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蘭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萊希特,三大師因藝結緣

2020-12-16 政協頭條

1935年,梅蘭芳在莫斯科演出時的海報

1935年3月,以梅蘭芳為首的梅劇團應蘇聯對外文化協會的邀請,到蘇聯進行訪問演出。梅劇團在莫斯科和列寧格勒兩座城市演出了3個星期,劇目有《打漁殺家》《宇宙鋒》《汾河灣》《刺虎》《虹霓關》《貴妃醉酒》等,還表演了《西施》中的「羽舞」、《木蘭從軍》中的「走邊」、《思凡》中的「拂塵舞」、《霸王別姬》《紅線盜盒》中的「劍舞」等舞蹈,受到了蘇聯觀眾的熱烈歡迎。

梅蘭芳在蘇聯期間,與文學、戲劇、電影界的人士進行了頻繁、密切的交往。他曾會見過蘇聯文學大師高爾基,蘇聯戲劇大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著名戲劇導演丹欽科、梅耶荷德,著名電影導演愛森斯坦,德國戲劇大師布萊希特等,他們多次座談交流,一起切磋藝術,暢敘友情。而最引人矚目的是梅蘭芳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萊希特三位戲劇大師的歷史性會見。因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萊希特和梅蘭芳是20世紀以來獲得世界聲譽的三位戲劇藝術大師,他們都傾向於現實主義,然而又各自形成獨特的戲劇流派體系。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863—1938),是當時蘇聯最負盛名的戲劇大師。他的父親是莫斯科的製造商兼工廠主,與文化活動家交往密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從小喜歡戲劇,14歲就登臺演劇,並組織了業餘劇團。1888年後,他自籌資金,與朋友共同建立藝術文學協會及附屬劇團,曾飾演過各類角色,並探索導演藝術。1898年,他與丹欽科商議,創建了新型的劇院——莫斯科藝術劇院。十月革命後,莫斯科藝術劇院得到健康發展,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美學思想也日臻成熟,創立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體系,強調演員的心理體驗,提出「最高任務」和「貫串動作」是角色的規律,要求「通過演員有意識的心理技術達到下意識創作」。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對梅蘭芳的到訪十分重視。此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已經70多歲了,但他仍親自擔任招待梅蘭芳委員會的成員,多次出席歡迎梅蘭芳的活動,並滿懷興趣地多次觀看了梅蘭芳和梅劇團的精彩演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邀請梅蘭芳到他所領導的莫斯科藝術劇院訪問,梅蘭芳在莫斯科藝術劇院觀摩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丹欽科導演的名劇《櫻桃園》《海鷗》、梅耶荷德導演的《茶花女》等名劇,並進行過多次座談,彼此極其親切地交換了戲劇藝術方面的經驗。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高度讚賞梅蘭芳的表演藝術,他對梅蘭芳說:「中國劇的表演,是一種有規則的自由動作。」他在一次座談會上說:「梅蘭芳博士以他那無比優美的姿態開啟了一扇看不見的門,或者突然轉身面對那看不見的對手,他這時讓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動作,而且也是行動本身,有目的的行動。」「這位動作節奏勻稱、姿態精雕細鑿的大師,在一次同我的交談中強調心理上的真實是表演自始至終的要素時,我並不感到驚奇,反而更加堅信藝術的普遍規律……接著他又闡述一項我們業已達到的原則,儘管所走的道路截然不同,那就是演員應該覺得自己就是他所扮演的那個女主人公;他應該忘記自己是個演員,而且好像同他那個角色融合在一起了。」梅蘭芳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理論和實踐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他認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關於「內心體驗」的理論與中國戲曲表演有共同的地方,問題在於中國戲曲的表演是要求內心體驗與集中、誇張又有一定美學規範的程式相結合。

