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的社會裡,人們通過直觀「南枝向暖北枝寒」這一自然現象,感慨「一種春風有兩般」。相同的條件,相似的出身,差不多的能力,人生的境遇卻千差萬別——不同的際遇才是人生大不相同的因緣所在。或許這就是這一詩句千百年來流傳不衰的原因吧。
在已知的長沙窯瓷器題詩中,有三首寫梅或柳的詩,立意相近:
其一:一暑(樹)寒梅南北枝,每年花發不同時。南支(枝)昨夜花開盡,北內梅花猶未知。
其二:階(街)下俊梅樹,春來盡不成(同)。暖中花易發,陰處葉難生。
其三:□(楊)柳池南池□(北)□(栽?),南枝向暖北枝寒。□(莫)道春風情佔色,□是遲庭玉不坩(?)。
詩寫得直白易懂,前兩首詠梅,同一株梅樹,由於南北接受的光照的差異,花開的狀態不一,南枝向陽,梅花開得早,開得好,北枝陰冷,花蕾萌發晚,開得遲。後一首詩寫柳,儘管最後一句不能完全釋讀,但基本意思也很明白,南枝柳條先於北枝發芽抽葉,與前兩首異曲同工。表面上看,都是寫自然景象,日常所見,其實所蘊含的、真正要表達的是揭示不同的際遇將導致不同的命運。
這三首佚名闕題詩,其來源已不可考,但從後世流傳的一些詩詞,仍能從中找到它們的影子,諸如化用與借用,尤其是「南枝向暖北枝寒」一句。這樣說並不意味著長沙窯題詩乃其所本,但從中可以追尋詩歌傳播、演進的軌跡,發現和認識詩歌本身頑強的生命力。
朱翌(1097-1167),北宋政和進士,宋室南渡後官至中書舍人,所著《猗覺寮雜記》六卷被收入《四庫全書》,以前三卷為上卷,「上卷皆詩話,止於考證典據,而不評文字之工拙」,「引據精鑿者,不可殫數。在宋人說部中不失為《容齋隨筆》之亞。」《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這些述評足見作者考據之精當、持論影響力之深廣。在論及南枝與梅花關係的由來時,朱翌寫道:
梅用南枝事,共知青瑣《紅梅》詩云:「南枝向暖北枝寒。」李嶠云:「大庾天寒少,南枝獨早芳。」張方注云:「大庾嶺上梅,南枝落北枝開。」南唐馮延巳詞云:「北枝梅蕊犯寒開。」則南北枝事其來遠矣。
青瑣當指《青瑣摭遺》,劉斧編撰,大致成書於北宋元佑(1086-1094)年間。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云:「北宋時,劉斧秀才雜輯古今稗說為《青瑣高議》及《青瑣摭遺》,文辭雖拙俗,然尚非話本,而文題之下,已各系以七言……」言下之意,此書雖為稗說雜輯,文辭也不怎麼雅致,但畢竟不是憑空杜撰的說唱底本或白話小說,仍有一定的可信度。《青瑣摭遺》指,「南枝向暖北枝寒」句出《蜀州閣紅梅》詩,作者為扃鑰女仙,這名號很有些現代流量明星的意味。意思是某江湖女流仙道在位於蜀州某個交通要道上的驛站或客舍題壁一首《紅梅》詩,《全唐詩》據此以詩題《題壁》、作者觀梅女仙編入:
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種春風有兩般。
