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班幹競選到求職面試到相親聯誼,我們默默地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介紹中成長起來。
每當進入一個新的環境,總要通過自我介紹來讓身邊的人認識自己,建立起新的交際圈。
但是你真的會自我介紹嗎?
背了很多模板,別人依舊不能認識你;看了很多自我介紹的指南,面試的得分依然很低。在外貌之後,自我介紹可能是給對方樹立起自我介紹的最重要環節。
你說什麼,要怎麼說,都能讓人看到你的思路、想法。
網上有許多自我介紹的模板和指南,但你有沒有想過,經濟學原理也可以用在自我介紹中,並且幫你在交流的過程中扭轉局勢。
阿信今天為大家推薦師北宸的新書《讓寫作成為自我精進的武器》,書裡用經濟學原理來分析自我介紹時那些微妙的人際關係的互動,從寫作的角度提高表達技巧,幫助你在自我介紹中反轉被動局勢。
下文內容節選自節選自
《讓寫作成為自我精進的武器》
作者:師北宸
需要自我介紹的場合非常多,但在做自我介紹的時候,我們經常陷入一些誤區。
下文總結了三個常見的誤區。
第一個誤區,一份自我介紹打天下。
一個即將成為你的合作夥伴的人和一個朋友希望了解的你的信息必然不同。用同一個自我介紹這種方式顯然不合適。
第二個誤區,高度概括型自我介紹。
什麼叫高度概括型自我介紹?就是你把個人履歷做成一個濃縮摘要。舉個例子:
"大家好,我是師北宸,湖南人,電子商務和法學雙學位,大學畢業之後我在譯言網工作,再之後從事媒體工作,也做過公關工作,現在是「一把鑰匙」創始人。"
你是不是已經不想聽下去了?這種聽過之後也記不住的自我介紹,就是高度概括型自我介紹。
第三個誤區,個人抒發太多。
我有一個朋友是漫威的資深粉絲,在漫威的所有超級英雄裡,他最喜歡美國隊長。如果你在電梯裡碰到他,他就會一臉花痴相,跟你滔滔不絕地聊他覺得美國隊長如何如何帥,而你很可能完全不知道他在講什麼。
這種情況就屬於個人抒發太多。每個人在表達時都有特定的語境,也就是文化背景及其所傳遞出來的氛圍和默契。
在上面這個例子中,喜歡漫威的人很容易認可這種表達方式;可如果交談對象是沒看過漫威電影的人,可能就很難理解他在表達些什麼。
在了解了自我介紹的三個常見誤區之後,我來給你講一講什麼是好的自我介紹。
劉楠在《奇葩大會》 圖:網絡
在第四季《奇葩大會》裡,有一位參賽選手叫劉楠。
劉楠是一家創業公司「蜜芽寶貝」的創始人,在談到自己如何獲得徐小平老師的投資的時候,她說她精心編寫過一條簡訊,這條簡訊是這樣的:
"徐老師你好,我是一名北大的畢業生,但現在我在開淘寶店。我的銷售額已經有 3000萬了,可是我非常不快樂,我聽說您是青年的心靈導師。我是一個陷入困惑的青年,您有時間開導一下我嗎?"
這條簡訊非常有意思,我逐句解讀一下。
我是北大畢業生
——高學歷的精英
但現在在開淘寶店
——咦,北大畢業生為啥去開淘寶店?混得不行嗎?(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北大畢業生賣豬肉之類的故事)
我的銷售額已經有3000萬了
——又來了一個反轉,雖然開淘寶,但是賺得不少啊
但我非常不快樂
——繼續反轉,我很能賺錢,但是我不快樂
我聽說您是青年的心靈導師,我是一個陷入困惑的青年,您有時間開導一下我嗎?
