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員最近剛剛得知,全球十大最危險的節日,紳士之鄉英國也有一個節日榜上有名!就是滾奶酪節,是不是聽起來很人畜無害?那你就太天真啦!
說道這裡肯定有人要問了,為什麼明知道很危險,還要繼續舉辦這些節日呢?想知道答案就趕快往下看吧~
西班牙的瓦倫西亞自治區布尼奧爾鎮,會在每年8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三的早上9點,開始舉辦番茄大戰(La Tomatina Festival)。這個節日據說起源於1940年代中期,有些孩子們在遊行時拿食物作為武器相互投擲玩鬧,演變成了現在的番茄大戰。經過70年的發展,這個節日已經成為布尼奧爾鎮牢固的傳統和城市特色。
在節日期間,整個街道上會投擲超過100噸熟透多汁的西紅柿,用於番茄大戰的蕃茄是因過熟或賣相不好而無法出售,因此原則上不算是浪費食材。布尼奧爾常駐人口約為9000人,而每年約有30000人參加西紅柿大戰。
街道兩旁的商店會在番茄大戰開始前緊閉門窗,並用塑料布遮蓋,以免在大戰中被弄髒。活動結束後,布尼奧爾小城市民和成千上萬的志願者將開始打掃街道。約1個小時後,整個廣場和街道都會被打掃得乾淨如初。
西班牙有番茄大戰,而義大利有橘子大戰。這個橘子大戰可就不一樣啦,這不僅僅是一個相互投擲橘子的節日,而是象徵反抗中世紀暴君統治的狂歡活動。橘子大戰的參加者分為三組,分別是「戰士」、「敵人」和觀眾。「戰士」們穿著中世紀的平民服飾、「敵人」則戴著頭盔,穿著加厚的中世紀武裝,觀眾一般戴著紅頭巾,以免遭誤傷。
「戰士」代表反抗暴政平民,共有數千人之多,他們分成9支隊伍,在鎮內5個主要廣場各自認領一塊屬於自己隊伍的地盤,準備好無數橘子等待敵人出現。
「敵人」由志願者扮演,代表「暴君」的衛兵。這可是個苦差事,他們分乘46輛馬拉大車,每車6個人,在城市各處巡遊,每到一地,就會遭到一陣暴風雨般的「橘子炮彈」的襲擊,所以他們必須防護嚴密,大車上也有橘子,供「敵人」還擊之用。照規矩,拉車的馬匹是不能被攻擊的,但往往很難倖免。
為了防止觀眾遭殃,狂歡節期間,街道周圍的店鋪頂都會罩上魚網,以免從天而降的「橘子雨」砸傷觀看者。 鑑於橘子外部的韌性,淤青和受傷在活動中很常見。
裸體祭(Hadakamatsuri)是日本一個節日,參加者都是男性,他們只系日本傳統的兜襠布,幾近全裸。該節日在日本很多地方都有舉行,但最大的節日在賽義寺舉行。
裸體節全稱「Hadaka Matsuri裸體節」,發源於日本Hadaka Matsuri送迎神靈的法事。共分陸地遊行和水上遊行隊,水上遊行需要在滿潮時趟過當地的桂川河,而陸地遊行隊伍則需要從所有裸體的人群當中找出主辦方安排在其中的一個全裸 人,摸到他的人全年都會帶來好運。
這個節日一般在2月的第三個星期六的午夜舉行,每年的這一天都有近萬名男子趕來參加裸體爭搶「寶木」的儀式,「寶木」由6寸長、直徑3寸的杉木做成。由於慶祝活動在冬季舉行,所以參與者會通過飲用大量日本的酒精飲料來預熱自己,喝醉酒還沒有防護裝備,危險係數可想而知。
竹內節也被稱為竹戰。每年2月15日,在擊敗幾輪清酒之後,200名當地男子被分成兩個對立的球隊 - 北方隊和南方隊。所有參賽者都配備了20英尺長的竹竿,用於擊中對方隊員。大多數都穿墊和頭盔進行保護。