梅蘭芳還應邀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家裡作客。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家的客廳,原是一個很華麗的廳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住進後,覺得這對他來說沒有多少用處,於是就把它改成了一個小型的劇場,有一個小戲臺,演出時,他親自拉幕,照料場子。在這裡,梅蘭芳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合影留念。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還在這張照片下面,親筆寫下「拍攝於1935年3月30日」。梅蘭芳把從中國帶來的書籍、京劇臉譜模型、戲裝、泥人等禮物贈送給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作為留念。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高度讚賞梅蘭芳的表演藝術,十分珍惜他與梅蘭芳的友誼。他和梅蘭芳合影的照片一直掛在客廳裡,梅蘭芳送給他的禮物也一直保存在書櫃裡。17年後,1952年年末、1953年年初,梅蘭芳再次訪蘇參觀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博物館時,看到這些深受感動。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家屬和秘書把那張珍貴的照片鄭重地贈送給了梅蘭芳。

布萊希特(1898—1956),是德國的戲劇大師,出生在巴伐利亞州奧格斯堡,父親是一家造紙廠的經理。1917年,進慕尼黑大學學習文學,兼攻醫學。他對戲劇發生濃厚興趣,先後寫出《巴爾》《夜半鼓聲》等劇本,1922年,獲「克萊斯特獎金」,並被聘為慕尼黑小劇院戲劇顧問兼導演。1924年,應著名導演萊因哈特之聘,擔任柏林德意志劇院助理導演和劇評家。1926年,開始研究馬列主義,創作了「教育劇」《三分錢歌劇》《母親》等,並逐漸形成自己的藝術見解,提出敘事體戲劇理論與實踐的主張。他追求戲劇的間離效果,或者叫陌生化效果,就是要求演員在感情上與角色保持距離,同時避免觀眾與角色的感情混和,從而破除掉舞臺的幻覺,讓演員清醒地知道自己是在演戲,觀眾清醒地知道自己是在看戲。1933年,希特勒上臺後迫害進步作家,布萊希特開始了長時間的流亡生活。1935年,他正在蘇聯,布萊希特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也有交往,布萊希特認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內容豐富,值得探討,並認為與他自己的理論有相同之處,當然也有不同的地方。

布萊希特在莫斯科觀看了梅蘭芳和梅劇團的演出,竟深深地著了迷。莫斯科和列寧格勒兩地的藝術俱樂部曾邀請梅蘭芳作關於中國戲曲的學術報告,蘇聯文藝界的著名人士,以及布萊希特都出席了報告會。布萊希特高度讚揚了梅蘭芳和中國的戲曲藝術,他認為自己多年來朦朧地追求而沒有達到的,梅蘭芳卻已經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他特別欣賞梅蘭芳演出的《打漁殺家》,對梅蘭芳的手勢和動作,尤其是船槳的運用驚嘆不已。1936年,他在《論中國戲曲與間離效果》一文中寫道:「一個年輕女子,漁夫的女兒,在舞臺上站立著划動一艘想像中的小船。為了操縱它,她用一把長不過膝的木槳。水流湍急時,她極為艱難地保持身體平衡,接著小船進入一個小灣,她便比較平穩地劃著。就是這樣的划船,但這一情景卻富有詩情畫意,仿佛是許多民謠所吟詠過、眾所周知的事。這個女子的每一動作都宛如一幅畫那樣令人熟悉;河流的每一轉彎處都是一處已知的險境;連下一次的轉彎處在臨近之前就使觀眾覺察到了。觀眾的這種感覺是通過演員的表演而產生的;看來正是演員使這種情景讓人難以忘懷。」

布萊希特早在20世紀20年代末就開始研究中國古代哲學,後來他模仿中國古代哲學格言詩的文學形式,把有關政治歷史和道德的思想寫成了一本書,書中還引用了墨翟的話。自從看了梅蘭芳的戲,接觸了中國戲劇之後,更是興致勃勃地研究中國戲劇。他在多年前曾在一個小戲劇演出裡讓角色頭盔上插了翎毛,他看中國戲曲後,發現那些插在頭盔上的翎毛還會抖動,不禁大為讚賞,自嘆不如。他在編劇演劇的風格、氣派、神味等方面都借鑑了中國戲曲的手法,並且還寫了與中國題材有關的戲劇作品,如《高加索灰闌記》《四川好人》等。

