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弊之爭:化學肥料傳入中國早期的論戰

2020-12-20 人民網貴州頻道

原標題:利弊之爭:化學肥料傳入中國早期的論戰

【史海鉤沉】

1905年至1910年,西方人開始在市面上向中國人贈送一種名曰肥粉的化學肥料,同時逐漸在福建與廣東兩省進行銷售。1913年之後,隨著化學肥料進口數量的不斷增多與使用地區的漸次推廣,國人圍繞化學肥料的爭論也甚囂塵上,主張大力進口並推廣使用者有之,反對進口者亦為數不少。捲入爭論的不僅有「中央」農礦部、各省建設廳與農礦廳、各級地方政府、各地農校與農業機關,還有洋行、經銷商以及直接的消費者農民。他們以《農業周報》《農報》《實業公報》《大公報》等各大報刊為陣地,圍繞化學肥料對中國農業發展的利弊等問題,展開了持續的爭論。這場論戰發生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與融匯之時,且值世界各國處於經濟恐慌之時代,「莫不競相提倡改良農業,增加生產,鞏固農業經濟,以為立國永久之基礎。……最關切要者,則為適宜肥料之施用。」(張範村:《管理化學肥料之真諦》,《浙江建設月刊》1933年第7卷第5期)因而,這場圍繞化學肥料的爭論既體現了時人強烈的經世情懷,亦充分展現出中國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中的矛盾與衝突。

化學肥料之所以被反對,首先是基於其「洋貨」屬性,從而被視為西方對中國進行政治、軍事和經濟侵略的一種手段。「帝國主義者外和而內險的變相侵略政策,卻有比日本硬幹手段還厲害的!這種政策是什麼?就是化學肥料推廣政策」(第秋:《危哉!舶來化學肥料之推廣》,《農業周報》1930年第13期)。一旦國人習用化學肥料卻又不能自主生產時,則農業利權盡操於帝國主義之手。為了實現侵略之目的,「外人調查時,明為視察商業」,實際上卻暗中進行著地圖考察與校對工作「以作軍事上之需用,此種陰謀,頗含政治性質」(大中華農業改進會:《帝國主義侵略中之肥田粉事業》,《農聲月刊》1933年第172期)。同時,大量化肥進入中國,已成為經濟上一種隱患,「總計自民元至二十一年共28461102擔,值洋83389838兩」(馬壽徵:《化學肥料在中國之歷史》,《浙江建設月刊》1933年第7卷第5期),金錢的流出讓時人頗為驚懼。在強烈的民族主義、愛國主義情感之下,抵制化學肥料這種洋貨便成為抵抗外敵侵略的一種表達方式,「除對於其肥料推廣取絕對不合作主義以外,同時都步著可敬而痛快的壯舉和聲調,一致進行,不讓他伸足於東海以西,以保全我農業要素的完整」(《拒絕舶來化學肥料》,《農業周報》1930年第18期)。在此民族情感支配之下,有些學者明知化學肥料對農業生產有所補益,亦強烈反對進口化學肥料。

其次,化學肥料在銷售中存在著品種單一、優劣摻雜、標識不明、誇大其詞等弊端。當時市場銷售的化學肥料有蛾眉月牌、牛頭牌、鹿牌、獅馬牌等品牌,有肥田粉、糞精、餅精、灰精、骨精等名稱,其主要成分皆為硫酸錏,對此洋行在銷售時並未清楚標識,反而「以誇大之廣告眩愚農之耳目」(陳方濟:《對於人造肥料推廣之管見》,《中華農學報》1926年第48期)。中央大學農學院曾對上海銷售的泰山牌肥田粉、九牛牌肥田粉、人獅牌黑色和合粉及白色肥田粉進行化驗,其結論皆是用之有損無益(蔡無忌、姚醒黃:《中央大學農學院復江蘇省農礦廳函》,《農業特刊》1930年)。有些地方所售肥田粉存在「對於有效肥料保證成分不符」「有效肥料成分不按公式配合」等問題(礦產調查所:《卜內門蛾眉月牌完美肥田粉分析報告》,《浙江省建設月刊》1930年第34期)。加之奸商漁利,「每用劣質貨品在市混售,農民罔知鑑別,利其價廉,誤購劣品以致貽害農田」。

