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醫不是專給皇帝治病的嗎?怎麼明朝小縣城都有太醫?

2020-12-13 百家號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金瓶梅》裡,西門慶平時在清河縣牛掰得很,一旦朝裡的靠山被人給參倒了,就嚇得大門不敢出二門不敢邁,本已與李瓶兒講好的婚事,都無心去弄了。李瓶兒是千思萬想情郎不至,生下病來,茶飯不思,夜夜怪夢,好一段白玉之軀,化成了面黃肌瘦。僕人們少不得請來了個醫生。

這醫生名叫蔣竹山,他聽得李瓶兒的丈夫花子虛得病死了,便問是誰治的。得知是大街上胡先生後,說了這樣一段話——是那東街上劉太監房子住的胡鬼嘴兒?他又不是我太醫院出身,知道甚麼脈,娘子怎的請他?

清朝太醫院遺址

(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嘲笑過胡醫生之後,蔣太醫給李瓶兒開了些藥,吃好了。又見縫插針,說西門慶家指不定哪天倒呢,我老婆正好去世了,要不我們搭夥?

最終,這個沒錢請媒婆做保山的太醫院出來的學生,倒插門進了李家,得了三百兩銀子開了兩個鋪面,「初時往人家看病只是走,後來買了一匹驢兒騎著,在街上往來」,顯然比起以前,闊氣多了。

列位,《金瓶梅》大概成書於嘉靖朝,乃是託宋言明,西門慶的原型,就是權臣嚴嵩兒子嚴世藩,所以,這裡面寫的事,都是明朝的。

那麼,為何明朝一個小縣城裡,都有太醫呢?西門慶的小妾卓二姐病了,請太醫;武大郎被西門慶踢中心窩,也請的是太醫——難道太醫不是專門給皇帝嬪妃們治病的嗎?

據《中國風俗通史 明朝卷》裡說,明朝從朝廷到地方,「無不建立了醫學、陰陽學」。且明朝有「秀才行醫、如菜作齏」的說法,講的是那些總考不上舉人的秀才們,轉而學醫,事半功倍,很容易就上了正道。

《明史 職官 太醫院》則記載,「凡醫家子弟,擇師而教之。三年、五年一試、再試、三試,乃黜陟之」。

《明史 方伎傳》則說,「吳傑……善醫徵至京師,試禮部高等。故事,高等入御藥房,次入太醫院,下者遣還。」

從上可知,明朝太醫的來源,一是醫家子弟進醫學院;二是地方名醫徵召進京。兩者都需要考,考試通不過,就請你回家……

李時珍曾被徵召

(劇照 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皇宮太醫只需要那麼多,更多落榜的學生,自然就落到民間,成了郎中。而蔣竹山,就是其中的一個。

他自詡受過正規教育,因此瞧不起大街上開診所的胡郎中,好像只有他太醫院出身的,才治得好病。實際上,他自己也不過是個醫學院不成才的人而已。

寫到此處,我不禁想笑,原來,在明朝時候,各行各業,就已經有鄙視鏈了呀……

民間醫生良莠不齊,那麼,那些通過考試入了京城太醫院的呢?