竹子大戰由三輪組成。在最初的兩輪比賽中,參與者們只是用竹竿擊打對方隊員的竹竿,每輪持續三分鐘,經常造成鞭痕和割傷。在第三輪時,竹竿被點上了火,戰鬥變得更加危險。最終,戰鬥變成了純粹的混亂,因為醉酒的參與者忘記了傳統,丟下了他們的竹竿,將戰鬥變成了一場打架鬥毆。
這些傳統的起源尚不清楚,但竹內節被認為具有象徵意義。當地人認為,北方隊的勝利有望為大米帶來豐收。如果南方隊獲勝,大米價格將會上漲。
滾奶酪比賽起源於英國,現在已經演變為「追逐奶酪節」。參賽選手在比賽中追趕一個從山上滾下的大奶酪輪,追到的選手最終將擁有這塊奶酪。每年5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一中午,英國都要舉辦瘋狂刺激的滾奶酪比賽。
滾奶酪比賽在格洛斯特郡(Brockworth)的庫珀山(Copper's Hill)舉行,儘管獎品最高不過是那個大奶酪而已,但「奶酪勇士」們就算被摔斷胳膊和腿也在所不惜。當然至今為止很少有人能追到奶酪,大家只是瘋狂的從山上滾下去而已。庫珀山的某些地方幾乎是垂直的,所以參與者很容易摔倒,極容易受傷,危險係數十分的高。
在西班牙的Castrillo de Murcia,每年夏天都有一個奇怪的節日——跨嬰兒節(El Colacho Festival)。成年男子會身著可怕服飾,扮成魔鬼的樣子,揮鞭子和棍子「淨化」嬰兒,嬰兒們被放在街上的床墊上,在新生嬰兒父母的同意下,男子將從新生嬰兒身上跳過去,而且據說越漫不經心的跳驅魔效果越好。
這項傳統活動從1620年便開始,目的是試圖掃除嬰兒身上的邪惡。旁觀者待跨越結束後需口念咒語,來送走這個節日。跨嬰兒是一種傳統習俗,每年舉行一次,以紀念科珀斯克裡斯蒂的天主教盛宴。幸運的是,節日歷史上沒有任何嬰兒受到很嚴重的傷。
秘魯的打架節是一年一度的慶祝活動,每年12月25日,在秘魯的利馬民眾會參加一年一度的「打架節」(Takanakuy),Takanakuy意為「血沸騰的時候」。無論男女老少,都可以上場和對手較量一番。人們這樣做是為了將一年中的怒氣發洩出來,滿懷歡樂地迎接新年。格鬥結束後,人們會以一個擁抱收尾,互相祝福,期待新年的來臨。
鹽水是臺灣省急水溪畔最大的河港市鎮,當地水域多,氣溫較高,是蚊蟲、蒼蠅孽生與繁殖的理想環境。人們年年遭受瘧疾、瘟疫的肆虐,數十年間使人喪生無數,人們怕鬼怪作祟。有一年元宵節那天,鄉民們請求鎮上武廟的"關帝爺"出巡繞境,同時大放蜂窩般的煙花爆竹,以助聲威,從而想驅鬼逐邪。
經這麼連續3天一鬧,瘧疾和瘟疫自此以後竟然絕跡了。由於當年燃放的爆竹主要是蜂炮,鹽水人以後每年正月十五便用瘋狂的蜂炮祭禮取代了傳統的觀燈與舞龍,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蜂炮節。至今180多年來,一直保留著這一習俗。
有些大型的店鋪,會出資搭一個十幾萬響狀如城門的"蜂炮城"。當遊行大隊經過店鋪時,大家會把這家的"蜂炮城"抬往供奉關帝的伽藍廟廣場。祭拜一番後,由店主點燃引線。據說,蜂炮節一個晚上要燃放近千萬元的各式鞭炮。但鹽水人堅信"蜂炮越響,人財越旺"。
更有趣的是鹽水人玩了180多年的蜂炮卻從來沒有發生過火災,所以當地人又稱蜂炮為"平安炮"。但消防局還是建議大家做好防護措施,不要暴露任何肌膚,也不要留空隙,比如袖口之類的,以免蜂炮鑽入。
