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理學理論,解讀電影《從你的全世界路過》裡的三段愛情

2020-11-02 星河聊娛樂

我希望有個如你一般的人,如山間清爽的風,如古城溫暖的光,從清晨到夜晚,從山野到書房,一切都沒有關係。只要最後是你就好。一個人,終將擁有另一個人,對你點點頭,貫徹未來,數遍生命的公路牌。

2016年,一部在網紅城市-重慶拍攝的愛情電影上映。鄧超、白百合、張天愛、嶽雲鵬、柳巖、杜鵑等大批明星加盟主演。影片講述了三段不同類型的愛情,三對情侶都沒有堅守到最後:或成為對面熟悉的陌生人;或陰陽兩隔;或天涯陌路。從你的全世界路過,這是三段愛情的最終結局,為什麼如此呢?

網上有很多影評文章從感性的角度分析三段愛情,筆者認為他們未曾聊及背後實質問題。今天,筆者用心理學理論,和大家一起解讀電影《從你的全世界路過》裡的三段愛情。

《從你的全世界路過》劇照:小容和陳末

一、陳末和小容的愛情:虛假同感偏差效應

陳末(鄧超飾演)和小容(杜鵑飾演)在大學期間是一對令人羨慕的完美戀人。

畢業參加工作以後,兩人因為追求不同而分手。陳末是浪漫不羈的詩人氣質,做事習慣隨性而發;小容卻是職場目標明確的女強人,一絲不苟,積極進取,事業心太強。

性格不同,好聚好散。但陳末沒有這樣做,他始終固執認為,一切都是女友在考驗自己。在這個認知思維的強烈促使下,陳末不斷做出一些常人覺得怪異和譁眾取寵的事兒。

陳末的行為,在心理學上叫「虛假同感偏差效應」。

虛假同感偏差,又叫虛假一致性偏差,指的是人們常常高估或誇大自己的信念、判斷及行為的普遍性,它是人們堅信自己信念、判斷正確性的一種方式。當遇到與此相衝突的信息時,這種偏差使人堅持自己的社會知覺。人們在認知他人時總好把自己的特性賦予他人身上,假定自己與他人是相同的,例如自己疑心重重,也認為他人疑心重重;自己好交際也認為別人好交際。



陳末和么雞:鄧超和張天愛飾演

說通俗一些,就是習慣把自己的愛好和想法強加在別人身上,認為別人和自己一樣。

影片中的陳末就是如此,他是一個浪漫隨性的人,固執認為女友小容就應該喜歡這樣的男人,至少以前的小容喜歡。當小容從一個單純的女學生迅速轉變為職業女強人以後,陳末無法接受這樣的轉變。所以,陳末沉浸在過往美好的戀情無法自拔。

「虛假同感偏差效應」產生的原因主要取決於以下幾條:

(1)當外部的歸因強於內部歸因時;

(2)當前的行為或事件對某人非常重要時;

(3)當你對自己的觀點非常確定或堅信時;

(4)當你的地位或正常生活和學習受到某種威脅時;

(5)當涉及到某種積極的品質或個性時;

(6)當你將其他人看成與自己是相似時;

陳末符合其中的(1)、(2)、(3)、(6),產生「虛假同感偏差效應」也就在所難免。

陳末無法忘記的女友小容:杜鵑飾演

(1)當外部的歸因強於內部歸因時:這或許是校園愛情往往很難堅守到最後的癥結所在。學生時代,大家接觸的事物太少。畢業進入職場則不同,年輕人的眼界大開,生活壓力增加,大家面對的誘惑和追求更多,社會對每個人的衝擊不一樣。這就是影片中陳末的女友小容變心的主要原因。(2)當前的行為或事件對某人非常重要時:這段愛情給陳末帶來了刻骨銘心的感受,小容在陳末心中非常重要,這導致陳末難以釋懷,不願面對現實。(3)當你對自己的觀點非常確定或堅信時:陳末始終認為,小容依舊還愛著自己,小容只是跟自己鬧彆扭,在考驗自己。在這種思維影響下,陳末一如既往地做著譁眾取寵的事情,吸引小容的關注。只是,越是不斷做荒唐的舉動,越惹得小容反感,兩個人漸行漸遠。(6)當你將其他人看成與自己是相似時:陳末撓破腦袋也沒明白,曾經情投意合的戀人,怎麼就分手了呢?小容曾經愛自己的浪漫隨性,那麼她現在應該依舊愛。殊不知,別人終究是別人,不會按照我們的想法行事做人。

