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有個如你一般的人,如山間清爽的風,如古城溫暖的光,從清晨到夜晚,從山野到書房,一切都沒有關係。只要最後是你就好。一個人,終將擁有另一個人,對你點點頭,貫徹未來,數遍生命的公路牌。
2016年,一部在網紅城市-重慶拍攝的愛情電影上映。鄧超、白百合、張天愛、嶽雲鵬、柳巖、杜鵑等大批明星加盟主演。影片講述了三段不同類型的愛情,三對情侶都沒有堅守到最後:或成為對面熟悉的陌生人;或陰陽兩隔;或天涯陌路。從你的全世界路過,這是三段愛情的最終結局,為什麼如此呢?
網上有很多影評文章從感性的角度分析三段愛情,筆者認為他們未曾聊及背後實質問題。今天,筆者用心理學理論,和大家一起解讀電影《從你的全世界路過》裡的三段愛情。
《從你的全世界路過》劇照:小容和陳末
陳末(鄧超飾演)和小容(杜鵑飾演)在大學期間是一對令人羨慕的完美戀人。
畢業參加工作以後,兩人因為追求不同而分手。陳末是浪漫不羈的詩人氣質,做事習慣隨性而發;小容卻是職場目標明確的女強人,一絲不苟,積極進取,事業心太強。
性格不同,好聚好散。但陳末沒有這樣做,他始終固執認為,一切都是女友在考驗自己。在這個認知思維的強烈促使下,陳末不斷做出一些常人覺得怪異和譁眾取寵的事兒。
陳末的行為,在心理學上叫「虛假同感偏差效應」。
虛假同感偏差,又叫虛假一致性偏差,指的是人們常常高估或誇大自己的信念、判斷及行為的普遍性,它是人們堅信自己信念、判斷正確性的一種方式。當遇到與此相衝突的信息時,這種偏差使人堅持自己的社會知覺。人們在認知他人時總好把自己的特性賦予他人身上,假定自己與他人是相同的,例如自己疑心重重,也認為他人疑心重重;自己好交際也認為別人好交際。
陳末和么雞:鄧超和張天愛飾演
說通俗一些,就是習慣把自己的愛好和想法強加在別人身上,認為別人和自己一樣。
影片中的陳末就是如此,他是一個浪漫隨性的人,固執認為女友小容就應該喜歡這樣的男人,至少以前的小容喜歡。當小容從一個單純的女學生迅速轉變為職業女強人以後,陳末無法接受這樣的轉變。所以,陳末沉浸在過往美好的戀情無法自拔。
「虛假同感偏差效應」產生的原因主要取決於以下幾條:
(1)當外部的歸因強於內部歸因時;
(2)當前的行為或事件對某人非常重要時;
(3)當你對自己的觀點非常確定或堅信時;
(4)當你的地位或正常生活和學習受到某種威脅時;
(5)當涉及到某種積極的品質或個性時;
(6)當你將其他人看成與自己是相似時;
陳末符合其中的(1)、(2)、(3)、(6),產生「虛假同感偏差效應」也就在所難免。
陳末無法忘記的女友小容:杜鵑飾演
(1)當外部的歸因強於內部歸因時:這或許是校園愛情往往很難堅守到最後的癥結所在。學生時代,大家接觸的事物太少。畢業進入職場則不同,年輕人的眼界大開,生活壓力增加,大家面對的誘惑和追求更多,社會對每個人的衝擊不一樣。這就是影片中陳末的女友小容變心的主要原因。(2)當前的行為或事件對某人非常重要時:這段愛情給陳末帶來了刻骨銘心的感受,小容在陳末心中非常重要,這導致陳末難以釋懷,不願面對現實。(3)當你對自己的觀點非常確定或堅信時:陳末始終認為,小容依舊還愛著自己,小容只是跟自己鬧彆扭,在考驗自己。在這種思維影響下,陳末一如既往地做著譁眾取寵的事情,吸引小容的關注。只是,越是不斷做荒唐的舉動,越惹得小容反感,兩個人漸行漸遠。(6)當你將其他人看成與自己是相似時:陳末撓破腦袋也沒明白,曾經情投意合的戀人,怎麼就分手了呢?小容曾經愛自己的浪漫隨性,那麼她現在應該依舊愛。殊不知,別人終究是別人,不會按照我們的想法行事做人。
