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秦賦》持續熱播中,劇情也越來越精彩。
隨著嬴政年齡漸長,親政的欲望越來越強烈。而呂不韋自秦王異人去世,全權主持朝政的丞相,不願交出權柄。
呂不韋和嬴政的衝突,愈演愈烈。
呂不韋,是大秦這段歷史中一個核心人物之一,從第一集到目前為止,段奕宏主演的呂不韋的戲份是最多的。
呂不韋從一個市井商人,因為其眼光獨具,獻趙姬,押寶嬴異人;後來在秦朝宮廷運籌帷幄,為秦異人搭橋鋪路;之後搭上性命幫助嬴異人回國,最後登基為王,呂不韋功不可沒,可謂智勇雙全。
秦異人即位後,呂不韋掌權 ,更是如魚得水,得以施展才華和抱負,為秦國立下汗馬功勞。
在秦王異人去世之後,呂不韋權力達到高峰。
當時嬴政只有十三歲,國事都交給呂不韋主持,並尊稱為仲父。
此時的呂不韋,大權獨攬,出入宮廷,統領朝政,指點江山,儼然一副攝政王的樣子。
呂不韋可謂登上了人生巔峰,風頭正勁,一時無二。
著名的「一字千金」典故,就是最好的證明。
除了統領朝政,呂不韋野心不止於此,他還想名流千古,因此著書立說,於是命門客,編纂《呂氏春秋》。
完稿之後,呂不韋命人將書放在城門口,並發出通告,「如有能改一字者,賞千金。「
結果書在城門,擺了三個月,無一字能改。
難道是《呂氏春秋》如此完美,無一字能改嗎?當然不是。
正如劇中嬴政所說:「這書我看了七八成,寡人覺得並非一字不能改。」
李斯一語道破天機:「相邦的這部呂氏春秋。確實並非毫無錯處。而是即使有人看出錯處,恐怕也不敢說」。
可見,呂不韋當時權勢,已經達到了一手遮天的程度。
秦二世時期,丞相趙高獨攬大權。
一日上朝,趙高帶來一隻鹿,並對秦二世說:這是一匹好馬,我要獻給陛下。
秦二世笑著說:丞相錯了吧?這明明是一隻鹿。趙高說:這確實是一匹馬啊!如果陛下認為我說的不對,可以問問大臣們,看看到底是鹿還是馬?大臣們看了看,心裡都清楚這是鹿,但是迫於趙高的權勢,紛紛回答說是馬。
這就是著名的「指鹿為馬」典故的由來。
此時的呂不韋 ,與秦二世時候「指鹿為馬」的權臣趙高何其相似。
呂不韋靠著自己的智謀,從一個市井商人到秦國的宰相,為何最終難逃 盛極而衰的命運,究其原因,主要有一下三點原因:
第一、一朝天子一朝臣
有句俗話:「一朝天子一朝臣」著實很有道理。
呂不韋的飛黃騰達,是因為秦王異人,在異人眼裡,呂不韋是老師是朋友,是他的救命恩人,他們是生死之交, 兩人的感情和信任,無人能比 。
但是到了秦王嬴政,嬴政和他並沒有這樣的感情基礎和恩德。
嬴政想要親政,一展抱負,就要大權在握,必然要扶植自己的勢力。
而呂不韋卻處處老臣自居, 甚至常常不把秦王的意見放在眼裡,總是一副:「你還年輕,這些事你不懂,我來就行了」的姿態。
這有點像家村裡老人訓年輕人。總是說說: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都多,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都多「之類的話。
嬴政受到到處處制約,對呂不韋自然諸多不滿。
隨著嬴政長大,兩人的矛盾不可避免。
這種託孤大臣和新主之間的矛盾,在歷史上其實是屢見不鮮的,衝突不可避免。
春秋時期的吳國的重臣伍子胥和吳王夫差便是這樣。
伍子胥和和吳王闔閭。伍子胥本來是楚國大臣,因躲避楚王的追殺逃往吳國,後和吳王闔閭,是一對好搭檔, 幫助和闔閭建功立業。
闔閭死後,兒子吳王夫差繼位後,情況發生了變化。
