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卻之不恭 詳解

2021-02-19 成語文庫

卻之不恭

què zhī bù gōng

成語簡拼

qzbg


成語意思

卻:推卻。指對別人的邀請、贈與等,如果拒絕接受,就顯得不恭敬。


成語出處

《孟子·萬章下》:「卻之卻之為不恭。」


成語例子

我們覺得卻之不恭,只好讓他勞駕。(鄒韜奮《經歷 慘澹經營之後》)


近義詞

盛情難卻 受之有愧


反義詞

置之不理


繁體寫法

卻之不恭


感情色彩

褒義詞


語法用法

作謂語、賓語;常與受之有愧連用


成語結構

緊縮式


成語正音

之,不能讀作「zī」。


成語辯形

恭,不能寫作「公」。


英語翻譯

It is impolite to decline.


成語謎面

別客氣


成語故事

戰國時期,孟子的學生萬章向孟子請教人際交往的問題,孟子認為對人應該恭敬。萬章說:「一再推卻,拒絕別人的禮物是不恭敬的,為什麼?」孟子說:「高貴的人送東西給你,你如果拒絕就是不恭敬的,因此你應該接受。」。


首字為「卻」的成語

卻老還童  卻病延年  卻行求前
卻金暮夜  


二字為「之」的成語

操之過急  言之有據  託之空言
操之過蹙  甘之若素  天之僇民
付之東流  棄之敝屣  牛之一毛


三字為「不」的成語

執迷不誤  和而不同  紛紛不一
豬狗不如  縕袍不恥  艴然不悅
不愧不怍  心照不宣  無所不在


尾字為「恭」的成語

卑諂足恭  行過乎恭  前慢後恭
勤慎肅恭  玩世不恭  桀傲不恭
兄友弟恭  前倨後恭  桀驁不恭


《同字》成語接龍

卻之不恭  恭喜發財  財竭力盡
盡忠報國  國賊祿鬼  鬼怕惡人
人困馬乏  乏善足陳  陳言老套
套言不陳  陳舊不堪  堪以告慰
慰情勝無  無家可奔  奔走之友
友於兄弟  弟子孩兒  兒童走卒
卒歲窮年  年誼世好  好漢英雄
雄雞夜鳴  鳴冤叫屈  屈打成招
招賢禮士  士飽馬騰  騰雲駕霧
霧鱗雲爪  爪牙之士  士紳名流


《同音》成語接龍

卻之不恭  公私分明  名實不副
附骨之疽  舉手投足  祖逖之誓
事出意外  歪七豎八  巴人下裡
理應如此  詞無枝葉  野草閒花
畫蛇著足  祖功宗德  得失參半
伴食宰相  像心稱意  衣不重採
才短思澀  色若死灰  回頭是岸
暗淡無光  廣樂鈞天  甜語花言
淹旬曠月  越鳥南棲  起根發由
有一無二  爾汝之交  矯枉過正  