——徐小平老師多年來一直是青年導師的形象,他也一直樂於為優秀的年輕人解答疑惑
發出簡訊兩分鐘之後,劉楠就接到了徐小平老師的電話。很快徐老師成了劉楠的投資人,而蜜芽寶貝目前也成了一家估值過百億的企業。
所以你看,這條簡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這一個小小的案例,能讓我們看到自我介紹的威力,也讓我們看出自我介紹的核心目的:
通過自我介紹,和別人建立人際供求關係。
什麼叫人際供求關係?
我把它分為兩部分,第一是情緒供求,第二是物質供求。
所謂的情緒供求,就是每個人傾訴的需求和需要陪伴的需求。
比如談戀愛時,你希望對方能陪伴你、傾聽你,能喜歡你的愛好。同時你也應該為對方提供陪伴,傾聽對方想讓你傾聽的事,兩個人之間的相處,就是互相提供情緒價值。
所謂物質供求也很好理解。你去找一份工作,提供你的個人能力,為公司創造價值,而公司拿薪酬和獎金作為回饋,這種情況屬於物質供求。
供求關係是經濟學研究的一個重要主題,但是經濟學對供求關係的討論主要是物質供求,而情緒供求則更多來自心理學研究。
在日常的人際關係中,單獨談論任何一個側面,都無法完整地反映人際關係。所以在這一部分我們需要將情緒供求與物質供求都放進來探討。
如果說人際供求關係分為情緒供求和物質供求,接下來你可能會好奇,我們應該如何提供人際供求呢?
我認為有三大步驟,分別是引起興趣、激發需求和調整位置。
所謂的引起興趣,就是你首先要通過自我介紹,來讓別人關注你甚至喜歡你。比如我前面提到的那位90後佔星師姜熊貓,她的自我介紹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裡。
作為一個理科男,我對她的職業產生了巨大的好奇,佔星師怎麼能知道前任的所有事情?我其實不是個八卦的人,但聽完這個自我介紹之後,就覺得這個人特別有趣。
當然,光引起興趣是不足夠的。引起對方的興趣之後,你要激發他的需求。
我有一位朋友何老師,他是一名演講教練,同時也是TED的策劃人。有一次,一家中型企業想請他做高管培訓。談過之後,這家公司非常相信何老師的業務能力,但是也有一個隱隱的擔憂——何老師雖然非常知名,卻是一個90後,而他們的高管團隊成員都是70後和80後,年輕的何老師可能把控不住場面。
幾天之後,何老師發了一條朋友圈,說剛給華為的高管做了演講培訓,反響不錯,對方說下周還想請他過去。
沒過多久,這家中型企業的CEO就在何老師朋友圈裡留言:
「何老師,我們正式決定邀請您為我們的高管團隊做一次培訓,不知道您什麼時候有時間?」
何老師告訴我說,他發這一條朋友圈的目的就是讓他們看到自己的實力。
給華為高管做過培訓的教練,一定有能力給中國絕大多數企業當教練。他很聰明地通過一條朋友圈狀態激發了一家中型企業的需求,並且成功地拿下了幾萬元的單子。
激發需求之後的第三步,就是要調整位置。
很多時候,我們的自我介紹可以達到調整人際關係位置的目的。在自我介紹之前,你的位置往往比對方低,而在這之後,你可以讓你的位置和對方旗鼓相當,甚至超過對方。
我曾經看過一個經典的故事——如何吸引比爾·蓋茨的注意。
有些人會說:「我是一個土豪,買1萬套微軟辦公系統,比爾·蓋茨就會注意到我。」
其實,比爾·蓋茨高居福布斯富豪榜,你給他送錢,反而是用你的弱勢打他的強勢。
相比之下,如果你能提供中國三四線城市青年的文化消費趨勢和消費觀,反而更有可能打動比爾·蓋茨。
因為了解了中國三四線城市青年人的文化生活之後,他對中國市場就可能有更深入的理解,這一點是他缺乏的,而這個很有可能是你所具備的。
你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調整和比爾·蓋茨之間的位置。
所以你會發現,人際供求這三大步驟層層遞進,環環相扣。你要先引起對方的興趣,再去激發對方的需求,最後調整位置,逐漸達到成交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