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抽象層面爭論「有無權利當全職太太」並沒有什麼價值,只有打成生活的碎片,在水裡泡一泡,在風中晾一晾,日曬雨淋一下,才有生活的質感。張桂梅也許正是在這種生活質感中持那種觀點的。如果看到山區的貧困,看到很多大山裡女孩的命運,她們沒讀書,一輩子就被綁在了山裡,綁在了丈夫和家庭,綁在了幾個孩子身上,重複著貧困的命運並承受著生活的重壓,也許就能理解張桂梅所說「家庭那麼困難,把你供到現在」包含的失望了。
吐槽青年出品
張桂梅校長又上熱搜了,但這一次不是讓全網熱淚盈眶,而是捲入觀點爭議,讓支持他的人感到心情複雜。她在一檔專訪節目中表達了對「女性當全職太太」的鮮明反對。她講到:一個學生領著丈夫和孩子回到華坪女中,準備給母校捐一筆錢,當她得知這名學生已做起全職太太,便直接轟人,「你給我滾出去。家庭那麼困難,把你供到現在,反而當起了全職太太?」
當全職太太怎麼了?為什麼不能尊重別人的意願呢?說尊重女性獨立,為什麼不尊重女性成為全職太太這種獨立選擇呢?有誰比一個女性自身更知道什麼對自己有利、什麼讓自己幸福、什麼更適合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觀和幸福觀,為什麼非要把自己的這種偏執以如此強烈排斥的方式強加到學生身上?當全職太太怎麼就對不起「教育改變命運」了,貧困生出身怎麼就不能當全職太太了?一個個問題像雨點一樣飛向昨天被視為「教育天使」的張桂梅,天使的「人設」似乎因為那個「滾」字而黯然失色。幸虧是張桂梅說了這段話,網民能口下留幾分情,如果是一般人,早被群毆得鼻青臉腫了。
我覺得當全職太太是一個人的自由,也並不意味著就沒有自我和缺乏獨立,但我實在不忍去批評張桂梅的觀點。當然,會有一定的道義因素,面對這樣一個「教育聖雄」般的人物,批判本身似乎有失道義和力度。泰戈爾的那首詩,「如果你在黑暗中看不見腳下的路,就把你的肋骨拆下來,當作火把點燃,照著自己向前走吧」――張桂梅就是這樣的人,把自己的肋骨拆下來當火把,點燃了很多大山裡的女孩前行的路。她為了教育,為了改變那些女孩的命運,連自己的命都不要了,用命換了一代人的命運。說到關心、愛護、心疼、尊重那些大山裡的女孩,我們這些蜷縮在都市咖啡廳裡、在鍵盤上敲敲字、熱衷於談論抽象概念的人,怎麼比得上她?我們談論的只是抽象概念,她引渡了幾千個女孩走出大山了,我們沒有理由覺得我們比她更「懂」貧困山區女孩教育這個命題。
這麼說並不是失去了一個評論員的判斷力,好像一個人成為道德典範,身上有了道義光環,就不能被批評了。不是這個意思。道德聖人也會有認知局限,張桂梅用生命在做教育,並不意味著她每句話都是對的。我說的「不忍」更包含著「同情的理解」這個意思,不要把「支持還是反對全職太太」當成一個抽象的命題,當成吐槽大會、脫口秀、大專辯論賽供選手抖機靈的辯題,而要進入張桂梅所生活和面對的那種環境中,進入貧困山區女孩教育這個具體語境中理解「反對女性當全職太太」這個命題,看到它的條件性、矛盾性、語境性和問題針對性。
很多人首先是被那個「滾」字刺激了,如果進入語境,就不會把這個字當成激烈對抗中那種粗野、排斥、敵對的意思,而會看到一個教育者又愛又恨、就像父母不滿孩子某種行為時那種帶著失望意味的「滾」。
好像不近人情,人家過來捐款,你何以這種態度?人家當全職太太,怎麼礙著你了?這可能正是張桂梅作為校長的態度,善良是有牙齒的,學校雖然很缺錢,但對錢的接受是有原則的。接受捐款,接受的不僅是錢,而且也有一種認同的價值觀。以後跟學生介紹這筆捐款時,怎麼介紹呢?我們的畢業生、你們的師姐捐的?她靠什麼給學校捐錢?張桂梅可能覺得無法向學生傳遞一種她一直傳遞的那種獨立價值觀。一個人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捐款涉及學校倡導一種何種價值觀,所以我理解她的那種堅韌的立場。她就像一隻老母雞一樣,張開翅膀,護著下面的那些小雞,生怕她們辛苦培育的價值觀受到任何一點誤導和傷害。
在抽象層面爭論「有無權利當全職太太」並沒有什麼價值,只有打成生活的碎片,在水裡泡一泡,在風中晾一晾,日曬雨淋一下,才有生活的質感。張桂梅也許正是在這種生活質感中持那種觀點的。如果看到山區的貧困,看到很多大山裡女孩的命運,她們沒讀書,一輩子就被綁在了山裡,綁在了丈夫和家庭,綁在了幾個孩子身上,重複著貧困的命運並承受著生活的重壓,也許就能理解張桂梅所說「家庭那麼困難,把你供到現在」包含的失望了。讀書改變命運,對一般人來說,就是可以有多元的選擇:當詩人、出國讀書、追求自己的興趣,甚至就是當一個幸福的全職太太。可在經歷了極度貧困、窮怕了,因為缺乏事業缺乏獨立而在惡性循環中苦怕了、卑微怕了之後,很容易對那種「本以為讀了書可以改變命運卻又被家庭綁住沒了自己」的選擇充滿警惕。
作為大山女孩的擺渡人,作為拼著命去讓女孩通過讀書獲得獨立能力從而改變命運的人,把「一個女孩讀書可以改變一家三代命運」當成信仰,看到自己教出來的孩子讀了書卻沒有自己的「獨立事業」,還能給學校捐錢,可想而知她的憤怒,甚至覺得是一種價值觀的挑釁。
這就是我不忍批評的原因,如果身處她的位置,我可能也會這樣做。
曹林評論寫作直播課系列
在近20年的評論寫作中,我積累了一些寫作經驗,在幾大名校10年來的評論教學中,我把這些經驗梳理和萃取出來,形成一些方法論層面的技巧,適合高考議論文、考研評論、申論寫作、新聞評論的寫作提升和批判性思維的訓練。歡迎進入千聊「評論員曹林的直播間」選擇自己需要的課程。
《時評寫作十六講》是我評論從業近20年、評論教學近十年的一次全面和深入的梳理,每一講都涉及評論寫作的理論講解與思維訓練,對實踐進行了萃取和提煉,總結出學習者可以把握的「抓手論」「身材論」「鉤子論」「包袱呼應論」「網狀案例論」「邏輯單鏈論」等實操技巧。本書得到了諸多北大學生、高中生家長、評論課教師、高中語文老師、新聞學院院長和資深評論員的推薦。點擊「閱讀原文」可直接購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