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體的消化吸收過程中,小腸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我們的腸壁只能吸收小分子物質,如胺基酸等。但是人體攝入的食物都是一些大分子的物質,這就需要蛋白酶、膽汁、胰液的分泌來對這些大分子物質進行消化,將其轉化為多肽類物質,再通過小腸壁吸收。
《類經·藏象類》曰:
「小腸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濁,水液由此而滲入前,糟粕由此而歸於後,脾氣化而上升,小腸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小腸主受盛化物,小腸接受貯盛由胃下來的初步消化的飲食物,並對飲食物進行進一步消化,將其轉化為精微物質,即小腸壁能夠吸收的營養精微。既然人體內存在能進行消化吸收的營養精微物質,也就必然存在機體不能消化吸收的殘渣和多餘的水液,對於這些物質需要將其排出體外。也就是要經過腎、膀胱以及大腸的作用形成尿液和糞便,這就是小腸的泌別清濁作用。而如果消化吸收不良,就會出現腹脹、腸鳴、腹瀉或便溏。中醫在治療這類疾病時,有這樣一種思路叫「利小便以實大便」。也就是說一個人出現了便溏的情況,人體中的水液從大腸而走,沒有歸入到膀胱,導致小便短少,大便溏稀,可通過增加小便的排量以減少大便中的水液來治療。
心與小腸是表裡臟腑
《素問·靈蘭秘典論》:「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腸接受經胃初步消化的飲食物,進一步消化和吸收,化生氣血精微,其代謝功能正常與否對血液成分產生直接影響。正常生理情況下,心火敷布小腸,小腸受盛化物、泌別清濁的功能得以正常進行。病理上,心移熱小腸,出現心煩、口舌生瘡、糜爛等症狀。
《中藏經》:小腸實則傷熱,熱則口生瘡。若影響泌別清濁功能,常見小便短赤,尿道灼熱疼痛。甚則尿血等症狀。
從解剖位置來看,心與小腸相距較遠,貌似他們之間的關係並不那麼密切。但是如果我們把心看作是體循環、肺循環以及冠脈循環三個路徑的話,那麼在體循環中腹主動脈的位置恰好位於小腸之下。所以小腸的功能就和腹主動脈的功能之間建立了聯繫。通過小腸去刺激腹主動脈,進而調整到心的功能、調節心的血流。
因此我們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穴位——氣海穴,氣海穴作為下丹田之一,可調節人體重要的心腎功能,而心腎肝的功能都和血流狀況相關。當我們針刺氣海穴時,針尖透過腹壁引起小腸蠕動,進而影響到腹主動脈的血流,可對人體的代謝、循環功能以及心功能進行調節。同時這也就能解釋為什麼刺激氣海穴能調節患者血壓。
從經脈角度解讀心與小腸的表裡關係
在經脈循行路線中,心手少陰之脈與小腸手太陽之脈在前臂共用了一塊肌肉——尺側腕屈肌。繼續往上,小腸手太陽之脈「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與肩胛骨以及肩胛部位的多塊肌肉建立了密切的聯繫,主治外周經筋病。而心手少陰之脈行於內,進入腋窩之中,與血脈關係較為密切。所以兩經一表一裡,一個在筋肉,一個在血脈;一個起保護作用,一個是調節血流狀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