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火習俗"是我國北方地區一種歷史悠久的風俗習慣,隨著時代的演變,壘旺火也已經成為中國人過春節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最開始的地區流行的地方大多在中古偶讀北方,旺火表達了百姓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望,希望通過旺火開啟一年新的篇章,旺火習俗從古代一直延續到現在,成為中國的一種文化傳統。
過大年,壘旺火
在北方地區,每逢過年人們都會在院子裡壘出一個旺火,在除夕夜十二點點燃,一家人圍著旺火進行祈福,在北方等一些地區更是成為一項必不可少的春節傳統,古代類似的傳統習慣也出現過很多,能夠流傳下來並且一直延續的卻數量很少,旺火習俗就是至今還存的風俗方式之一。
1來由於神話傳說
旺火習俗最早是來自於神話傳說,民間根據神話傳說來進行嘗試,逐漸範圍擴大成為一種習慣,旺火習俗的源泉是來源於對太陽的崇拜,在原始社會人們的一切都來源於太陽,原始社會的社會形態開始逐漸形成,也出現了一些神話思維,最開始人們使用火種進行取暖和採光,並認為火源是太陽給予的。
人們在野外經常碰見許多兇狠的怪獸,人們有了火種之後,學會了利用火對這些怪獸進行驅趕,但是當時並沒有一種好的方式來保存火種,原始人類就開始用樹枝來進行持續點燃,逐漸形成了在洞穴中的"旺火"。
這種生活方式逐漸被記錄到洞穴的牆壁當中,被後來的人發現之後,並將"旺火"給傳承下去。
2.人們對困難的抗爭
還有另一種說法,就是古代有一種類似於年獸一樣的怪獸,人們飼養的牲畜都成為它的腹中之物。有一天,一隻神鳥來到了人間,被當地居民看見,一開始居民以為是怪獸,便利用工具將這隻神鳥給殺死了。
玉帝知道此事之後非常的憤怒,認為人間連神鳥都敢殺害,於是打算報復這些無知的人類,於是玉帝派出天兵天將,想要把這些村民全部殺掉,以此來給神鳥報仇。
當玉帝的女兒,聽說的這件事情之後,便私自下凡來到當地,人們知道此事之後已經後悔莫及,不知道如何是好。
這時玉帝女兒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讓人們在正月十五這一天,將糧食剩下的秸稈或者雜草放在一起,之後用火點燃,家家戶戶在貼上紅紙,掛上紅燈籠,放起鞭炮營造出一番非常熱鬧的景象,這樣天兵天將就會害怕,可以避免災難。
人們就按照仙女的說法做了,結果真有用,天兵天將也沒有再次下凡來找他們麻煩,之後每年的正月十五,人們便會點上柴火,掛起燈樓,來感謝善良的仙女。
後來旺火習俗的傳說也一直被傳承下去,神話雖然是人們想像出來的,但是卻是人們對於美好生活和信仰神靈的敘述,旺火是人們對於天神的感謝,也反映出古代勞動人民與天神抗爭,與大自然抗爭的決心。
統治者的支持與推廣
生旺火雖然是中國北方一種歷史悠久的風俗習慣,其來源並不是只來自於神話傳說,其主要還是受大自然的影響,人們希望通過生旺火來工資及取暖,壘旺火一般也在春節除夕進行,就是為了開啟一年的"紅紅火火",家家戶戶門前都會用煤炭壘成塔狀,人們為了圖吉利,便取名為"旺火"。
古代的風俗民情
古代就有一些旺火形式的活動,被認為是最早的旺火,一開始主要就用於祭祀祖先,還有就是為了驅邪,當時在漢朝,還沒有煤炭的存在,人們就用柴火進行代替。
在《漢儀》中記載,每逢國家重大的節日或者禮儀,就會進行"庭燎",當時漢朝主要就是為了驅邪消災,沒有多餘的講究,後來到了宋朝,"除夜積柴與庭,燎火避災",到了明朝開始祭拜祖先,開始進行大量的舉火焚燒。
清代旺火出現的較多,在《弘曆雪景行樂圖》所繪就是過年時,皇帝與子女用火盆燃燒松柏樹枝的情景,這就是"燒松盆"。在乾隆年間,家家戶戶,就會在門前用泥進行捏造獅子等樣式,用石炭在旁邊焚燒,通常一燒就是一整晚。
後來每逢過年,都會在家門口圍上一臺煤炭,中間夾雜著紅紙進行燃燒,以此來祭拜祖先,希望可以保佑家中平平安安,沒有災難。
統治者的支持與提倡
統治者在古代就是最高權利的擁有者,他掌控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我國在封建社會也留存了兩千多年,古代統治者對於民俗習慣往往都是採取提倡的態度,這樣就推動和促進發展,旺火就是古代統治者都會支持和提倡的一項民俗活動。
