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七八月正值暑期,孩子多在家中,兒童意外事故發生的概率隨之上升。夏天衣服穿得少,皮膚外露部分較多,孩子燙傷、燒傷事故也到了高發期。那麼什麼樣的環境容易導致兒童燙燒傷事故的發生?如何儘量避免這樣的意外事故?一旦發生,我們在家中該如何處理?萬一燒傷比較嚴重,留下了難看的瘢痕,家長和孩子又該如何面對這樣的遺憾?近日,北京兒童醫院和水滴公益聯合舉辦了一期兒童燒傷、瘢痕夏令營。參與活動的燒傷兒童及其家長不僅學到病情管理知識,還獲得了來自社會各界對這個群體的心理健康的關懷。
高壓電、熱液體是主要危險源
7月20日,北京兒童醫院培訓基地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小客人,他們是全國各地因燒傷來北京治療的孩子。
今年14歲的張威來自河北農村。三年前的暑假,他和小夥伴背著家長,偷偷把一輛電動車騎上公路,結果與迎面駛來的運煤大卡車相撞。遭受強烈撞擊的電動車的電池漏電,導致張威的下肢嚴重燒傷,部分內臟器官也因電擊受損。張威在北京兒童醫院先後接受了三次大手術。治療和恢復期間,這個堅強的男孩經歷了很多痛苦,學習也因此受到影響。萬幸的是手術都非常成功,現在張威已經基本康復。
屬龍的史峰如今已經上大學。在他9歲那年,就在二月二龍抬頭那一天,小峰開開心心地一個人去村外放風箏,沒想到風箏飄到高壓線上,而拴風箏的線恰好是一捆銅線。小峰遭受了嚴重的高壓電擊傷。北京兒童醫院大夫們高超的醫術挽救了小峰的生命,然而經過多年治療,小峰的身上還是留下了大面積的瘢痕。
另外一些燙燒傷事故則由熱液體造成,最常見的就是熱水。不到兩歲的玲玲來自山西。在她剛一歲時,不小心從炕上掉下來,而炕邊正好放著一隻盛滿沸水的熱鍋,玲玲的後背和下肢被燙傷。「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她當時是躺著掉下去的,沒有傷到臉。」玲玲的父親對記者說。夏令營中還有一個孩子,小時候因為對水蒸氣好奇打翻熱鍋被燙傷。這類燙燒傷事故多發於兩歲以下的小寶寶,大多由於家長一時疏忽大意導致。
瘢痕兒童更易自卑
對於因燙燒傷致殘或者留下瘢痕的孩子們來說,他們將忍受的遠遠不止是病痛,更是外界投來的異樣目光。正值生長發育階段的孩子,如果錯過最佳的心理調整時機,終生都抹不掉痛苦與悲傷。
北京天正諮詢工作室心理諮詢師、兒童遊戲治療師祁麗萍介紹,燒傷兒童的心理問題從心理學上歸為應激創傷。應激創傷會造成喪失,通常分為物理層面的喪失和心理層面的喪失兩大類,也可以分為原發性喪失和繼發性喪失。物理層面的喪失包括身體的傷殘、外貌形體的變化,社會心理層面喪失包括不被接納、與朋友關係疏遠等。這些往往更具毀壞性,因為沒有人能看到,有時連本人也不知道。遭受應激創傷的人往往會陷入焦慮、恐懼、無助、抑鬱之中,而孩子的表現可能會表現為打人罵人、一直哭、特別黏人或者孤傲冷漠。
「6歲以下的孩子還小,還沒發展到特別關注外貌形體的階段,燒傷瘢痕對於他們在社交方面的影響還沒有那麼大。但由於他們表達能力不夠強,尤其需要爸爸媽媽能理解他們的情緒。而大一些的孩子對燒傷瘢痕會更加敏感。比如在夏令營的畫畫環節,別的孩子都趴在地上的長卷上畫畫,有個手部燒傷的孩子不願意伸出手畫。等別的孩子陸續畫完走了,他才在長卷上畫了兩朵小花,其實他畫得蠻好的。」祁麗萍介紹,對於6歲以上的孩子,身體傷殘和心理創傷不僅會造成孩子社交困難,還會導致學業困難。「特別是進入青春期以後,有燒傷瘢痕的孩子可能更加在意別人的目光,會感到自卑。」
心理專家表示,燒傷兒童的家長往往也產生一些心理問題。有些是被內疚、自責等不良情緒困擾,可能表現為對孩子過度照顧、過度溺愛。另外一些家庭則因為孩子的意外引發家庭矛盾,家人之間互相怨恨,進一步加重了燒傷兒童的心理問題。
遊戲治療幫孩子重拾信心
北京兒童醫院燒傷科主任齊鴻燕表示,舉辦這次夏令營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幫助受傷的孩子直面生活中的困難與挑戰、增強自信心。遊戲,是兒童的語言,是通往兒童內心世界的窗口。通過遊戲治療孩子的各種心理、行為問題和心理創傷,能更有效地促進兒童的健康發展。在治療燒傷兒童心理問題時,好的遊戲往往能發揮非常顯著的積極作用。「這些孩子從治病以來情緒一直比較低落,我們希望通過做遊戲讓他們真正放鬆下來。」夏令營活動中,心理專家為孩子們帶來了豐富多彩的團體親子遊戲,比如把不好的情緒吹到氣球裡再將氣球放飛、介紹我的最愛、閉眼放鬆想像、父母與孩子面對面互訴優點等等。通過這些遊戲,孩子們尋找到歡樂,釋放出痛苦。
