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已經過去,高考的腳步越來越近。離 2020 年高考不到 200 天,大多數考生還在題海遨遊,希望 6 月份能被心儀的學校錄取。不過,早在 2019 年 12 月,貴陽一中中美班的李卓璟就收到了來自紐約視覺藝術學院的錄取通知,她報考的平面設計專業,在全美排名第三。
錄取通知提前送達
高三黨變準大學生
紐約視覺藝術學院 ( School of Visual Arts,縮寫 :SVA ) 成立於 1947 年,位於美國紐約州紐約市曼哈頓,地處全美國最中心的文化藝術中心地區,橫跨紐約市區東西兩岸。紐約視覺藝術學院是一所盈利性的藝術設計學院,目前開設有 11 個本科專業和 22 個研究生學位項目。學院受美國獨立藝術設計學院協會認證。
"紐約有超過一半的藝術家和設計師都是從 School of Visual Arts ( SVA ) 畢業的。"在選擇學校時,紐約視覺藝術學院的這句介紹深深地吸引了李卓璟。於是,12 月 1 日,她向紐約視覺藝術學院發送作品,提交入學申請。按照慣例,申請提交後,最早也得一個月才能收到回應。可是,12 月 17 日上午 9 點 20 分,正在上數學課的李卓璟用電腦查資料時,收到了她夢寐以求的好消息:" Wlcome to SAV!"
在看到郵件時,李卓璟覺得難以置信。反覆看了又看之後,才發給自己的藝術課指導老師確認。"是錄取信息,恭喜你!"肯定的答覆,讓李卓璟安了心,一下子從高三黨,變成了準大學生。
李卓璟是一位很有主見,並且對未來充滿規劃的女孩。初中時,就和父母商量好以後會到國外留學。中考時,聽說貴陽一中有 10 年國際教育經歷,就報考了貴陽一中的中美班。這個班是貴陽一中教育集團與美國俄勒岡州聖瑪麗中學共同舉辦中美課程班(簡稱"中美班"),高中畢業時,不用參加中國高考,憑高中三年各學期成績直申國外名校,無需重複就讀預科。
深思熟慮專業方向
埋頭苦幹直奔目標
成為一名藝術生並非李卓璟的初心,學習畫畫一直只是興趣愛好。小學時,李卓璟學過兒童畫、書法。三四年級,她迷上了《名偵探柯南》,開始自己在家塗鴉,臨摹動漫人物。
高二時,李卓璟在母親的建議下在杜榮何文化藝術培訓中心學習素描,這也是抱著培養興趣愛好的初衷去的。可是在學習的過程中,老師發現了她的天賦,並建議發展美術特長,考慮設計專業。"當時我覺得,創造性的工作並不是長久之計,萬一靈感枯竭了怎麼辦?"
一開始打退堂鼓的她,還是上網了解了設計專業。杜榮何老師也鼓勵:"如果每個設計師都僅僅靠天賦,那就不會有那麼多的設計師了。"在幾番諮詢後,李卓璟覺得平面設計收入不錯,創意也可以靠積累和學習,於是,確定了自己未來的方向。
在貴陽學習了素描、色彩、造型等基本功後,高二結束的暑假,李卓璟特意前往成都學習創作,準備以後入學申請的藝術作品集。
因為正式學畫學得比較晚,想起練基本功的時候,李卓璟覺得"苦"。第一堂課,老師就教畫靜物組合的素描,李卓璟用了一個上午完成,連著三四個小時不敢走動。後來,經過十多節課的培訓,就可以在一兩個小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素描底子打好之後,開始學習色彩。雖然起步晚,但是李卓璟的學得很快,這也是杜榮何老師鼓勵她報考藝術方向的原因。
原創作品集
創意層出不窮
李卓璟的申請紐約視覺藝術學院的作品集整整有 20 頁,包含了素描、自畫像、裝置藝術、創新作品等。她在成都創作的第一個作品,是結合貴州蠟染元素設計的英文字母。沒有做過蠟染的她,買了一本介紹貴州少數民族文化的書,學習了不少蠟染的紋飾和樣式,也按著書裡的教程買了蠟鍋、染料、白布。畢竟要申請美國的藝術學校,李卓璟希望能用自己的創意,結合中西文化元素,向考官們展示家鄉的文化。
系列作品《重生》來源於她對高中生活的感受。畫面中呈現的是:骷髏頭堆裡,一隻手高高舉起新生兒,即將觸碰到的是張開懷抱的鮮花和星空。"掀開生活外層的布,陽光傾瀉",創作的那段時間裡,李卓璟深感學習和生活的壓力,可是又期待著未來的日子,能夠星光璀璨、鳥語花香。後來,同樣的表達被做成了裝置藝術。
為了釋放壓力,李卓璟還製作了紅嘴唇、美元符號、書本等形狀的解壓海綿。關注生態環境的她,還用描點的方式繪出藏羚羊、金絲猴、豹子等需要保護的野生動物,"也許某一天它們就滅絕了,所以這幅作品取名為《消失》。"
安迪 · 沃霍爾,是李卓璟喜歡的藝術家之一。她也借鑑了偶像的絲網印刷術創作了自己最滿意的作品《隱藏的列車》。打開汽車的前引擎蓋,裡面還藏著另外一個世界,山林間,有一輛充滿年代感的蒸汽火車,還有一個高高聳立的交通指揮燈。這是受電影《楚門的世界》影響而創作的,現實生活之外,也許還有另外一個真實的世界。
紐約視覺藝術學院一般在 9 月開學,已經沒有升學壓力的李卓璟現在正在抓緊時間練習書法,她希望在去美國求學之前,能多了解中國文化,將來可以用在自己的創作中。關於未來,李卓璟希望有朝一日,能走出自己的設計風格,能擁有自己的工作室。最美好的期望就是,"人們能一眼認出這是李卓璟的作品。"
貴陽日報融媒體記者 董容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