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不盡的家常理短,道不盡的人間悲歡。
近日,武漢一所中學年滿14歲的學生,因為被老師要求請家長,母親一怒之下,當著學生同學的面扇了孩子巴掌,孩子羞憤之下跳了樓...
慘劇的發生,總讓人追悔莫及。有網友說,老師做法欠妥,不能動不動就請家長,讓家庭矛盾升級;也有網友說,做父母難,面對不聽話的孩子不知如何管教...
關於這些評論不予置評,因為悲劇已然發生,對誰都是一場無法彌補的傷害。
有人說,孩子不聽話就應該打,也有人說孩子應該引導教育,到底什麼才是好的家庭教育?
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莫言,曾在領獎臺上說下這樣的話,他說,影響他一生的人是母親:
「母親教會了我什麼是大愛與親情,什麼是寬容與理解,什麼是憐憫與同情,什麼是誠實與恥辱,什麼是堅強與不屈,什麼是人生和處世,什麼是學習與生活,什麼是夢想和志遠。」
如果說父親是家庭的掌舵者,那麼母親則是一個家庭的調節器與供氧池。
對於孩子而言,母親是他最信賴與依賴的人,是他獲得最大安全感的蓄養池。又怎麼能接受母親當眾的打罵?因為那樣他可能會判定為不被理解與尊重。他,會感覺到恥辱。
這世間,有無數的考試、考證,來判斷一個人的學識、技能是否合格。獨獨沒有一場考試能判定做父母的是否合格,是否可持證上崗。
有無數的條款規定,來約束人的違法行為,卻沒有一種條條框框能明確規定,關於管教孩子,母親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
正是因為沒有這樣明確的盲區約束,做父母的才道父母難做,才得全然憑著自已的好惡與情緒來管教孩子。
因為第一次為人父母,他們也沒有更多、更好的經驗來支撐他們對孩子的管教,他們也是在借鑑中摸索、在摸索中成長。但有些成長,註定要付出血的代價。
心理學家賴佩霞曾在一次演講中說道:
「作為母親,愛孩子就應該尊重孩子,愛孩子就應該先讓自己快樂起來。因為只有作為母親的你,先讓自己快樂起來,才能讓孩子感受到愛的快樂,才能讓孩子獲得足夠多的安全感,才能讓孩子不受到傷害,才能不影響孩子的正常成長,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
說的就是為人父母者,不能以」都是為你好」的至高道德,任憑自己失控的情緒,以愛之名對孩子進行扭曲的教養。
那不是愛孩子,那是你情緒管理不好。那不是愛孩子,那是害孩子。倘若孩子長大,他也會沿襲父母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孩子與家人。那對一個家庭而言,將是一場無法避免的災難。
所以,母親愛的方式,決定了一個家庭的溫度,也在潛移默化中,決定孩子未來人性的溫度。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我想,這世間任何一位母親,給予孩子的愛都是無私的,但是不同的方式、方法,卻能影響孩子的一生。所以,請管理好你的情緒,不要讓你的情緒,毀了孩子一生!
教育孩子是一場漫長的修行。不止孩子需要學習,作為孩子學習、模仿對象的父母,也要不斷地學習,自查、自省,才能不斷成長,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
- End -
喜歡文字的人一定不會孤單,喜歡閱讀的人,人生不會太差~
你好!我是!謝謝關注、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