遊戲中,有兩個情景令記者印象深刻。第一個發生在做「義大利麵」的遊戲時。遊戲剛開始時,有一對面部被嚴重燒傷的兄弟,與其他人坐得遠遠的,不願意參與。後來發現遊戲時自己可以向許多成年人發號施令,把成年人指揮得團團轉。一瞬間,兩人緊繃了多年的神經突然間打開,爆發出開心爽朗的笑聲,接下來的所有遊戲,兩人都熱情參與。另一個情景發生在「超級英雄」遊戲環節。孩子們輪流穿上超人披風、戴上「超人」面具,訴說自己認為自己最勇敢的經歷。這時,諮詢師注意到一個本來玩得很開心的小朋友忽然跑到角落裡把頭深深地埋下,就邀請他進入遊戲小組。當被問到他的英雄時刻時,小朋友悶悶地說:「想起以前做手術,做了6個小時……」邊說邊止不住地流淚。諮詢師回應了他的情緒:「但是你堅持下來了,對不對?」小朋友頻頻點頭。不一會兒,他擦乾眼淚,目光變得明亮起來,在之後的遊戲環節變得越來越積極和投入。
關愛瘢痕兒童,正常化交往最重要
心理專家指出,如果受傷兒童得到足夠支持,是可以恢復得很好的。活動中,來自兒童醫院的專家以及水滴公益相關負責人均表示,其實社會各界有許多愛心人士想幫助受傷兒童,但又怕方式方法不恰當,傷害到孩子敏感脆弱的神經。兒童醫院燒傷科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策劃夏令營時,我們接到一些正常兒童的家長的諮詢,問他們的孩子可不可以作為志願者跟受傷兒童一起玩。我們雖然覺得家長們的初衷很好,但又怕正常的小朋友見到瘢痕兒童時控制不住自己的反應,對受傷兒童心理造成傷害。」
「只要正常化交往,坦誠禮貌地交流,受傷兒童一定能夠感受到你的誠意。」祁麗萍表示,成年人看到這些皮膚有瘢痕的孩子,大多會同情他們,於是對他們過度地同情、過度地照顧,這反而讓孩子們感受不好,讓孩子們感到「我不行」。這是許多沒有經驗的社會志願者在獻愛心時普遍存在的問題。如果是這些孩子的老師,上課時就更要注意給受傷兒童安排適宜其能力又稍微有些挑戰的任務,而不是把他排除在教學內容之外。這樣會讓受傷兒童和同學們都意識到,受傷是事實,但受傷並不代表什麼。
「正常孩子看到同齡有瘢痕的小朋友,產生疑問和好奇是很正常的。這時我們可以教孩子坦誠禮貌地提問,比如『你的傷口還疼嗎』、『我可以摸摸你的傷口嗎』等等。」 孩子跟孩子在一起,比跟大人在一起玩得更好。我們鼓勵正常孩子與受傷兒童交往,幫助正常孩子理解受傷孩子情緒和行為的過激反應是由於創傷造成的。很多受傷兒童會大大方方地與同齡人交流。萬一遇到受傷兒童反應激烈,我們要讓正常兒童知道,那只是他一時的反應而已,明天還可以繼續找他玩。一旦受傷兒童發現你是真的想和他玩,並不是同情他、可憐他,受傷兒童一定會願意和你玩的。
通過這次夏令營活動,燒傷兒童的家長獲益良多。他們表示,今後不再單純考慮治療問題,也要意識到孩子心理方面的需求。家長們紛紛表示,以後一定會通過調整家庭成員的心態、改善孩子情緒波動時父母的反應和創造和諧氛圍等方式,來增加父母與孩子溝通機會,讓孩子在更加溫馨的環境中成長。
如何處理兒童燒傷?
如果兒童不小心被燒傷燙傷,正確的急救需要記住五個字:衝、脫、泡、蓋、送。
衝:一旦兒童被燒傷,首先要讓兒童遠離燒傷來源,用涼水衝洗傷口約10分鐘,衝洗時使用中等水流,這樣可以避免對燙傷部位造成傷害,減輕疼痛。
脫:如果兒童的傷口卡在衣服中,應儘快取下或切斷燒傷部位的衣服。如果皮膚和衣服粘在一起,父母不要強行解開衣服,以免撕裂皮膚,應將衣服剪爛,然後用水衝洗,並慢慢清理掉碎布。
泡:如果燒燙傷疼痛難忍,將傷口浸泡在冷水中10至30分鐘,可以緩解疼痛。如果燒燙傷面積太大或者寶寶年齡太小,則不應該浸泡太久,避免體溫下降過多導致休克。
蓋:用無菌紗布覆蓋在兒童的傷口上,並進行簡單包紮,避免傷口被汙染。
送:燒燙傷嚴重的情況,經過上述處理後應該儘快送醫院讓醫生處理。如果皮膚只有一點點發紅,沒有起水泡,在家處理就可以。如果身體燒燙傷面積達到10%以上,或者燒燙傷波及臉部、手部、腳部、生殖器或與運動有關的關節,再或者寶寶年紀太小,自行治療有一定困難,都要及時送到醫院處理。(記者 張品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