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屬蓮姐說民間遊戲原創,素材來自網絡,如果喜歡請關注我
導語:跳馬兒、跳圈圈、跳田雞、跳田字格
跳馬兒:跳馬兒是一種主要流行於川渝地區以及鄂西一帶土家族的民間遊戲,在少兒間盛行,鄂西地區叫跳拱,其他地區也有跳山羊等不同叫法。該遊戲中的「馬兒」並不是現實生活中真正的馬,玩時一般人數不限,男女不限。遊戲過程:1.場地:寬敞的空地。2.遊戲步驟:玩法一:(1)遊戲開始前,遊戲參加者中的兩個人先仰面躺地,兩腳掌互相抵緊,然後形成四個腳掌的高度。(2)遊戲開始,其餘兒童依次從躺地者腳上縱跳而過,稱為「第一腳」;然後躺在地上的兩個人,各將自己的兩腳上下連接,一隻腳的腳尖放在另一隻腳的腳跟上,高度遞增,為「第二腳"(3)凡是跳不過去的或是碰到躺地者,則自動與其調換,遊戲繼續。
玩法二:這種玩法是支撐跳,被撐者稱為「馬兒」,這種玩法類似於跳背,略有不同。(1)遊戲中一般會有三個高度:第一高度稱半蹲跳,馬兒成半蹲姿勢;第二高度為直膝躬身跳,馬兒成直膝體前屈姿勢;第三高度為直立低頭跳,馬兒成低頭直立姿勢。(2)遊戲開始,跳馬人經助跑,用雙手支撐在馬兒的背上,隨之躍身分腿而過,但在跳第一高度時,跳馬者不能用手撐馬兒,必須用雙腿直接跳過去。(3)在任一高度跳不過去者,都要與被撐者調換,遊戲繼續。
跳圈圈:跳圈圈是一種主要流行於貴州省布依族的遊戲。布依語稱之為「散丁"。遊戲過程:玩法一1.場地:乾淨的空地。2.遊戲步驟:(1)遊戲開始前,將參加者分成人數相同的兩方,即攻方和守方。守方的遊戲者席地而坐,圍成一個圓圈,伸出雙腳互相頂住。(2)攻方選一名跳得高、動作敏捷的人作為首領,尋機從守方某一處兩腳相接的地方跳入圈內。(3)這時候,守方要馬上用腳往上踢,若踢中首領的任意一部位,跳者就變為守方。(4)在接下來的遊戲中,守方繼續防守,而攻方只好重新尋找首領繼續遊戲。若未踢中,攻方的兒童就要跟隨首領一擁而入,而守方只能繼續固守。
玩法二:1.遊戲器具:粉筆或者小木棍。2.場地:院子裡或戶外的空地。3.遊戲步驟:(1)遊戲開始前,在場地上畫9個相同大小、直徑約50釐米的圓圈,並將它們排列成十字架的形狀。(2)遊戲開始,孩子們站在任意的圓圈內,然後家長或老師發出「向前、向後、向左、向右」的指示信號,孩子按這些指示信號迅速改變自己的方位。(3)當聽到父母或者老師的信號時,孩子要立即跳,如果孩子的方位跳錯,就要退到原位,再接著跳。家長或老師共發出12次信號,孩子做對即成功。
跳田雞:跳田雞是一種流行於全國的民間遊戲。從其遊戲過程來看,跳田雞和跳高類似,但它因不使用固定的道具、隨時隨地都可以玩,所以比跳高更簡單、有趣。一般最少需兩個人玩,一人作田雞,其他人跳田雞。多人玩此遊戲時,可以一人作田雞,眾人跳田雞或眾人作田雞,一人跳田雞。遊戲過程:1.場地:開闊平坦的空地。2.遊戲步驟:(1)遊戲開始前,扮田雞的人依靠自己的手臂、兩腿以及頭部,來擺出各種動作。(2)跳田雞的人排成單行縱隊,從遠處依次跑過來,從扮田雞的人的上方跳躍過去。(3)其中「田雞」的動作有以下幾種:第一種是扮田雞的人坐在地上。第二種是扮田雞的人蹲在地上,身體向前傾俯,兩膝彎曲成直角,雙臂垂下,兩手支撐在地上,跳田雞者從其背上跳過去。第三種是扮田雞的人站在地上。隨著扮田雞的人的高度的遞增,遊戲難度會隨之增大,也越有趣。
跳田字格:跳田字格也叫象限跳,是一種生動活潑、簡單易學的民間兒童活動,無論是在學校的體育課上,還是在課外時間,都可以開展。遊戲過程:1.場地木板地、硬地或橡膠墊上。2.遊戲步驟:(1)跳田字格為多人遊戲。遊戲開始前,先在地上畫一個邊長為80釐米的正方形,然後標出每條邊的中點,再將兩條對邊的中點相連成為田字格。畫好田字格後,參賽者便用猜拳的方式來確定跳田字格的先後次序,勝多者為先,下面再依次排列。(2)遊戲開始後,參賽者站在1號小格內,在聽到「開始"口令後,隨即用雙腳前腳掌起跳,雙腳前腳掌落地,按順序跳向2→3→4→1→2→3→4….如此反覆,直至聽到「停止」口令後才算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