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赴美生子很折騰,樂此不疲的家庭該好好想想
作者:吳建 蘇州大學博士,旅遊管理從業人員
近日,美國針對赴美產子的經營者發起最大規模的刑事訴訟,1月31日,聯邦當局起訴了20名涉嫌協助中國孕婦前往美國分娩的「生育旅遊」經營者。
作為一種特殊的生育現象,許多家庭赴美產子的主要目的是為孩子帶來一個美國身份,並以此在未來尋求更好的機遇。但美國此番動作無疑為赴美產子者增添了無形的壓力。而除卻來自國外的壓力外,在美國出生的嬰兒在國內也可能面臨戶口、升學等種種問題。
本文作者即從身邊的實例出發,力陳「圈子文化、月子中心的忽悠不可不察」。
2019年1月3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在北京共同舉辦《人口與勞動綠皮書: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No.19》發布會,報告預測:中國的生育率如果一直保持在1.6,2027年將會出現人口負增長。此言一出,輿論譁然。
2015年10月,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以生育兩個孩子政策」。政策實行以來,雖然二孩出生數量大幅上升,但總體生育率卻依然不盡如人意。2017年,中國出生人口為1723萬人,比16年少了63萬,比官方預測的則少了300萬。當年專家預測二胎政策放開後新生兒人口數量將呈「井噴式」增長,然而現實卻是山東等昔日的「生育大省」現如今也不是很愛生娃了。
2008—2017新生人口數量與增長率統計圖
在公眾為生育問題長籲短嘆之時,有一個現象雖然小眾,卻也呈現出了可觀的發展趨勢——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跑到海外去生孩子。
從歷史上看,國人海外產子一開始選擇的目的地是香港。因為,199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規定:凡是在香港當地出生的孩子均可獲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成為永久居民的孩子可以享有香港九年制中英雙語免費義務教育。大學不僅可以選擇香港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名校,還有機會降分進入清華、北大。此外,還可享有免費醫療等社會福利保障制度,持香港特區護照還可免籤證進入全球130多個國家和地區。如此的福利自然吸引了一些「有錢有閒」的家庭赴港生子。
2001年,「莊豐源案」促使越來越多的國人前往香港生子。據相關資料顯示,到2011年,已有20萬左右的「雙非」嬰兒(出生在香港、擁有香港永久居住權但父母都不是港籍身份的兒童)在港出生。陸港之間也因此產生了一些矛盾,許多港人認為大陸人赴港生子加重了香港公共資源的負擔。2012年—2013年,香港所有的公立醫院、私立醫院先後無限期停止接收非香港本地孕婦的分娩預約。
相關報導
當赴港生子遇到政策阻力之後,國人便將目光投向了太平洋彼岸的美國。其實,赴美生子還是我們跟臺灣同胞學的。上世紀六十年代,臺灣出現赴美生子的新移民模式,並形成了一條成熟的產業鏈。時至今日,美國不少的月子中心還都是臺灣人創辦並繼續經營著的。不過,大陸人經營的月子會所也大有後浪拍死前浪的勢頭。
從數據方面來看,中國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2007年,中國大陸赴美生子人數僅有600人左右;到了2016年,人數保守估計已然超過8萬。去年,預估已超過10萬。
2000年以前,赴美生子還只是少數人的選擇。後來由於美國在2008年對中國開放個人旅遊籤證,並且香港禁止內地孕婦赴港生子,所以才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赴美生子,有錢人、明星帶頭,中產階層緊隨其後。2013年上映的《北京遇見西雅圖》被網友戲稱為赴美生子教科書級的操作,2016年還拍了續集,赴美生子話題的熱度由此也可見一斑。
就相關問題,筆者訪談了兩位朋友:一位是想到美國生孩子,由於籤證問題沒有去成;一位是在美國生了孩子,如今在國內生活。通過這兩例個案,我們或許能夠一睹海外生子背後的故事,也能對海外生子現象的熱度形成比較客觀的判斷。
第一個問題:國人為何熱衷於去美國生孩子?
從實用主義的角度看,去美國生孩子,說到底圖得是美國的福利制度。根據1868年通過的美國憲法第十四條修正案:「凡在美國出生或歸化美國的人,均為合眾國和他們所居住州的公民。」也就是說,按照美國的落地國籍政策,在美國出生的孩子便擁有美國的公民身份,相應的就能夠享受美國教育、醫療、就業、保險、養老等各方面的社會福利與保障待遇。並且,持美國護照可享受全球186個國家、地區的免籤證和落地籤證政策,父母在孩子年滿21歲後也可以依據家庭團聚優先的政策申請移民。這方面的信息,美國月子中心一般都會在官網上寫得清清楚楚,以此招徠客戶。
月子中心標配版的宣傳
根據筆者朋友以及他們所在圈子的反饋,除了醫療、環境等問題,教育是目前中產階層赴美生子的主要考慮因素。
朋友在訪談中普遍反映國內撫養孩子的成本太高、壓力太大,養育二胎更甚。根據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的一次社會調查顯示:(1863名家長中)68.8%的受訪家長表示對孩子有很高期待,57.7%的受訪家長坦言會羨慕別人家孩子優秀。
既然「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中國家長的普遍想法,孩子們的競爭必然越來越激烈:上學前有各種興趣班,中班開始要上幼小銜接班,小學三年級開始補課成為家常便飯……
就算孩子努力、勤奮、上進,不讓家長費心,但是上公辦還是私立抑或國際學校也是個問題:公辦需要買學區房,私立、國際學校需要一大筆錢。所以,孩子一路培養下來的費用,著實不少。
就這一點來說,赴美生子為這些家庭提供了一條捷徑。與其讓孩子在國內爭搶有限的教育資源,十幾年培養下來花個一百多萬,還不知道高考結果究竟如何,那不如現在花個二十來萬,給孩子一個美國身份,或許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很多問題。
依照目前的政策,在美國出生的孩子,可以享受美國公立學校13年的義務教育;大學不僅錄取比例遠遠超過留學生,且學費只有留學生學費的10%,助學貸款的利率低到1%,獎學金也超過留學生;不僅求學期間可以隨意打工,畢業後還可以優先進入美國政府、大型企業的重要崗位,等等。如果孩子不想在美國讀書,那就回來上學吧!美籍華人,不用考試,僅需要提交高中成績單,即可申請清華、北大等國內名校。其吸引力不言而喻,而這一點也是許多月子會所從2017年開始反覆炒作、宣傳的內容。
當然,這樣的錄取政策能否持續下去則是另一個問題。赴美生子雖然現在看來是比划算的「投資」,但目前出生的孩子們都還小,未來政策的變動也很有可能讓這比教育投資難以兌現。也正是考慮到這一點,赴美生子依然是小眾的選擇。
第二個問題:去美國生孩子方便嗎?