《高加索灰闌記》寫於1944年到1945年,從劇名就可看出它套用了中國元代李行道的雜劇《包待制智賺灰闌記》的審案故事,同時又有他自己新的創造。除此以外,布萊希特還曾想寫一部《孔子傳》,因故始終沒有寫成,後來寫成了兒童劇。

布萊希特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他還譯過毛澤東的詩,寫過有關中國解放鬥爭的詩歌和以中國為背景的劇本。1953年,他讀完毛澤東《矛盾論》的第一個德譯本後,對毛澤東的辯證法思想極為欽佩。他還把描寫中國革命鬥爭生活的中國話劇《糧食》搬上了他柏林劇團的舞臺。布萊希特是歌德之後第一個全面研究中國文化和哲學,並譯過中國詩歌的偉大德國作家。現在,在柏林的布萊希特故居即資料館裡,還掛著中國人寫的毛澤東同志的詞《沁園春·雪》和中國水墨畫,還有一幅孔子像的拓片。新中國成立後,布萊希特的理論和劇作也陸續在中國得以介紹,黃佐臨等還把希氏的《大膽媽媽和她的孩子們》《伽俐略特》等劇作搬上了中國的舞臺。而這一切與布萊希特第一次在莫斯科看梅蘭芳的戲又是分不開的。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強調演員與角色融為一體,「在體驗基礎上演員對形象的再體現」;布萊希特主張打破觀眾與角色感情的混同,使觀眾有可以思考的縫隙;梅蘭芳則是以寫意的手法,虛擬的動作構成一種戲曲的、特殊的、美的形式來表現生活。1962年,我國著名導演藝術家黃佐臨在一次會議上作了《我的戲劇觀》的發言,他提出了寫意戲劇觀主張。他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萊希特和梅蘭芳的表演體系稱為20世紀三個重要的體系,並研究了他們的相通之處和差異點。他說:「簡單扼要地說,最根本的區別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相信第四座牆,布萊希特要推翻這堵牆,而對於梅蘭芳而言,這堵牆根本就不存在,用不著推翻。這是因為中國傳統戲劇一向具有高度的規範化,從來不會給觀眾造成真實的生活幻覺。」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萊希特和梅蘭芳這三位藝術大師創造的各具風格的戲劇體系,豐富了世界戲劇的寶庫,梅蘭芳在莫斯科與大師們的會見和切磋,正是東西方戲劇觀的對話,也是中國和西方戲劇文化交流方面的一件大事。