二、荔枝和茅十八的愛情:暈輪效應


一個人的記憶就是座城市,時間腐蝕著一切建築,把高樓和道路全部沙化。如果你不往前走,就會被沙子掩埋。所以我們淚流滿面,步步回頭,可是只能往前走。

楊洋飾演的茅十八是一個技術宅男,沒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每天宅在家裡搞各種小發明,經常讓自己灰頭土臉。白百合飾演的荔枝則是一個青春四射的女警察,她每天巡查街道,是大家熟悉的片警。

片警荔枝:白百合飾演

二人原本沒有交集,但陰差陽錯之下,茅十八和荔枝相識相愛。

沒有超乎觀眾意外,女片警荔枝主動追求茅十八。成為情侶的兩個人,甜蜜非凡。二人都沒有心機和城府,單純的浪漫,沒有複雜的糾葛。很純很真的感情,一如當年我們懵懂,不知道那喜歡就是愛情。

影片結尾,荔枝姑娘和歹徒搏鬥,茅十八去幫忙時不幸犧牲。像風一樣的大男孩,從此陰陽兩隔;像蜜一樣甜的愛情,頓時戛然而止。影片和書中的結局不同,書中的茅十八並沒有死,相反, 兩人的分離是因為荔枝的一句「不合適」。

荔枝和茅十八的愛情,典型的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又稱成見效應、光圈效應等,指人們在交往認知中,對方的某個特別突出的特點、品質就會掩蓋人們對對方的其他品質和特點的正確了解。這種錯覺現象,心理學中稱之為「暈輪效應」。暈輪效應除了與人們掌握對方的信息太少有關外,主要還是個人主觀推斷的泛化,擴張和定勢的結果。它往往容易形成人的成見或偏見,產生不良的後果。



左一:茅十八

暈輪效應的特徵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1、遮掩性:有時我們抓住的事物的個別特徵並不反映事物的本質,可我們卻仍習慣以個別推及一般、由部分推及整體,勢必牽強附會地誤推出其他特徵。隨意抓住某個或好或壞的特徵就斷言這個人或是完美無缺形,或是一無是處,都犯了片面性的錯誤。

「一見鍾情」現象就是典型的遮掩性。僅憑第一印象就認為對方一切都是完美的,一定適合自己。荔枝對茅十八就是如此,荔枝喜歡茅十八的單純率真,因為自己也是這樣的人。所以,荔枝固執認為,茅十八就是騎著七彩祥雲來找尋自己的男人。然而,這樣單純的男人,為人處世有著很大局限性。得知荔枝和歹徒搏鬥時,茅十八如果能報警或叫上幾個幫手一起前往,恐怕是另外一個好結局了。

2、表面性。暈輪效應產生於自己對某個人還不夠了解的情況下,因而容易受感、知覺的表面性帶來的選擇性影響,從而停留在外在特徵上。事實上,荔枝對茅十八並沒有過多了解,沒有了解他的家庭情況、收入來源等等。這樣的愛情在學生時代尚可,對已入社會的人來說,過於草率。一旦面對柴米油鹽的生活壓力時,這段愛情就存在危機。

3、彌散性。對一個人的整體態度,還會連帶影響到跟這個人的具體特徵有關的事物上。成語中的「愛屋及烏」就是如此。荔枝愛上了茅十八,也愛上了那些小發明。荔枝沒有和其他女人一樣,要求茅十八找份穩定的工作,賺更多的收入養家。這樣的愛情,註定不會長久,註定經不起現實生活的考驗。

茅十八向荔枝求婚

三、豬頭和燕子的愛情:交往適度定律

嶽雲鵬飾演的豬頭,生活中只有一個目標,盡全力讓自己心愛的女人燕子(柳巖飾演)幸福。

其實,兩個人一開始就不相配。燕子是大學的校花,豬頭只是一個低到塵埃裡的男生。當全校同學都把燕子當成小偷時,這個突發事件暫時縮短了兩個人的差距。豬頭選擇無條件相信燕子,幫助燕子,讓燕子十分感動;當燕子遠在國外生活時,豬頭依然傻傻地相信二人的愛情會有結果 。聽說燕子快回來了,豬頭更是拿出自己和哥們所有的積蓄,東拼西湊交了首付,買一套房向燕子求婚。

