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當前社會對「勞動」和「勞動者」的各種誤讀,以及彌散在社會的各種「不勞而獲」觀念,我們有理由再提「勞動光榮」,推進「勞動教育」,使其與「德」「智」「體」「美」並行發展,真正形成人類社會教育的完整拼圖。
在剛剛過去的「五一」國際勞動節和已經到來的「五四」青年節,一個個關於勞動者和奮鬥者的故事不斷被傳唱,這不僅僅是對個人與集體的肯定、對青年與青春的讚賞,更是對勞動與奮鬥的肯定。
勞動是人類的本質活動。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勞動使人和動物具有了本質性的區別。正是在勞動中,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得以形成,人類最終從自然界或自然狀態中掙脫出來,獲得了一個更廣闊的社會向度。馬克思將勞動視為社會的太陽,認為「只要社會還沒有圍繞著勞動這個太陽旋轉,它就絕不可能達到均衡」。因此,要理解人類社會的產生、變化和發展,勞動具有根本性的認識論意義。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勞動光榮」曾是一個響亮的社會口號,為中國的歷史進程注入了強大的信念與力量。因為勞動,革命、同胞、勞動者、共同體等概念悄然生成;因為勞動,人們抱團取暖,共築偉業,相互慰藉。然而,今天人們似乎偏離了曾經所堅持、所相信、所踐行的勞動觀念。人們狹隘地對不同勞動給出了高低貴賤之分——來自底層群體的勞動被視為一種低級的勞動形式,從事底層勞動的勞動者難以獲得應有的尊重。
實際上,這種片面的勞動觀念嚴重背離了馬克思的勞動本位論。馬克思區分了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以強調任何勞動都具有對話和通約的可能,由此形成了勞動價值本位的觀念。馬克思之所以提出「抽象勞動」的概念,就是強調「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以此揭示不同的具體勞動在商品價值上具有對話之處。正是在「抽象勞動」層面,不同的「具體勞動」有了通約和轉化的可能,這就意味著一切勞動都在創造價值,都應該被尊重。
遺憾的是,今天人們逐漸忽視了抽象勞動的內涵,由此篡改了勞動的本義,逐漸形成了一種狹隘的、片面的、功利的勞動觀。正是受制於這種世俗的勞動觀,人們簡單地將勞動視為身體勞動,將勞動者等同於社會底層,整個社會出現了一種對「勞動」的消極情緒。這種不正確的勞動觀,既背離了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價值本位,也加劇了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隔閡與矛盾。
面對當前社會對「勞動」和「勞動者」的各種誤讀,以及彌散在社會的各種「不勞而獲」觀念,我們有理由再提「勞動光榮」,推進「勞動教育」,使其與「德」「智」「體」「美」並行發展,真正形成人類社會教育的完整拼圖。而敬畏勞動、尊重勞動者、爭創勞動模範、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對於成長中的青少年而言,既是必要也是迫切的。
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就是回到勞動應有的哲學語境和價值本位,讓青少年深刻認識到勞動創造了人,創造了人類社會,也創造了人類文明。尤為重要的是,要讓馬克思主義教育深入人心,讓青少年真正理解勞動的本義和內涵。只有回到勞動應有的價值本位,我們才能重新理解社會過程,重新認識社會階層,從而打破片面的勞動觀所製造的社會區隔體系,讓全社會勞動者在勞動的意義上獲得真正的平等。
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就是充分認識勞動的價值本位與生命要義。勞動賦予生命以意義,同時也為生命鋪設了行動的坐標與方向。蘇聯教育學家凱洛夫指出:「勞動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基礎,是人的生活和幸福的源泉。」正是通過勞動,人成為社會中的人,成為社會關係中的人,人得以相對清晰地識別何為「生命的意義」;正是因為勞動,人的生命內涵和意義更加豐富,而個體的主體性恰恰是藉助勞動實踐得以確立的。
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就是讓「勞動光榮」的觀念成為時代新風。按照馬克思的觀點,「勞動已經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只有弘揚「勞動光榮」的榮辱觀,給予勞動應有的肯定和褒獎,才能讓青少年從根本上敬畏勞動,尊重勞動者。只有當「勞動光榮」的觀念蔚然成風,進入人們情感結構的深處,我們才有更大的底氣和理由談勞動者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就是用「勞模精神」指引我們的社會實踐。勞動模範是優秀勞動者的典型代表,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闡釋者和踐行者。勞模精神是勞動模範的思想內核和精神結構,其當代的重要品格構成是工匠精神。我們要用「勞模精神」踐行工匠精神,勇做時代奮鬥者。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主題下,我們需要弘揚「勞動光榮」觀念,踐行「勞模精神」,使其成為流淌在青少年血液中的價值基質。而社會也要創造健康的、公平的、正義的勞動環境和公共秩序,讓勞動者真正「勞」有所得。
(作者系暨南大學教授)
《中國教育報》2018年05月04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