相關焦點

  • 布萊希特名劇反思《巴黎公社的日子》
    本報訊 繼雨果反思法國大革命的《九三年》即將被國家話劇院搬上舞臺後,德國表現主義戲劇大師布萊希特的名劇《巴黎公社的日子》也將於4月28日至5月3日在北兵馬司劇場公演。  德國劇作家、戲劇理論家、導演、詩人布萊希特的現實主義演劇方法被稱為「布萊希特」體系,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梅蘭芳體系並稱世界三大演劇體系。
  • 淺析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美學原理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是全球首個對表演藝術進行科學全面的系統研究的體系[1]。如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已與「布萊希特體系」「梅蘭芳」體系合列為「世界三大表演體系」,對於影視表演領域也有巨大的指導作用。 在世界範圍內,人們根據表演方式、戲劇觀念、美學思想的不同,把表演分別概括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布萊希特體系、梅蘭芳體系。這三個體系是三種完全不同的藝術流派。
  •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出版
    4月16日,由中國藝術研究院和中央編譯出版社共同主辦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出版首發式暨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舉行。此次出版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中文版不但收錄了為戲劇影視界所熟悉的《演員的自我修養》、《演員創造角色》等能夠體現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核心思想的重要文本,還包括其大量演講、論文、談話和日記等重要文獻資料。
  • 布萊希特:藝術家如何度過「昏暗時代」
    ,他與前蘇聯戲劇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我國京劇大師梅蘭芳並稱世界三大表演體系的代表。  布萊希特與中國文化頗有淵源。據《貝託爾特·布萊希特:昏暗時代的生活藝術》,他在流亡期間,隨身帶著一本阿爾弗雷德·弗爾克翻譯的《墨子》,「他十分推崇墨子為平民立言的理論傾向」。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學者在編輯出版布萊希特撰述的語錄式散文時,便將書名定為《墨子/易經》,其中作為作者化身的主人公就叫「墨子」。
  • 「第四堵牆」布萊希特——陌生化間離效果
    在丹麥的小島上,他悠然度過6年的光陰;在蘇黎世的旅館,他遇見了亨利希"曼、西格斯和本亞明;在莫斯科,他觀看了京劇大師梅蘭芳的訪問演出;在好萊塢,他跟卓別林成為摯友。整個40年代,他創作了《伽利略傳》(Leben desGalilei)等三部經典戲劇,被視為繼莎士比亞、席勒、易卜生之後最偉大的劇作家。1948年10月,布萊希特結束流亡回到柏林(東)定居。
  • 新民藝評|從梅蘭芳舊影談戲曲改革
    史依弘珍藏的一套梅蘭芳的舊照被布置成一個向先賢「致敬」的板塊,大多是劇照,還有一些與梨園名角、社會名流合影的照片。其中一張與蘇聯著名導演梅耶荷德交談的照片激發了我的興趣。梅耶荷德是斯坦尼斯拉夫和丹欽科的學生,這顯然是1935年梅蘭芳出訪蘇聯期間的歷史照片,梅在這次訪問中見到了愛森斯坦、斯坦尼斯拉夫、丹欽科和布萊希特等大師。
  • 藝考大辭典丨小姨媽唐悠悠說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體系是指什麼
    藝考辭典丨表演專業名詞:三大表演體系1、三大表演體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蘇聯),布萊希特體系(德國),梅蘭芳為代表的京劇表演體系(中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指的是幕景化的、模擬現實場景的、創造生活幻覺的話劇表演體系。布萊希特體系:指的是將舞臺視為流動空間的、無場景無場次的、使演員與觀眾產生意識交流,即所謂演員與角色的「間離效果」,並帶有某種哲理意味兒的戲劇體系。
  • 「桂澳青年學生寫生交流活動」十年:因藝結緣 感悟互惠