一個人的記憶就是座城市,時間腐蝕著一切建築,把高樓和道路全部沙化。如果你不往前走,就會被沙子掩埋。所以我們淚流滿面,步步回頭,可是只能往前走。
楊洋飾演的茅十八是一個技術宅男,沒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每天宅在家裡搞各種小發明,經常讓自己灰頭土臉。白百合飾演的荔枝則是一個青春四射的女警察,她每天巡查街道,是大家熟悉的片警。
片警荔枝:白百合飾演
二人原本沒有交集,但陰差陽錯之下,茅十八和荔枝相識相愛。
沒有超乎觀眾意外,女片警荔枝主動追求茅十八。成為情侶的兩個人,甜蜜非凡。二人都沒有心機和城府,單純的浪漫,沒有複雜的糾葛。很純很真的感情,一如當年我們懵懂,不知道那喜歡就是愛情。
影片結尾,荔枝姑娘和歹徒搏鬥,茅十八去幫忙時不幸犧牲。像風一樣的大男孩,從此陰陽兩隔;像蜜一樣甜的愛情,頓時戛然而止。影片和書中的結局不同,書中的茅十八並沒有死,相反, 兩人的分離是因為荔枝的一句「不合適」。
荔枝和茅十八的愛情,典型的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又稱成見效應、光圈效應等,指人們在交往認知中,對方的某個特別突出的特點、品質就會掩蓋人們對對方的其他品質和特點的正確了解。這種錯覺現象,心理學中稱之為「暈輪效應」。暈輪效應除了與人們掌握對方的信息太少有關外,主要還是個人主觀推斷的泛化,擴張和定勢的結果。它往往容易形成人的成見或偏見,產生不良的後果。
左一:茅十八
暈輪效應的特徵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1、遮掩性:有時我們抓住的事物的個別特徵並不反映事物的本質,可我們卻仍習慣以個別推及一般、由部分推及整體,勢必牽強附會地誤推出其他特徵。隨意抓住某個或好或壞的特徵就斷言這個人或是完美無缺形,或是一無是處,都犯了片面性的錯誤。
「一見鍾情」現象就是典型的遮掩性。僅憑第一印象就認為對方一切都是完美的,一定適合自己。荔枝對茅十八就是如此,荔枝喜歡茅十八的單純率真,因為自己也是這樣的人。所以,荔枝固執認為,茅十八就是騎著七彩祥雲來找尋自己的男人。然而,這樣單純的男人,為人處世有著很大局限性。得知荔枝和歹徒搏鬥時,茅十八如果能報警或叫上幾個幫手一起前往,恐怕是另外一個好結局了。
2、表面性。暈輪效應產生於自己對某個人還不夠了解的情況下,因而容易受感、知覺的表面性帶來的選擇性影響,從而停留在外在特徵上。事實上,荔枝對茅十八並沒有過多了解,沒有了解他的家庭情況、收入來源等等。這樣的愛情在學生時代尚可,對已入社會的人來說,過於草率。一旦面對柴米油鹽的生活壓力時,這段愛情就存在危機。
3、彌散性。對一個人的整體態度,還會連帶影響到跟這個人的具體特徵有關的事物上。成語中的「愛屋及烏」就是如此。荔枝愛上了茅十八,也愛上了那些小發明。荔枝沒有和其他女人一樣,要求茅十八找份穩定的工作,賺更多的收入養家。這樣的愛情,註定不會長久,註定經不起現實生活的考驗。
茅十八向荔枝求婚
嶽雲鵬飾演的豬頭,生活中只有一個目標,盡全力讓自己心愛的女人燕子(柳巖飾演)幸福。