又次,化學肥料在實踐中對土質產生了破壞性的影響。江蘇、浙江、廣東、福建等地區應用化學肥料較早且較普及,一時以為有功,久之則弊病叢生。汕頭稻草雖榮而結實不堅,菜蔬果實味苦易糜爛,甘蔗汁少色墨(汕頭國貨維持會:《請厲禁外國人造肥料案》,《農業特刊》1930年);浙江甘蔗多患紅色菌病,柑橘味酸不耐久藏,冬瓜失其甘香且易腐爛;寧紹沿海各地之棉花結蒴小而遲開,各地之稻多患稻熱病及蟲害(朱海帆:《舶來化學肥料的危險與我國肥料問題解決的途徑》,《科學世界》1935年第4卷第2期);廣東甚至出現了肥田粉殺人的傳言(《肥田粉殺人之傳聞》,《農業周報》1930年第61期)。不僅如此,化學肥料的使用容易引起整個生態系統的紊亂,浙江商會曾呈文農礦部,稱各地蟲災頻發且愈治癒甚,因各縣青蛙稀少,在其為蝌蚪時「已被肥田粉僵死」,「於是害蟲猖獗矣」(《浙江商會試禁人造肥料案》,《農業特刊》1930年)。不獨中國如此,「歐美施用礦質肥料,年代甚久,量亦甚多……滅殺土中之小動物及微生物,使其生產力減低,亦為慣見之事情」(張乃鳳:《化學肥料問題論戰縮影》,《農報》1944年第9卷第19至24合期)。此種危害令時人痛心疾首,「農業國家,土質最關重要,竟可說是全體人民命脈所寄,倘然土質變壞,不能耕種,那麼,此四萬萬五千萬人將何以為生!」(曾養甫:《取締肥田粉之意義》,《浙江建設月刊》1933年第7卷第5期)。

最後,部分學者雖然認為化學肥料「利益彰著,故有提倡之價值」,但認為中國目前的條件不適合使用。中國農民智識不足,多昧於眼前之利而盲目亂用;中國無健全的試驗與農業指導機關,可以幫助農民科學施用化學肥料;中國無相關肥料法律來禁止與處罰假冒劣質肥料;中國不能自行製造化學肥料從而免受外人之經濟侵略。因此,「我國農業上從各方面的觀察,現在不宜應用肥田粉」(張德粹:《對於肥田粉應有之認識》,《農業周報》1930年第53—55期)。

這些政治、經濟、生態的因素交織在一起,使得化學肥料在當時一度被視為鴉片般的毒害物質,不獨學者們紛紛撰文聲討化學肥料之諸多弊端,且各地商會、國貨維持會、農業改進會等組織亦紛紛「勸告商人勿賣,農民勿買」,「請求國民政府行政院工商部內政部嚴令禁止入口」,各省建設廳亦在1930年前後出臺了一系列化學肥料管理政策,如加強進口管理和市場監管、徵取稅收、取締劣質化學肥料等等。

在對化學肥料的一片聲討聲中,亦不乏擁躉者,他們從不同側面對引進與推廣化學肥料的合理性進行了闡述。

其一,使用化學肥料實乃時勢使然。在「科學昌明,生存猛競之今日」,中國要擺脫國貧民困,免於危亡必須首先復興農業,要改良土壤,快速增加生產,「不但舊有之天然肥料須增加用量,改良用法,即化學肥料之應用,亦必有增無減,此為人口增加後自然之趨勢」(包伯度:《天然肥料與化學肥料》,《社會月刊》1930年第2卷第4期);中國要走向現代化,「農業也得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就少不了化學肥料」(張乃鳳:《中國化學肥料之前途》,《西南實業通訊》1945年第12卷第5—6期)。