    廣藝開展「桂澳青年學生寫生交流活動」十年:因藝結緣 感悟互惠  中新網廣西新聞12月23日電(記者 林浩)廣西藝術學院23日介紹,為加深桂澳兩地的對話交流,該院發起「桂澳學生寫生交流活動」。
  • 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推介:梅蘭芳紀念館
    海棠花開,一如昨日,這裡的一磚一瓦,一樹一花,都曾與中國近代最偉大的舞臺表演藝術家梅蘭芳一起度過了芳華十年。今日,就請您和中國文化中心一起走近「梅蘭芳紀念館」,感受這梅蘭芳華。 梅蘭芳簡介
  • 透過布萊希特的經典之作分析他的理論風格
    貝託爾特·布萊希特是20世紀德國最具震撼力和現代性意義的劇作家、詩人、導演和戲劇理論家。布萊希特肖像布萊希特把自己的史詩戲劇稱為非亞里斯多德式戲劇,他認為亞里斯多德在《詩學》中為戲劇所界定的標準已經不適宜戲劇家們在更廣闊、更深刻的層面上去認識和表現人生。
  • 先鋒精神與直面矛盾:一個世紀後的布萊希特
    艾娃· 貝倫特首先簡要介紹了近年來德語區布萊希特舞臺作品的重要變化和趨勢。在這名戲劇家120周年誕辰之際,有不少布萊希特的改編作品在德語區的舞臺上演。根據她在柏林戲劇節工作中的觀察,將當代德語區的劇作家和導演往往對於布萊希特的經典文本進行自由援引和銳意探索,或作為劇作思想的直接靈感,或將其創作原材料為己改編,進行著極具顛覆性,同時亦頗具爭議的種種再現與重構。
  • 布萊希特 詩選
    後來布萊希特也認識了伊莉莎白·霍普特曼,並和她合作。1926年布萊希特和瑪麗安娜離婚,1929年和海倫娜結婚。 1933年國會縱火案發生後,布萊希特和他的家人逃到蘇黎世,後來又到丹麥、芬蘭,1941年布萊希特帶著他的三個女人來到莫斯科(布萊希特的逃亡生涯,離不開女人的幫助;他的一生總離不開女同事、女助手,而他要同時得到她們的愛情);後經海參崴、聖·彼得羅港,輾轉到了美國,到1948年才回到東德。
  • 京劇大師的「颱風」 馬連良讓「大軸」梅蘭芳露天演出
    編者按:馬連良和梅蘭芳都是著名的京劇藝術大師。馬連良是 「馬派」藝術的創始人、京劇「四大鬚生」之首,其代表劇目有《借東風》、《甘露寺》、《清風亭》、《四進士》、《失空斬》等。梅蘭芳則為京劇「四大名旦」之首,在他50餘年的舞臺生活中,發展和提高了京劇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藝術,形成一個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流派「梅派」,代表作有《貴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鋒》、《打漁殺家》等。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李濱聲先生曾親睹兩位大師演戲。但讓年過九旬的李濱聲先生至今難以忘懷的,不僅是他們精湛的演技,更是大師的「颱風……作者:李濱聲
  • 青戲節《伽利略》 詮釋布萊希特理論
    本報訊 即將在9月14日至16日於國家大劇院小劇場上演的布萊希特名著《伽利略》,是本屆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大師單元的重頭戲。導演張南表示,向大師致敬的最好方式,就是在忠於原著的基礎上,把《伽利略》排成一部能讓觀眾體驗到布萊希特理論的核心部分——間離效果的質樸戲劇。
  • 「津門網」京劇大師梅蘭芳作品欣賞,網友:更加熠熠生輝
    眾所周知,梅蘭芳是京劇大師,可他的書畫水平也不低。詩文大家王湘綺曾對梅蘭芳說:「當一個藝人容易,但當一個藝人不可沒有文墨,更不能不懂詩歌。」自此,梅蘭芳銘記於心。梅蘭芳:(1894年-1961年),名瀾,又名鶴鳴,乳名裙姊,字畹華,別署綴玉軒主人,藝名蘭芳。
  • 戲曲大師梅蘭芳10幅書法欣賞,勁健秀雅、剛柔相濟!真藝術大家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已經介紹了許多近代當代的「跨界」書法家了,而今天課代表要介紹的則是著名戲曲大師梅蘭芳先生的書法作品。梅蘭芳與妻子梅蘭芳先生除了廣為人知的、一流的戲曲,他的書法也寫得非常好。大字勁健瀟灑,小字端莊秀雅、剛柔相濟,確有梅蘭之姿!翰墨之香!
  • 小學四年級《梅蘭芳蓄鬚》,讀老師課文筆記,認識著名京劇大師!
    同學們好,好久不見啦,我們今天要講解的是四年級上冊第23課,一篇略讀文章《梅蘭芳蓄鬚》。文章中一共講了好幾個故事,這是需要我們一起來探尋答案的哦,包括梅蘭芳是什麼樣的人也是我們要了解的!包括我們文章的標題梅蘭芳為什麼蓄鬚呢,這也是我們需要知道的,那我們一起來文章中尋找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