相關焦點

  • 溫良恭儉讓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出自:先秦 孔子《論語 學而》:「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近義詞有:溫良儉讓、溫良恭儉,溫良恭儉讓是中性成語,聯合式成語;可作謂語、定語、賓語;形容態度溫和而缺乏鬥爭性。溫良恭儉讓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溫良恭儉讓(wēn liáng gōng jiǎn ràng)成語釋義:原意為溫和、善良、恭敬、節儉、忍讓這五種美德。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準則。
  • 成語「前倨後恭」中,是何人倨,何事恭?
    前倨後恭這個成語,出自戰國策,倨是傲慢的意思,恭是恭敬的意思。說的是戰國時,蘇秦的故事。東周人蘇秦,到齊國拜入鬼谷子門下學習。遊歷多年以後,窮困潦倒的回到家裡。如今那些傳統行業你不做,去做耍嘴皮子的事,窮困潦倒,不是活該嘛。」蘇秦大囧,閉門不出,把自己的所有藏書又讀了一遍,感慨到:「讀書不能換來榮華富貴,讀在多的書又有什麼用呢」。正準備放棄,這個時候突然找到一本叫做《周書陰符》的書,仔細研讀了一年,揣摩出合縱連橫的方法,離開了所有人都瞧不起的他的家庭,去遊說各國君王。
  • 成語 難能可貴 詳解
    指不容易做到的事居然能做到,非常可貴。成語出處宋·蘇軾《荀卿論》:「子路之勇,子貢之辯,冉有之智,此三子者,皆天下之所謂難能而可貴者也。」成語例子乃墨子於小故一條已能如此,是亦難能可貴矣。>《同字》成語接龍難能可貴  貴耳賤目  目染耳濡濡沫涸轍  轍環天下  下阪走丸丸泥封關  關山迢遞  遞興遞廢廢物利用  用管窺天  天人勝處處之泰然  然荻讀書  書香門第第一夫人  人中獅子  子皆豚犬犬馬之心  心喬意怯  怯大壓小小德出入  入國問禁
  • 論語經典成語故事之二十四:溫良恭儉讓
    溫良恭儉讓指溫和、善良、恭敬、節儉、謙讓五種美德。這是儒家倡導的待人接物準則。出自《論語·學而篇》:「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 【成語學習】文不加點、身無長物
    任內,讀到蔡邕所作碑文,過目不忘,事後默寫,一字不誤。此事深受黃祖之子黃射敬佩。一次黃射大宴賓客,有人獻鸚鵡一隻。禰衡應黃射之請,於江夏黃祖公堂上即席作《鸚鵡賦》一篇,援筆一揮而就,文不加點。這裡是形容禰衡寫《鸚鵡賦》時雖下筆千言,但瞬間一揮而就。
  • 不要拒絕他人的善意:卻之,為不恭
    這句成語,出自《孟子·萬章下》,原文為「卻之卻之為不恭」。意思很容易理解,如果執意拒絕他人的好意和饋贈,這種行為,就顯得對人不恭敬。但我發現生活中,很多人其實並不明白這個道理。比如說以前的我。此時才明白,原來不接受他人的善意,也是會得罪人的。這種行為模式,在我看來大概出於兩個成因。其一是從小所受的教育;其二則要從心理學上講:這是與他人保持距離的一種方式。不幸的是,這兩樣我都佔了。
  • 成語 荒唐之言 詳解
    >htzy成語意思指荒誕無稽的言論成語出處戰國·宋·莊周《莊子·天下篇》:「莊周聞其風而悅之,以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時恣縱而不戃成語例子魯迅《狂人日記》:「語頗錯雜無倫次,又多荒唐之言。」成語結構偏正式首字為「荒」的成語荒時暴月  荒山野嶺  荒淫無道荒淫無恥  荒誕無稽  荒怪不經荒渺不經  荒淫無度  荒無人煙
  • 成語 汗馬之功 詳解
    成語出處宋·王讜《唐語林·補遺一》:「遂良出自草茅,無汗馬之功,蒙先帝殊遇,以有今日。」成語例子倘效玄宗幸金牛之道,豈無諸將立汗馬之功。>束馬懸車  失馬亡羊  裘馬聲色汗馬功績  裘馬清狂  盤馬彎弓倚馬長才  戎馬倥傯  老馬識途三字為「之」的成語魚米之鄉  兼年之儲  涸轍之魚柱石之寄  王佐之才  懸車之歲有事之秋  不虞之隙  楚越之急
  • 成語 再生之德 詳解
    zszd成語意思指救命的恩德成語出處明·西湖漁隱主人《歡喜冤家》第三回:「賢妻,牌頭金玉之言,實為再生之德。」成語例子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58回:「使小侄不至漂泊,那便是伯伯再生之德了。」>三字為「之」的成語負薪之病  莫逆之友  難解之謎一世之雄  開山之祖  千裡之駒穴處之徒  風木之悲  覆舟之戒尾字為「德」的成語同心協德  玩人喪德  量力度德鉅人長德  稱功頌德  同心同德一心一德