病重的明熹宗

(劇照 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其實也差不多。

明朝人沈德符的《萬曆野獲篇》中有載,「京師向有諺語云:『翰林院文章,武庫司刀槍,光祿寺茶湯,太醫院藥方。』蓋譏名實之不稱也」。

能進太醫院的,都是一考二考三考,可其高端藥方仍名不副實,治不治得好,還得看天意。或許,明朝皇帝命短,與太醫的水平們,也有很大關係吧。

相關焦點

  • 秦鳴鶴,大唐一個左右為難的太醫!
    唐高宗李治做了20多年皇帝,漸漸老了,經常頭疼,嚴重的時候,竟然看不清甚至看不見東西,於是下詔給太醫秦鳴鶴,讓他給自己治病。唐高宗說:你只管刺,不見得一定不好,萬一治好了,有重賞。於是太醫就用銀針刺百會、腦戶兩個穴位。沒過一會兒,唐高宗說:我眼睛似乎看得見了。天后武則天把手舉在額上說:這是上天的賜予!親自背負彩緞百匹賜給秦鳴鶴。
  • 太醫
    其次,還有大寶的情緒問題,父母不必刻意去發問,適當機會介紹,傳播有兄弟姐妹相伴的快樂,兄弟兄妹或者姐弟姐妹將來一見面,肯定如膠似漆。再次,早做優生優育安排,除非你想隨遇而安地撞大運。雙方都戒菸,嚴格限酒,避免汙染、高溫環境。煙、高溫都可以殺精子,酒、汙染可以導致卵子和精子畸形,導致畸胎或不孕不育。
  • 宮苑雜談︱在清朝當太醫是一份怎樣的工作?
    《後漢書》記載漢代太醫令俸祿六百石,專門管理宮廷醫官。漢代宮廷有醫官293人,醫吏19人,主管藥的藥丞1人,主管藥方的方丞1人。唐代太醫供職的地方稱為太醫署,宋代設立太醫局,太醫局和太醫署不僅是宮廷的醫療保健機構還負有傳授醫療知識、開展醫學教育等工作。清代繼承了明代宮廷醫政制度,太醫院作為官方機構其設置、職能、官員品秩和執掌都有嚴格的規定。
  • 紫禁城裡的白色巨塔:錢少事多、難升遷,動不動背黑鍋的清朝太醫
    在古代,專為帝王及其家族成員、重要官員看病的醫生稱為太醫。 《後漢書》記載宮廷有醫官、醫吏、主管藥物的藥丞、主管藥方的方丞。唐朝太醫供職的地方稱為太醫署,宋朝設立了太醫局,它和太醫署不僅是宮廷的醫療保健機構,還負責傳授醫療知識、發展醫學教育。清朝繼承了明朝的制度,「太醫院」為官方醫療機構,職能、官員品秩和執掌項目都有嚴格規定。
  • 古代太醫能隨意進出後宮,但為什麼不用被淨身,難道皇帝不擔心嗎
    所以說在當時,有許多女子都想要成為皇帝的妃子,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有可能改變自己的身份和命運,甚至還有可能飛上枝頭變鳳凰。但是當時的女子只是知道,後宮中的妃子可以過得錦衣玉食,但是卻並不知道後宮中的妃子也都是過得非常的悲慘的。
  • 46歲的慈禧竟然懷孕,給她診脈的太醫只活了一個
    在中國古代出現女皇帝的事情並不多見,比如說武則天這個女皇帝等,都是一隻手都能數的過來,但是如果說是女人掌握權力的時候,倒是有很多機會。比如說在古代如果皇帝去世的比較早,而繼位的皇帝又比較小的話,要麼是大臣來幫忙管理帝國,要麼就是原來的皇后,也就是現在的太后來幫助管理,不管是哪一種代替管理,都免不了權力被後宮的太后掌握的情況。46歲的慈禧竟然懷孕,給她診脈的太醫只活了一個。俗話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不想有一次終於鬧出了動靜。
  • 太醫說,皇上您的龍袍掉地上了,如果他用另一個詞,腦袋可能就沒了
    問題是,太醫院的藥方都不靠譜,皇帝后妃們,豈不是得等死? 實際上,也許是有些太醫的不靠譜,有些太醫的靠譜吧。真要完全無用,早就把太醫院給掀了。
  • 康熙批評胤撰亂吃補藥,太醫看似風光其實不是?懸絲診脈更是荒唐
    康熙批評胤撰亂吃補藥,太醫看似風光其實不是?同時,有過進宮當御醫的經歷,池會對他們大有好處,出去之後,在社 會上令人仰慕和信服,成為專家是沒有問題的。可是,那些進宮的御醫 也深受其累,有道不完的苦水。太醫,是指封建社會專門為帝王后妃等上層統治階級醫療服務的醫 生。清宮的太醫院建於順治元年,有院長,五品;副院長也叫左院判,六品;御醫,八品;下而還有吏目、醫士、醫生等,從九品,這些人待遇不 一樣,但統稱為太醫,有一百人左右,都是漢人。
  • 給娘娘診脈只能拉根紅繩 古代太醫怎麼保住小命
    具有特殊地位的御醫,有時候連皇帝老兒也得敬重三分。而且御醫大多有官階,有的官階一點也不亞於朝廷高官。有的御醫,甚至還敢拔皇帝老兒的鬍子。唐太宗時期有個名叫徐世績的大將生了病,御醫說你這病沒治了,除非用龍鬚。所謂龍鬚,不就是皇帝的鬍子嗎?
  • 明朝太醫薛立齋的傳奇故事(1):太醫院裡面的考試高手!
    這明朝的太醫院有個規矩很有趣,就是一個普通的老百姓你再有能耐,你也當不了太醫,為什麼呢?因為古代有「醫不三世,不服其藥」的說法,就是說如果這個醫生的出身不是中醫世家,那麼他的醫術很可能不靠譜,最好不要服用他的藥。當然,現在看來這是個餿主意,但是當年皇上對此很認可,覺得這的確是個好辦法。當然,後來也有人認為這樣不妥當——很多自個兒學出來的也是好醫生啊,在嘉靖後期這個規定被廢除了。
  • 揭秘香妃死亡真正原因:並不是被皇太后賜死,太醫洩露其秘密