憑仗高樓莫吹笛,大家留取倚闌看。古詩詞裡,南枝並非獨指梅花。它可以泛指朝南的樹枝,如南朝梁簡文帝《雙燕》:「銜花落北戶,逐蝶上南枝。」 唐劉長卿有《廨中見桃花南枝已開,北枝未發,因寄杜副端》詠桃花詩,明吳國倫《寄遠曲》:「章臺楊柳綠如雲,憶折南枝早贈君。」與上面介紹的長沙窯題詩其三一樣,都指柳枝。或又指竹枝,如李白《山鷓鴣詞》:「苦竹嶺頭秋月輝,苦竹南枝鷓鴣飛。」南枝有時用來指代南方,如唐清江《春遊司直城西鸕鷀溪別業》:「越客初投分,南枝得寄棲。」宋李清照《臨江仙梅》詞:「夜來清夢好,應是發南枝。」暗喻江山殘破、宋室南渡的悲涼局面下對南方的希望,意涵與境界則又更進一層。
但用得最多的還是借指梅花。唐李嶠(645-714)「大庾天寒少,南枝獨早芳」句,是目前所知最早用南枝喻梅的詩句。耿湋《嶽祠送薛近貶官》:「度嶺梅花翻向北,回看不見樹南枝。」韓偓《早玩雪梅有懷親屬》:「北陸候才變,南枝花已開。」「大庾嶺上梅,南枝落北枝開」句,《白氏六帖》亦曾引及,再從長沙窯瓷器題詩來看,唐代詩歌以南枝北枝言梅事已經相當普遍。宋以降,南枝喻梅就更加明確與流行了。蘇軾《次韻蘇伯固遊蜀岡送李孝博奉使嶺表》:「願及南枝謝,早隨北雁翩。」劉子翬《次韻張守梅詩》:「破雪梅初動,南枝更北枝。」明代徐禎卿《獨立》:「官橋寂寞梅花發,愁見南枝又歲華。」清陳祖範《偶成》:「喜有梅枝能解事,十分春信到南枝。」現代著名劇作家田漢觀看陶瓷藝術大師珠山八友之一劉雨岑彩繪的雪梅瓷器後贈詩讚曰:「南枝如雪馥雄關,又在先生筆底看。」
圍繞「南枝向暖北枝寒」這句詩,後人還附會出一個故事。北宋著名詩僧釋了元,號佛印,與蘇學士交好,世傳兩人公案不少。某日蘇軾和秦觀一起參禪,遇到一個渾身長滿蝨子的人從前面走過,兩人為了這蝨子從何而來發生爭執,於是請教佛印禪師。禪師聽罷,不發一語,手書一首偈詩:
一樹春風有兩般,南枝向暖北枝寒。
現前一段西來意,一片西飛一片東。
在釋家看來,凡夫俗子執著於分別觀念,於平等境中妄見生滅幻相,造成了世間無窮的苦惱煩悶。南枝北枝,東飛西飛,冷暖向背,都是因緣而起,緣盡而滅,哪有什麼定性與分別呢?皆是祖師西來意罷了。坐禪的目的,實為體悟佛理,如見如來,而眼前的真意卻又往往視而不見,這不就產生了蝨子從何而來的爭執了嗎?
只是,世俗的社會裡,人們通過直觀「南枝向暖北枝寒」這一自然現象,體察到的卻是「一種春風有兩般」的感慨與無奈。相同的條件,相似的出身,差不多的能力,人生的境遇卻千差萬別——不同的際遇才是人生大不相同的因緣所在。
或許這就是「南枝向暖北枝寒」這一詩句千百年來流傳不衰的原因吧。
請來席埃裡
讀書寫字談藝 聽雨觀雲品茶
轉載請註明來源「席埃裡公眾號」
席埃裡的現在日常
春
給時間一點時間,相信相信的力量
無關風物
勇士與土花
唐代長沙窯詩歌中的市井人生(二)
唐代長沙窯詩歌中的市井人生(三)
唐代長沙窯詩歌中的市井人生(四)
唐代長沙窯詩歌中的市井人生(五)
長沙窯白詩考
長沙窯王右丞詩考
長沙窯詩三首考
《漣水古冢瓶文》詩考
長沙窯書賀知章等詩十一首考(上)
長沙窯書賀知章等詩十一首考(下)
敦煌寫本抄詩與長沙窯題詩(一)
敦煌寫本抄詩與長沙窯題詩(二)
敦煌寫本抄詩與長沙窯題詩(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