其二,善用化學肥料可以極大促進農業生產。化學肥料較天然肥料有許多優點,如體小而價廉、效速而力大、輕便易用,且氮、磷、鉀三要素的含量可任意搭配(閻麟瑞:《化學肥料與中國》,《河南中山大學農科季刊》1929年第1卷第1期),滿足作物的不同需要,如果應用得當可以增加生產。1925年曾有學者預言「他日中國農業界而能盡用此肥田粉以肥其田,我知盡中國之田地,皆可增至上述百分之三十或五十之生產力矣」(《人造肥田粉,增進中國之富源》,《化學藥業雜誌》1925年第1卷第6期)。「中央」農大土壤肥料系據各地實驗的結果推算(以民國26年的物價指數),施用適量化學肥料後稻米產量可增加30.9%,小麥產量增加22.7%,棉花產量增加26.3%,油菜產量增加47.6(張乃鳳:《中國化學肥料之前途》,《西南實業通訊》1945年第12卷第5—6期)。同時,施用化學肥料既可以保持地力,亦可以變瘠土為沃壤。

其三,進口化學肥料並非是經濟之漏卮,而是一種節流的辦法。「每購買值一萬元的小麥的錢,可以改做購買值五千元的肥料就夠了。我們拿這值五千元的肥料施用後,至少可以增加價值一萬元的小麥的產量。那麼,因為購買小麥而流到國外去的一萬元就可以改做五千元了。這不是很簡單的麼?」(張乃鳳:《解釋一個關於提倡人造肥料的疑問》,《農林彙刊》1934年第4期)

這場爭論從化學肥料進入中國之時即已開始,並在20世紀的30年代達到最盛。在帝國主義侵略的背景之下,民族主義對爭論影響甚深,學者們對化學肥料的認識偏於感性而弱於理性。但隨著論戰的展開,中國也展開了對農業生產發展各因素的全面研究與農業研究機構、學校的建設以及人才的培養,對肥料科學的研究、實驗尤為著力,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有機肥為主、化學肥料為輔的施肥原則。從化學肥料初次進入中國到今天,時間已經走過了一百多個年頭,中國的農業面貌與彼時相比早已不同,化學肥料在農業生產中的使用不僅早已司空見慣,而且依賴甚深。當我們呼喚「有機農業」「綠色農業」「生態農業」的時候,再次審視民國時期的這場爭論,對於我們合理利用化學肥料、重新審視傳統有機肥料的價值,建立可持續的生態農業頗具意義。(作者:王玲,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

(責編:陳晶晶、陳康清)