  • 成語 損之又損 詳解
    損之又損sǔn zhī yòu sǔn成語簡拼
  • 五德之美:溫良恭儉讓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子禽和子貢為孔子的弟子,子禽姓陳名亢,字子禽。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衛國人,比孔子小31歲,孔子的學生,生於公元前520年。
  • 與《三國演義》相關的成語,典故詳解,趣學成語!(下)
    很多和《三國演義》密切相關的成語,不僅濃縮了書中的經典故事,還藉此表情達意、抒發志向。學習這類成語,不僅能讓我們更了解書中的內容,還能讓我們增長智慧、開闊眼界。在上一期我們已經學習了部分與《三國演義》相關的經典成語,點擊藍字進行回顧:與《三國演義》相關的成語,典故詳解,趣學成語!
  • 成語 經國之才 詳解
    成語出處晉·葛洪《抱樸子·外篇自序》:「一時莫論,經國之才。」成語例子《晉書·劉坤傳》:「祖邁,有經國之才,為相國參軍、散騎常侍。」>誤國害民  立國安邦  敵國通舟開國功臣  絕國殊俗  誤國殃民憂國憂民  憂國愛民  黼國黻家三字為「之」的成語倚廬之望  負俗之譏  熊羆之士金革之患  齒牙之猾  佇結之情儋石之儲  等閒之輩  精白之心
  • 閒思論語之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通譯:子禽問子貢問:夫子到了這些諸侯國,一定會去了解那個國家的政治情況,是夫子向他們提出了請求呢?還是他們向夫子提出了請求呢?
  • 小升初語文成語專項練習之寫人成語
    描寫人的成語   1.描寫人物神態的成語   心曠神怡 心平氣和 目不轉睛 呆若木雞 眉開眼笑 愁眉苦臉 愁眉緊鎖 目瞪口呆 垂頭喪氣 嬉皮笑臉   2.描寫英雄人物的成語   一身正氣 臨危不懼 光明磊落
  • 洗耳恭聽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近義詞有:傾耳細聽,反義詞有:充耳不聞,洗耳恭聽是中性成語,連動式成語;可作謂語、賓語、定語;用於諷刺或詼諧語。洗耳恭聽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洗耳恭聽(xǐ ěr gōng tīng)成語釋義:洗耳:擦洗耳朵;比喻很重視聽對方說話;恭:恭敬地。
  • 「出恭」與「出虛恭」
    後來,大家就不約而同將如廁稱為「出恭」,放屁自然就稱為「出虛恭」。高先生的畢業論文就是研究出虛恭的,有無意義呢?網友們議論紛紛,見仁見智,吵得不亦樂乎。貶者斥之為斯文掃地,有辱學問,低級趣味,可笑之至;贊者稱其為不落窠臼,特立獨行,小中見大,接地氣,說實話。其實,「出虛恭」之研究並不算多稀罕,也談不上開創性,古代雖無專門論文研究,但也有不少說道,留下幾多逸聞。
  • 成語 得不酬失 詳解
    成語出處《後漢書·西羌傳論》:「軍書未奏其利害,而離叛之關已言矣。故得不酬失,功不半勞。」成語故事三國時期,東吳孫權佔據江東六郡,他想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就召集群臣商議攻打夷州和瓊崖有關事宜,大臣們均贊同出兵,只有右都護陸遜不贊同,他認為當前應該休養生息增強實力。孫權沒採納他的意見就出兵取勝,但整體上得不酬失。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反覆無常,你還知道哪些具有補充式用法的成語?
    相關成語:朝秦暮楚 始終如一 始終不渝2.放達不羈 [fàng dá bù jī]基本釋義:縱放曠達,不受拘束。出處:《醒世恆言·盧太學詩酒傲王侯》:「[盧柟]一生好酒任俠,放達不羈,不輕財傲物之志。」
  • 萬福之園恭王府
    萬福之園恭王府 2014-01-22 14:29 作者:周夏瑩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2014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