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金瓶梅》裡,西門慶平時在清河縣牛掰得很,一旦朝裡的靠山被人給參倒了,就嚇得大門不敢出二門不敢邁,本已與李瓶兒講好的婚事,都無心去弄了。李瓶兒是千思萬想情郎不至,生下病來,茶飯不思,夜夜怪夢,好一段白玉之軀,化成了面黃肌瘦。僕人們少不得請來了個醫生。
這醫生名叫蔣竹山,他聽得李瓶兒的丈夫花子虛得病死了,便問是誰治的。得知是大街上胡先生後,說了這樣一段話——是那東街上劉太監房子住的胡鬼嘴兒?他又不是我太醫院出身,知道甚麼脈,娘子怎的請他?
(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嘲笑過胡醫生之後,蔣太醫給李瓶兒開了些藥,吃好了。又見縫插針,說西門慶家指不定哪天倒呢,我老婆正好去世了,要不我們搭夥?
最終,這個沒錢請媒婆做保山的太醫院出來的學生,倒插門進了李家,得了三百兩銀子開了兩個鋪面,「初時往人家看病只是走,後來買了一匹驢兒騎著,在街上往來」,顯然比起以前,闊氣多了。
列位,《金瓶梅》大概成書於嘉靖朝,乃是託宋言明,西門慶的原型,就是權臣嚴嵩兒子嚴世藩,所以,這裡面寫的事,都是明朝的。
那麼,為何明朝一個小縣城裡,都有太醫呢?西門慶的小妾卓二姐病了,請太醫;武大郎被西門慶踢中心窩,也請的是太醫——難道太醫不是專門給皇帝嬪妃們治病的嗎?
據《中國風俗通史 明朝卷》裡說,明朝從朝廷到地方,「無不建立了醫學、陰陽學」。且明朝有「秀才行醫、如菜作齏」的說法,講的是那些總考不上舉人的秀才們,轉而學醫,事半功倍,很容易就上了正道。
《明史 職官 太醫院》則記載,「凡醫家子弟,擇師而教之。三年、五年一試、再試、三試,乃黜陟之」。
《明史 方伎傳》則說,「吳傑……善醫徵至京師,試禮部高等。故事,高等入御藥房,次入太醫院,下者遣還。」
從上可知,明朝太醫的來源,一是醫家子弟進醫學院;二是地方名醫徵召進京。兩者都需要考,考試通不過,就請你回家……
(劇照 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皇宮太醫只需要那麼多,更多落榜的學生,自然就落到民間,成了郎中。而蔣竹山,就是其中的一個。
他自詡受過正規教育,因此瞧不起大街上開診所的胡郎中,好像只有他太醫院出身的,才治得好病。實際上,他自己也不過是個醫學院不成才的人而已。
寫到此處,我不禁想笑,原來,在明朝時候,各行各業,就已經有鄙視鏈了呀……
民間醫生良莠不齊,那麼,那些通過考試入了京城太醫院的呢?
(劇照 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其實也差不多。
明朝人沈德符的《萬曆野獲篇》中有載,「京師向有諺語云:『翰林院文章,武庫司刀槍,光祿寺茶湯,太醫院藥方。』蓋譏名實之不稱也」。
能進太醫院的,都是一考二考三考,可其高端藥方仍名不副實,治不治得好,還得看天意。或許,明朝皇帝命短,與太醫的水平們,也有很大關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