在歷史文獻《後漢書》中記載,"元旦,育官受賜宴繪大作樂",古代統治者非常重視節日的歡慶程度,壘旺火作為節日的重要組成之一,在皇城內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習俗,這樣的風俗被歷朝歷代皇帝所流傳下來。
一些古代統治者也主要靠壘旺火來進行取暖,但是壘旺火這個習俗,卻在那些臣子當中牢記,因為祖上流傳下來的東西,在古代往往會非常重視,這是古代對旺火習俗的態度,不僅是在皇城內部,在各個政府對旺火也是採取贊成和支持的態度。
在民間也被廣泛傳播開來,滲透到風俗民情當中,還會比誰家壘的旺火高,以此來相比誰家更加富有和紅火,無形之間產生出一種攀比現象,但是壘旺火這種又只會在春節進行,所以一年接著一年的攀比,也會把這種風俗給傳承下來。
民眾心理的認同
旺火習俗的存在,可以提供一些文化源泉和人文價值,"旺火"世俗具有象徵性的意義和社會功能,旺火儀式與人們的民俗習慣和民眾心理有密切的聯繫,是千古流傳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同時帶著每個朝代的風格,形成現在的旺火文化。
1.對逝者的悼念
中國是進入農耕社會比較早的一個國家,隨著農業生產逐漸提高,社會隨著農業的發展而提高,人們又向自然索取,變成的了按照自己意願進行取捨性的索取,旺火習俗就是人們表達的一種索取性心理,在人們的勞動生產中逐漸流傳下來。
隨著道教在民間傳播,增加了人們對於死者的悼念和祭拜,並展現出"陰間"的世界,人們為了加強血緣之間的保護,也開始逐漸增加祭拜的次數。
在祭拜過程中最不可少的就是壘旺火,人們認為火可以將自己的心願帶給祖先,以求祖先保佑,同時也表達生者對死者的懷念,通過壘旺火的形式,給死者帶去生活的需要。
人們通旺火來寄託自己對逝去親人的崇敬之情,並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和家人平安健康,所以在中國北方,壘旺火併不是一件簡單的慶祝活動,更是一種文化符號,所以,每年除夕都是家家戶戶最熱鬧的一天,大家一起壘旺火,都充斥著人們對於生活的希望。
2.取決於豐富的煤炭資源
生旺火主要在山西,河北、內蒙古等地方,因為當地的煤炭資源豐富,加上冬天過春節時比較寒冷,壘旺火就成為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情。
尤其是在山西等地區,更是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一種傳統文化,每逢過年,家家戶戶都會將煤炭點燃,希望明年可以旺氣沖天,旺火在山西地區也就火塔子,因為煤炭點燃之後會熊熊燃燒,火力旺盛,也將會帶來新一年旺盛的的生活。
在北方地區,氣候比較寒冷,在木材缺乏的情況下,人們就使用煤炭代替木材,篝火逐漸變成壘旺火,因為旺火的寓意,取其六畜興旺,所以每逢過年都會用一大塊煤炭壘成一個塔狀,上面寫一個"旺氣沖天"。
等到午夜十二點之後,將旺火點燃,大人小孩子圍成一團,有的放鞭炮,有的來烤火,形成了熱鬧的景象。
山西地區被稱為"煤鄉",家家門前壘旺火一是為了給其他路人照明,二是為了給自己取暖,壘旺火的材質也在不斷的變化。
一開始人們都是用煤炭進行壘旺火,但是隨著經濟條件逐漸惡化,人們已經消耗不起煤炭,"壘旺火"這傳統也被擱置了一段時間,當蜂窩煤出現之後,人們又把這個傳統給重拾起來。
在山西,因為煤礦眾多,危險也經常發生,於是就出現了"煤窯之神",每年的臘月十八就是祭神的日子,人們在這一年都會壘起旺火,以求下井工人可以平安歸來,也象徵著對"煤窯之神"的祭拜,所以這一風俗習慣就流傳下來。
結語
所以壘旺火是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不僅是對自己也是對逝者和家人美好願望的表達,隨著各式各樣的活動,都會用到壘旺火,壘旺火這個風俗習慣就慢慢流傳下來,後來壘旺火成為過年必備的活動之一,人們都會在旺火旁表達新一年的期望,成為一種流行活動之一。
參考文獻
《史記》
《風俗通義》