其實,兩個人一開始就不相配。燕子是大學的校花,豬頭只是一個低到塵埃裡的男生。當全校同學都把燕子當成小偷時,這個突發事件暫時縮短了兩個人的差距。豬頭選擇無條件相信燕子,幫助燕子,讓燕子十分感動;當燕子遠在國外生活時,豬頭依然傻傻地相信二人的愛情會有結果 。聽說燕子快回來了,豬頭更是拿出自己和哥們所有的積蓄,東拼西湊交了首付,買一套房向燕子求婚。
然而燕子回來的第一句話卻是:豬頭,我們分手吧。
燕子和豬頭:柳巖和嶽雲鵬飾演
這段戀情中,豬頭違反了「交往適度定律」。交往適度定律是指在人際交往中要懂得把握好一個度,超過這個度,人際關係有可能走向反面。對他人過分的好,有可能產生三個不良後果:
1、對於每個人來說,獨立和付出是個性成長的必然需要。豬頭和燕子的愛情,觀眾只看到豬頭在不斷付出,燕子不斷享受這種付出。不論是校園時代,還是畢業後豬頭賺錢寄給燕子花。遺憾的是,燕子至始至終未曾給豬頭做過什麼事兒。這樣單方面付出澆灌出來的愛情,一方面,豬頭早晚會累到無法堅持;另一方面,燕子終究會承受不起這份沉重的愛,內心有愧,這是燕子選擇分手的重要原因。
2、對他人過度好,很可能會讓對方得寸進尺。中國有句古話「鬥米成恩,升米成仇。」生活中有這樣的女性,仗著自己年輕貌美,心安理得享受周圍男人的好。送禮送物,請吃請喝,就是不明確表態。這些女性,既不拒絕男人的付出,又不接受男人的感情。
燕子對豬頭就是如此。她畢業出國多年,由於自己手頭緊,所以心安理得享受著豬頭按月寄出的工資。回國後,燕子毫不留情宣布分手。豬頭這些年寄出的生活費算什麼?豬頭付出的心血和時間誰能補償?
豬頭和燕子
3、讓別人覺得你心太軟,不怕你,對你肆無忌憚。燕子的印象中,豬頭就是一個老實人,人如其名。需要他的時候,招之則來。不需要豬頭時,一句「分手吧」劃上結局。這種情況下,豬頭依舊沒有憤怒。他在街頭追著燕子遠去的計程車,大聲喊道「沒有我的世界,你也依舊要幸福哦」,直到車子遠去,豬頭才哭了,瘋狂地跑著。這一刻,觀眾也流淚了,替一個男人不值。
在整段愛情中,豬頭沒有任何一次拒絕,沒有任何一次說不。即使面對燕子的分手,豬頭都不敢說不。燕子完全主宰了感情的走向,絲毫不顧及豬頭的感受,直到豬頭獨自在街頭撕心裂肺地哭喊。這對一個男人造成了多麼大的傷害呀!若燕子不喜歡豬頭,應該及早告知。
沒有付出,就沒有傷害。這個道理或許殘酷,但就是現實。
電影宣傳照
總結:
不想從你的全世界路過,我想成為你的全世界。我們都期待有一份可以白頭到老的愛情,不離不棄,生死相依。王菲演唱的主題曲《你在終點等我》,在後來的幾年被我多次循環往復,至今不厭。
沒有你的地方都是他鄉,沒有你的旅行都是流浪。
說的多好!希望得到一份愛情的心沒有錯,但在追求愛的過程中,我們同樣需要有一份理性存在。有些人註定得不到,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人生路。電影《從你的全世界路過》給觀眾展現了三段失敗結局的愛情,讓我們回憶起曾經的類似經歷,讓我們靜心思考,也讓我們在當下的愛情中更好地經營維繫。
大膽往前走吧!不必回頭,在終點等你的一定是我……
我是星河影評,重慶江津人,致力於分享影視評論和演員故事。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頭條號,更多交流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