赴美生子大致需要經過尋找月子中心、預約醫生醫院、辦理籤證、赴美生子、證件辦理、回國等程序,月子中心基本都有成熟的服務流程。朋友介紹,他們有去美國生孩子的想法都是受圈子的影響,月子中心也都是他們的朋友介紹的。
辦籤證是需要面對的第一道關,沒有去成美國生孩子的那位朋友,就是因為照顧孕婦的家人的籤證沒辦下來。入境是需要面對的第二道關,《北京遇到西雅圖》中的文佳佳,一下飛機就直奔衛生間綁肚子,這便是典型的隱瞞赴美生子的籤證欺詐,據說以前不少人都是這樣做的。現在,月子中心一般都建議辦理誠實籤。因為在美國生小孩符合美國法律,只要準備好中英文產檢報告、回程機票、預約醫生資料、保險、資金證明等材料,證明自己負擔全部費用,不會佔用美國福利,不論是美國領事館工作人員,還是美國入境工作人員,一般都會允許孕婦入境。
月子中心主要集中在洛杉磯、紐約、西雅圖和塞班四地。紐約位於美國東海岸,是美國最大的商業貿易和國際金融中心波士頓—華盛頓城市群的重要組成部分,洛杉磯位於西部太平洋沿岸地區,是美國科技之城聖地牙哥—舊金山城市群的中心之一。塞班島位於菲律賓、夏威夷之間,2009年開始對中國遊客免籤,但存在安全、健康、不良籤證記錄等風險。綜合而言,目前赴美生子的產業鏈是比較成熟的。而洛杉磯因為空氣好、華人多、醫療先進等原因而成為華人月子中心的最大聚集地。
第三個問題:孩子生下來以後怎麼辦?
在美國生好孩子後,除了美國護照,還要向中國駐外使領館申請旅行證。美國護照是每五年更換一次,屆時需要全家去美國辦理;旅行證是每兩年更換一次,在中國以外的任何一個國家的使領館辦理。
朋友介紹,孩子生下來後,最大的問題是寶寶的國籍與戶口問題。由於中國不承認雙重國籍,擁有美國護照的寶寶回到國內,在教育、醫療等方面會受到各種限制,家庭支出會增加很多額外的費用。於是,一些父母為了省錢,只得隱瞞寶寶的美國國籍,在國內辦理戶口。帶著孩子在國內生活的朋友,不想採用欺騙手段給孩子辦戶口,便選擇了國際學校,一年十幾萬的費用。而筆者所在二線城市的國際學校,70%的學生都是這種情況。以至於有人開玩笑說,有錢在國外生,沒錢在國內養,真是現實版的真香現場!
更關鍵的是,越來越多非美國本籍的人士到美國生子,引起了美國相關執法部門的關注。特別是《北京遇上西雅圖》的熱映,更是將中國孕婦推到了風口浪尖。據《洛杉磯時報》報導,2015年3月3日清晨,美國聯邦調查人員突擊搜查了南加州20餘家月子中心。這是美國首次針對月子中心進行的搜查行動,並涉及到籤證欺詐、偷稅漏稅等問題。
之後,美國海關和邊檢加強了對孕婦入境的檢查,美國反移民的思潮也再度抬頭。這不,2018年10月30日,美國總統川普提議終止非美籍人士的嬰兒在美國境內出生即自動獲得美國公民身份的權利。美國官方打起的這些主意,無疑增添了赴美生子的風險與麻煩。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口的跨國流動屬於正常現象,海外生子也是一種人口流動、人口遷移的表現。近年來頗為流行的赴美生子,很大程度上還是圈子文化的產物,追尋的是對未來生活的多元選擇。也許有人會問:明明美國有那麼多不好的地方,為什麼還有人願意赴美生子?須知,社會意識有時候未必能靈敏地對社會存在的變化做出反應,而圈子文化、月子中心的忽悠也是不可不察。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經濟總量不斷增長,人均GDP排名也在不斷提高。對比國外的經濟形勢、文化認同、生活習慣等問題,國內良好的發展前景、不菲的薪酬待遇,正使中國迎來第三次留學生「歸國潮」。而所謂「一出國就愛國」的例子也不在少數。
從改開初期到2017年底,我國累計超過519萬人出國留學(2017年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達60.84萬人),超過313萬人選擇在完成學業後回國發展(2017年各類留學回國人數達48.09萬)。筆者相信,只要我們繼續推進社會發展,提高綜合國力,儘快完善社會福利、改善生活環境,海外生子將不再是許多家庭渴望的生育模式。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責任編輯:賈兆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