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居住在英國的馬來西亞籍男童納齊姆成為門薩最小成員。門薩於1946年成立於英國牛津,是世界上最大且歷史最悠久的高智商協會,只有智商是所在地當地人口的前2%才能成為其會員。
納齊姆目前只有3歲,他在「史丹佛─比奈」智力測試中測出智商高達142,智商PR值為99.7%。門薩智商測試是為10歲以上人群設計的,因此納齊姆還需要教育心理學家進行評估後給出最終的智商得分。
當心理學家與納齊姆見面後,毫無懸念地邀請他加入門薩協會。門薩執行長表示對於納齊姆的加入感到非常高興,他很明顯是個非常聰明的孩子。
納齊姆的父母表示早之前就知道他很特別,7個月大的時候就開始說話,並且很快就能閱讀了,在2歲的時候就已能將讀過的故事憑記憶複述出來。同時,納齊姆的媽媽也表示如今3歲的他與同齡的孩子沒什麼區別,喜歡看動畫片、繪畫、唱歌、閱讀,也愛玩樂高、培樂多,還愛在水坑裡玩,就是一個典型的3歲孩童。不過,納齊姆對數字和太空有著非常濃厚的興趣。
孩子擁有高智商,父母一定很欣慰,但這並不意味著父母在孩子身上能花費更少的精力。美國有一項長達47年的研究,從1971年到2018年通過5000個神童的跟蹤研究,得出三點結論:
1.這些孩子與普通孩子相比,獲得的碩士、博士學位高出一截,而且進入職場後也表現優異,收入高達全美前5%。
2.孩子的空間推理能力與成年後獲得的科研專利、發表的論文數量聯繫密切。
3.神童想走向成功,離不開父母、老師的正確引導。
教育講求因材施教,對於高智商的孩子,超前的學習和訓練或許更適合,如今的公平教育恰恰阻礙了高智商兒童的發展。或許我們並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智商是高還是低,但這樣做或許對孩子的未來更有幫助:
首先,如果孩子對某方面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或在某方面展現出潛力,一定要讓其深入了解,並想方設法給孩子展示的機會。
其次,培養孩子發展性思維,鼓勵其接受挑戰,不懼怕失敗,敢於面對困難,在不斷的挑戰、失敗中成長。
再次,讓孩子擁有各種各樣的經歷,使其獲得多種不同的體驗,既要滿足孩子智力發展的需求,更要滿足其情感的需求。人生閱歷的豐富,能讓人在情感上獲得歸屬,也能讓人思維更加活躍,考慮問題更周全,思路更清晰。
最後,孩子到底多聰明,不要主觀臆斷,帶孩子進行靠譜的IQ測試。不管孩子的智商是高還是低,在教育的過程中,家長都可以與老師共同探討怎樣的教育更適合自己的孩子,讓 「因材施教」落到實處。
智商高雖然讓人更加容易取得成功,但後天的教育環境及正確的引導才是真正決定是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家長不要以孩子是否具有天賦來判定他今後的走向,更要強調後天的努力,讓孩子的未來具有更加的可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