相關焦點

  • 肥料增值 沃野萬裡:中海化學增值肥料服務現代農業
    在前不久結束的第21屆國產高濃度磷復肥產銷會上,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新型肥料委員會主任、海油富島(上海)化學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沈兵表示,增值與增效技術的應用是磷復肥產業發展要解決的問題之一。中海化學:引領肥料變革記者梳理發現,在增值肥料領域,中海化學以增值肥料創造者的身份,不斷引領中國肥料產業的變革。2010年,中海化學正式提出「增值肥料」的概念。
  • 「科玄論戰」,作為知識界的一場論戰,最終以科學派佔上風為結局
    「科玄論戰」的結果和意義「科玄論戰」,作為知識界的一場大規模論戰,最終以科學派佔上風為結局。這使得科學教育觀念一時之間更加深入人心,「科學雖然受到一度的反對,但現在已深深地走入中國所有的青年的腦海中」。玄學派的失敗,一方面反映了他們追隨者隊伍的規模。
  • 用道德做大棒的論戰還是論戰嗎?
    【按】論戰或者說論爭應該有一些大家都要遵守的基本原則,如果沒有這些原則進行約束,那麼就會淪為「抹黑戰」。王小波的這篇文章是四分之一個世紀以前所寫,今天看來,依然有其現實價值,可以作為一面鏡子存在。對於當年的論爭各方誰對誰錯,我沒有什麼意見,但是對論戰的態度卻很有看法。眾所周知,邏輯是一門嚴謹的科學,只要能爭出個對錯即可;可實際情況卻不是那樣,論戰的雙方都在努力證明對方是「資產階級」,持有「唯心主義」或「形上學」的思想方法。相形之下,自己是無產階級,持有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方法。
  • 化學肥料生產經營許可證如何辦?肥料登記辦法規定?
    第三條 本辦法所稱肥料,是指用於提供、保持或改善植物營養和土壤物理、化學性能以及生物活性,能提高農產品產量,或改善農產品品質,或增強植物抗逆性的有機、無機、微生物及其混合物料。第四條 國家鼓勵研製、生產和使用安全、高效、經濟的肥料產品。第五條 實行肥料產品登記管理制度,未經登記的肥料產品不得進口、生產、銷售和使用,不得進行廣告宣傳。
  • 初中化學考點總結:化學肥料
    1.常用的化學肥料(1)氮肥常見的氮肥有硫銨(硫酸銨)、碳銨(碳酸銨)、硝銨(硝酸銨)以及尿素,其中尿素是一種有機肥。化學肥料這部分內容雖然不是中考化學重點考察的項目,但是偶爾也會在選擇題或者填空題中出現,題目一般比較簡單,只要大家掌握了今天我們總結的這些知識點,任何題型都能輕鬆搞定。
  • 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社會史論戰,思想文化領域裡的百家爭鳴
    而「新生命派」的陶希聖、李季、胡秋原等人則群起而攻之,於是1931——1933年「中國社會史論戰」形成文化戰績的一個熱點,中國社會史論戰的爭論焦點有三:一、 什麼是「亞細亞生產方式」。對於李季所提出的「 主義的生產方法」,何幹之在《中國社會史問題論戰》一書中曾作了有力的批判,他認為李季所列舉的「前期資本主義的生產方法」的七個特徵,「沒有一點可作否認封建社會存在的根據,他沒有一點可作承認前期資本主義生產方法存在的證據。
  • 土豆什麼時候傳入中國 土豆什麼朝代傳入中國[多圖]
    大家想要了解的就是土豆傳入中國的時間,今天的問題是宋朝人吃火鍋的時候能吃到什麼蔬菜,具體的下面小編會給大家帶來正確的答案解析,不懂的玩家直接參考攻略吧。土豆什麼時候傳入中國問題:宋朝人吃火鍋時,可以吃到以下哪種蔬菜?
  • 草木灰既能當肥料又能「殺蟲」,明白「利弊」,正確用才有好效果
    既能當肥料使用又能夠起到殺蟲的作用。但是使用之前我們要明白它的利弊。正確的用才能夠有好的效果,才能夠讓花不出問題。今天就來給大家說一下。草木灰的利弊草木灰是植物本身的一部分,經過火焚燒變為粉末,它裡邊鉀元素的含量非常的高。能促進植物生根,保證植株的健壯,這才是主要的作用。
  • 施可豐為中國肥料與世界肥料搭建交流平臺
    作為主辦單位山東翔龍集團施可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解永軍在接受記者時表示,國際肥料科學中心亞洲分中心中心成立標誌著中國肥料已達到國際領先地位,施可豐股份有限公司承辦此次會議,不僅是因為施可豐在中國肥料研發上的貢獻,也不僅僅是立足自身的發展,而是為中國肥料與世界肥料提供交流平臺和機會,提升中國肥料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
  • 漢字繁簡之爭 不能承受的文化傳承之重
