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鑑賞|春秋捲雲紋玉虎

2020-12-19 玉痴王紅旗

紋玉虎A面

紋玉虎B面

春秋捲雲紋玉虎

藏品規格:高:3cm,寬:5cm,厚:1cm

玉虎用和田青玉琢制而成,扁體,雙面雕琢,淺浮雕工藝,體態豐盈,紋飾繁縟,橢圓形目,玉虎的上頜、下頜、舌、耳及足均以肥短的淺浮雕捲雲紋表現。在玉虎頸部與臀部,橫向對鑽一孔,從打孔的方式和形制來看,應為大型組佩中的組件之一 。此玉虎通體包漿厚重,陰線內外完全統一,受坑口環境影響,一面基本無沁,而另一面卻受黑褐色沁侵蝕較為嚴重,並伴有土蝕土咬及局部鈣化,形成所謂的「陰陽面」,透光觀察,呈現半透光狀態。

玉虎B面透光觀察圖

玉虎側面透光觀察圖

從透光圖中觀察,可以看到沁色已沁入玉質肌理,虎首部受沁較輕,還能透光。從側面觀察可以看到沁色對玉質的影響,沁色在玉肉內,深淺濃淡,層次分明,過渡自然。

陰線與沁色

從這張圖可以清晰地看到玉表的土蝕土咬斑及沁色,沁色較重的部位,顯得坑坑窪窪,此處即是沁門部位。沁色穿越陰線延伸至另一側,未被陰線隔斷,說明是加工在前,入土在後,符合先加工後入土受後天坑口環境影響的順序。

陰線特徵

龍眼部陰線特徵

從陰線加工放大圖觀察,長陰線是以短小的砣痕相連接而成,落砣、衝砣、起砣的痕跡十分明顯,在轉彎處以圓切線的方式相連接,留下「掃把尾」歧出痕,龍眼加工上表現尤為明顯,陰線兩側也無細密崩口,符合古代正反轉、慢速砣具加工陰線的特徵,且陰線與玉表面包漿完全統一。

桯鑽工痕

這是龍舌部桯鑽的加工旋痕,仔細觀察可以看出圓形鑽痕的左側要比右側深,且旋痕的粗細不等,這也是受古代琢玉工具所限,在鑽磨時左右受力不均所致。

孔部特徵1

孔部特徵2

從孔部加工放大圖觀察,可以看到孔內包漿十分厚重,鑽孔的旋痕從孔外至孔內由光滑-輕微-明顯相過渡,越往裡旋痕越明顯且不閉合,這也是典型的正反轉鑽具,混合解玉砂鑽孔留下的痕跡,同時沁色也延續至孔內。

此玉虎雖算不上大器件,但從形制、工藝上看也實屬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春秋精品。

