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火習俗」從古代一直延續到現在,成為中國的一種文化傳統

2020-12-16 騰訊網

"旺火習俗"是我國北方地區一種歷史悠久的風俗習慣,隨著時代的演變,壘旺火也已經成為中國人過春節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最開始的地區流行的地方大多在中古偶讀北方,旺火表達了百姓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望,希望通過旺火開啟一年新的篇章,旺火習俗從古代一直延續到現在,成為中國的一種文化傳統。

過大年,壘旺火

在北方地區,每逢過年人們都會在院子裡壘出一個旺火,在除夕夜十二點點燃,一家人圍著旺火進行祈福,在北方等一些地區更是成為一項必不可少的春節傳統,古代類似的傳統習慣也出現過很多,能夠流傳下來並且一直延續的卻數量很少,旺火習俗就是至今還存的風俗方式之一。

1來由於神話傳說

旺火習俗最早是來自於神話傳說,民間根據神話傳說來進行嘗試,逐漸範圍擴大成為一種習慣,旺火習俗的源泉是來源於對太陽的崇拜,在原始社會人們的一切都來源於太陽,原始社會的社會形態開始逐漸形成,也出現了一些神話思維,最開始人們使用火種進行取暖和採光,並認為火源是太陽給予的

人們在野外經常碰見許多兇狠的怪獸,人們有了火種之後,學會了利用火對這些怪獸進行驅趕,但是當時並沒有一種好的方式來保存火種,原始人類就開始用樹枝來進行持續點燃,逐漸形成了在洞穴中的"旺火"。

這種生活方式逐漸被記錄到洞穴的牆壁當中,被後來的人發現之後,並將"旺火"給傳承下去。

2.人們對困難的抗爭

還有另一種說法,就是古代有一種類似於年獸一樣的怪獸,人們飼養的牲畜都成為它的腹中之物。有一天,一隻神鳥來到了人間,被當地居民看見,一開始居民以為是怪獸,便利用工具將這隻神鳥給殺死了

玉帝知道此事之後非常的憤怒,認為人間連神鳥都敢殺害,於是打算報復這些無知的人類,於是玉帝派出天兵天將,想要把這些村民全部殺掉,以此來給神鳥報仇。

當玉帝的女兒,聽說的這件事情之後,便私自下凡來到當地,人們知道此事之後已經後悔莫及,不知道如何是好。

這時玉帝女兒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讓人們在正月十五這一天,將糧食剩下的秸稈或者雜草放在一起,之後用火點燃,家家戶戶在貼上紅紙,掛上紅燈籠,放起鞭炮營造出一番非常熱鬧的景象,這樣天兵天將就會害怕,可以避免災難。

人們就按照仙女的說法做了,結果真有用,天兵天將也沒有再次下凡來找他們麻煩,之後每年的正月十五,人們便會點上柴火,掛起燈樓,來感謝善良的仙女。

後來旺火習俗的傳說也一直被傳承下去,神話雖然是人們想像出來的,但是卻是人們對於美好生活和信仰神靈的敘述,旺火是人們對於天神的感謝,也反映出古代勞動人民與天神抗爭,與大自然抗爭的決心

統治者的支持與推廣

生旺火雖然是中國北方一種歷史悠久的風俗習慣,其來源並不是只來自於神話傳說,其主要還是受大自然的影響,人們希望通過生旺火來工資及取暖,壘旺火一般也在春節除夕進行,就是為了開啟一年的"紅紅火火",家家戶戶門前都會用煤炭壘成塔狀,人們為了圖吉利,便取名為"旺火"。

古代的風俗民情

古代就有一些旺火形式的活動,被認為是最早的旺火,一開始主要就用於祭祀祖先,還有就是為了驅邪,當時在漢朝,還沒有煤炭的存在,人們就用柴火進行代替。

在《漢儀》中記載,每逢國家重大的節日或者禮儀,就會進行"庭燎",當時漢朝主要就是為了驅邪消災,沒有多餘的講究,後來到了宋朝,"除夜積柴與庭,燎火避災",到了明朝開始祭拜祖先,開始進行大量的舉火焚燒。