    在乾隆帝的眾多妃嬪中,有一位來自遙遠的新疆地區,她因「生而體有異香」,因此被人們稱為香妃。在民間流傳著許多關於乾隆帝、香妃之間的故事,但是由於歷史記載的缺失,因此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那麼歷史上到底有沒有「香妃」,她又是怎麼死的呢? 根據史料的記載,「容妃,和卓氏,回部臺吉札賚女。
  • 馬未都:我有個罕見收藏,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太醫的「寶貝」!
    馬未都:我有個罕見收藏,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太醫的「寶貝」! 在八十年代之前,我國是禁止民間私自買賣文物的,所有文物都由國家文物商店統一收購,那個時候買賣古董都是偷偷摸摸,沒人敢大張旗鼓,後來禁令解除,收藏也成為了一門聲勢浩大的生意,無數人投身其中,但能夠發財的並不多,馬未都算是其中一個。
  • 碩貴妃因病臥床不起,太醫診斷後皇帝大怒,立馬賜貴妃三尺白綾
    滿漢全席入關後,從此開啟了清朝歷史的新紀元,第一個登上皇位的皇帝就是順治爺,縱觀順治帝的一生,也是一位對清朝歷史影響深遠的帝王,因為作為第一個入關後的皇帝,他所做的決定直接影響到了以後的清朝。這一時期順治皇帝提倡滿漢合流,根據當時情況判斷,這一決定是非常正確的,也促進了兩個民族的融合。但順治皇帝一生中也有過一件使他蒙羞的家事,那件家事與一個妃子,還有一個太監有關,而順治皇帝在得知妃子的死因後,直接下令將此人處死。
  • 清朝滅亡後,存活下來的太醫說出了慈禧的秘密,刷新了對她的認識
    「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收到最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愛你們,麼麼噠!非常榮幸大家能夠閱讀我的文章,希望您閱讀愉快,您的閱讀能讓小編創作更有動力,小編以後會源源不斷的創作更多更精彩的文章奉獻給大家!她在後人心中一直都是壞女人的象徵,不僅垂簾聽政還荒淫無比,雖然她一直都很昏庸,但是在清朝末年的勢力卻是極大的,可以說完全大過皇帝,其實我們都知道後來的同治皇帝、光緒皇帝,都只不過是慈禧擺弄的傀儡而已。
  • 《清稗類鈔》故事:民間神醫起死回生,喜來樂在世,太醫主動讓位
    傅青主善於治病。他的同鄉人王堯寄居在京城,忽然患頭痛病,經很多醫生診治都不見效,到太醫院某醫生就診。那太醫按脈完畢,吩咐他說:「這病只有一個月時間了,你應儘快回家料理後事,慢一點就來不及了。」傅青主說:「太醫院某先生,是全國第一流的醫生,為什麼不請他治病?」王堯嘆息著說:「我回家,就是聽從他的吩咐啊。」於是將太醫說的都告訴他。傅青主很吃驚,說:「如果真是這樣,怎麼辦?讓我試給你診斷一下。」按脈很久,嘆息著說:「太醫他真是國手啊,他說的沒錯。」王堯流著眼淚說:「如果確實像您說的那樣,我真的沒有活著的希望了。不過您久負名醫的美名,竟不能起死回生嗎?」
  • 燕雲臺:耶律賢不是因病駕崩?太醫說出離世真相,原來是她下黑手
    耶律賢34歲就離世,讓人惋惜,作為君主他一直為子民著想,規定製度讓子民過上好生活,突然離世,不管是朝廷官員和臣民都十分痛心又遺憾。在《燕雲臺》中耶律賢一心一意為大遼著想,是個好皇帝。在臨終之時,所有太醫還在想辦法要挽救他,但一切都沒有效果。
  • 朝鮮人覺得雍正好色,因為太醫說了個秘密:他腰以下都涼了
    在清朝的歷代皇帝中,可能很難選出誰是最優秀的那一個,但如果要選誰是最勤勞的,那麼雍正絕對是當仁不讓的第一名。但就是這樣一位於公於私都沒有什麼黑點的皇帝,在朝鮮的名聲卻不是很好,朝鮮的群臣和百姓大多覺得雍正是一個荒淫好色之人,要知道清朝時朝鮮還是中國的藩國,他們應該是不太敢編造這種抹黑皇帝形象的謠言的,那麼背後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這可能和當時朝鮮使臣對於雍正病情的錯誤理解有直接關係,在清朝的時候,京城中經常有朝鮮的使臣來往,關於皇帝的消息是他們最為關注的。
  • 太醫透露清后妃養生法
    作者劉弘章教授與其子劉氵孛副教授分別是明朝永樂太醫劉純的第24、25代承襲人,「劉太醫系列」是二人根據先人養生理論和現代人健康問題推出的讀物,從「皇家養生技巧」到「祖傳獨特配方」無一不令人怦然心動。現摘錄書中養生片斷,與OL們共享。  清腸妙招  明朝劉太醫曾提出:「人慾長生,腸欲常清。逢月圓而清腸,瀉汙濁而去毒。
  • 《甄嬛傳》:溫太醫為什麼願意當備胎?
    都說經典的電視劇很值得回味,最近重溫了《甄嬛傳》,重頭戲自然是女人之間的爾虞我詐,但這次我重點關注了戲份不少但存在感不強的溫太醫。
  • 安太醫提出「生殖健康」新理念:中醫藥可以利用現代化手段更好地...
    安太醫在此次展會上重磅推出擁有發明專利的男性外用延時產品——三方十五味。該產品是一款創新型中藥產品,運用諾維信生物酶發酵,加上超聲波破壁技術,將中藥進行分解,並有效利用,通過滋養內皮細胞(EC)平滑肌細胞(SMC)讓表皮神經的回饋更為明顯,調整局部神經閾值,做到快感不降低,時間更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