相關焦點

  • 高顏值的吳國玉器,實用性也很強,春秋時期玉雕上乘之作
    如一件 「山」字形獸面紋鑲嵌飾件,乳白色,玉質溫澤細膩。另一件璜形花牙玉飾,採用了鏤空琢玉的技法 ,是春秋時期玉雕中的上乘之作。玉虺紋王 勒 春秋 長5.7釐米 寬1.2釐米嚴山窖藏中有2件特別值得推崇的玉器,為目前春秋時期玉器所未見過。一件是拱形雙系玉器,色澤牙白,溫潤光亮。
  • 東周瑞獸玉佩——幾件館藏春秋、戰國虎形玉佩欣賞
    本文分享幾件博物館收藏的春秋、戰國虎形玉佩。一是館藏春秋虎形玉佩。虎形玉佩出現的年代很早,文化期就有大量的虎形玉佩出現。春秋時期圓雕虎形玉佩少見,但片雕虎形玉佩在歷代玉器中數量最多、最有代表性,它們造型各異、紋飾豐富,各大博物館都有收藏,並且許多都是考古發掘出土的。以下是幾件河南博物院收藏的春秋玉琥,出土自光山黃君孟夫婦墓、河南淅川下寺楚墓。
  • 文人雅室,廳堂陳設,捲雲紋夾頭榫雲頭帶拖泥翹頭案
    面下採用夾頭榫結構,設牙板邊緣起線,牙頭為捲曲的捲雲紋,線條典雅,此案四條腿足自上而下垂於地面,通體起陽線,與上方牙板中的線條保持協調。兩腿之間有擋板,中部花式開光,鏤空雕刻如意紋飾,舒朗大方,並加以相同制式的線型結構固定,兼具裝飾功能,底部腿足間帶拖泥。
  • 杭州發現春秋時期古窯址 出土印紋硬陶壇和大量原始瓷片
    圖為杭州發現的春秋時期古窯址 楊金東 攝中新網杭州12月16日電 (江楊燁)12月16日,記者從浙江省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在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進化鎮裘家塢村發現一處春秋時期古窯址,內有印紋硬陶壇和大量原始瓷片出土。
  • 杭州發現春秋時期古窯址,出土印紋硬陶壇和大量原始瓷片
    圖為杭州發現的春秋時期古窯址 楊金東 攝12月16日,記者從浙江省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在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進化鎮裘家塢村發現一處春秋時期古窯址,內有印紋硬陶壇和大量原始瓷片出土。進化鎮是春秋戰國時期印紋硬陶和原始瓷的重要產地,目前有茅灣裡窯址、紗帽山窯遺址、安山窯址等20餘處窯址。該窯址的發現,進一步豐富了該地區的窯址資料。據初步勘查,該古窯址是一處春秋時期印紋硬陶和原始瓷合燒的窯址。窯址長約5米,文化堆積層厚約40至50釐米,出土有印紋硬陶片、原始瓷片及紅燒土。
  • 陳情令之捲雲紋18——魂靈無法超脫,是神明剝離的記憶
    陳情令之捲雲紋佛系更新,忘羨只是忘羨,不上升真人。最後希望文章被喜歡,歡迎指教與批評。
  • 饕餮紋或者獸面紋:亟待解開的商代青銅器核心謎題
    子龍鼎上的饕餮紋 (一)饕餮紋:從《呂氏春秋》到《考古圖》 饕餮是什麼?隨著傳說的不斷演變,饕餮逐漸被「開除人籍」,從兇人變成了兇獸,《呂氏春秋》裡首次把作為兇獸的饕餮與青銅器聯繫起來:「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 《呂氏春秋》為戰國末年的呂不韋門客拼湊而成,編撰並不嚴謹。而且從西周中期開始,青銅器的形態和功能發生了較大改變,到了孔子生活的春秋時期,就已經「觚不觚」了,呂不韋的這些門客完全不理解青銅器紋飾也很正常。
  • 杭州又發現一處春秋時期窯址,極具研究價值
    近日,杭州蕭山區裘家塢村發現一處春秋時期古窯址,內有印紋硬陶和大量原始瓷片出土,此處發現對於研究蕭紹地區商周時期窯業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部分出土印紋硬陶 被陸續追繳回
  • 美瓷鑑賞—大明宣德年制纏枝紋青花盤
    纏枝紋是中國古代傳統紋飾之一。作為瓷器上最常見的紋樣。盛行於元代以後。明代或稱為「轉枝」,以植物的枝杆或蔓藤作骨架,向上下、左右延伸,形成波線式的二方連續或四方連續,循環往復,變化無窮。纏枝蓮、纏枝牡丹、纏枝草蔓均屬此類。
  • 蘇州雞籠山發現春秋時期吳國墓葬
    新華網南京12月14日電(周錚 嵇元)蘇州博物館與蘇州高新區日前聯合舉行雞籠山考古發掘情況通報會,宣布初步認定蘇州高新區通安鎮樹山村雞籠山西部山上的石室土墩為春秋時期吳國墓葬。    蘇州博物館考古部主任丁金龍介紹,此次發掘出很多文化遺物,以幾何印紋硬陶與原始青瓷器為主,表明蘇州地區在春秋時期就是中國瓷器的發源地之一。值得關注的是,此次還發現了小件玉器,有玉瑗、彎月形玉飾、玉墜飾、瑪瑙玦、綠松石管飾件、水晶飾件等,這些玉器都不是當地所產,表明當時吳地和其他地方有交往。其中,彎月形玉飾是首次發現。
  • 「獸面紋」——華夏文明的代表
    商周戰漢時期形成了很多經典紋飾,如獸面紋、夔龍紋、玄鳥紋、蟬紋、乳釘紋、竅曲紋、雲雷紋、渦紋等,這些紋飾沿用至今,融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獸面紋。商周時期獸面紋是禮器的核心紋飾,在青銅器和玉器上都有出現,如鼎、簋、玉佩等。獸面紋的線條、結構是經過長期的演化逐步形成,由商代(如后母戊方鼎)至西周(如大盂鼎),製作工藝越趨成熟,造型逐步規矩精準,其主體為上部置角紋,中部置眼眉紋,眼眉紋左右飾以耳紋,下部置口鼻紋,主體兩側另有爪紋,各部間隙中常裝飾以雲雷底紋。
  • 東方既白:中國的軸心時代——春秋戰國
    春秋時期,宋襄公幫助齊公子復國,代齊作為盟主,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泓水之戰後,宋國國力受創。戰國時公元前286年,被齊、楚、魏三國聯手滅掉。 春秋早期 鳳鳥紋盉 高19cm,長27.8cm 陝西韓城梁帶村芮國墓地19號墓出土
  • 從文物解讀春秋戰國的禮崩樂壞(附高清圖)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盟書據《春秋》記載,在242年內朝聘盟會多達450次。此件盟書反映了春秋時期諸侯國與卿大夫之間鬥爭的事實。是當時「禮崩樂壞」的真實體現。戰國早期 錯金雲紋豆高19.2cm,口徑17cm1965年山西長治分水嶺出土山西博物院藏豆是古代一種盛食器,用來盛肉醬一類的食物。
  • 「春秋」疫病小史系列 || 魯國有蜮
    公元前676年(周惠王元年/魯莊公十八年),「秋,有蜮」 《春秋》載:「十有八年春王三月,日有食之。
  • 紋飾圖典:幾何紋樣之回紋
    回紋因紋樣形如「回」字而得名,又稱回字紋,是由陶器和青銅器上的雷紋衍化而來的幾何紋樣。青銅器上的回紋身影一般出現在青銅器頸、腹、足等位置,做為地紋來烘託主紋,也有直接用回字紋做主要裝飾紋樣單獨出現在器物的頸部和足部位置的情況。
  •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更是其中最出色的一副對聯。語言簡單,卻畫面感極強,意境高遠,令人一見忘俗,其中蘊含佛、儒、道三家的思想。去留無意反應的是道家的淡泊名利、清靜無為思想;望天上雲捲雲舒蘊含佛家的超然物外,一切如夢幻泡影思想。
  • 蕭山這個村又發現一處春秋古窯址!不久前「挖」出過一座古墓!
    900年古村歷史或延長至1800年),近日,又發現一處春秋時期古窯址,內有印紋硬陶和大量原始瓷片出土。該窯址的發現將裘家塢村的歷史又前移一千年,這對於研究蕭山地區商周時期窯業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此次古窯址的意外發現得益於一次閒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