清代旺火出現的較多,在《弘曆雪景行樂圖》所繪就是過年時,皇帝與子女用火盆燃燒松柏樹枝的情景,這就是"燒松盆"。在乾隆年間,家家戶戶,就會在門前用泥進行捏造獅子等樣式,用石炭在旁邊焚燒,通常一燒就是一整晚

後來每逢過年,都會在家門口圍上一臺煤炭,中間夾雜著紅紙進行燃燒,以此來祭拜祖先,希望可以保佑家中平平安安,沒有災難。

統治者的支持與提倡

統治者在古代就是最高權利的擁有者,他掌控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我國在封建社會也留存了兩千多年,古代統治者對於民俗習慣往往都是採取提倡的態度,這樣就推動和促進發展,旺火就是古代統治者都會支持和提倡的一項民俗活動

在歷史文獻《後漢書》中記載,"元旦,育官受賜宴繪大作樂",古代統治者非常重視節日的歡慶程度,壘旺火作為節日的重要組成之一,在皇城內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習俗,這樣的風俗被歷朝歷代皇帝所流傳下來。

一些古代統治者也主要靠壘旺火來進行取暖,但是壘旺火這個習俗,卻在那些臣子當中牢記,因為祖上流傳下來的東西,在古代往往會非常重視,這是古代對旺火習俗的態度,不僅是在皇城內部,在各個政府對旺火也是採取贊成和支持的態度。

在民間也被廣泛傳播開來,滲透到風俗民情當中,還會比誰家壘的旺火高,以此來相比誰家更加富有和紅火,無形之間產生出一種攀比現象,但是壘旺火這種又只會在春節進行,所以一年接著一年的攀比,也會把這種風俗給傳承下來。

民眾心理的認同

旺火習俗的存在,可以提供一些文化源泉和人文價值,"旺火"世俗具有象徵性的意義和社會功能,旺火儀式與人們的民俗習慣和民眾心理有密切的聯繫,是千古流傳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同時帶著每個朝代的風格,形成現在的旺火文化。

1.對逝者的悼念

中國是進入農耕社會比較早的一個國家,隨著農業生產逐漸提高,社會隨著農業的發展而提高,人們又向自然索取,變成的了按照自己意願進行取捨性的索取,旺火習俗就是人們表達的一種索取性心理,在人們的勞動生產中逐漸流傳下來。

隨著道教在民間傳播,增加了人們對於死者的悼念和祭拜,並展現出"陰間"的世界,人們為了加強血緣之間的保護,也開始逐漸增加祭拜的次數。

在祭拜過程中最不可少的就是壘旺火,人們認為火可以將自己的心願帶給祖先,以求祖先保佑,同時也表達生者對死者的懷念,通過壘旺火的形式,給死者帶去生活的需要。

人們通旺火來寄託自己對逝去親人的崇敬之情,並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和家人平安健康,所以在中國北方,壘旺火併不是一件簡單的慶祝活動,更是一種文化符號,所以,每年除夕都是家家戶戶最熱鬧的一天,大家一起壘旺火,都充斥著人們對於生活的希望。

2.取決於豐富的煤炭資源

生旺火主要在山西,河北、內蒙古等地方,因為當地的煤炭資源豐富,加上冬天過春節時比較寒冷,壘旺火就成為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情。

尤其是在山西等地區,更是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一種傳統文化,每逢過年,家家戶戶都會將煤炭點燃,希望明年可以旺氣沖天,旺火在山西地區也就火塔子,因為煤炭點燃之後會熊熊燃燒,火力旺盛,也將會帶來新一年旺盛的的生活。