然而燕子回來的第一句話卻是:豬頭,我們分手吧。

燕子和豬頭:柳巖和嶽雲鵬飾演

這段戀情中,豬頭違反了「交往適度定律」。交往適度定律是指在人際交往中要懂得把握好一個度,超過這個度,人際關係有可能走向反面。對他人過分的好,有可能產生三個不良後果:

1、對於每個人來說,獨立和付出是個性成長的必然需要。豬頭和燕子的愛情,觀眾只看到豬頭在不斷付出,燕子不斷享受這種付出。不論是校園時代,還是畢業後豬頭賺錢寄給燕子花。遺憾的是,燕子至始至終未曾給豬頭做過什麼事兒。這樣單方面付出澆灌出來的愛情,一方面,豬頭早晚會累到無法堅持;另一方面,燕子終究會承受不起這份沉重的愛,內心有愧,這是燕子選擇分手的重要原因。

2、對他人過度好,很可能會讓對方得寸進尺。中國有句古話「鬥米成恩,升米成仇。」生活中有這樣的女性,仗著自己年輕貌美,心安理得享受周圍男人的好。送禮送物,請吃請喝,就是不明確表態。這些女性,既不拒絕男人的付出,又不接受男人的感情。

燕子對豬頭就是如此。她畢業出國多年,由於自己手頭緊,所以心安理得享受著豬頭按月寄出的工資。回國後,燕子毫不留情宣布分手。豬頭這些年寄出的生活費算什麼?豬頭付出的心血和時間誰能補償?

豬頭和燕子

3、讓別人覺得你心太軟,不怕你,對你肆無忌憚。燕子的印象中,豬頭就是一個老實人,人如其名。需要他的時候,招之則來。不需要豬頭時,一句「分手吧」劃上結局。這種情況下,豬頭依舊沒有憤怒。他在街頭追著燕子遠去的計程車,大聲喊道「沒有我的世界,你也依舊要幸福哦」,直到車子遠去,豬頭才哭了,瘋狂地跑著。這一刻,觀眾也流淚了,替一個男人不值。

在整段愛情中,豬頭沒有任何一次拒絕,沒有任何一次說不。即使面對燕子的分手,豬頭都不敢說不。燕子完全主宰了感情的走向,絲毫不顧及豬頭的感受,直到豬頭獨自在街頭撕心裂肺地哭喊。這對一個男人造成了多麼大的傷害呀!若燕子不喜歡豬頭,應該及早告知。

沒有付出,就沒有傷害。這個道理或許殘酷,但就是現實。

電影宣傳照

總結:

不想從你的全世界路過,我想成為你的全世界。我們都期待有一份可以白頭到老的愛情,不離不棄,生死相依。王菲演唱的主題曲《你在終點等我》,在後來的幾年被我多次循環往復,至今不厭。


沒有你的地方都是他鄉,沒有你的旅行都是流浪。

說的多好!希望得到一份愛情的心沒有錯,但在追求愛的過程中,我們同樣需要有一份理性存在。有些人註定得不到,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人生路。電影《從你的全世界路過》給觀眾展現了三段失敗結局的愛情,讓我們回憶起曾經的類似經歷,讓我們靜心思考,也讓我們在當下的愛情中更好地經營維繫。

大膽往前走吧!不必回頭,在終點等你的一定是我……


我是星河影評,重慶江津人,致力於分享影視評論和演員故事。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頭條號,更多交流探討。