    中國僑網消息:針對近來愈炒愈熱的漢字繁簡爭論,美國《僑報》3月22日刊文稱,漢字的繁簡之爭絕不僅僅囿於「語言工具」的使用問題,更多的爭論是圍繞於哪種字體更有利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  文章摘錄如下:  在今年的中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潘慶林建議大陸「用10年時間廢除簡體字」,引起了「主繁派」和「主簡派」的再次論戰。
  • 肥料酸鹼性知識大全_化肥綜合_中國化肥網
    其實,掌握肥料的酸鹼性,對合理施肥是有很大幫助的。   肥料的酸鹼反應特性   一般常用的肥料都是鹼基和酸根組成的鹽類,基本上就具有化學的特定性質。另一方面,在施肥後,受到土壤環境因子的影響,例如根群和微生物的選擇性吸收營養成分、微生物分泌酵素的分解和轉化分子結構、土壤粒子的吸附陽離子和排斥陰離子、雨水溶脫鹽類等,都會對植物的營養生長和土壤化學性之改變有明顯的影響力。
  • 肥料酸鹼性知識大全!_化肥綜合_中國化肥網
    其實,掌握肥料的酸鹼性,對合理施肥是有很大幫助的。   肥料的酸鹼反應特性   一般常用的肥料都是鹼基和酸根組成的鹽類,基本上就具有化學的特定性質。另一方面,在施肥後,受到土壤環境因子的影響,例如根群和微生物的選擇性吸收營養成分、微生物分泌酵素的分解和轉化分子結構、土壤粒子的吸附陽離子和排斥陰離子、雨水溶脫鹽類等,都會對植物的營養生長和土壤化學性之改變有明顯的影響力。
  • 南瓜怎樣來到中國?與北瓜有何區別? 南瓜傳入與早期分布考
    《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著錄明代方志935種,包含南瓜記載的共118種。出現最早的是嘉靖四十年(1561)的河北《宣府鎮志》,最晚的在崇禎十五年(1642)。《本草綱目》出版前的31年共有29種,《本草綱目》出版後至萬曆末的28年為56種,天啟、崇禎間的24年為33種。
  • 空調企業「論戰」 價值競爭勝過價格比拼
    原標題:空調企業「論戰」 價值競爭勝過價格比拼 消費者對空調產品的需求已經由「從無到有」轉向「從有到優」。企業只有提高產品質量,在智能、健康、節能等新功能上下足功夫,才能贏得用戶,開拓市場 前不久,國內兩家知名空調企業「互懟」,使空調行業再次成為炎炎夏日的焦點。
  • 由計重單位產生的「圓兩之爭」
    中國機制銀幣的計重單位問題,在其開鑄之前便爭論不休。在廣東省成功開制銀圓之後,就有人主張中國龍銀應該沿襲傳統用銀習慣「兩」,但也有部分人主張仿國外「圓」作為計重單位,由此,到底是以「兩」還是以「圓」作為計重單位的「圓兩之爭」論戰正式端上了舞臺。
  • 世界哲學史:早期經院之爭(一)
    在中世紀早期,普羅提諾的弟子波菲利寫的一部介紹亞里斯多德的邏輯學的書曾被作為教科書而廣泛使用,這部書後來又被波依修斯翻譯成了拉丁文,上述引文即為其書導言裡的一段話。在早期經院哲學中,上面提到的這個問題顯得尤為突出,它成為哲學討論的主要問題。
  • 龐乃明:明代域外鳥銃是如何傳入中國的?
    除此之外,朝鮮人也曾將其持有的火繩槍帶入中國。但朝鮮火繩槍主要得之於日本和中國,經改良後又傳回中國。這一途徑與上述四個直接得自其他歐亞國家和地區的途徑明顯不同,故不在「境外傳入」的討論範圍內。在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的走馬溪之戰中,明朝軍隊也繳獲了一些葡萄牙鳥銃。待到葡萄牙重回廣東,與中國關係平順之後,火繩槍開始更多地傳入中國。繼葡萄牙人之後,西班牙人也將火繩槍帶到了東亞地區。相對於葡萄牙,西班牙火繩槍技術發展較快,使用裝備的更早。早在16世紀,西班牙就有了歐洲第一支正規的火繩槍部隊,算得上使用火繩槍的行家裡手了。
  • 新型增效肥料之鋅腐酸肥
    在六國的新型增效產品體系中,鋅腐酸肥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今天我們就為大家介紹鋅腐酸肥料相關知識。六國鋅腐酸肥料的核心技術來源於中國農業科學院趙秉強教授團隊歷經近10的潛心研發而成的一種高科技肥料增效劑——鋅腐酸肥料增效劑。
  • 知識篇|有機肥料的分類
    遲效肥料:指養分需經分解、轉化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肥效慢的肥料。包括絕大部分的有機肥料和少數無機肥料,如磷礦粉。長效肥料:指溶解度低或養分釋放緩慢、肥效持久的一類化學肥料,又稱緩效肥。肥料檢測-英倫檢測2、按肥料的化學性質,可分為化學酸性肥料、化學鹼性肥料和化學中性肥料。
  • 梅新育:「追夢人」計劃論戰中的數據辨偽
    在臺灣、香港兩地區的競選中,對臺灣各黨派政客、香港民主派政客滿嘴跑火車的做派,我們已經見慣不驚,其實不僅這些地方和發展中國家,就是在西方發達國家,競選等政治性論戰中的數字同樣不宜輕信。作為經濟研究者,遇到這些問題時,我要做的就是辨別真偽,進而準確判斷有關國家、地區的經濟政治走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