在北方地區,氣候比較寒冷,在木材缺乏的情況下,人們就使用煤炭代替木材,篝火逐漸變成壘旺火,因為旺火的寓意,取其六畜興旺,所以每逢過年都會用一大塊煤炭壘成一個塔狀,上面寫一個"旺氣沖天"。

等到午夜十二點之後,將旺火點燃,大人小孩子圍成一團,有的放鞭炮,有的來烤火,形成了熱鬧的景象。

山西地區被稱為"煤鄉",家家門前壘旺火一是為了給其他路人照明,二是為了給自己取暖,壘旺火的材質也在不斷的變化。

一開始人們都是用煤炭進行壘旺火,但是隨著經濟條件逐漸惡化,人們已經消耗不起煤炭,"壘旺火"這傳統也被擱置了一段時間,當蜂窩煤出現之後,人們又把這個傳統給重拾起來。

在山西,因為煤礦眾多,危險也經常發生,於是就出現了"煤窯之神",每年的臘月十八就是祭神的日子,人們在這一年都會壘起旺火,以求下井工人可以平安歸來,也象徵著對"煤窯之神"的祭拜,所以這一風俗習慣就流傳下來。

結語

所以壘旺火是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不僅是對自己也是對逝者和家人美好願望的表達,隨著各式各樣的活動,都會用到壘旺火,壘旺火這個風俗習慣就慢慢流傳下來,後來壘旺火成為過年必備的活動之一,人們都會在旺火旁表達新一年的期望,成為一種流行活動之一。

