要一說這個,就代表是優秀生了,要說是『志願者』,需要跟對方解釋半天,說這個是相當於兩道槓或三道槓的,還是有點彆扭。」
另外,現實情況更是家長們不得不考慮的,小升初取消考試,要想擇校,對孩子的評價方式,除了各種競賽的成績之外,「幾道槓」也是重要參考,畢竟這是一個全國統一的標準,「如果你說我孩子是校園志願者,中學可能都不理解,志願者是什麼呢?你的體系跟別人不一樣啊」。
甚至,個別家長擔心,「幾道槓」改「志願者」可能會影響到孩子未來的適應競爭的能力。陳先生的孫子在武漢的另一所小學上五年級,兒子兒媳工作忙,他擔負起接送孫子上下學的任務,在校門外等待的時候,經常和家長們交流孩子教育問題,於是聽說了實驗小學「取消幾道槓」的消息。「大家一開始都覺得挺好,說這是對孩子的保護,有利於他們健康成長。可是,慢慢地,不同意見就多了,大家擔心,這麼教育出來的孩子,將來在社會上能適應嗎?不會受打擊嗎?再說,官本位是大人造成的,讓幾個孩子去抵制,現實嗎?將來他們從實驗小學畢業了,誰又來保護他們不受官本位影響呢?」
小學校挑戰大問題
在實驗小學取消「幾道槓」的改革被武漢當地媒體報導之後,消息迅速傳播,不少教育研究者都對此撰文做出評價,其中,讚賞的居多,但也有學者對此表達了擔憂,因為,究其根本,這是社會大環境和單一的教育評價體系產生的問題。
教育研究者胡樂樂認為:幾道槓既是榮譽的象徵,也是權力的體現,那些連一道槓也沒有的普通學生,只能做被管理者、服從者。這種制度,是十足的權力分層制度,但我們的現代教育倡導的核心價值是人人平等,所以說,幾道槓與班幹部違背了這一核心價值,並且導致了諸多不可忽視的問題,因而需要取消或改革。「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說,武昌實驗小學取消『幾道槓』的做法值得稱讚。」
但是,在專家看來,實驗小學面對的問題卻很龐大。
華中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範先佐說,「官本位」的東西並不是由「幾道槓」引發的,而是社會大環境的問題,需要學校、家庭、社會一起努力解決。
著名教育學者熊丙奇也關注到了武昌實驗小學的這一改革,他指出,由於我國教育的整體評價體系未變,所以,學校對學生管理方式的探索,也就難以跳出這一框架。「早在『五道槓』引發社會議論之時,就有一些學校管理者提出,取消『五道槓』,取消『三好評選』,怎麼管理學生?難道學生們不需要激勵嗎?學校不崇尚爭優創先嗎?這就是單一評價體系下的管理思路。因此,只有打破單一評價體系,建立科學的多元評價體系,學校管理才能有全新的育人觀,也才能擺脫等級意識,尊重每個個體的發展,給每個學生營造平等的成長環境。」
特權班幹部「很可怕」
雖然壓力重重,但武昌實驗小學消除官本位的嘗試仍在繼續中,而且,這也並非校長張基廣的一時衝動做出的決定,在兩年前,他便倡導「班幹部」要有服務意識。
2010年8月,張基廣校長特別撰寫了一篇文章發表在博客上,文中描述了他印象中的關於班幹部的「經典」場景:老師又不在教室了,一個學生像模像樣地拿根教鞭在巡視教室,還時不時用教鞭在這個同學桌上敲敲,在那個同學頭上晃晃,而被敲、被晃的同學都拿一種異樣的眼光瞅著他;有時,他站在講臺上,一雙眼睛像老鷹一樣盯著全班同學,巴不得哪個地方有個風吹草動,他就會馬上作出反應,在黑板上得意洋洋地記上一個不守紀律的同學名字,或者大聲地喊著「某某某,你不要講話……」
在張基廣校長看來,這樣的班幹部「很可怕」,表面上看,當班幹部好像是可以培養和提升學生的組織能力,實則如果像這樣當班幹部就會失去很多,他會失去真正的夥伴和朋友,會失去平常心,甚至會失去健全的人格,「監工」、「奴才」、「告密者」的心理暗示和心理定位,「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他人格的成長,甚至會關乎他的未來」。
「班幹部是需要的,關鍵看其如何產生。」張基廣校長主張班幹部應該是由班級民主產生,由學生民主推薦、民主選擇,一旦這樣的班幹部有朝一日不稱職,則可再行組織改選。