相關焦點

  • 電影《從你的全世界路過》解析:命運的交叉口,剩下的只有選擇
    哈嘍大家好,又和大家見面啦,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一部愛情文藝喜劇片,這部電影裡面有著許多非常著名的演員,該片改編自張嘉佳同名小說,講述了DJ陳末和一群朋友的都市情感故事。《從你的全世界路過》電影裡面的男主角是由著名演員鄧超所出演的,我們經常會在電視上的各類綜藝節目上看到鄧超的身影,想必大家對他都不陌生吧,他飾演的男主角一個電臺的DJ,深受廣大人們的喜愛
  • 只要最後是你就好,從你的全世界路過
    《從你的全世界路過》我很久沒有哭了。電影裡說了四個愛情故事,陳末和小容、陳末和么雞、茅十八和荔枝、豬頭和燕子。電影的最後,得到幸福的只有一對,四分之一的機率,像極了生活。重慶的計程車是亮黃色的,跟第一版《從你的全世界路過》的書封面一個顏色,會不會感覺很溫暖呢?隨手招個的士上車吧,去你最不想錯過的地方。
  • 《從你的全世界路過》:白百何飾演女警荔枝
    《從你的全世界路過》。  鄧超楊洋變「互路娃」  據京華時報報導 8月8日下午,由原著作者張嘉佳編劇、張一白執導的情感電影《從你的全世界路過》在京舉行了首次發布會,並宣布定檔9月30日,進軍國慶檔。電影由鄧超、楊洋、張天愛、嶽雲鵬、杜鵑、柳巖主演,白百何特約出演(飾女警荔枝)。
  • 從你的全世界路過,然後用生命烙上個溫暖的記號
    有的人闖進你的世界,只是為了給你上一課,然後轉身離開;有的人路過你的全世界,悄無聲息的住進你的心裡,然後再也尋覓不見。在原著小說中,張嘉佳用和風細雨的語調講述著那些可能就發生在你我身邊的愛情故事;而在電影中,張一白則用流光溢彩的鏡頭撫慰孤獨世界中的靈魂。
  • 《從你的全世界路過》賞析:請好好珍惜我,珍惜來之不易的我們
    最近很無聊,小編就和朋友看了一個電影,名字叫做《從你的全世界路過》,這部電影上映很久了,一直到今天才看,電影裡面的名字都很搞笑,有叫荔枝的!豬頭!么雞啊!對還有個叫茅十八的!《從你的全世界路過》電影一開始就下起了小雨,路邊的人也在走來走去,在一個電臺裡面,叫陳末的小夥子和搭檔小容在說著動人的電臺,就在這個時候,小容卻對陳末說道我們分手吧!
  • 愛情心理學:那些揭秘愛情本質的心理學理論
    愛情,給我們帶來幸福與歡樂,也給我們帶來痛苦與淚水,總能體驗到各種情緒,卻又不受我們控制。愛情,是一門學問,需要去實踐,去體驗。愛情心理學是解釋愛情的一門學問,需要去學習,去運用。為什麼我們看到喜歡的人會心心跳加速,為什麼戀愛中的人總是甜蜜的,為什麼單相思是最痛苦的,為什麼初戀是美好的,為什麼分手是痛苦的,為什麼會有七年之癢,愛情中有很多為什麼,愛情的種種都是解讀愛情的關鍵,如何把握愛情就是我們要做的。愛情是抓不住摸不著,但是愛情的行為與心理可以去描寫、可以解釋、可以研究。
  • 《從你的全世界路過》:相愛這件事情,就是永遠在一起
    這句話出自電影《從你的全世界路過》。藝術源自於生活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電影裡的場景又是出於現實,我們在現實面前只是茫茫的一粒沙土,一個人一生中就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他們在你的世界裡突然出現而又在你的世界裡突然消失,而他的出現僅僅只是路過而已。
  • 讓人難忘的四部電影,《從你的全世界路過》上榜,你喜歡嗎?
    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讓人難忘的四部電影,值得回味,你喜歡嗎?可是我不能,或者我不應該用暴泯的方式去解鎖。 最終劇中的主角是手足無措了。但是我們發現如果人生有理想,請吶喊,不要心懷理想,卻不自信,這樣的人生很矛盾。有人喜歡平淡,有人喜歡驚心動魄,這些都是人生的處世哲學。但是如果你心懷夢想卻碌碌無為,這樣人生總是迷茫,生活沒有支點,處世缺少自己的哲學。
  • 電影《從你的全世界路過》插曲主題曲片尾曲BGM匯總
    《從你的全世界路過》是由北京光線影業有限公司出品的愛情片,由張一白執導,鄧超領銜主演,白百何特約出演,楊洋、張天愛、嶽雲鵬、杜鵑、柳巖領銜主演。該片改編自張嘉佳同名小說,講述了DJ陳末和一群朋友的都市情感故事。該片於2016年9月29日在中國上映。
  • 為你讀書:經典重讀|從《簡·愛》的全世界路過