一方面因為伍子胥心情剛烈,直言不諱,總是以老臣自居,動不動就教訓夫差;另一方面夫差心高氣傲,剛愎自用。
兩人很多戰略上意見不合,夫差和伍子胥的衝突不斷,最後,伍子胥落得被夫差賜死下場。
康熙皇帝為了親政,便著手處理鰲拜等顧命八大臣,也是同樣的道理。
第二、主客不分
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
權力的核心只能有一個,作為最高權力的王權更是如此。
在中國古代,都是家天下,權力只能屬於皇族本家,甚至只能屬於一人,家族內部的權力鬥爭亦是慘烈異常,更何況普通外人。
因此,在傳統的帝王制度下,一旦大臣位高權重,功高震主 ,帝王就會非常忌憚。
縱觀歷史,沒有幾個功高蓋世的大臣能夠全身而退。
因此,皇帝殺功臣已經成為一種傳統,劉邦、朱元璋是最典型的代表。如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算是難得的厚道之君了。
晚清名臣曾國藩,號稱半個聖人。曾國藩之所以能夠收到那麼多的推崇,就是因為曾國藩是少數,在建立不世功勳後,能全身而退的人。
在平息太平天國之後,曾國藩保持著清醒地頭腦,不僅僅解散了湘軍全部軍隊,而且自己主動辭去所有官職。同時,再三告知自己的兄弟,要低調行事。
正是因為曾國藩有如此的智慧,最後才得以全身而退 。
三,利令智昏
俗話說利令智昏,權勢和成就,一樣可以讓人喪失智慧。
早期的呂不韋 ,確實保持了敏銳,克制和智慧,但是一但飛黃騰達,身居高位,就有些忘乎所以了。
人一旦取得一定成就,就會自我膨脹,過高的估計自己的能力,以為自己無所不能,甚至有些忘乎所以。呂不韋太過自負,大大高估了自己的重要性。
呂不韋就是典型的對自己的能力和重要性估計過高,他以為自己在秦國功高蓋世,無可替代。
但是在秦王的眼裡,卻可能會覺得呂不韋是在把持朝政,倚老賣老,不僅覺得他討厭,而且已經成為自己親政的絆腳石和最大的障礙。
連呂不韋的門客都知道,大王一旦親政,呂不韋就會失勢,所以聽說嬴政要親政,便紛紛離去。
而呂不韋卻失去了這樣的警覺,或許他也有想到,只是還保留著一份僥倖心理罷了。
在劇中李斯有一段經典臺詞:「權勢就是這樣。它能遮住人的雙眼。堵住人之雙耳,讓人既看不見,又聽不見這事實真相。逐漸失去判斷,越做越錯。」
呂不韋便是如此 ,為了保住權力,阻止秦王嬴政親政,他不惜犧牲成蛟,負隅頑抗。但最終大勢已去,無力回天,呂不韋的努力,只是錯上加錯。
進需要勇氣,退需要大智慧,贏得權力難,放下權力更難。
倘若他有曾國藩的智慧,急流勇退,放下對權力的痴迷,儘早主動支持秦王嬴政親政,以他對秦國的貢獻,或許還可以保留自己的性命,頤養天年。
因為人性不變,歷史總是在不斷地重演,所以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
然而,人總是很難從歷史中吸取教訓,要不然歷史為何一而再,再而三的重演呢?
因為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作為旁觀者時候,我們很清醒,但是一旦自己身臨其境便會當局者迷,亦或者抱有僥倖心理。
學習歷史,其實就是了解人性,了解別人,也了解自己。
通過了解歷史,雖然我們不能克服所有的弱點,但我們卻可以看清自己,看清他人,做個明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