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科學網 ,作者徐旭東
科學網
圈內大事,行業洞察,偶爾八卦……來自全球最大的華人科學社區,中國科學報社出品。聯繫我們:合作事宜market@stimes.cn;投稿事宜tougao@stimes.cn。
評審青年人才,時常感嘆不同科研類型產出差異之大。對於評審人來說,如何在不同科研類型的申請人之間比較水平和潛力自然是一件費眼力的事;對於青年才俊來說,在科學生涯之初,選擇哪一條道路則可能影響其進階的快慢。
從做生物學研究來看,我認為科學研究大致有三種類型。
第一種是圍繞某個問題來做,不一定拘泥於所使用的研究對象。
譬如,研究一個發育生物學的問題,可以從果蠅做到斑馬魚和小鼠。
第二種是對一類研究對象感興趣,譬如某類動物、植物、微生物,就像有的人做魚類研究,有的人做水稻、小麥研究,或者做病毒研究,等等,不盯著一個問題,而是研究這類對象的若干方面。
第三種是擅長某個先進的技術和分析工具,既不限於對象,也不限於問題,注重的是把技術和工具發揮到極致,譬如做蛋白結構解析的、做組學和生物信息學分析的。
其實,在學科發展中,三種類型相輔相成,許多情況下又相互重疊。
基本問題的突破形成學科進步的主幹,研究對象的拓展則在主幹上形成繁茂的枝葉,而技術和工具則催生學科的進步和繁榮。
科學上的突破,有的階段靠的是選擇恰當的研究對象,譬如生物學研究裡的那些模式種,噬菌體、大腸桿菌、酵母、果蠅、斑馬魚、小鼠、擬南芥等,都曾推動了理論的突破,而有的階段則依靠技術和工具,譬如電鏡、大分子結構解析、組學手段,甚至像聚合酶鏈式反應(PCR)這樣只需要小型裝備的技術,都曾全面推動了生命科學的進步。
某些問題可能是某些研究對象所特有的,譬如鳥類羽毛形成的問題、魚類肌間小刺形成的問題、藍藻的一種能固氮的異形胞形成的問題,專注於這些問題必須依賴特定的對象,因而兼具第一和第二類型的部分特徵。
也有專長於技術和工具的團隊,在某個階段集中於某個科學問題的研究。
還有極少數科研界的「大牛」橫跨三個類型,大團隊內設不同板塊,如同科研集團軍。
所以,三種類型的劃分並不是絕對的。
科研三類型在產出上差異顯著。
首先,能走的路徑數量不同。
專攻一個問題的探索性研究,在外圍階段尚有若干「攻城路線」,但是進入核心部分的時候,只有一條路,一個節點過不去,整個研究就沒有實質性進展,有時好幾年爬一個臺階,產出慢,大多時候悄無聲息;關注對象而不拘泥於特定問題的研究,路徑略多,如果同時做三四個題目,東方不亮西方亮,產出不斷,或大或小;以技術和工具為核心的研究,選題較寬,程式較規範,一個團隊可以同時嘗試許多題目,產出多,亮點不斷。
為什麼產出多還能亮點多呢?這就是由科研的第二個維度所決定的:選題是否貼近熱點關注。
科學界的所有「牛」刊都要保證關注度和影響力,貼近熱點問題篩選稿件是必由之路。
試想,如果你是專注魚刺發生機制研究的,現在老年痴呆問題、癌症問題、新冠肺炎問題最受關注,你能發奮尋找魚刺與老年痴呆、癌症治療或者新冠疫情之間的關係嗎?基本不可能,所以在你突破魚刺問題之前,註定要長期坐冷板凳。
假如你是搞海洋藻類的,情況就有所不同,如果你願意研究海藻提取物能否幫助治療老年痴呆、癌症或者新冠肺炎,以及機理是什麼,或許有所發現,成為一個小興奮點,論文自然也跳出小眾的藻類學刊物,成為影響力較大的醫學、生物學刊物的「座上賓」。
而如果你是做結構或做組學的,則更可以單刀直入,切入熱點、核心問題,若有斬獲,則為CNS(國內對Cell、Nature、Science三大頂級雜誌的簡稱)笑納,甚至開通快捷通道。
我認為,科研三類型都是科學共同體所需要的,絲毫沒有為某一類型撐腰而揶揄另一類型的意思,而是要闡釋以下三個觀點。
首先,基礎研究的評價標準不能單一化。
常有人說,應用研究做得好不好要看實際問題解決得好不好、經濟社會生態效益高不高,而基礎研究做得好不好就是要看論文影響大不大、有沒有在最受關注的刊物發表。
其實,基礎研究並非只有一個類型,如果只用刊物影響力來衡量和調配科研資源,那麼專注攻克學科核心問題的研究者會越來越少,不僅願意做的人越來越少,而且能存活在科學界的人也越來越少。
其結果是,只有那些熱點關注問題的周圍養活了一些扎堆的團隊,科學進步失去自身的邏輯。
如果科研三類型一定要用一把尺子來衡量,那麼這把尺子就應該是對所解決的問題貢獻有多大、源頭創新程度有多高,而不是別的。
其次,做科研的路子要略微拓寬一點,並善於與其他類型合作。
對於專注於問題的科研團隊來說,除非你們所做的研究是關係國計民生的領域或者是科學界普遍關注的問題,否則靠一個研究可能存活不下去,所以同時研究另外一個較容易找資源的問題應該是可以理解的。
專注於問題是好事,但是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學發現在科學期刊的可見度。
積極應用新技術、新工具,與第三類型的團隊開展合作就是一個可行的途徑,何況掌握技術和工具的團隊也在尋找來自其他類型的合作呢。
第三,年輕人選擇哪種科研類型最有前途呢?我認為,選擇幹什麼,興趣最重要,做不感興趣的事,前途大概好不了,也不值得。
另外,無論你感興趣的是某一個科學問題、某一類研究材料,還是某一類技術和工具,只有做出貢獻,才會有前途。
其實,科學界也有一個生態圈,不同類型、不同專業早晚會達成某種平衡。
從個人的發展來說,依託新技術、新工具的研究,可能崛起較快,但技術有落潮,甚至可能被商業服務所替代,所以需要不斷掌握新興的技術才能立於不敗之地;而專注於問題或對象的研究,可能崛起時慢一些,但堅持多年後,漸入佳境,有自己的領地和標籤,在學術講壇上能把20年的研究講成一個故事,這何嘗不是一種人生境界呢?
所以,無須問哪種前途好,長遠地看,無論哪種類型,只有那些勤奮的人、堅持理想的人,那些敏銳洞察的人、人格獨立的人,才是科學道路上最有前途的人。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中國科學報「(china_sci)
作者:徐旭東
原文刊載在《中國科學報》 (2020-12-03 第8版 博客)
博客連結:http://blog.sciencenet.cn/u/xuxihb
中國生物物理學會官方訂閱號,為BSC會員及生物物理領域專業人士服務。
投稿及授權請聯繫:bscoffice@bsc.org.cn。
微信號:BSC-1979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科研三類型,哪種有前途》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