與此同時,「班主任一定要在同學中倡導一種意識,班幹部不是管人的,是沒有特權的,而是服務班級,服務同學的。只有不斷倡導這種服務意識,才能讓班幹部角色回歸其本位,讓班幹部成為同學們真正喜愛的、擁戴的夥伴。」
這種民主、平等、服務的理念是張基廣校長對小學「官本位」開出的藥方,並且,不改不行。可以看出,這種理念一直延續到取消「幾道槓」的改革中。
今天睡好覺
明天不跳樓
「為什麼這樣的改革會出現在實驗小學?是因為他們有張基廣這樣一位校長。」張一鳴說。
去年,張基廣的一句「名言」,讓他一時成為了全國性的話題人物。
在武漢一家教育研究院的成立儀式上,張基廣應邀發言,聽眾是來自湖北各地的教育工作者和學者,談到「我心目中的教育」時,他用老子的「道法自然」「和而不同」來概括,「教育應該尊重人的自然成長規律,同時應該注重人的個性化發展。」
這還沒什麼,關鍵是他進一步地解釋:「通俗地說,就是讓學生『今天睡好覺,明天不跳樓』。」
聽眾們一時譁然,但仔細一想,說得確實不錯,坦率、形象、切中要害。於是,這句話被迅速傳播。
旁人說起張基廣校長,通常形容他溫和、儒雅、低調,對教育充滿熱情和理想,在教育實驗和辦學探索上十分大膽,屢有創舉。
2009年,他創辦了全國第一個「終身發展實驗班」,家長自願報名,學生一至六年級沒有統一的書面家庭作業,但增加六項「素質作業」:勞動作業、鍛鍊作業、閱讀作業、思維作業、組織作業和鑑賞作業。
這次改革也在當時引發了爭論,有讚揚,也有擔憂。當年招生,張基廣以為能招滿一個班就不錯,結果報名的家長人數超出預計,第一年就設了兩個班。
實驗班辦下來,學生開心,家長也看到了效果,去年,實驗班擴到了5個。
「哪一次改革沒有壓力?都有壓力。但是,如果是符合教育規律的,就大膽去做。」張一鳴說,「張校長很多教育理念和我都能達成一致,他一直的主張是,『讓教育回家』,也就是讓教育回到本質,他的很多改革都遵循著這個主旨。」
張一鳴對實驗小學的改革抱有樂觀態度:「可能武漢有『敢為人先』的精神,所以各種創新、探索特別多。實際上,大環境也是小環境組成的,不能因為大環境如何就放棄了嘗試和努力。這個改革雖然是小學校園裡的一小步,但仍然很有價值。小孩子們將來是會被社會影響,但他們也會影響身邊人、也會影響社會。而且,這個理念如果能影響到其他人,也許將來就有更多人開始邁出改革的腳步,我做一點,你做一點,就能形成強大的民間力量,促進大環境的改變,而不是一味被動地等待大環境變好。藉口大環境而止步不前,也是一種不負責任。」
校長的勇氣
在武昌實驗小學的網站上,醒目位置是張基廣校長的博客連結,他的博客文章,許多學生和家長都會去讀,在其中的一篇文章裡,人們可以看到他不斷推動教育改革的內在力量——他稱之為「校長的勇氣」。
「在社會轉型期辦學,校長要時刻面臨著上下左右的挑戰,稍有偏頗,就可能使自己陷入困境。如何以不變應萬變?我認為:校長必須要有一種『校長的勇氣』。」
什麼是「校長的勇氣」?張基廣這樣解釋:「校長的勇氣在進退之間。退則適度妥協,以收為進,贏得空間。進則獨立精神,堅守學術,自由思想。從某種意義上說,校長的勇氣就是做一個理想的現實主義者。」
「或許,我的教育理想只是一個追尋的夢想。或許,我還會在理想與現實的夾縫中艱難前行。但我會始終保持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姿勢,永遠懷著一股尋找教育理想王國的激情和夢想,奔跑在實驗和探索的路上……」
在進退之間,實驗小學已經有了同路人。南京市同仁小學五年級的兩個班試點取消「幾道槓」,19名少先隊幹部取下了「幾道槓」,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統一印有「志願者」的無差別標誌。
「遇到問題可以調整,但只要大方向正確,就不妨去積極地嘗試。」張一鳴做了幾十年教育,深知當下教育存在頗多難題,也因此格外珍視改革者的勇氣,「改革註定不會一帆風順,但我相信,有勇氣的人會越來越多。」■文/本報記者 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