「御柱祭」是日本神道教的傳統儀式,歷史可追溯到1200多年前。關於這一儀式的起源頗具神化色彩,但人們普遍認為「御柱祭」起源於一種重建神廟的象徵性活動。在日本,神廟會被定期拆除重修,以象徵重生。同時,他也展示著男人的勇敢,人民對風調雨順的祈求。
御柱祭是每七年(有六年之說,也有七年之說)一次在諏訪地方舉行的「日本三大祭典」之一。人們從山上砍下超過10噸重的樹木,其被稱為「御柱」,然後將其綁上彩帶,載歌載舞,全憑人力拖到20公裡開外的山上。人們乘坐在此「御柱」上,從最大傾斜達到35度的急坡下滑,渡過雪融後高漲的河川,目的地是位於長野縣中部的諏訪大社。
4月2至4日所舉行的祭典活動的前半部分「出山」,就是人乘坐著「御柱」從急坡下滑。接下來是「越川」,意思在於用融解的雪水洗淨御柱,舉旗的年輕人,跳進如刀割般的10度以下的水流之後,御柱也落入水中,與乘坐的人們一起過河。在5月2至4日,祭典活動的後半部分舉行「抬木行軍」,將御柱運到宮境內的豎在社殿的四角。
在繩子鬆開的一瞬間,坐在圓木上的人就完全把命運交給了老天,可以說是十分危險了,受重傷也是很常見的事。
公牛賽跑節,西班牙語裡為encierro,通常作為西班牙夏季節日的一部分。14世紀初期在西班牙東北部開始興起鬥牛運動,在運輸牛的同時,一些男性會試圖通過使用恐懼和興奮等策略來加速驅趕他們的牛。經過這種多年的習慣,最終演變成了比賽,年輕人會試圖與公牛面賽跑,力求在沒有被超越的情況下安全地到達。隨著這種做法普及程度的擴大,越來越多西班牙人注意到這種做法並開始流行,這種傳統被創造出來後一直沿用至今。
參加該活動的規則包括參賽者必須年滿18周歲,與公牛隊的方向相同,不要煽動公牛隊,不要喝酒。在潘普洛納(Pamplona)木柵欄豎立起來引導公牛沿著特定路線行進。有的區域使用雙層木柵欄,而其他區域則使用街道的建築物充當障礙物。圍欄由大約三千塊獨立的木塊組成。觀眾只能站在第二個圍欄後面,而兩個圍欄之間的空間是為安全和醫務人員以及在活動期間需要掩護的參與者保留的。
而這個節日之所以能排名第一,委員認為是因為,前面的危險係數是可控的,而公牛是不可控的。比如蜂炮你害怕的話可以跑開,坐木頭可以選擇跳下來而不是摔下來,但牛一旦發怒,是不能隨時喊停就能停下來的,所以不亂則以,一亂驚人大概就是這種感覺吧。
這麼多危險的節日,大多數卻都是歷史意義的,還與當地的風土人情息息相關,儘管危險,卻是紀念傳統的一種方式,這份兒拿命祭奠的勇氣真的令人佩服,畢竟如果沒有人傳承就很容易被遺忘。惜命的委員已經看得瑟瑟發抖了,感覺除了番茄大戰,每個都很危險!那麼大家覺得這是個裡面哪個最危險呀?快點留言告訴小編吧~
reference:
http://www.abc.net.au/news/2014-07-10/ten-dangerous-festivals-around-world/5579080
本公眾號文章中的資源收集自網絡,僅供參考之用,如果無意中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繫我們刪除,謝謝!如有侵犯任何第三方權益,請附(專利證書、商標註冊證、著作權證書,以及智慧財產權人授權投訴方進行投訴的證明文件)發送至後臺,我們將第一時間核實並刪除侵權帖子。海外華人多媒體矩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