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幾次參與中小學教師某種評審的面試,多次聽到來自一線的評委問候選者:「你的教學主張是什麼?」似乎很多候選者都能就「我的教學主張」侃侃而談——只不過不同候選者的「教學主張」聽起來往往大異其趣。
有自己的教學主張是好事,但每個教師都擁有自己的教學主張,或者獨特的教學主張成為每個教師的追求,那還真不是一件好事!一旦「主張」泛濫,「常識」就會走向邊緣。教學中沒有那麼多「主張」供那麼多教師選用,教學畢竟不是「任由人裝扮的小姑娘」——就算能任由人裝扮,小姑娘的嘴唇也不能被塗上綠色吧?
教學有它的規律,儘管「教無定法」,但教學要有效,所用之法一定遵循教學的規律,體現了與教學規律的某種契合。無論何種「主張」,都不能背離教學的規律。所以,在談「教學主張」之前,或許更重要的是談「我心目中的有效教學鐵律」!
我心目中是有這樣的教學鐵律存在的。只不過,在「唯一能確定的是未來的不確定」的當今,我並不確定是否會有永恆的鐵律——在任何領域中。但我會將迄今為止教學領域中最有共識的且高度符合常識的原理視為有效教學的「鐵律」。
教學必須建立在學生已有的基礎之上,這就是符合我的選擇標準的有效教學「鐵律」之一。
首先,它在古今中外教學論述和教學實踐中具有極高共識。
前一些年在我國基礎教育領域風行一時的「先學後教」作為一種模式似乎不再如以往風光,然而其背後的核心理念「以學定教」卻得到很好的延續——它其實也是當前流行的「精準教學」的核心。當今國外也有類似的實踐,如「數據驅動的教學」(Deta-Driven Instruction),如「應答性教學」(Responsive Instruction)。這些實踐背後有我們所熟知的教學理論支撐。
最為我國教師熟知的教學理論中一定包括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它在我國教學理論界有一個非常通俗的表達:「跳一跳,摘桃子」。桃子長得太高,您不會跳;桃子長得很低,您不需要跳,只有當桃子長在您跳起來可能夠得著的地方,您才可能跳。這一理論告訴我們,最好的教學會在學生能與不能的邊界上徘徊。然而,這個高度到底在哪裡?顯然跟你長多高有關,也與您站在哪裡有關。關於這一點,美國教育心理學者奧蘇伯爾說得更為明確:「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學還原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將會說,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因素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麼,要探明這一點,並據此進行教學。」說起來,這些觀念並不新鮮,都可以追溯到我國古老的教育智慧——因材施教。
其次,它高度符合常識。
——設想一下,此時此刻,您接到一個電話,一位朋友說要來看您,問您在哪。您回答了在××處。然後,對方問了一個問題「我該怎麼走呢?」您會怎樣回答他?先不考慮「你導航啊」這個答案,您一定會反問:「你現在在哪裡?」如果您不知道他現在在哪裡,您就無法為他引路。這是人盡皆知的常識!其實,當您回答「導航啊」時,您實際上是將「確定他當前位置」的任務交給了導航儀背後的BDS(北鬥系統)。沒有BDS提供的關於當前所在位置的準確定位,導航不可能實現。
——甲乙在交流,乙似乎完全完全聽不進甲的話,甲可能會氣急敗壞:我簡直是在對牛彈琴嘛!乙不用感到受辱,甲明顯是在「自黑」。對牛彈琴顯然不是牛的錯,「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
——您玩遊戲時能不能完全不看屏幕?您化妝時能否完全不用看鏡子?
……
也許有很多教師同樣在觀念上信奉這條鐵律,但觀念上信奉是一回事,實踐中踐行則是另一回事——這條鐵律的踐行首先需要教師準確把握學生已有基礎。
這有賴於教師有效的課堂評價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