參考文獻

《史記》

《風俗通義》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有哪些習俗和文化?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有哪些習俗和文化?「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是北宋大詩人王安石,最膾炙人口的一首詩。這首詩所描繪的景象,就是古人過春節時的熱鬧景象。過新年的習俗從上古時代流傳至今,經過不斷演變逐漸形成了一種「年」文化。中國傳統節日春節的習俗春節又被稱為新年,它是由上古「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的一種風俗節日。從古代文明角度來講,春節的起源其實不僅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同時也是一種蘊含著古老文明與文化的節日。
  • 古代嬰戲題材繪畫文化內涵:中國傳統社會習俗
    在繼承傳統人物畫技法和藝術成就的同時,中國古代嬰戲題材繪畫也表現出更為豐富和深刻的文化內涵。古代嬰戲題材繪畫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滋養下積累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幾千年來,中國傳統的社會習俗一直是中華燦爛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 尋找新疆非遺文化:奧斯瑪草,延續維吾爾族的一種染色習俗文化
    然而,拜城縣康其鄉尕勒村的村民阿依仙木·吐克,卻是非遺項目奧斯瑪草染色(染眉)習俗的第三代傳承人,據她講述,她們家族一直延用奧斯瑪草染眉和染髮的習俗,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6月初,為了尋找非遺文化項目傳承人,我們來到阿依仙木·吐克的家裡,探尋這種古老染眉技藝的傳承,向大家展示維吾爾族染色習俗文化的延續和發展。
  • 又是一年「冬至」到,這些傳統文化與習俗,你都知道嗎?
    在中國傳統的「陰陽五行」文化中,認為「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所以命名為「冬至」。《易經》認為,九為至陽,至大之數,冬至之後,陰氣慢慢消減,陽氣緩緩生發,九九之後,已到盡頭,天地陰陽轉換,寒盡暖來,萬物生機盎然,所以又有「九盡桃花開」一說。冬至,是中國古代的法定節假日
  • 古代教會延續著自己的傳統習俗,聖餐仍是崇拜的中心
    但是,基督教藝術在當時的典型表現手法是鑲嵌畫,而東方教會此後一直如此。教堂的牆壁上裝飾著由精緻的彩色小石塊、玻璃片或瓷片鑲嵌而成的圖畫。這些鑲嵌畫通常表現的是聖經與基督教傳統中的故事。有時也會表現出資修建教堂的人,這個人通常會被描繪成手持教堂小複製品的形象。當然,聖壇後的環形殿的牆壁是重點裝飾的對象。
  • 元宵節你知道哪些傳統習俗?在古代元宵節還有著情人節的作用!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被稱為上元節、燈節等。自古以來,元宵節在中國就是一個喜慶熱鬧的節日,有著許許多多的習俗,如:吃元宵、鬧花燈、猜燈謎、舞獅子、踩高蹺、劃旱船、走百病等。不僅如此,元宵節還產生了許多浪漫的愛情故事,被一些人稱為中國的情人節。
  • 中國古代傳統婚嫁習俗
    古代的結婚過程與現代的意義有點不同,但與現代的相似。例如:談婚、訂婚到結婚等過程的文書和禮儀等等。除此之外,傳統婚姻習俗禮儀使新婚夫婦得到祖先神靈的認可,並承諾履行對父母及親屬的權利義務。故此,在古代某些時代,男女若非完成三書六禮的過程,婚姻便不被認可;嫁娶儀節的完備與否,直接影響婚姻是否吉利。
  • 古代元宵節的習俗為何是「點火」,而不是「張燈」?
    古代元宵節的習俗為何是「點火」,而不是「張燈」?眾所周知,元宵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眾多民俗節日中不可或缺的一員。當然,過元宵節除了吃香甜可口的元宵(湯圓)外,更多的則是燈文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看燈,而這種體現文化的方式一度也成為元宵節的標誌。
  • 鬥草習俗:中國古代的傳統遊戲,當今小孩玩鬥草,已然變成了奢侈
    鬥草作為一種端午節傳統習俗,卻很少人知道。小時候在《紅樓夢》中,我們經常看到林黛玉帶著姐妹幾個出去遊玩鬥草的場景,幾個女子蹲在草地上,兩個人手持蒿草,不停地拉扯,如果誰的草先斷了便是輸的一方。看起來沒有什麼趣味,可在古代這可是普遍存在的遊戲,不亞於現在街上下象棋。
  • 除了祭祖掃墓和踏青春遊,古代清明節還有哪些習俗?
    寒食是一個禁菸火、吃冷食的歷史悠久的節日,而清明是一個重要的農業節氣,由於兩者日期接近,古人在寒食中的活動往往會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兩個節日漸漸就沒有嚴格區分了,二節合一,寒食節融入了清明節,並最終被清明節取代。
  • 中秋節古代習俗與現在的習俗的變化
    古代:女子拜月祈求美麗容顏從古至今,有關中秋節最有名的傳說莫過於嫦娥奔月。據公開資料顯示,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於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此前曾有一說,即古代文人習慣中秋賞月、賦詩懷人;普通百姓則家人團聚,分吃「團圓餅」,更有「拜月」習俗。蕭放表示,拜月是對月神的崇拜活動,宋代以後開始流行。拜月儀式大體上是在八月十五晚上,在家或戶外設月神牌位,擺上供品如瓜果、月餅等,然後叩拜,祈求月神給予福佑。
