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有句俗語叫做:「家有萬擔糧,不養脖子長」,到底什麼才是脖子長呢?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說起「脖子長」,很多人首先會想起鵝或者鴨子,因為鵝的消化能力特別強,可以說養幾隻大鵝幾乎能頂上一頭豬的食量了。鵝不僅能吃還很能喝,而且叫聲也很難聽,最重要的是,鵝吃得多還很少下蛋,所以在農村,一般人很少養鵝,就算家裡有鵝,一般到了冬季沒有草的時候,人們就會把鵝宰掉吃肉。
老人們說鵝是直腸子,可以一邊吃一邊拉,簡直就像漏鬥一樣,有多少糧食都會吃光的,而且鵝的攻擊性也比較強,有時候還會攻擊小孩,所以人們一般是不願意養鵝的。再加上鵝屬於家禽,在以前如果遇到了雞瘟什麼的,很容易會導致損失慘重。有句話叫做:「家財萬貫,帶毛的不算」就是這個意思。
不過鵝就算再能吃,也不至於把萬擔糧食都吃光了吧?或許很多人不知道一擔糧食有多少,以前的一擔約等於現在的120斤左右,那麼有「萬擔糧」的家庭絕對屬於大地主以上的富人家庭了,怎麼可能在乎幾個鵝吃的那點糧食呢?因此這裡所說的「脖子長」並不是指動物。
到底什麼才是「脖子長」呢?
其實這句話裡的「脖子長」指的就是敗家子,或者是好吃懶做的人,就像鵝一樣,整天伸長脖子又能吃又能喝,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而且還不會勞動,更不會創造價值,說話也像鵝叫一樣很難聽,出口傷人。沒事的時候還會仗勢欺人,給家裡帶來很多麻煩。
大家都知道,以前能有萬擔糧的家庭,除了朝廷大員,就是生意做得特別大的富商,對於這些人來說,整天都忙著應酬和算計,很少會花時間用來教育孩子。人們總會認為,只要給孩子最好的東西就是對孩子好,但是這樣往往會養成孩子的惰性,最終也只懂得吃穿而已。
古人常說:「富不過三代」,其實也有富過三代的例子,只不過大部分都難以富過三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孩子,富人家的孩子整天衣食無憂,閒著無事就會生出事端,到了第三代的時候,根本不知道這些錢來之不易,就會肆意揮霍,即使有萬擔糧也會被揮霍一空的。俗話說:「創業難,守業更難」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人們總說:「窮養兒,富養女」,如果在窮人家長大的孩子,他們總想著要改變命運,擺脫貧窮。而富人家的孩子絕不會想著要改變命運,而是想方設法地去消費,因此富人家最容易出現敗家子,也就是「脖子長」了。
「家有萬擔糧,不養脖子長」這句話可以理解為家裡再有錢,也不能養出敗家子,否則再多的錢也會被敗光的。還記得曾經的山西首富李兆會嗎?以前他可是有一百多億,但是短短幾年時間就被他敗光了,所以「家有萬擔糧,不養脖子長」這句話還是很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