    我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在暑假日記裡寫過這樣一段話 :「我覺得大人有善的、有惡的,我正在向大人善的一面轉化。因為我敢看《簡·愛》,覺得院長、瘋子很可恥。」那時候我還沒有讀過《簡·愛》這本小說,而是在家裡通過 12寸黑白電視看的同名外國電影。
  • 「從你的全世界路過」
    ——張嘉佳 《從你的全世界路過》 ——張嘉佳 《從你的全世界路過》 ——張嘉佳 《從你的全世界路過》
  • 愛情心理學 | 讓一個人快速愛上你的秘訣
    愛情心理學,用心理學解讀愛情。你好,這裡是由堯西情感為您帶來的《愛情心理學》。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著名情緒心理學家阿瑟·阿倫曾做過的一個有趣的心理學實驗,吊橋效應。在電影《搜索》中,高圓圓飾演的葉藍秋和趙又廷飾演的楊守誠,在女主最後的時光裡嘗試去挑戰蹦極,也正是因為這次的雙人蹦極,讓兩個人之間產生了愛情。這其實就是「吊橋效應」產生的效果。「吊橋效應」是人們對心理叫醒的差錯歸因。
  • 《從你的全世界路過》:三個故事四種愛情,轉身遇見了他的小確幸
    大家好,歡迎關注《小劇有趣呀》,在小劇有趣呀這裡了解更多的電影,趕快點擊右上角的關注。你們有在電影院哭過嗎?茅十八死的時候我有。茅十八真的很不討喜,沉悶,無趣,死技術宅,即使在校園裡也是最不引人注意的,更別說討得女孩子歡心。可偏偏荔枝,爽朗,活潑,是個民警,於是他們倆的生活像一鍋熱油倒入一盆水,滋裡哇啦的。我是真的很愛這一對,他們是恰好的一對,卻被粗暴的抹上了悲劇色彩,於是真愛地賺人熱淚。
  • 《從你的全世界路過》被水軍刷成爛片,難道他們心裡就沒點逼數?
    廢話不多說,今天我們來聊一聊由鄧超、張天愛主演的電影《從你的全世界路過》。這幾天放假在家實在無聊,就在某平臺上隨便點了一部電影來看,索性就點到了《從你的全世界路過》。這部電影我原來就知道,不過本人實在是對愛情題材的電影無感,覺得好像只要是愛情類的電影幾乎都不怎麼好看。
  • 《從你的全世界路過》在最初的善意中成就彼此
    電影講述了三對情侶的愛情故事,看完讓人柔腸百轉,感慨萬千,受傷的心靈也被治癒許多。尤其是男神鄧超的生動演繹,更加讓人愛不釋手。第一對情侶是陳末和小容,兩個人在大學期間就是情侶,畢業後都到了一家廣播站工作。
  • 《從你的全世界路過》:希望餘生能夠遇到像你這樣的人
    孤獨的靈魂,徘徊在這個繁華的城市,三層樓,三種不同的情感結局,這就是《從你的全世界路過》。在張嘉佳的書中,所有關於愛情的描述都是在千家萬戶的燈光下,四處奔波,最後回首,我遇見了你。世界上的每個人都像一盞燈。
  • 《從你的全世界路過》:初戀是一個人的兵荒馬亂
    你的初戀,是什麼感覺,是從未有過的心動,是夏天的狂熱,還是那甜甜的羞澀?十七歲那年遇見你,「糟糕,我完了」。是心底最深的印記,青梅枯萎,竹馬老去,從此我愛上的人都像你。是說不出口的遺憾,就當風沒有吹過,你沒來過,我沒愛過。從你的全世界路過,可我還是放不下。
  • 專業心理學:真愛的密碼,著名的愛情三角形理論,完美關係的秘密
    大家好,歡迎來到一縷髮絲,歡迎關注和訂閱,謝謝:)親愛的小夥伴們,你們覺得什麼才是真正的愛情呢?你知道完美的關係是什麼樣的一種關係嗎?心理學當中的著名的愛情三角形理論,到底是個什麼樣的理論觀點呢?人們常常調侃道「男人的性教育是日本動作片教的」「女人的愛情觀是電視劇教的」。
  • 心理學:淺談愛情三角理論—構成愛情的3個要素
    愛情這個詞在不同人的眼中有種不同的模樣,如果我們都不知道愛情是什麼,那麼又怎能找到真愛呢?如果情侶之間對愛情的定義不一致,那麼又如何給予對方所渴望的愛呢?對心理學感興趣的各位,不妨花幾分鐘時間認識一下心理學上一個比較有名的愛情理論。 愛情三角論是由美國耶魯大學心理學協會羅伯特.史坦伯格教授在1986年發表的一個理論。
  • 人本主義心理學: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解讀《我不是藥神》
    人本主義心理學: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解讀《我不是藥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理論之一,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提出。他將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