  • 中秋節三大習俗有哪些?對應了中國文化的3個重要特徵
    中秋節是中國除春節以外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不同的地方,中秋節的習俗會有所不同,但有三個習俗是一樣的。它們對應著中國文化的三個重要特徵。1. 吃月餅:崇尚實用理性3.拜月亮:尊重歷史傳統中秋節拜月的習俗由來已久。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間也有中秋祭月之風,中國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蟬就留下了「貂蟬拜月」的故事。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但現在仍然有不少地方保留著拜月的習俗。
  • 韓國茶禮,作為人們共同遵守的傳統習俗,起源於中國古代的茶俗
    韓國茶禮,作為人們共同遵守的傳統習俗,起源於中國古代的茶俗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中日關係的快速穩步提升,文化交流也日益頻繁,日本的茶道文化以其深刻的影響力也開始在中國傳播。諸多日本茶人紛紛來到中國進行茶文化上的交流。與此同時,根據現代生活的快節奏,現在的日本茶道對其複雜的形勢進行了簡化,在茶葉衝泡的方法上以及插花藝術還是很不錯的。提到日本茶道不單是飲茶,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的享受,並把主客、茶藝、茶具等和諧地聯繫到了一起。韓國興德王三年(即公元828年,唐文宗太和二年)已經從中國引進茶種,而且因種茶而盛行飲茶。
  • 紅包:從傳統習俗到過年政治學
    紅包在中國有相當長的歷史:在古代還是官員的一種「年終獎」「紅包」的具體起源難以考證,但在整個東亞文化圈都有類似的現象關於紅包的由來有幾種說法而從春日「擲錢為戲」,到「散與金錢」,後又發展到贈「洗兒錢」。據司馬光資治通鑑的記載,楊貴妃認安祿山為義子時,「玄宗親視之,喜贈貴妃洗兒錢」,以賀喜驅邪。到了宋、元,便形成一種民俗。
  • 十大中國古代傳統美食
    自古以來,食物就一直是社會互動的中心,如今的許多菜餚,其香氣和口味各不相同,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飲食傳統。中國人一直認為飲食是一門藝術,著重於食物的準備以及如何提供食物。本文匯總了中國古代十種最受歡迎的傳統食品。
  • 愛好唱山歌的壯族人,都有哪些獨特習俗?習俗背後有什麼文化淵源
    也就是說在2000多年的民族發展歷程中,壯族先民始終都在緊跟時代不同,並不斷創造出了符合壯族人民族屬性的文化習俗。這不僅有利於壯族文化延續,同時也可以讓壯族人的生活變得更有情趣。筆者認為如果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壯族文化習俗主要由生活習慣,以及地域、飲食和自然崇拜息息相關。尤其是一些喜聞樂見的情形,更是離不開他們生活的土地。
  • 古代春節有六大習俗,我國如今卻僅剩一種,日韓反倒還有兩種
    隨著華夏大地一統之後,漢武帝頒布《太初曆》,正月初一再次成為「歲首」,並延續至當代。春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密不可分,作為典型的東亞農業國家,我國深厚的農事基礎使得人們對春季具有最深切的感情,春節相關習俗甚多,然而隨著地域和時間的不斷演變,許多習俗已經消弭不見。
  • 上元節:鮮為人知的古代節日,不為人知的古代習俗
    其實上元節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元宵節,只不過上元節更加古老一些罷了,那麼我們所熟知的元宵節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習俗呢?元宵節,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其固定時間為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在我國古代,正月為農曆的元月,古人習慣稱之為"宵",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當中的第一個月圓之月,所以人們通常會將正月十五稱之為「元宵節」。那麼上元節又是從何而來呢?
  • 過春節貼春聯只是一種習俗?這種傳統文化的藝術形式你了解嗎?
    過春節貼春聯只是一種習俗?這種傳統文化的藝術形式你了解嗎?過春節大家都會貼春聯,這也是我們的一種傳統文化,春聯也是我們歷史發展留下來的文化。很多膾炙人口的春聯積澱成的優秀文化。春聯文化是從桃符文化的演變而來,春聯的內容是律詩的頸聯和頷聯的演變而得來的,這也成了春聯的主要特徵。對聯最基本的表現就是對仗工整,用簡潔的語言,就可以描繪客觀事物,也可以表達人的一種思想情緒,這也是特殊文學藝術形式。對聯也是一種文學體裁,也是一個通過演變的綜合藝術形式。對聯起源沒有確切的時期。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及它的基本特徵
    儘管養生是古代上層社會的生活內容,但作為一種觀念,它已是無孔不人地滲透於社會的各個階層之中。食養是最為基本的養生。中國自古就已有了一套完整的食養理論體系,這是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所不能相比的。中國人一向很重食味,並一直把它作為衡量美食的最高標準。從歷史發展看,中國人素以食味為核心,並以此作為衡量食品質量的第一標準。中國古代將烹飪風味流派稱做「幫口」。口者,就是口味,這是區別不同風味流派的重要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